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三十
幾十年前, 東西坪兩村家里是青磚大瓦房是五根手指頭都能數出來,那會誰家蓋這個,在村里那是這個——豎大拇指的。
主人家在村里溜達下田, 走出去腰桿子都是直的, 村里人露在外頭的產業就倆, 田地莊稼、屋舍院子,誰家院子地夯實有院墻,誰家屋子蓋的多,誰家田肥莊稼收成好, 這都是能看在眼底的。
這兩樣, 閑了沒事誰家誰家都能聊一下午。
哪家的院子蓋的周正, 那青磚可真是漂亮,瓦疊的屋檐也好看, 院子大敞快地夯實實的, 收成時曬麥子稻谷那多好啊。
青磚瓦房有了, 地位就有了。在兩村, 尤其是西坪村, 第一個例子就是黎大家。
“剛分出來的時候, 黎大窮的喲,那一間茅草屋還是村里人看不下去幫忙給砌出來的,那會有個啥院子, 長得荒草都比黎周周高, 分出去了, 鍋碗瓢盆都湊不齊數?!?br/>
“正主家就是他爹娘住的院子, 那會多敞快, 好幾間屋, 給黎三還有個書房, 說是專門看書寫字用的,你說說,黎大那會和周周住的是啥,黎三那房是屋子多的住不開。”
村里人說起這個可不困,很是有精神頭,不管說幾次那都高興。聽的小娃娃們也高興,哪怕知道后頭啥情況,每次大人磕牙說嘴聊起來,小娃娃們都興致勃勃往跟前扎著聽。
跟聽故事似得,多有意思啊。
“那會黎三還沒去府縣,我記得分家后在村里住了幾年,黎大日子過得緊巴可憐,說句難聽的,那會黎大在村里真是這個?!北葎澚诵∧粗?。
一個鰥夫,帶著個小哥兒,又窮又沒個男丁,地里幾畝薄田,以后日子能過的哪兒?沒好日子,那苦日子一看就到頭了。加上還有黎三黎二兩家作對比。
那會黎大在村里有啥地位?那是村里半大小子見了也不咋叫人的,打心眼里看輕了黎大,就沒把黎大當輩分高的。
“后來呢?后來是不是要招官老爺了?”小娃娃迫不及待提前說禿嚕了嘴,這前頭苦日子聽久了就愛聽后頭氣派威風的。
誰知大人卻說:“那還早呢。是黎大家蓋青磚瓦房大院子,這是黎大自己本事,掙來的家底。”
那是黎大在村里第一次‘出風頭’,之前在村里就沒人把黎大當個‘人’看,不是說欺負黎大,黎大那個頭力氣誰敢欺負,就是不在意、沒人聽你的話、村里辦紅白喜事要跑腿辦事的,誰都想不起黎大來。
別看是給主人家幫忙跑腿的事,能攬下這個事,說明此人在村里那是得人看得起,是有幾分體面和地位的。
但黎大就跟隱形人一樣,過去那幾年,過的苦哈哈,灰頭土臉衣裳破舊打著補丁,村里剛開始對黎大和黎周周有同情,可同情久了,那就是瞧不起瞧不上了。
黎大說蓋青磚瓦房,請村里叔伯幫忙,消息一出就炸了圈。
那時候村長驚了眼,說:“蓋啥?青磚瓦房?真蓋啊?!?br/>
“真蓋。”
“蓋幾間?擱我說,不然就是開了院子,屋頂換瓦片,多蓋幾年……”
黎大定定說:“都蓋,后頭正大三間,左右灶屋和放糧食的,都蓋?!?br/>
這可讓村里人好一頓驚,這么蓋可費不了銀子,算下來得二十三四兩了吧?這次之后,村里人像是第一次才認識黎大一般,沒成想一聲不吭,窮了這么多年,一出手就是個響亮的。
院子蓋好了,黎大自此后在村里就有名有姓了。
