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山
先來了解一下如今作為北京地標建筑之一的佛香閣的建造過程。
佛香閣,大家都知道,可其中的曲折建造過程就鮮為人知了。
乾隆皇帝本來是想照搬人家杭州的六和塔,在萬壽山上建個九層塔來著,結果蓋到第八層時塌了。乾隆挺迷信,認為這是上天對他食言的懲罰,于是九層塔作罷。不過基礎已經打好了,經過親自踏勘之后,乾隆拍板,在九層塔的基礎上建了個敦實的樓閣,類似黃鶴樓的形制和體量,即后來的佛香閣。事實證明,這個樓閣無論與前面的主體建筑,還是與萬壽山乃至更遠的玉泉山、西山,搭配得都是極好的。
佛香閣的外形是仿武漢黃鶴樓而建的。它是清漪園中的主體建筑物。建筑矗立在萬壽山前山正中高20米的方形臺基上,南對昆明湖,背靠智慧海,以它為中心的各建筑群嚴整而對稱地向兩翼展開,形成眾星捧月之勢,氣勢相當宏偉。
萬壽山佛香閣
佛香閣為八面四重檐的三層樓閣,高41米,閣內有8根巨大鐵梨木擎天柱,結構相當復雜。屋頂上覆黃琉璃瓦綠剪邊。佛香閣正面掛三塊金字牌匾,每層一塊,自上而下為:“式揚風教”“氣象昭回”“云外天香”。
咸豐十年(1860年),佛香閣毀于英法聯軍之手;光緒時(1891年)花了78萬兩銀子在原址依樣重建。
有一個地方估計連頤和園老游客都不大知道,那就是在萬壽山南坡偏西的一個小園子,名叫“邵窩”。后人尊稱其為“邵窩殿”。
佛香閣建筑形態
邵窩殿位置圖
在這個怪怪的名字里,“邵”字是指北宋大學者邵雍。早年他曾在河南輝縣的山里隱居,并把自己的宅子叫“安樂窩”。那個“窩”背后是山巒,門前俯清泉,據說真的不錯??上н@會兒已經不見蹤影了。
邵窩殿
頤和園的“邵窩”有前水后山之美,它是一個兩進的院子,中間的平臺上建有一個三開間正房。園內地形高低錯落,除了正院外,東引垂花門,至另一跨院,還有一小屋及一小段爬山廊子。登高遠望,可見昆明湖。真個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好去處。唉,可惜進不去呀,干著急。
這是扒在墻頭上往里照的。可以看見順著山勢起伏的游廊。右邊隱約像個牌坊
因為沒法看到這個小院子的全貌,我們且借用這張古代的三維設計圖來看看吧。這張圖把地形與園子的關系畫得很清楚。說實話,這也是我第一次看見國畫形式的設計圖呢。其表現手法很靈活,是平面圖加立面圖。不像我們畫的圖,平面是平面,立面是立面。這種圖一目了然,外行一看也能明了。
邵窩殿三維設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