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圃園的詩會上, 魏國使臣和梁國的詩人已經(jīng)來回對詩對了二十多首了。
蕭衍作為主人,帶著一眾皇子并沒影下場”, 只笑瞇瞇地看著梁國的這些才子和他們對喝, 而作為“主辦方”的祝英臺則是做著主持的工作,忙的是腳不沾地。
馬文才作為拿著帖子進(jìn)來“鍍金”的人士, 自然盡量讓自己越不顯眼越好,詩會開始以后,他便找了個沒人注意的地方,一邊用著茶點,一邊在腦子里整理著梁山伯給他找來的資料。
這位公主和長樂公主一樣, 在男女之事上似乎有特殊的癖好。
長樂公主是追求背德的快感, 這位公主卻不喜歡年輕的男人,而是喜歡年長的男性,據(jù)她在府里養(yǎng)著的面首,多是年紀(jì)在四十到五十之間,成熟英俊的中年人。
這世間有不少荒唐的公主, 但不管是山陰公主也好, 其他公主也罷,多半養(yǎng)著是年輕力壯的面首, 像她這樣喜好老男饒,實在是少見。
畢竟以人均壽命不過三十來歲來算, 四五十歲的人就已經(jīng)是老頭子了。
這么一想, 永興公主在和駙馬同\/房時貼滿其父的名字也可以理解, 要知道駙馬的父親昔年也是舉國有名的美男子, 兩家還是世交,永興公主對殷均之父有什么想法倒是合情合理。
只是這么一想,馬文才就惡心的很。
馬文才打探了不少消息,有些是官方的數(shù)據(jù),有些則是來自裴家那邊消息靈通的游俠兒。
據(jù)永興公主對臨川王蕭宏也頗有依戀之情,總之感情不太正常,不過蕭宏從來不缺女色,對永興公主沒什么興趣,就算有興趣,被纏了幾次后也對她避之不及,總之有永興公主的地方,是絕見不到蕭宏的。
永興公主是蕭衍的第一個孩子,又是長公主,自然是受到萬千寵愛,皇帝對她是千依百順,她能將駙馬欺負(fù)的那么慘,除了她是公主以外,更大的原因是因為她位同郡王,府里養(yǎng)了不少侍衛(wèi),這些人都只聽從她一個饒調(diào)令,在京中也算是了不得的一支武裝了。
他倒霉惹上了這么個人,就猶如得罪了暗處的一條毒蛇,誰也不知道哪會不會沖上來就咬你一口。
馬文才不緊不慢的喝著甘泉水,背上突然被人重重敲了一記,回頭一看,竟是花夭和褚向。
見這兩人居然站在一起,馬文才面色奇怪:
“你們這是……”
“我不耐煩做什么詩,公主和那邊一個女郎聊起來了,我就到這邊透透氣,恰巧遇到了褚向。”
花夭伸手一指和蘭陵公主相談甚歡的劉令嫻,“那女子你可認(rèn)識?”
馬文才一見是劉令嫻,點零頭:“那是東宮劉學(xué)士的妹妹,這次接待你們的典客令里,只有她一人是女子,可見太子對她的重視。”
他好奇地問花夭:“她們在討論什么?看起來相談甚歡?”
“在談?wù)摻的募夷袃簭?qiáng)?”
花夭臉上浮現(xiàn)出一個奇妙的神色。
“總之,我不太感興趣。”
蘭陵身負(fù)和親之責(zé),她希望能嫁個靠譜點的人家。即使王謝之家也有許多爛泥扶不上墻的,出身大家的劉令嫻熟悉建康情況,向她詢問倒是沒錯……
就是在討論的話題嘛……
花夭撓撓臉,干咳了一聲。
那邊不停響起叫好之聲,這邊倒是一片安靜,褚向一直在和花夭攀談,大多是問有關(guān)六鎮(zhèn)的事情,馬文才則是關(guān)注著跑前跑后的祝英臺,感慨著她現(xiàn)在做這份差事真是越做越順手了。
正在此時,似是梁國這邊被什么題目難住了,場面一時有些沉重,魏國人洋洋得意,東宮太子蕭統(tǒng)突然推了祝英臺出去。
馬文才“咦”了一聲,站起身就往使臣們的方向走,花夭見是祝英臺,也哈哈笑起來:
“哎呀,是祝郎,他詩作得怎么樣?能讓太子單獨點名,應(yīng)當(dāng)是了不起的很吧?”
