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詡離開魏國,一路上風餐露宿,好不容易才到達郢都。在這里他舉目無親,形單影只,人生地不熟,只好在一家小驛館安身。沒過多久,他便和驛館的主人熟絡起來。王詡向他打聽吳起的情況。
館主說吳起已經死了好多年了。吳起的變法雖然使楚國強大了,但卻傷害了王公貴族。悼王死后,王公貴族趁機發動兵變攻打吳起。貴族們用箭射傷吳起,吳起拔出箭逃到楚悼王停尸的地方,將箭插在楚悼王的尸體上,然后藏在尸體后面大喊:“群臣叛亂,謀害我王。”貴族們對吳起恨之入骨,不管顧忌,亂箭射死了吳起,但也射中了悼王的尸體。楚國律法規定,傷害國王的尸體屬重罪,將被誅滅三族。楚肅王繼位后,命令尹徹查,并把射中悼王尸體的人全部處死,這致使七十多家貴族被滅族。而吳起雖死,但他也傷害了悼王的尸體,他的尸首被處以車裂之刑。
聽到這里,王詡不住地唏噓嘆息。
王詡想既然現在不能馬上就為官從政,那么自己應該找點營生做。于是他換了一身裝束,搞了個布幡,上面寫著“卜卦”兩個大字,下面畫了個卦圖,出門來到一條熱鬧的街市上,找了塊空地,擺下攤子,開始為人算卦賺盤資。
一開始乏人問津,時間長了,來問卦的人就多了起來。王詡憑著積累了多年的天文地理知識和陰陽五行的理論,與三寸不爛之舌,漸漸地打出了名聲。而他在占卜的同時也觀察楚地的風土人情,揣度人的心理。
一天,一個穿著像是貴族的人來王詡這里問卦。他說家里正在蓋新房,要王詡為家里上梁選擇個良辰吉日。王詡伸手卜出一卦,然后告訴這人三日后中午時分上梁為宜。此人半信半疑,辭別王詡回了家。從這天夜里,一連下了三天的大雨,第四天才雨過天晴。那人見王詡占卜如此靈驗,便備了好些金銀錢財親自趕來酬謝王詡。此后,這人逢人就講郢都有卦師王詡占卜如天算,極其靈驗。王詡的名聲越傳越廣,好多貴族人家都專程來找他算卦。
有了盤纏,王詡開始游歷楚國各地。他遍訪楚地名人賢士,走遍名山大川。這一次游歷開闊了王詡的眼界,使他的思想更加成熟,尤其是老子之道,他仔細研讀,其“無為而無不為”的修身治國的哲理對他影響很深。他看到楚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糧米豐足,可稱得上是泱泱大國。如果明修政治,厲兵秣馬,定能成就一統天下的偉業。可惜楚肅王昏庸無道,只知道聲色犬馬,身邊盡是一干奸佞之徒,自己根本沒有機會施展才華。再在這里呆下去,只能是虛度光陰,沒什么大的作為。
正當王詡心灰意懶之時,傳來了父親王錯投奔韓國的消息。王錯被貶謫之后心有不甘,想著魏瑩即位時自己能再受重用。然而魏瑩即位為魏惠王后,卻不再寵信王錯,反而重用公叔痤,令其為相。王錯大失所望,心生憤恨。當魏國想報仇偷襲韓國時,王錯一恨之下跑到韓國去通風報信。
就這樣,在楚國游歷了三年的王詡,輾轉去了韓國。
入韓,為公主治病結姻緣
韓國和魏國一樣,起源于三家分晉。而且也是地處中原,四周強國林立。雖然韓國也曾多次征戰,向外擴張,但從沒像魏國那樣成為霸主。一是因為韓國的實力還不夠強大,二是因為內部動蕩不安。
話說到了韓國后,王詡見到了闊別多年的父親。父子相見,百感交集。經歷了魏國的變故,王錯的青絲已有了斑斑白發,臉上刻著滄桑的皺紋,整個人看上去顯得蒼老了許多。看到父親這個樣子,王詡撲通一聲跪在父親面前,淚滿衣襟。王錯看著和自己一樣高、已近成熟的兒子,也是老淚縱橫。
