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鬼谷子開始出門游學,由此正式開始了他傳奇的一生。這是鬼谷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經歷。諸子百家中,又有哪一個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人呢?而這也是成為一代宗師的必由之路。只有多讀書、與各種各樣的人交流,才能使自己的思想豐富,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只有到社會上去歷練,去親身體驗,才知道什么是真理,才知道怎么去運用真理。
在周游列國的這段時間當中,鬼谷子接觸到的人和事,為他以后著書立傳、教徒授業打下了厚實的基礎。而在這段時間里,王詡也深深地體驗到了國與國之間的爾虞我詐,人與人之間的勾心斗角。這讓他覺悟到:所謂的政治,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博弈。
西河有王道
西河原是秦人之地,魏國征戰了好多次才拿下這塊七百里的地方。拿下之后,魏文侯在這里設置西河郡,并在這里駐軍,修建長城,開墾土地,幾年間就把這里治理得井井有條,成為一塊富庶之地。不僅如此,為了收買人心,使西河的秦人歸附,魏文侯還把當時的名士大儒請到西河坐鎮,例如孔子的弟子子夏、子夏的弟子公羊高、谷梁赤、段干木以及子貢的弟子田子方等人。于是在此地逐漸形成儒學史上一個十分有特色的流派——西河流派。西河一下子成為文化中心,各國士子紛紛來到這里講道學習。
當時西河的重鎮是陰晉,這座城市不僅繁華,還是從西河進入中原的交通要道。魏文侯把請來的大儒名士安置在這里,更增加了這座城市的吸引力。
這些大儒的首要代表,當屬孔門十哲之一的子夏。當魏文侯把子夏請到西河的時候,他已是百歲老人了,又因為老年喪子哭瞎了眼睛。因此,王詡到達西河時,子夏已去世多年。
在西河的學習讓王詡大開眼界,當時的幾位老師中,王詡最喜歡的是田子方。田子方是子貢的弟子,子貢也是孔門十哲之一,而且是孔子開設的德行、政事、言語、文學四門課程中言語一科的優秀學生。不僅如此,子貢在政事上毫不遜色于政事科的優秀學生冉有、子路。而且子貢還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商人,隨孔子周游列國時,路上的很大一部分花費就是由子貢提供的。王詡說:“我非常想聽子貢的事跡,老師給我講一講吧。”
田子方微微一笑,說:“好吧,既然你這么想聽,那我就講一講吧。”
“我的老師比孔子小三十歲。因為孔子長得不怎么好看,所以他剛見到孔子時,并不覺得他有多么厲害,甚至在私下里說自己已經超過孔子;但過了一年后,老師覺得孔子和自己差不多;等到第三年的時候,老師就不再夸耀自己了,他認為孔子是圣人,并開始認真地學習。”
“老師非常佩服孔子,十分注重維護他的名譽。曾有人毀謗孔子,老師就說:‘不要毀謗孔子。一般的賢人,只不過是可以越過的丘陵罷了。而孔子乃天上日月,是不可超越的。就算你死在日月面前,那對于日月的東升西落又有什么傷害呢?可見你這人是多么不自量力啊!’”
“我覺得子貢老師做的最厲害的一件事是那年一趟出行就攪動天下的壯舉。那時候孔子和門人停留在母國魯國。當時齊國權臣田常想要發動叛亂,卻害怕高、國、鮑、晏四族的勢力,于是就想抽調他們的軍隊去攻打魯國,然后趁他們防守空虛一舉殲滅他們。孔子聽說這件事,就對門下弟子說:‘魯國是祖宗之祀所在的地方,是生我們養我們的國家。如今祖國有難,我們應該挺身而出保衛祖國。’弟子中最勇敢最有俠義之氣的子路首先跳出來,請求前去救魯,孔子只看了他一眼,沒讓他去。子張和子石隨后站了出來,孔子搖了搖頭。這時候老師子貢不慌不忙地站了起來,鎮定地說道:‘老師,我愿前往。’孔子笑了,點了點頭。”
“為什么讓子貢老師去呢?”王詡歪著頭問道。
“哎,你聽我說嘛。”田子方喝了口茶,繼續說道:“子貢老師收拾好東西,就出發了。他先來到齊國,求見叛亂頭子田常,對他說:‘我不知道還有沒有比在這種情況下攻打魯國更錯誤的事情了。魯國是個難以攻打的國家,它的城墻矮小單薄,它的護城河狹窄水淺,它的國君愚昧不仁,它的臣子虛偽不中用,它的士兵百姓厭惡戰爭,難道還有比這更難以攻打的國家嗎?您不如去進攻吳國。吳國的城墻高大結實,護城河寬闊水深,士卒百姓士氣高昂,鎧甲堅不可摧,臣子滿腹韜略,這樣的國家才是最容易攻打的。’”
“田常非常憤怒,生氣地說:‘為什么別人認為是艱難的,你卻認為很容易呢?為什么別人覺得很容易的,你卻覺得艱難?用這些話來指教我,你到底是何居心?’”
