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慶之和蕭綜交流的時候, 馬文才其實一直在觀察蕭綜的境況。
這位豫章王殿下被帶到洛陽后, 其實日子并沒有過的多差。
他是以東昏侯遺腹子的名義留在魏國的, 在魏國動亂之前, 依舊以諸侯之禮待他,在用度上沒有苛刻。
蕭寶夤為了表明對兄弟子嗣的“禮遇”, 也多次派人贈與他宅邸、馬匹、奴仆和金銀, 并囑托在京中的妻子照顧他。
后來,梁帝為了不讓兒子在北方吃苦,甚至拋棄了對蕭寶夤的仇恨開通了互市,就馬文才所知,就梁國商隊以經商理由向洛陽這位殿下輸送的金銀,就足以讓一個貧窮人家三代都不愁吃穿。
蕭綜是皇子出身, 從錦衣玉食,在吃穿用度上無一不精,花夭保護他離開時給了他足夠的準備時間, 他既有錢又有人, 哪怕出家避禍也不會受苦。
然而在這位皇子的禪房里, 卻看不到一件名貴的物品,飲水的是粗制的茶碗茶壺, 座下的是普通的草編蒲團, 墻上掛著蕭綜自己寫的一幅字, 除此之外, 并無什么裝飾之物。
永寧寺也是北魏的大寺, 魏國有名的僧人都會來這里講經、開課、收徒, 即便是普通僧饒屋子里,也不會這么寒酸。
蕭綜的金銀財帛去了哪里?他又為何一改往日的富貴習性,簡樸寧靜起來?
下意識的,馬文才感覺到有什么東西脫離了他的預料之外,而這一切都與自己面前的二皇子蕭綜有關。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哪怕馬文才在怎么算無遺策,他畢竟人在梁國,不可能對遠在千里之外的魏國了如指掌,尤其馬文才留在永寧寺的耳目自蕭綜到來后都收斂了不少,消息便更難打探。
等馬文才收回暗中打量的目光后,便看到陳慶之雙眼含淚的請求蕭綜和他一起回建康。
“這該是如何傳奇的一幕啊?!?br/>
馬文才在心中喟嘆著。
“史書會怎么記載這一幕呢?忠心耿耿的將軍為了救回流落異國的主君,十余月內連下三十二城、大四十七戰,從考縣一路攻破直洛陽,連克虎牢、軒轅二關,可謂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只要蕭綜回到建康,恐怕連下的格局都會改變吧……”
可如果蕭綜回不去呢?
就如同要和馬文才的所思所想呼應一般,原本應該和陳慶之“執手相看淚千斜的蕭綜,卻在沉默良久后,一聲嘆息。
“先生覺得我現在適合回去嗎?回了梁國,我又該如何自處呢?”
“殿下何出此言?殿下難道還要為東昏侯那樣的昏君繼承香火嗎?您可曾想過遠在建康的陛下?!”
陳慶之大驚失色,完全不明白蕭綜為何會有這樣的問題。
“三載的時光,我國耗費無數人力物力,多少兒郎血灑他鄉,為的就是能讓您和陛下團聚?。 ?br/>
“陳將軍,現在的我,背負著東昏侯之子的罵名,在梁國人眼里,我既不是梁國的主人,也不是梁國的臣民,只是個連累梁國丟了徐州的亂臣賊子罷了?!?br/>
他苦笑,“而在魏國人眼里,我既不是蕭寶夤那樣名正言順的國君之后,身邊也沒有任何以齊國人自居的‘百姓’?!?br/>
“過去的幾十年里,我的母親告訴我,我的父親是昏聵無道的東昏侯,我要我為生父報仇、為齊國立志;我的親叔叔在魏國,宮里所有的人都不是我的親人,所有的人都不值得信任,所有的人都要在某個時刻被拋棄……”
陳慶之的眼睛越睜越大,幾乎不敢相信耳邊聽到的宮闈秘聞。
就連馬文才都吃了一驚。
他,他竟然就這么把他出來了?
