模特轉過了一圈,白文忠開始了銅奔馬的拍賣,只是簡單的介紹道:“東漢銅奔馬,起價五萬兩,每舉一次牌加價五千兩,現(xiàn)在開始拍賣。【全文字閱讀】”白文忠錘一落,有十幾人一起舉起了號牌,鄭鴻逵想了想,還是放棄了,他的目標是下一個西周的虢季子白盤。
銅奔馬的價格一路上漲,最后以十五萬五千兩的價格被唐軍境內(nèi)的大商家金家奪得,昨天他丟失了戰(zhàn)國龍耳虎足方壺,心痛的要命,下決心今天無論如何買下一件重寶,那虢季子白盤盯的人太多,他自知除非把全幅身家壓上,不能沒有把握,還不如拿下次一級的銅奔馬,能以十五萬五千兩的價格拿下,金富貴很滿意,若沒有虢季子白盤在后面,這銅奔馬沒有那么容易被拿下。
今晚的最后一件拍品終于上來了,由于這件拍品重達四百余斤,這可不是那些宮女所能搬動的,由四名唐軍的力士幫忙抬了上來,放在拍賣的高臺上,眾人都感到桌子好象一沉,生怕桌子就要壓壞,把這件稀世之珍摔下來。
白文忠用手指在虢季子白盤上一彈,一聲清遠玄妙的聲音傳來,聲音不大但極有穿透力,白文忠大聲介紹:“各位,這可是西周的寶貝,據(jù)此足有二千五百年,西周宣王十二年虢季氏子白為紀念其受周天子命,率軍戰(zhàn)勝玁狁立下奇功,受到周宣王的褒獎,才作下了這件重器。盤底的銘文就對這段史實作了詳細的記載,如此重寶,有緣才可得見。”
下面已有人不耐煩的,道:“快拍,快拍,廢話少說!”大家雖然都看過這虢季子白盤,可誰也沒有摸過,對白文忠可以毫無顧忌的在上面摸來摸去,用手輕彈,都覺得是動了自己的寶物,不由忌妒起來。
白文忠敲了一下錘:“好,現(xiàn)在開始拍賣了,西周虢季子白盤,起價十萬兩白銀,每次加價一萬兩,開始!”隨著白文忠一聲錘落,全場豎起了數(shù)十個號牌,凡有一絲希望的人,都舉起了自己的牌子。
周碧本已打定了主意,除了三件貼外,再不買任何貴重的東西,但聽到那清遠玄妙的聲音,想起那是二千五百年的古物,手中的牌子也不由舉了起來。
這個西周虢季子白盤的價格一路上沖,很快就過了二十萬兩關口,接著是三十萬,輕易打破了昨天戰(zhàn)國龍耳虎足方壺的價格紀錄,到了四十萬兩,終于只乘下三家在爭了,一個是周碧,一個是鄭鴻逵,另一個便是昨天買下趙佶的《芙蓉錦雞圖》的兩淮大鹽商王家。
王家的鹽業(yè)也時也要走海道,按理不敢與鄭,周兩家相爭,但這次王家家主親自過來,太喜愛那件西周虢季子白盤了,見鄭,周兩家相爭索性自己也加了進來,看看能不能漁翁得利。
等升到四十六萬兩時,周碧到底還是用理智壓住了自己,沒有再爭下去,放棄了舉牌,現(xiàn)在只剩下鄭,王倆家,王家家主又挺了數(shù)合,當白文忠喊出三十五號出價五十二萬兩白銀時,王家家主終于放棄了,倒不是他出不起價,而是鄭鴻逵愛記仇,若得罪他狠了,王家以后海路的生意就有麻煩。
鄭鴻逵連續(xù)二天奪得全場最好的拍品,得意洋洋,尤其這次周家還參與其中,讓他有打敗了周家的感覺,不過,等他交割時就傻了眼,他總共帶來了六萬兩黃金,昨天用掉了三十萬兩折合成黃金就是三萬兩,現(xiàn)在還剩三萬兩黃金,只夠這件虢季子白盤的一半多一點。
唐軍很快替他解決了難題,每件拍品若是買主所帶銀兩不夠,付百分之二十就可以了,余下的銀兩只需在三個月后付清可以免利息,三月后若還是沒有付清,月息為百分之二,若一年買主還沒有來取,視同放棄,唐軍可以重新開始拍賣。
這樣,鄭鴻逵付了百分之二十后,還有近二萬兩黃金,唐軍還好心提醒他,他已買下的戰(zhàn)國龍耳虎足方壺可以重新押給唐軍的戶部,借出拍賣價的八成款項,月息也是百分之二,他如果把戰(zhàn)國龍耳虎足方壺抵壓的話,又可以拿起現(xiàn)銀二十四萬兩來。鄭鴻逵心里頓時有了底氣,這樣一樣,他帶來的六萬兩黃金,折合現(xiàn)銀六十萬兩,可以當三百萬兩銀子使用。