褚向納悶地?fù)u了搖頭。
“沒聽他有什么詩名。”
等湊到了近處,馬文才一打聽,頓時知道了是個什么情景。
原來雙方給對方出題,來往了二十多首,互相都能對上,題目也變得越來越偏,到了后來,梁國這邊讓魏國以“吳歌”為題詠“江南”,魏國毫不相讓,也讓梁國以“鼓角橫吹曲”為題詠“黑山”。
這就有點操蛋了。
魏國來的很多使臣這輩子都沒下過長江,更別看見江南的風(fēng)光;梁國人也從來沒有打到過北方去,也自然不知道黑山是什么樣子。
而且雙方出題都很刁鉆,南方讓北方人用吳語調(diào)的方式寫“江南”,魏國就讓南方人用鼓角橫吹曲的方式唱“黑山”。
鼓角橫吹曲是一種軍樂,多用于慶賀或祈求勝利,南方并沒有這樣的習(xí)俗。
雙方都在心里罵了聲狡詐,本以為互相對不上,也就算是平了,誰知魏國隊伍里有一個父親曾是南朝官員,因戰(zhàn)亂被掠到北方的使臣,竟然用吳語對上了這首詩。
這下子,梁國這邊就有些騎虎難下了。
梁國選出來的這些人,在玄言、山水、游仙、公宴這些題材上已經(jīng)達(dá)到了巔峰,為了這次詩會也準(zhǔn)備了無數(shù)首可以應(yīng)對的詩詞,但論軍詞,還是唱黑山的,一個個面露難色。
于是“有急智”的祝英臺就被推了出來。
祝英臺被推出來的時候,整個人都是懵的。
要不是一直在玄圃園幫太子修《文選》,她搞不好連鼓角橫吹曲是什么都不知道,即使知道了,現(xiàn)在讓她臨時寫一首,寫個大頭鬼啊!
如果讓她剽竊后世的歌詞,“什么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之類的倒是能詠上幾首,可現(xiàn)在是什么場合?
兩邊做做詩談?wù)勶L(fēng)花雪月就算了,在這里唱什么“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尼瑪是挑事呢?
萬一魏國以為是梁國挑釁,一氣之下大軍壓境怎么搞?
她再蠢也知道這次是要求和的哇!
又要不墮梁國的威風(fēng),又不能讓魏國人感覺到難受,還得限定題材、限定風(fēng)格、限定類型……
她就是個打雜的普通公務(wù)員阿喂!
見祝英臺面上人交戰(zhàn),站在場上一言不發(fā),眾人不耐煩的同時,也開始竊竊私語起來。
“這是誰啊?這不是之前一直給我們抄詩的那個郎君嗎?”
“他是東宮的人?看起來年紀(jì)挺的,哪家的郎君?”
“這娃娃臉,能作鼓角橫吹曲?”
見祝英臺沒張口,三皇子蕭綱也急了,不住催她:“英臺,你就作一首。你可是玄圃園詩才第一之人,怎么能一首都不作!”
將她推出來的太子也皺起了眉頭,非常不悅。
平時藏拙,可以是有隱逸之風(fēng),可現(xiàn)在這種場合還藏著,就是不識好歹了。更何況他平時對祝英臺頗為禮遇,他總該投桃報李吧?
馬文才一看太子那臉色就知道對方已有怒意,緩緩穿過人群,朗聲道:“我有一首!”
剎那間,眾饒目光齊刷刷地看向馬文才。
“你能詠詩?”
蕭綜嗤笑起來,“別又來作一首策論!”
馬文才對皇帝拱了拱手,又給祝英臺遞了個眼色,這才不緊不慢地開口:
“唧唧復(fù)唧唧,木蘭當(dāng)戶織……”
呃?這不是我上次在會稽學(xué)館給姚華先生的……
祝英臺猛地抬起頭。
“什么東西?不是要寫黑山嗎?怎么來織布了?”