“老師不慌不忙地說道:‘我聽說,如果國內有憂患的,應該去攻打強大的國家;國外有患難的,就應該去攻打弱小的國家。如今,您的憂患不是在國外,而是在國內啊。我聽說齊侯多次想封賞您,卻一直都不成,這是因為朝中有人反對您啊。現在,您準備攻打魯國來擴大齊國的地盤,若是真的打勝了,那您的國君就會更加驕縱;占領了魯國土地,朝中的大臣就會更尊貴。而您的功勞都被奪走,您還剩下什么呢?一旦這樣,您和齊侯的關系就會一天天地疏遠。如果國君驕縱,就會無所顧忌;大臣驕縱,就要爭權奪利。對上,您與國君感情上產生裂痕;對下,您和大臣們相互爭奪。這樣的話,那您在齊國的處境就危險了。而且,打勝魯國是很容易的,就算您在國內打敗了那四族,他們在外征戰的人反撲回來,您覺得能戰勝他們么?所以說,您不如去攻打吳國,吳國城高水深,兵強馬壯,和他們作戰一定會有巨大的損耗。這樣其他四族與朝廷的力量便會大大削弱。在上沒有強臣對抗,在下沒有百姓的非難,那么孤立國君專制齊國,簡直易如反掌了。’”
“田常聽了很高興,說:‘好!先生一席話,使我茅塞頓開啊!話雖如此,但是我的軍隊已經奔向齊魯邊境了,如果現在下令撤軍轉而進兵吳國,大臣們一定懷疑我有陰謀,那該怎么辦?’老師說:‘那您就把軍隊停在齊魯邊境,按兵不動。讓我做您的使節出使吳國,讓他們以援助魯國的名義從南部出兵攻打齊國,然后您就出兵迎擊他們。’田常采納了老師的意見,就派他南下去見吳王。”
“老師見到吳王,說道:‘我聽說,實行王道的國家不會讓自己的屬國滅絕,實行霸道的國家不會讓能與自己匹敵的國家出現。在千鈞重的物體上,即使再加上微不足道的一銖一兩的分量,也可能使其產生偏移。如今,擁有萬輛戰車的齊國一旦獨自占有千輛戰車的魯國,那么它就能夠和吳國爭個高低,我私下替大王感到危險啊。因此,援救魯國,也是援救吳國自己啊。況且援救最奉行周禮的魯國,是非常能顯揚名聲的事情,諸侯都會同情您、尊重您;齊國攻打魯國,是不道德的,諸侯都會唾棄他,并把他當做眼中釘肉中刺。因此,您攻打齊國援助魯國,既能博得諸侯的認同,又能壓制強敵,還能鎮服強大的晉國,吳國稱霸的事業,這一戰就能完成一半了。這道理,聰明人是不會有疑慮的。’”
“吳王被說得心花怒放,說:‘先生說得極對。可是我們和越國正處于敵對狀態,越王退守在會稽山上,他施行仁政,體恤百姓,優待士兵。如果我調兵攻齊,他定會趁機偷襲。您等我滅掉越國后再照您說的做吧。’”
“老師說:‘越國經歷這么多次戰爭,他們現在的力量超不過魯國;現在吳國的再強大,也超不過齊國。大王把齊國擱在一邊,去攻打越國,那么,齊國也會平定魯國了。如今,大王正可以借著’使滅亡之國復存,使斷絕之嗣得續‘的名義來收服人心,而您卻攻打弱小的越國,您覺得這是勇敢的表現么?我所知的吳國人絕不是畏強凌弱之輩。而且,這也會使天下人覺得您不仁不義,并且害怕齊國。一旦造成這樣的局面,想要取得霸主的地位,就難上加難了。勇敢的人不會回避艱難,仁慈的人不會讓別人陷入困境,聰明的人不會讓好機會溜走,施行王道的人不會讓一個諸侯國滅絕,天下霸主的地位就是憑借這些才取得的啊!現在正有這樣的機會,如果您保存越國向各國諸侯顯示您的仁德,援助弱小的魯國攻打強大的齊國來顯示您的勇敢,我覺得,不僅是那些小國,就算是以中原霸主自居的晉國,也不敢不來朝覲您。這么一來,你還愁霸業不成么?如果大王您實在顧忌越國,我請求去會見越王,讓他派出軍隊追隨您,這樣越國就不會偷襲吳國了。’吳王很是高興,就派老師到越國去游說。”
“越王清掃道路,親自到郊外迎接老師。他恭敬地問道:‘大夫怎么屈辱自己莊重的身份到我們這個偏遠落后的國家呢?’老師回答說:‘之前我已勸說吳王援救魯國攻打齊國,但他擔心越國在背后偷襲他,對我說等我攻下越國才可以。看來他勢必要拿下越國。我覺得,沒有報復人的心志卻讓人懷疑,這是多么愚蠢的事情啊;有報復人的心志卻讓對手知道,你覺得會安全嗎?事情還沒有發動卻被別人提前知道,那失敗是必然的了。這三種情況是做事的大忌。’”
“勾踐聽罷,跪地叩頭說:‘我不自量力,才和吳國交戰。如今被困在會稽,我后悔不迭,日夜唇焦舌燥,卻無計可施,只打算和吳王拼個魚死網破。’”