張溥,張采,楊存樞他們在里面一動也不敢動,每一件物品都要他們?nèi)康纳韮r才能買下來,牌子拿在手上就沒有舉過,他們才知道這些大商家到底有多富,鄭家更是不得了,二天時間,花費了八十多萬兩,鄭鴻逵連眼睛都不眨一下。
接下來的幾天,唐軍每天都有許多珍品推出來,只過了一半,大部分人身上的銀兩已是不足,他們只得把拍賣到了的物品又存放到唐軍的戶部,從中提出現(xiàn)銀來繼續(xù)參與,有些人被唐軍眼花僚亂推出來的物品晃花了眼,到了第九天,把所有物品又抵押出去后,有一部分人又沒錢了,唐軍采取緊急措施,將抵押品按拍賣價的九折抵扣,才使那些人又有錢繼續(xù)參與拍賣。
周碧是這些財東中最冷靜的一個,鄭鴻逵已賣下價值一百五十余萬兩銀子的東西了,財力可和鄭家相比的周家卻只花了不到五萬兩,讓鄭鴻逵大惑不解,以前周家處處與鄭家爭先,怎么這次除了爭過一次虢季子白盤,周家就偃旗息鼓了。
趙財目光雖然死死的盯著那翡翠大白菜,面對唐軍推出來的眾多珍品,還是忍不住花掉了二萬多兩黃金,粗粗算來,唐軍在九天的拍賣會中,收入已經(jīng)過一千萬兩,只剩最后一天的拍賣了,相信必定會過前面的任何一天。
張采在拍賣的第三天就找到了鄭鴻逵,勸說鄭鴻逵把拍賣到了虢季子白盤交給朝庭,以免惹禍上身,鄭鴻逵如何肯答應,自然讓他碰了一鼻子灰,張采還不死心,在得知鄭鴻逵還買了一只戰(zhàn)國龍耳虎足方壺,又勸鄭鴻逵把這只銅壺也獻給朝庭,表示此非人臣能用之物,鄭鴻逵根本不理他,直接把他轟了出去。
鄭芝龍在消滅劉香后,被朝庭升為福建總兵官,署都督同知,不但將水軍掌握,連福建的6軍也掌握一大部分,若不是海上還有周家抗衡,鄭家就可以直接稱王了,現(xiàn)在鄭家每年上交給朝庭的賦稅高達二百萬兩,崇禎就是看在銀子的份上也不敢隨便動鄭家。
第十天時上午就結束了展覽,下午的時間用來拍賣展品,這是第一次在白天拍賣展品,唐軍一下子推出了十幾件起怕價在萬兩以上的展品,都被搶購一空,趙財最終還是以十萬兩黃金的價格將翡翠大白菜拿了下來,應了那句黃金有價玉無價的說法,成了這次唐軍所有拍賣品中價格最高的一件。
周碧在最后一天也終于出手,她用三十八萬兩白銀的價格購得了三件貼,唐軍在第十天的拍賣會中用了半天的時間收入了二百多萬兩銀子,正當許多人還想能見到和氏壁,唐軍卻要讓他們失望了,和氏璧只能由唐軍精選出來的二十一名各地趕來的大儒才能見到,讓這些大儒大為欣慰,唐軍畢竟還沒有鉆到錢眼里,對讀書人還是尊重的。
這二十一名大儒里有張溥,張采,楊廷樞他們?nèi)耍麄兪菑蜕绲钠鹑耍挥螡M天下,自然符合唐軍的要求,除了三名復社中人外,還有許多大儒是東林黨人,東林黨并不是一個完整的黨派,他們基本上站在批評執(zhí)政大臣的立場,以清流自命。
東林黨領袖顧憲成去官以前,與當時的輔王錫爵對話,王錫爵說:“當今所最怪者,廟堂之是非,天下必欲反之。”
顧憲成針鋒相對地回答說:“吾見天下之是非,廟堂必欲反之耳!”鮮明地表示出他的反對派立場。這些人不是針對某一個人,而是針對朝廷的政策,若唐軍不請他們,這些人也會也反對而反對,若得出的結論和氏璧是真他們肯定會說是假,至于如果唐軍得到是假的結論,這些人敢不敢說是真的就不知道。
唐軍中只有洪承疇一人帶領境內(nèi)的大儒參加,洪承疇在二十三歲赴省參加鄉(xiāng)試,為乙卯科中式第十九名舉人。次年,赴京會試,連捷登科,為丙辰科殿試二甲第十四名,賜進士出身,他算一名大儒自然沒人有異議。