住了幾天后,王錯帶著兒子去拜見韓國的名流賢士,之后,又帶他到韓國各地了解風土人情。經過一番走訪,王詡對刑名之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刑名之學在韓國有著深厚的基礎。鄧析子曾在鄭國開辦私學,專講刑名之道,后來因為得罪了權貴被殺。他的弟子和后人逃到韓國,繼續傳播他的學術。王詡投在了鄧析子后人鄧玉門下,專門學習刑名之學。經過深入的學習,王詡從中悟到世間的事物都是相對立而存在的,比如高是相對于低而言,好是相對于壞而言,喜是相對于悲而言,沒有前者作為參照,后者就無從存在。但這兩者并不是靜止不變的,還可以相互轉化,盟友可以轉化為敵人,敵人可變成盟友,“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而一件事情朝著什么樣的方向轉變,全看這個人朝什么方向努力,正所謂“事在人為”。鄧玉很欣賞天資聰慧、悟性極高的王詡,對他格外偏愛,把平日所學全都傳授給了他。在鄧玉的細心教導下,王詡學問大長,明辯之術日益精進。
正當王詡專心求學之時,王錯卻操心著另一件事。眼看著兒子已經長大成人,才學滿腹,至今卻仍然孑然一身,不免心里有些著急。他想趁著有生之年,為兒子尋一門親事,了卻一樁心愿。
王錯的同僚程好為了解到他的心思后,計上心頭,對王錯說道:“韓哀侯的女兒金公主久病不起,四處求醫問藥皆不見好轉。聽說貴公子精通醫道,不妨讓公子試一試。若治好公主的病,我去和韓哀侯說,給你們做媒。先生和君上聯姻,那么君侯對您的疑慮不僅會打消,而且你們王家飛黃騰達光宗耀祖,可就指日可待了。”
王錯不禁喜上眉梢,但還是推辭著說道:“只怕小犬醫術疏淺,醫治不好公主的病,這可就枉費了先生的一番美意。”
程好為笑道:“不去試試,怎么知道呢?就算治不好,也沒什么大礙,還能向君侯表示您的誠心。”
王錯謝道:“那就有勞先生了,若事成,定有重謝。”
王錯回家跟王詡說君侯要你為金公主看病,并沒說提親之事。王詡聽說要為公主看病,精心準備,不敢有任何怠慢。
程好為向韓哀侯和金公主推薦了王詡,得到確定的回答后,便趕忙驅車來請王詡。
王詡來至宮中,見過韓哀侯后,便在宮女的引領下來到后宮。金公主聽說王詡來了,趕忙令貼身侍女將自己扶起,坐在床上,放下帷帳。
王詡坐于公主帳前,隔著帷帳瞧了瞧公主面色,又請公主伸出手來把脈,并問公主癥狀以及起居作息一日三餐。之后王詡略加思慮,說公主腎虧陰虛,開了幾服藥,并囑咐多給公主熬參湯喝。然后便離開了。
金公主按方服藥,靜養了幾日,疼痛減輕,精神日足。此后,王詡又來了幾次,問病診脈,開方配藥,使得公主病情大為好轉。韓哀侯聽說了,就請程好為代行賞賜,程好為趁機大贊王詡博學多才。
一天王詡又來到宮中,照例先見了韓哀侯。韓哀侯便問他想不想來宮中做事,而王詡說自己還想再游歷幾年,只是現在天下混亂,一時還不知道該去哪里。韓哀侯便道:“那好,你就先為公主治病吧。公主病好后,你如果還不知道去哪里,那就來宮中做事吧。”
王詡趕忙跪下拜謝:“謝君主厚恩,在下定不負君上厚望。”
辭別韓哀侯,王詡來到公主處。
此時金公主已經大好。聽婢女說郎中來了,她也不避諱,起身將王詡迎進房內,一連串地感謝王詡的精心調治。王詡一面應和,一面仔細端詳公主,發現她相貌清麗,面容可愛,說話溫柔和善,不覺為之心動。金公主也大膽地看著王詡。四目相對,王詡面紅耳赤。他趕忙移開目光,詢問起公主的病情,以此來掩飾自己的尷尬。
金公主說:“經過先生調治,現在已無大礙。食欲漸好,身子也不似以前沉重了。平時能讀書寫字,也可以和侍女們到外面去玩了。”
王詡道:“公主初愈,千萬不可大意,還需要靜養。我再給公主開些藥,多吃一段時間,以免再次復發。平時無事,多做些高興之事,盡量避免煩憂。”
金公主笑道:“我這人生來心寬,喜歡談笑,從不自找煩惱。聽說先生四處云游,見識廣博,希望先生常來,給我們這些只能待在宮中的人講講外面的事,讓我們高興高興。”
王詡見金公主如此喜歡,內心非常高興,精神放松了許多,于是答應常來看她。王詡又和公主說了幾句話,便起身告辭。
王詡依舊在鄧玉門下學習名辯,并總結以前所學到的東西。但自己總不能把全部心思用在學術上,金公主那美麗的身影、那溫婉的笑容、那動聽的聲音,總是在腦海中揮之不去。王詡覺得這樣太不敬了,還是別再去公主那里了,可是他又掛念公主的病。他記起韓哀侯的話,獨自冥想了一會兒,便起身去找父親。