“老師搖了搖頭,說:‘吳王這個人,殘暴兇狠,大臣們難以忍受;國家連年發動戰爭,弄得國力空虛,士兵們已經無法忍耐。百姓因得不到休養生息,怨聲載道。伍子胥是個忠直良臣,卻因諫諍被殺死。他令小人太宰嚭執政當權,這個人只會阿諛奉承,只顧著順應著國君的過失來保全自己的私利。這樣的國家怎么可能長久地存在呢?現在大王如果能假意出兵輔佐吳王,投合他的心志,用重金寶物來獲取他的歡心,用謙卑的言辭滿足他的虛榮心,他一定會攻打齊國。齊國也是一個大國,如果戰敗了,那么越國復國就指日可待。如果吳王勝利了,他一定會帶兵進逼晉國。就讓我北上去會見晉國國君,讓他配合齊國攻打它,一定會削弱吳國的勢力。等他們的精銳全部消耗在齊國,重兵又被晉國牽制住,大王便可趁它疲憊不堪時攻打他,這樣一定能滅掉吳國。’越王非常高興,答應按照計劃行動。老師臨走時,他拿出黃金百鎰,寶劍一把,良矛二支,贈送給老師。老師堅辭不受。”
“老師先回到吳國,對吳王說道:‘我鄭重地把大王的話告訴了越王,越王非常惶恐,說:我很不走運,從小就失去了父親,又不自量力,觸犯吳國而獲罪,軍隊被打敗,自身被困在會稽山上,國家成了荒涼的廢墟。只能仰賴大王的恩賜,使我能夠捧著祭品而祭祀祖宗,我至死也不敢忘懷,怎么另有其他的打算!’”
“過了五天,越國派大夫文種朝見吳王。文種以頭叩地,對吳王說:‘東海役使之臣勾踐謹派使者文種,向大王致以最崇敬的問候。我主聽說大王將要發動正義之師,討伐殘暴的齊國安撫周室,扶持弱小,請求出動越國境內全部軍隊三千人跟隨大王。勾踐請求親自執堅披銳,甘愿在前面去冒箭石之險。還令卑臣進獻祖先珍藏的鎧甲、斧頭、屈盧矛、步光劍等作為賀禮,聊表心意。’吳王聽了非常高興,把文種的話告訴老師,說:‘越王想親自跟隨我攻打齊國,可以嗎?’老師回答說:‘不可以這么做。調動人家所有的人馬,使人家的國內空虛,還要人家的國君跟著出征,這是不道義的。你可接受他的禮物,允許他派出軍隊,國君的隨行就不用了。’吳王同意了,就辭謝越王的請求。于是吳王整頓兵馬,調動了九個郡的兵力去攻打齊國。”
“老師離開吳國前往晉國,對晉國國君說:‘我聽說,不事先謀劃好計策,就不能應付突然而來的變化;不事先治理好軍隊,就不能戰勝敵人。現在齊國和吳國即將開戰,如果那場戰爭吳國不能取得勝利,越國必定會在背后偷襲他;如果吳國取得了勝利,吳王一定會帶他的軍隊逼近晉國。’晉君非常恐慌,說:‘那該怎么辦呢?’老師笑了笑,說:‘整治好武器,休養好士卒,等著吳軍的到來。’晉君依照他的話做了。”
“這些部署完成后,老師就離開晉國回到魯國。不多久,就傳來消息說吳國和齊國在艾陵打了一仗,齊軍大敗,吳王俘虜了齊國七個將軍以及無數士兵。打了勝仗之后,吳王并沒有班師回國,而是帶兵逼近晉國,和晉國人在黃池相遇。晉國人率先發起攻擊,由于與齊國的戰爭損耗了吳軍的大量精銳,吳軍大敗。越王聽到吳軍慘敗的消息,就趁機渡江襲擊吳國,一直打到距離離吳國都城只有七里的地方。吳王聽到這個消息,趕忙和晉國人講和,之后率軍隊回援。兩國軍隊在五湖一帶相遇,疲憊不堪的吳軍毫無斗志,一敗再敗,最后連城門都守不住了。越軍沖進吳國都城,包圍了王宮,殺死了吳王夫差和他的國相。之后越王帶領軍隊北上,與諸侯會盟。由于與吳國的戰爭,中原強國實力大損,無力抵抗越國,越國于是稱霸。”
“所以說啊,”田子方講完,面露崇敬之情,“老師這一趟出使,使魯國保全,使齊國衰落,使吳國滅亡,使晉國中興,使越國稱霸,天下形勢一下子大變。我還沒聽說過有哪個人做到了老師的壯舉。”
王詡聽完,不由得升起佩服之情。他尤其佩服子貢的游說能力,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就能縱橫天下。因此,他對游說縱橫之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此外,王詡在西河還向公羊高、谷梁赤學習《春秋》,了解了各國的歷史;還向輔佐過魏文侯的段干木學習從政之道;還學習了孫武、吳起等名將的兵法。這些都為他后來發展縱橫之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