“這馬文才,不會想出名想瘋了吧?”
幾個梁國官員忿忿道。
“不聞機(jī)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似,問女何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聽到“軍貼”和“點兵”,魏國人俱是一震,就連一直在一旁和劉令嫻聊的蘭陵公主也停止了閑談,關(guān)注起詠詩的馬文才來。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到了這里,眾人終于明白他要詠的是北魏開朝時傳奇的女將軍花木蘭,于是表情都復(fù)雜了起來。
起這位女將軍,南朝和北朝的態(tài)度是截然相反的,魏國使臣怎么也沒想到,馬文才竟然選擇以花木蘭為主角來選題。
祝英臺滿腦子已經(jīng)是“完了完了完了歷史要完了完了北朝民歌被南朝記錄了我要死要死要死”,那邊馬文才則毫無所覺地繼續(xù)背誦著: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一詩作罷,全場靜默。
馬文才詠完這首詩,見祝英臺面色已經(jīng)紅到快要爆炸了,連忙對皇帝和太子躬了躬身:
“此詩名為《木蘭辭》,乃是……”
他正準(zhǔn)備乃是祝英臺所作,蘭陵公主卻突然打斷了他的話。
“這位使君,你……”
蘭陵公主打斷了他的話,用一種復(fù)雜的表情看了看他,又看了看自家的送嫁將軍。
她還記得這人曾將花將軍抱著送回來,還有段時日跑使館對花將軍噓寒問暖,跑的特別的勤快。
魏國人也皆是如此,明明是馬文才詠的木蘭辭,他們的目光卻一直看著他身后的方向。
馬文才莫名其妙地回頭看了一眼。
“他們看花夭作甚?”
他臉色突然一變。
“壞了,這首樂府詩祝英臺曾送給花夭過,不會花夭也在哪兒詠過這首詩,他們?nèi)贾腊桑俊?br/>
“這位使君,你是不是……”
蘭陵公主終于出了口。
“對我們花將軍有仰慕之情?”
啥?!
玄圃園的詩會上,魏國使臣和梁國的詩人已經(jīng)來回對詩對了二十多首了。
蕭衍作為主人,帶著一眾皇子并沒影下場”,只笑瞇瞇地看著梁國的這些才子和他們對喝,而作為“主辦方”的祝英臺則是做著主持的工作,忙的是腳不沾地。
馬文才作為拿著帖子進(jìn)來“鍍金”的人士,自然盡量讓自己越不顯眼越好,詩會開始以后,他便找了個沒人注意的地方,一邊用著茶點,一邊在腦子里整理著梁山伯給他找來的資料。
這位公主和長樂公主一樣,在男女之事上似乎有特殊的癖好。
長樂公主是追求背德的快感,這位公主卻不喜歡年輕的男人,而是喜歡年長的男性,據(jù)她在府里養(yǎng)著的面首,多是年紀(jì)在四十到五十之間,成熟英俊的中年人。
這世間有不少荒唐的公主,但不管是山陰公主也好,其他公主也罷,多半養(yǎng)著是年輕力壯的面首,像她這樣喜好老男饒,實在是少見。
畢竟以人均壽命不過三十來歲來算,四五十歲的人就已經(jīng)是老頭子了。
這么一想,永興公主在和駙馬同\/房時貼滿其父的名字也可以理解,要知道駙馬的父親昔年也是舉國有名的美男子,兩家還是世交,永興公主對殷均之父有什么想法倒是合情合理。
只是這么一想,馬文才就惡心的很。
馬文才打探了不少消息,有些是官方的數(shù)據(jù),有些則是來自裴家那邊消息靈通的游俠兒。
據(jù)永興公主對臨川王蕭宏也頗有依戀之情,總之感情不太正常,不過蕭宏從來不缺女色,對永興公主沒什么興趣,就算有興趣,被纏了幾次后也對她避之不及,總之有永興公主的地方,是絕見不到蕭宏的。
永興公主是蕭衍的第一個孩子,又是長公主,自然是受到萬千寵愛,皇帝對她是千依百順,她能將駙馬欺負(fù)的那么慘,除了她是公主以外,更大的原因是因為她位同郡王,府里養(yǎng)了不少侍衛(wèi),這些人都只聽從她一個饒調(diào)令,在京中也算是了不得的一支武裝了。
他倒霉惹上了這么個人,就猶如得罪了暗處的一條毒蛇,誰也不知道哪會不會沖上來就咬你一口。
馬文才不緊不慢的喝著甘泉水,背上突然被人重重敲了一記,回頭一看,竟是花夭和褚向。
見這兩人居然站在一起,馬文才面色奇怪:
“你們這是……”
“我不耐煩做什么詩,公主和那邊一個女郎聊起來了,我就到這邊透透氣,恰巧遇到了褚向。”
花夭伸手一指和蘭陵公主相談甚歡的劉令嫻,“那女子你可認(rèn)識?”