“我一生的悲劇,便始于這個謊言?!?br/>
蕭綜語氣平靜,好似在著和自己毫不相關的人。
“二十歲以前,宮里沒有我的同胞手足,宮廷外沒有我的心腹能人。”
“我不能相信任何人,也不敢重用任何人。”
“有關于我身世的秘密就像是懸在我頭上的劍,我時刻都在提防著那把劍落下的時刻。為此,我不愿親近妻子,既不納妾,也不生子,從不蓄養門客,為的就是他日我身份暴露。如此,我不必拖累別人,也不用肩負責任。”
他眉間的輕蹙 揮之不去的惆悵,他眼中的嘲諷依然如往日那般凌厲。
“……而我的母親,從二十八年前東昏侯自盡的那刻起,就一直在期待著和他‘團聚’,時時勸我不必顧及她的生死。”
“我無人可用,無人可信,去力微,只能借助利用我母親的前朝余孽暗地里搜刮不義之財,為我他日‘落難’時的能夠從容遁走留有后手。我毫無顧忌、毫無廉恥,隨心所欲,旁若無人,心中充滿激憤,眼里全是‘沙子’?!?br/>
“殿下,您不會是任何‘旁人’的兒子,您只會是陛下的兒子。這世上難道還有做父親的認不出自己親生骨肉的事情嗎?”
陳慶之不可思議道:“吳貴人,吳貴人為何要撒下這樣的彌大謊?。 ?br/>
“她也只是個求而不得的可憐人罷了?!?br/>
蕭綜對母親的“愛”,從他知道自己并不是東昏侯之子的那一刻起,便跟隨著那道詛咒般的謊言一同消逝了。
“我的出生是她‘不貞’的污點,是她背叛了東昏侯的證據,如果不是用這樣的‘身世’麻痹自己,她根本沒辦法在滿是東昏侯和潘妃陰影的宮廷里活下去。”
“我一直在等著那把劍落下來,我也曾無數次設想過那把劍會如何落下來,卻從沒有想過,這把劍是我自己揮下來的?!?br/>
蕭綜嘴角帶著一抹笑意,輕輕撫摸著手腕上的傷痕。
那是在徐州被俘后因捆綁而落下的傷口,傷勢在看押過程中沒有得到妥善的治療,最終落下了兩道猙獰的疤痕。
雖然已經有了某種猜測,但聽著當事人著有關他自己的“故事”,總是分外讓人覺得驚心動魄,百感交集。
即便是被蕭綜陷害差點死在山谷里的馬文才,也不得不承認現在的蕭綜,要比在梁國的蕭綜可愛的多。
他曾是一個很難讓人喜歡的人,過去的他總是愛用譏誚的言辭與人爭鋒相對,讓人難以下臺,雖然他很少謊,而他難聽的話語里也往往包含著旁人不愿承認的真相,可身為一位“君子”,就要有能夠容納百川的“器量”,和能夠容忍他人缺點的“寬容”。
過去的他,既容不下別人,也容不下自己。
現在的他,已經可以容得下自己,也容得下別人了嗎?
“殿下,既然您也知道這是個謊言,又為何不愿回去呢?陛下春秋鼎盛,您也風華正茂,此時正該是修補多年來的遺憾、以盡人倫之孝的時候啊?!?br/>
陳慶之唏噓過后,眼中隱隱有了同情之色。
“陛下會派臣與馬侍郎來到這洛陽,便沒有對此事有任何芥蒂,朝中的大臣因張長史的逃回也大多知道您離國的真相,多半不會反對您歸國……”
“陳將軍,我造的孽實在太多了!”
蕭綜突然拔高的聲音,打斷了陳慶之的勸。
打斷聲乍起而收,蕭綜又回復了平靜,對著陳慶之搖了搖頭:“旁人不知曉我的罪孽,我自己卻知道。”
他抬起手指,指了指一旁默然不語的馬文才,冷聲道:“你可知,馬文才被困絕龍谷不是個‘意外’,乃是我為了‘公報私仇’設下的死局?”
陳慶之怔然,不知該如何回答。
他其實已經猜到了,卻不能向皇帝稟報,多年來都愧對這位同僚嗎?
蕭綜將手掩入袖中,又嘆:“你可知,我早知道修建浮山堰是蕭寶夤為了破城而設下的詭計,卻一直冷眼旁觀,甚至坐收漁利?”
陳慶之亦跟著嘆氣。
當年浮山堰一行,本就是他去調查的。
崔廉與酈道元忘年之交,本可以是一場傳唱千古的佳話,卻因浮山堰之事落得個倉惶奔逃的結果。
蕭綜會和陳慶之起他的“罪孽”,便是知道這位跟在父皇身邊的先生,怕是最能了解他的是什么的人。
“我常常想,像我這樣不忠不孝的罪人,上為何還要不停的給我機會,先是讓我無意間戳破了精心編織的謊言,又讓我親手斬斷了自己的桎梏……”
“后來,我悟了?!?br/>
蕭綜又摩挲起手上的傷痕,有感而發。
“上給我這樣的機會,不是為了讓我爭權奪利,也不是為了讓我彌補遺憾,而是讓我‘中止’更大的惡,以還在梁國造下的‘業’?!?br/>
“所以,我不能回去,也不愿回去。”
終于聽到了蕭綜出了自己的意圖,陳慶之卻絲毫沒有為之感動,反倒五內俱焚,甚至從蒲團上難以自抑地站了起來,直直地看著這位殿下,仿佛面前這位殿下已經瘋了一般。
從考縣到洛陽,七千人,拖著一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異國世子,他用了多少心力和人命,才能站在此處?
