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晚上娛樂少。
大黑天的,男人早早上床睡覺,女人則點著油燈,抽空織棉線。
現(xiàn)在這年代,每人每年只有一兩尺的布票,一家人根本不夠用,而且,即便有了布票,也沒有余錢去買。
所有大家都會自己在家里做棉線,織布做衣服。
劉麗芬就是其中的巧手。
點上油燈,劉麗芬搬出織紡車,楊家兩個嫂子也很自覺的過來搭把手,隨著紡車嗡嗡作響,一團團棉花攪進車里,最后變成一根根細細的棉線。
婆媳三個分工明確,忙忙碌碌。
楊小妮頭一次過來幫忙。
劉麗芬卻十分心疼:“妮兒,你病了就別出來受風了,小苗他們幾個小的白天抓了些馬蘭頭,我加了點苦篙熬了湯,你喝點就回屋睡吧,被子捂好點,出一場大汗,明兒起來就精神了。”
馬蘭頭,嫩葉可以吵著吃,根莖是有名的中藥。
再加上苦篙熬成的湯,那味兒……
身為一名醫(yī)生,楊小妮堅決搖頭,“娘,我不喝了,我已經(jīng)好了。”樂文小說網(wǎng)
“怕啥,我加了糖了。”
劉麗芬看穿她的想法,“生了病哪能不吃藥,你快回屋吧,這些事交給你嫂子就成。”
楊小妮十分感動。
記憶里,楊家人都對她十分好,用現(xiàn)在流行的話概括,叫團寵!
“娘,我想跟你說個事兒,我想去公社玩。”楊小妮說出自己的目的。
她本來還愁著空守一倉庫的物資沒有合理的借口,經(jīng)過楊玉翠一家這么一鬧,倒是提醒了她。
她可以去公社轉(zhuǎn)一圈啊。
公社有供銷社,她轉(zhuǎn)一圈回來,就說在供銷社買的。
至于錢票子,都推給供銷社好了。
“你剛好點兒,去公社干啥?”
劉麗芬訝異的看著他。
“我就想出去轉(zhuǎn)轉(zhuǎn),透透氣。”
楊小妮小聲回答,其實她是心虛。
畢竟她是穿越來的,雖然有了楊小妮的記憶,但兩人性格上有差異。
她就是怕楊家人看出什么端倪。
楊小妮甚至什么借口都想遍了,但劉麗芬十分干脆的擺擺手,“你想去就去吧。”
“對了,你大哥捎信回來說了,給你些布票做套新衣裳過年,一會兒你二哥陪你去供銷社買些布,娘給你做。”
供銷社賣的布匹,比自家做的好,線條也細膩,做成衣服更好看更舒服。
兩個嫂子悶頭干活,沒說話。
但手上的動作微微停頓,卻被楊小妮盡收眼底,“娘,我只是想去公社轉(zhuǎn)一轉(zhuǎn),看能不能找個活兒做,不知道要多久,就不用麻煩二哥了。”
“找啥活!”
劉麗芬婆媳三人訝異的看著楊小妮。
以前的楊小妮,簡直是好吃懶做、寄生蟲的代名詞。
先不說有沒有活兒讓她做,但這份心,卻讓楊家一眾人吃驚。
劉麗芬笑了,“你能做啥事啊?”
不是她看不上楊小妮,而是現(xiàn)在的工人都是吃公糧的。
公社里,一共就那么幾個人,每個職位都有人盯著,沒點硬關(guān)系,根本沒資格。
“啥事先轉(zhuǎn)轉(zhuǎn)看,咱家賺工分的人夠了,我要是能在外邊找份活兒干,豈不更好?”
楊小妮不知道以原主這個條件能不能找到工作,但有一點她卻比誰都清楚,想過好日子,就絕不能待在這山旮旯里。
“行吧,你想去就去。”
劉麗芬也不指望她能找什么活兒,就當讓妮子出去走走,散散心了。
頓了頓,她突然道:“對了,妮兒,你啥時候叫那顧家小子來一趟?”
“讓他來干啥!”
“嗐,你這孩子,你不是跟他處對象嗎?雙方家長先見一面,這是規(guī)矩。”劉麗芬難得嚴肅的板著一張臉。
本來兩孩子處對象,雙方父母應該先見一面,才能定下來的。
可他們先斬后奏,先處上對象了,父母還沒見面,這就壞了規(guī)矩。
楊小妮尷尬一笑,“知道了,我回頭跟他說一聲。”
天!
她只是不想被催婚而已,可不想鬧那么大的陣仗出來!
……
第二天。
楊小妮早早起床。
劉麗芬就在門口等著她,遞過來一些布票和錢票子,“你爹說村里碰巧也有人要去公社,你搭他車去吧,給2分錢車錢就行,這是兩塊錢,你看看有什么想買的。”
錢是一大沓的零錢,面值最大的是五角,其他都是一角,兩角,還有幾分錢的……
這點錢,放在沒穿越前,只購買一兩顆糖,可在這年代,算是一筆大錢了。
楊小妮微微動容。
正因為這一點,更讓楊小妮堅定要改善這個家的生活條件,只是……
楊小妮目光掃了一眼。
果不其然,就看到兩個嫂子杵在外邊,一臉的不善。
她們嫁進楊家也有些年頭了,除了結(jié)婚時候的彩禮錢,就從沒見過什么錢,更別提拿布票和兩塊錢去買衣服了。
她們也算看出來了,這楊家一家老小,全都寵著楊小妮!
“娘,衣服就不必買了,我夠穿。”
楊小妮說著,從零錢里抽出2角錢,剩下的都推給劉麗芬,再也不肯收下。
吃完早飯,楊小妮早早去村口等人。
這次去公社的是村里的采購員,莫老三。
他有輛牛車,平時都是用來采購村里的各種用品工具,偶爾還會順路搭人進城。
不過,進城太遠。
公社倒是近些。
可像楊小妮這樣,攥著錢去公社花的,還是三里村頭一個。
莫老三收了楊小妮車錢,便趕著牛車,直奔公社。
相對于三里村的破爛,公社作為幾個大隊的公用機構(gòu),多少比幾個村要發(fā)達一些,除了有一座二層小洋房,還有一排排的青瓦房。
小洋房就是供銷社的地址,旁邊還有郵政所等等,外面都掛著招牌。
墻外還有大紅筆寫的各式各樣鼓舞人心的標語。
街上雖然也是泥路,但比村里寬多了。
來來往往都是穿著灰黑顏色衣服的普通老百姓,其中也有個別穿著軍便服的,至于偶爾穿街而過的二八大扛,是所有人羨慕的對象。
楊小妮坐著牛車,遠遠的就將公社打量了個遍。
看了幾眼,她就失望了,這樣的環(huán)境,怎么可能找到工作?
不過她也不急,想進去轉(zhuǎn)轉(zhuǎn)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