馬文才一見是劉令嫻,點零頭:“那是東宮劉學(xué)士的妹妹,這次接待你們的典客令里,只有她一人是女子,可見太子對她的重視。”
他好奇地問花夭:“她們在討論什么?看起來相談甚歡?”
“在談?wù)摻的募夷袃簭?qiáng)?”
花夭臉上浮現(xiàn)出一個奇妙的神色。
“總之,我不太感興趣。”
蘭陵身負(fù)和親之責(zé),她希望能嫁個靠譜點的人家。即使王謝之家也有許多爛泥扶不上墻的,出身大家的劉令嫻熟悉建康情況,向她詢問倒是沒錯……
就是在討論的話題嘛……
花夭撓撓臉,干咳了一聲。
那邊不停響起叫好之聲,這邊倒是一片安靜,褚向一直在和花夭攀談,大多是問有關(guān)六鎮(zhèn)的事情,馬文才則是關(guān)注著跑前跑后的祝英臺,感慨著她現(xiàn)在做這份差事真是越做越順手了。
正在此時,似是梁國這邊被什么題目難住了,場面一時有些沉重,魏國人洋洋得意,東宮太子蕭統(tǒng)突然推了祝英臺出去。
馬文才“咦”了一聲,站起身就往使臣們的方向走,花夭見是祝英臺,也哈哈笑起來:
“哎呀,是祝郎,他詩作得怎么樣?能讓太子單獨點名,應(yīng)當(dāng)是了不起的很吧?”
褚向納悶地?fù)u了搖頭。
“沒聽他有什么詩名。”
等湊到了近處,馬文才一打聽,頓時知道了是個什么情景。
原來雙方給對方出題,來往了二十多首,互相都能對上,題目也變得越來越偏,到了后來,梁國這邊讓魏國以“吳歌”為題詠“江南”,魏國毫不相讓,也讓梁國以“鼓角橫吹曲”為題詠“黑山”。
這就有點操蛋了。
魏國來的很多使臣這輩子都沒下過長江,更別看見江南的風(fēng)光;梁國人也從來沒有打到過北方去,也自然不知道黑山是什么樣子。
而且雙方出題都很刁鉆,南方讓北方人用吳語調(diào)的方式寫“江南”,魏國就讓南方人用鼓角橫吹曲的方式唱“黑山”。
鼓角橫吹曲是一種軍樂,多用于慶賀或祈求勝利,南方并沒有這樣的習(xí)俗。
雙方都在心里罵了聲狡詐,本以為互相對不上,也就算是平了,誰知魏國隊伍里有一個父親曾是南朝官員,因戰(zhàn)亂被掠到北方的使臣,竟然用吳語對上了這首詩。
這下子,梁國這邊就有些騎虎難下了。
梁國選出來的這些人,在玄言、山水、游仙、公宴這些題材上已經(jīng)達(dá)到了巔峰,為了這次詩會也準(zhǔn)備了無數(shù)首可以應(yīng)對的詩詞,但論軍詞,還是唱黑山的,一個個面露難色。
于是“有急智”的祝英臺就被推了出來。
祝英臺被推出來的時候,整個人都是懵的。
要不是一直在玄圃園幫太子修《文選》,她搞不好連鼓角橫吹曲是什么都不知道,即使知道了,現(xiàn)在讓她臨時寫一首,寫個大頭鬼啊!