如今雖然已在洛陽,可是強敵環伺、內外交迫,局面危如累卵。
陳慶之并沒有在魏國封王拜將的企圖,哪怕北海王對他再怎么禮遇,遲早也是要分道揚鑣。
他原本思忖著在雙方徹底撕破臉皮之前,趁著北海王還未在洛陽站穩腳步,隨意找個理由領著蕭綜便回返梁國。
現在北海王既有名份又有實權,雙方尚在“蜜月期”,只要能一路順利回返,無論是陳慶之的功業,還是陳慶之的任務,都能善始善終。
可現在蕭綜在什么?
他不愿回去,也不能回去?
“死了那么多人……死了那么多人……!”
陳慶之氣喘如牛,怒目而視,幾乎是用盡了全身力氣,才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讓自己將拳頭揮到眼前這個削瘦的年輕人身上。
他的怒火充溢胸中,可為人臣子的尊卑之感影響了他的言行,使他無法出更“過分”的話,做出更“過分”的事來。
可一旁的馬文才卻沒有這樣的顧忌。
“你可知為令下您,陛下此刻怕是已經陳兵邊境,隨時要發動一場戰爭了?”
馬文才的嗤笑聲在斗室中響起。
“為了救您,陛下連褚向都重用了,徐之敬被點了太醫令,千里迢迢隨我們來了洛陽。”
他嘲諷著,“滎陽一戰血流成河,埋骨在他鄉的義士永遠無法等到骨肉團聚的一……”
“殿下,您的‘機會’,不是上給的,是建立在無數饒性命之上的?!?br/>
“我不回去,戰爭只會發生在魏國境內,我若要回去,戰火就要燒至梁國了?!?br/>
蕭綜不驚不怒,亦無惻然,低眉斂目念了聲佛號,長嘆一聲。
“我在魏國數年,眼見著魏國如何因權位之爭國破家亡、血流成河……”
他的目光中已然有了悲憫之色。
“胡太后與親子奪權,毒死的宗室如同豬狗般倒在溝渠之中;爾朱榮來了,是要替皇帝報仇,殺盡了洛陽的官員和宗室,那孟津里的血水三三夜都沒有流干凈。”
“從洛陽城聞訊出城收斂尸體的公卿人家將城門都堵的水泄不通,內城中幾乎人人戴孝,無數家破人亡的高門頃刻顛覆,只能攜老扶幼的逃出洛陽……”
蕭綜在魏國這么多年,雖肉\/\/體上沒有承受過折磨,但遠離故鄉、內外交困的尷尬,使他早已經不是以前那個鮮衣怒馬、意氣風發的潢貴耄
魏國的政權更迭就像是上有意呈現在他面前的警示,一遍遍地拷打著他的內心,洛陽曾經發生的一切,都讓他不寒而栗。
“為了平息連年的戰亂,成年的男子被征役,無數的婦孺成為寡婦,無數的孩子變成了孤兒,洛陽內外,無論貧賤富貴,一樣悲苦。洛陽尚且如此,洛陽之外呢?”
蕭綜搖頭。
“了不怕你們笑話,過去的我,心中只有怨懟激憤,腦中只有復國的大計。百姓在我眼中,是書本上的一個詞,大臣們嘴里的一個理由,既入不得我眼,更入不得我心……”
一個注定不能登上皇位的人,一個注定不是他“故國”的國家,百姓又與他何干?
“我生于廟堂高宇之中,又長在富貴繁華之地,即使浮山堰浮尸千里,對我而言,那千萬性命,也不過是個數字而已?!?br/>
他表情澀然。
“可現在不同,我既然已經知道了戰爭的惡果,又怎么能眼睜睜看著它蔓延到梁國?現在的我,君不君,臣不臣,無論要想在何處站穩腳跟,都只能用強硬的手段,最終無非是兄弟闔墻,國家動亂,人趁機而起,胡虜趁機而入……”
望著面前兩位“梁臣”,蕭綜又一次發出了剛開始的疑問。
“現在的我,真的適合回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