王錯聽到韓哀侯要王詡到宮中做事,喜出望外。王錯也希望王詡在韓國陪自己度過余生。而且外面兵荒馬亂,自己就這么一個兒子,萬一遭遇什么不測,那自己可是生不如死啊。于是他對兒子說道:“機會難得啊,不妨就留下來吧。如今天下戰亂不休,誰勝誰敗還不見分曉。韓國雖小,然承蒙韓君抬愛,你我在此能互相照應,在此安身立命,也不失為上策。”
王詡看到父親日漸蒼老,內心有所觸動,便點了點頭。
第二天王詡來見韓哀侯,面稟自己愿留在宮中做事,韓侯命他協助外相處理外交事務。辭別韓侯,王詡來到后宮見金公主。在廊下聽見公主房內歡聲笑語,原來君后來看望公主,王詡轉身欲離開。卻被侍女看見,請進房內。王詡趕忙向君后、公主行禮。君后早聽說過此人,今日一見,其貌果然不同凡響,全身透著才學之士的儒雅氣質。君后問了他一些個人經歷,王詡一一作答,簡潔穩重,君后非常滿意。
閑聊一陣,君后起身要走,王詡也要跟著離開。然而金公主極力要他留下,君后也笑著說那你就和公主多呆一會吧,王詡這才留下。
公主親自為王詡重新斟了一杯茶,王詡趕忙起身接過。公主在他對面坐下,說:“好了,沒有人打擾我們了,那就請先生跟我們講講外面的事吧。”
王詡臉一紅,不好推辭,就硬著頭皮說了起來。他先說了魏國的一些風土人情,又講自己在洛邑求學、在楚國游歷的事情。王詡口才流暢,把自己所經歷的生動活潑地講了出來,公主一直看著王詡,聽得津津有味,連站在一旁侍候的宮女也不禁被其吸引。
這一講就是兩個時辰,看到天色漸晚,王詡趕忙起身告辭。然而公主卻沒聽夠,不想王詡走,但卻不便說出口。王詡也猜到公主心中所想,便說道:“我已答應君侯留在宮中做事,會經常出入宮中,有時間我便來看望公主。”
公主聽王詡這么一說,高興地點了點頭。
王詡出了后宮,心中忽地騰起一股異樣的感覺。他回頭看了一眼公主那裝飾得玲瓏華麗的住所,想起公主含情脈脈的眼睛,不免心生漣漪。
回到家后,王錯正和程大夫閑談。王詡慢慢地向大堂走,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直到一只腳踏進了房門,才注意到程好為。王詡一愣,隨即趕忙施禮。程好為見王詡魂不守舍的樣子,心里頓時明白了七八分。他笑著問道:“公主可大好了?”
王詡點了點頭。
見他這樣,程好為又一笑:“聽令堂大人說韓哀侯已留你在宮中做事,這樣以后你去那里就更方便了。公主的病,也只有你一人能治好了。”
王詡不解其意,只抱拳說道:“小生才疏學淺,對于朝堂事務還不太了解,還請程大夫多多指教。”
程好為哈哈一笑,連說:“好說,好說。”
又閑聊了一會兒,程好為起身告辭。
離了王府,程好為去見君后。君后感謝程好為舉薦王詡治好了公主的病,并說此人年紀輕輕,卻學富五車,溫文爾雅,氣度不凡,是個人才。
程好為也跟著附和,極力稱贊王詡。然后便提起將公主許配給王詡、兩家聯姻之事,并極力陳述聯姻之利:一是公主與王詡郎才女貌,兩人也情投意合;二是王家乃魏之貴族,兩家門當戶對;三是王錯在魏當政多年,對魏了如指掌,上次魏發兵攻韓,王錯來通風報信,可見其忠誠,聯姻可使王錯為韓所用;四是王詡才學滿腹,通曉天文地理,能言善辯,是個棟梁之才。韓哀侯已招其在宮中做事,若再將公主許之,王詡便不可能再投他國,可使之為韓持久效力。
君后聽了頻頻點頭,但仍有疑慮,只說要與韓哀侯商量。
君后將此事說與韓哀侯,哪知韓哀侯馬上答應。就這樣,在程好為的攛掇下,金公主與王詡定下婚約。幾月后,韓侯大擺喜宴,為二人完婚。王錯喜滋滋地看著兩人,了卻了一樁心事。
兩人婚后的生活十分美滿,只是金公主一直不生育。但王詡并不在意,對金公主依舊珍愛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