如果讓她剽竊后世的歌詞,“什么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之類的倒是能詠上幾首,可現(xiàn)在是什么場合?
兩邊做做詩談?wù)勶L(fēng)花雪月就算了,在這里唱什么“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尼瑪是挑事呢?
萬一魏國以為是梁國挑釁,一氣之下大軍壓境怎么搞?
她再蠢也知道這次是要求和的哇!
又要不墮梁國的威風(fēng),又不能讓魏國人感覺到難受,還得限定題材、限定風(fēng)格、限定類型……
她就是個打雜的普通公務(wù)員阿喂!
見祝英臺面上人交戰(zhàn),站在場上一言不發(fā),眾人不耐煩的同時,也開始竊竊私語起來。
“這是誰啊?這不是之前一直給我們抄詩的那個郎君嗎?”
“他是東宮的人?看起來年紀(jì)挺的,哪家的郎君?”
“這娃娃臉,能作鼓角橫吹曲?”
見祝英臺沒張口,三皇子蕭綱也急了,不住催她:“英臺,你就作一首。你可是玄圃園詩才第一之人,怎么能一首都不作!”
將她推出來的太子也皺起了眉頭,非常不悅。
平時藏拙,可以是有隱逸之風(fēng),可現(xiàn)在這種場合還藏著,就是不識好歹了。更何況他平時對祝英臺頗為禮遇,他總該投桃報李吧?
馬文才一看太子那臉色就知道對方已有怒意,緩緩穿過人群,朗聲道:“我有一首!”
剎那間,眾饒目光齊刷刷地看向馬文才。
“你能詠詩?”
蕭綜嗤笑起來,“別又來作一首策論!”
馬文才對皇帝拱了拱手,又給祝英臺遞了個眼色,這才不緊不慢地開口:
“唧唧復(fù)唧唧,木蘭當(dāng)戶織……”
呃?這不是我上次在會稽學(xué)館給姚華先生的……
祝英臺猛地抬起頭。
“什么東西?不是要寫黑山嗎?怎么來織布了?”
“這馬文才,不會想出名想瘋了吧?”
幾個梁國官員忿忿道。
“不聞機(jī)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似,問女何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聽到“軍貼”和“點兵”,魏國人俱是一震,就連一直在一旁和劉令嫻聊的蘭陵公主也停止了閑談,關(guān)注起詠詩的馬文才來。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到了這里,眾人終于明白他要詠的是北魏開朝時傳奇的女將軍花木蘭,于是表情都復(fù)雜了起來。
起這位女將軍,南朝和北朝的態(tài)度是截然相反的,魏國使臣怎么也沒想到,馬文才竟然選擇以花木蘭為主角來選題。
祝英臺滿腦子已經(jīng)是“完了完了完了歷史要完了完了北朝民歌被南朝記錄了我要死要死要死”,那邊馬文才則毫無所覺地繼續(xù)背誦著: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一詩作罷,全場靜默。
馬文才詠完這首詩,見祝英臺面色已經(jīng)紅到快要爆炸了,連忙對皇帝和太子躬了躬身:
“此詩名為《木蘭辭》,乃是……”
他正準(zhǔn)備乃是祝英臺所作,蘭陵公主卻突然打斷了他的話。
“這位使君,你……”
蘭陵公主打斷了他的話,用一種復(fù)雜的表情看了看他,又看了看自家的送嫁將軍。
她還記得這人曾將花將軍抱著送回來,還有段時日跑使館對花將軍噓寒問暖,跑的特別的勤快。
魏國人也皆是如此,明明是馬文才詠的木蘭辭,他們的目光卻一直看著他身后的方向。
馬文才莫名其妙地回頭看了一眼。
“他們看花夭作甚?”
他臉色突然一變。
“壞了,這首樂府詩祝英臺曾送給花夭過,不會花夭也在哪兒詠過這首詩,他們?nèi)贾腊桑俊?br/>
“這位使君,你是不是……”
蘭陵公主終于出了口。
“對我們花將軍有仰慕之情?”
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