李鴻基對這次和氏璧是真是假的結論并不在意,所以二十一人中,只有六人是唐軍境內(nèi)的人員,其余十五人都是從全國各地選出來的,除了唐軍中人有微辭,讓其它各方都無話可說。
李良辰想趁唐王出席和氏璧鑒定時行剌,根本就不可行,唐軍在展覽完后,并沒有在舉行展覽的地方鑒定和氏壁,而是將那二十一人直接帶到了唐王府,在唐王府讓他們觀看,觀看完畢,每人將結果寫在紙上,折好后,混在一起然后再當面查驗,紙上只**,或偽兩字,為防止從筆體上認出是誰寫的字來,唐軍還規(guī)定了寫字的筆體和大小,驗過之后,當場公布結果,將所寫的字全部毀去,以免被朝庭或唐軍中人追究。
許多人都在唐王府等待著和氏璧的鑒定結果,李鴻基卻并沒有到現(xiàn)場,他悠閑的陪著邢秀娘和田玉珠聊天,田玉珠感到奇怪,問道:“夫君,你不關心和氏璧的結果嗎?”
李鴻基笑著說道:“我早知道結果了,何必關心?”
邢秀娘大為奇怪:“夫君既然知道真假,那又何必要搞出一場這么大的展覽會,還選出那么多的大儒來評定。”
李鴻基道:“那只是為了給那些勸進的人一個臺階而已,何況此次目的并非和氏璧,通過這次展覽,戶部一下子得到了一千多萬兩白銀,不過,這還不是最大的收獲,最大的收獲是我們將全國的大商家?guī)缀醵嘉诉^來,他們現(xiàn)我軍境內(nèi)的繁華后,必定會加大在我軍境內(nèi)的生意往來,這才是最大的收獲。”
田玉珠奇怪的道:“難道夫君認為他們一定會得出這塊和氏璧是假的嗎,否則那些人恐怕還會勸進。”
李鴻基道:“當然,你不看這些大儒是什么人,他們許多都是以清流自居,對我軍一概以反賊呼之,就是明知是真,也會說成是假的,我估計能有六人說是真的就不錯了。”
田玉珠默然,唐軍境內(nèi)雖然有六人參加,但也不能保證無人心向朝庭,不管真假,都會寫上假的了,不過,有一點田玉珠還是想不通,問道:“夫君,難道你不知和氏璧的影響有多大嗎,聽說崇禎知道我軍得到和氏璧后,幾天都吃不下飯,許多人明明得到假的,還要說成是真的,為何夫君有可能得到是真的,卻要讓他們弄成是假的呢?”
李鴻基意氣風地道:“和氏璧只是一塊死物,真也罷,假也罷,要想依靠它成事是不可能的,現(xiàn)在還會打亂我的計劃,所以我不管它是真是假,只當成它是假的,若以后我做了皇帝,就是假的它也會變成了真的。”
不久,傳來的結果卻讓李鴻基大吃一驚,即然是未定,原來等這些大儒觀看完和氏璧,寫下結論后,現(xiàn)場查驗的結果竟然有七張紙上一字未寫,另外十四張剛好有七張寫的是真,七張寫的是偽。
李鴻基驚訝得合不籠嘴,有這么巧的事嗎,好象所有人都商量好似的,回報的士兵見李鴻基半響沒作聲,壯著膽子問道:“殿下,此事該如何處理,是否要再次鑒定?”
李鴻基反應過來,道:“就說我軍尊重這次鑒定結果,和氏譬暫時分不出真假,待到日后再行鑒定。”
等在門外探知結果的人知道和氏譬分不出真假時都是一愣,支持唐軍的人多為失望,那些對朝庭還存有希望的人卻大為歡喜,許多人都松了一口氣,認為唐軍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唐軍中的重臣卻明白,恐怕是唐王故意為之,不然,不會讓那么多外地來的大儒參加鑒寶大會,相比于唐軍前面風風火火的拍賣,唐王反而有拿和氏璧的鑒定作兒戲的感覺,沒有得出和氏璧是假的結論,已是僥天之幸。</dd></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