“你們現在這些娃娃,好日子過慣了,不知道攢磚瓦房的辛苦,一生下來就蓋好了,睡在磚瓦房里多好啊?!?br/>
“磚瓦房有了,才能踅摸個好媳婦。”村人說。
小娃娃就害臊,也有向往的。
那時候黎大院子剛蓋個一半,就有媒婆踅摸過去找黎大說親。說你鰥夫這么多年了,帶個哥兒辛辛苦苦的,家里總是要有個女人給你洗衣做飯暖被窩的,我這兒有個好的,還是黃花大閨女就是家里窮了些……
不過黎大沒答應,哪怕后來院子都蓋起來了,家里門檻能讓媒婆踩踏了,是介紹什么的都有,還有介紹哥兒的——因為黎大把先前介紹姑娘的都給拒了,媒婆就琢磨了下,想著黎大前頭那位是個哥兒,肯定愛好這個,那就踅摸哥兒吧。
結果還是給拒了。
那時誰都不知道黎大咋想的,你說苦了小半輩子,如今屋子也蓋了,黎周周也大了,這會不就是享福了,再娶一個好好過日子。誰都沒想到,黎大是院子蓋好出了一回風頭,之后又是勤勤懇懇老老實實的,一干幾年,在之后又出了回風頭。
給黎周周招婿。
十八兩銀子呢。
“能蓋三間大瓦房,擱在那會那可太多了?!?br/>
村里小子聽得津津有味,對青磚大瓦房也是肅然起敬,沒成想以前那時候有這個房子是這么厲害的。
“如今村里家家戶戶都是青磚瓦房,還有水泥房呢?!贝謇镄∽诱f道。
長輩笑的樂呵,“日子好了呀,以前誰敢想家家戶戶都能蓋的起青磚瓦房的……”
不提后頭招婿的事,光是黎大憑本事先蓋那么氣派的青磚瓦房就是這個——大拇指。
可能是村里人念叨說得多了,五月初時,黎大一家竟是回來了。
其實黎大那輩走的差不多了,更別提比黎大還高的輩分,村里如今都是黎周周那個輩分的多,成了老人。如今的小輩年輕人自是不知道黎家那些事——太久遠了,可村里盤著那么個氣派的黎家大院,小輩們見了心生羨慕,回去就問家里人。
長輩知道了就說,就學,小輩們對黎大家的事,那是知道的清清的。
兩村變化太大了。
“家家屋子都蓋起來了?!崩璐蠓鲋埋R車。
路也是水泥路,平平坦坦的。
“好像村子屋多了,熱鬧了?!?br/>
以前兩村那是人煙稀少,屋院錯落有致,還有荒地、空的,如今是兩村田頭旁邊都起了屋院,水泥路街面上還有挑夫、貨郎賣貨的,雖是不如上次趕集的熱鬧,但村子里頭有貨郎挑夫,那還真是少見。
反正黎大以前在十里八鄉的村子都沒見過。
貨郎走街串巷那是往鎮上去的,在村里能掙幾個錢?村里人舍不得花錢的。
“如今真是大不同了?!崩璐罂粗吧质煜さ木?,感嘆說:“好啊,方便了?!?br/>
杏哥兒倒是早幾年回來奔喪過——他公爹婆母相繼走了,對著村里變化倒是知道些,在旁解釋說:“咱們族學旺盛,現在挨著田頭那兒的屋院是衙門給批的,那邊住的不是咱們兩村人,都是外姓求學來的?!?br/>
原先那片地方荒蕪,畢竟都田的那一頭了,不在兩村管轄劃分中。后來族學起,名聲傳開了,附近村子有些人家就想送孩子來上學,可路遠有的不放心,最初是一位寡婦人辛辛苦苦搭了個茅草屋住,伴著兒子讀書求學的。
寡婦命苦,唯一指望就是這個兒子,家里田地都賣了帶了銀錢來求學,村長聽聞后,就說你個寡婦怎么賣田賣地供孩子,這要是讀不出來不是連個遮風避雨的地兒都沒了?
“我亡夫是個讀書人,后來被拉去打仗死在戰場,唯一指望就是兒子了,為了亡夫遺志,我就是死也得供兒子念出來,再說孤兒寡母的留在村里,那些田地早晚要被族人啃干凈,到時候啥都不剩了?!?br/>
“我聽聞西坪村是顧大人家鄉,顧大人蓋了族學,就想來碰一碰試一試,顧大人仁善,他家鄉村人自是不會兇惡的……”
村長驚了下,便問:“你是哪里的人?我剛聽你口音不像我們這兒,但也是中原口音的。”
“戎州邊邊上一個村子里?!?br/>
“我帶兒子一路過來,路上吃過苦頭,就學了些這邊口音。”
倒是聰慧又果決的。村長對寡婦是另開了眼,便說:“你那草棚子住不久人,你既是為了顧大人名氣投奔而來,孩子也得了夫子考校入了學,那就是長久的事,你一寡婦我不好留你在家里,不過我們祠堂有地方住,你要是不怕可住在那兒,等農閑有了人手,你要是蓋屋只出了材料,我們村里人給你搭把手。”
寡婦聽了當即跪下磕頭,村長忙讓人扶了起來。
“就是一些小事,不用這樣。”
寡婦卻哭,她一個寡婦人帶個孩子受盡了磨難白眼刁難,她男人去打仗時,本村人都暗暗欺負她,還有想借機占她便宜輕薄侮辱她的,一顆菜都能打起來,自打男人沒了后,在村里更是沒依仗靠山了。
“……別說我出錢蓋屋,那些人恨不得把我們娘倆骨頭砸了啃干凈了,好把地方院子給占了過去……”
其中委屈一言說不盡,要不是沒活路了,婦人也不可能這般決絕,帶著孩子低價變賣了田地投奔到這兒。至于選西坪村,那也有說頭的。
“戎州那兒,州城府縣百姓們都用過黎老板的貨,黎老板仁善,顧大人愛民,打起來的時候,顧大人還死守了忻州城,這些我們那兒的百姓都知道?!?br/>
所以寡婦才來的,走投無路那就碰一碰。
幸好幸好。
兩村村民一聽,對寡婦遭遇很是同情,老人們則是默默不語,能想來的,老早時候,他們村也是這樣,那時候家家戶戶都窮,人窮了就沒志氣,窮了就刻薄斤斤計較的。
如今好了,有了族學有了祠堂,孩子們受了教,明禮懂是非,兩村村風也淳樸仁厚起來了,就是村長辦事說話也跟以前村長不同咯。
這是好事啊。
后來寡婦在祠堂住了小半年,屋院蓋好了——就蓋在荒地上,村長還特意跑了一趟衙門,問了地契事,給辦了下來。寡婦同兒子在西坪村落戶安家了,這一住就是仗打完了太平了,如今到了新朝來。
“前年杜嫂子兒子就考上了秀才,如今在府縣官學念書,這孩子孝順,學業也好,年紀輕輕的,沒準要不了幾年,又出來一位做官的官老爺了。”村里人來接,聽了一路給補全了。
村長是遠遠趕了過來迎著,寒暄過后,說起杜嫂子的事,村長說:“……該幫的,當初蓋祠堂,顧大人就說了要與人為善,要是有需要的咱們得幫一把,特意蓋了前頭的兩間屋,這事我沒敢忘,村里人都記下了。”
“蓋的族學也是,黎家仁厚,老太爺您瞧瞧,咱們村里孩子有出息的多了,不說考了舉人做大官,就是識字多了,去外頭闖蕩也是容易的。”
黎大是看著村里,聽著村音,真是變化大的跟以前不同了,但現在是往好的變,現在村里人都和善,人人臉上都帶著笑,孩子見了人會叫人會行禮了。
村長說如今咱們兩村風水旺了,這十來年考的秀才多了,連著外頭的人也慕名而來,所以杜嫂子那邊院子就蓋起來,原先就杜嫂子一家。
“……風水是越來越旺,還有人說咱們人杰地靈的寶地?!?br/>
其實什么寶地不寶地,那是村民日子過得殷實,心胸開了,自家孩子上了學,時日久了耳濡目染也不會再跟過去那般撕頭發罵仗了。
就說王嬸子為了爐子的事,若是放在現在,那道理是非三歲小孩都明白能說清,大人也不會因為十來文錢,自己小心眼置氣了好些年。
移風易俗,朝夕看不出,時日久了,成了如今的祥和風水寶地。
黎家起的好開頭,族學、祠堂真沒白蓋。以前村民還不懂,覺得花這個錢干嘛不把錢直接給兩家親族,如今明白過來。這事李桂花當時心里嘀咕的最兇了,可她兇也沒用,別說顧兆沒在,那時候黎周周,李桂花也不敢擺婆母的譜。
黎家大宅緩緩開了門,迎了主人們到來。
村民們夾道歡迎,年長的看著黎大背影,再看圍繞身側的貴人們,瞧瞧,人家孫哥婿都是伯爺呢,直到隊伍影子進了大宅子,這才感嘆一句:“黎大伯真是有本事,當年得意的三房,現如今一天一地,不知道地底下的黎二狗夫妻倆后不后悔……”
肯定腸子都悔青了。
晚矣,沒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