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從小住在清華園,我家離頤和園也就是三四公里遠,后來在北京一〇一中學讀書,離頤和園就更近了。說句狂妄的話吧,那頤和園就如同是我的“后花園”,只要不上課,只要有工夫,騎上自行車,十來分鐘的工夫就到了,爬山、游泳那都是常事。
初中的時候,我們全班到頤和園去玩兒一種叫“追蹤”的游戲。由一個人事先寫好若干張紙條,上面寫著“××唱首歌”“××跳個舞”“××學狗叫”“××在地上爬10米”“××學驢叫”等。開始游戲時,先由兩名先遣隊員帶上所有的紙條和粉筆,不斷地在合適的地方畫上表示前進方向的箭頭;不時地還要畫個大圓圈,在圓圈附近埋一張紙條。大約20分鐘后,大隊人馬開始按照箭頭所指的路線前進。碰到圓圈,就要散開來找紙條,找到紙條就要按上面寫的內容執行,常常是學狗叫、驢叫的把大家逗得笑彎了腰。那清脆的笑聲回蕩在青翠的后山樹蔭之間。
上高中時,記得期末考試前復習歷史、地理這些需要背書的功課,天熱得讓人煩躁。那時沒有空調,有一次我就跟倆男孩到頤和園背書去了。我們租了一條船,仨人泡在水里,書放在船上,邊背書邊亂蹬腳丫子,愜意至極。當然,回學校后自是挨一頓批評,還要寫檢討。那時我們都住校,學校規定不準隨便離校。這種溫書法便算是違反了校規。
上了大學后水彩畫實習、測繪實習也都是在頤和園里。不是坐在某個大殿的臺階上畫畫,就是在前山爬來爬去丈量建筑物。
近年來仔細研究頤和園,才發現即使是當作“后花園”,我也有沒去過的地兒,也有不知道的事兒。這便是寫此書的初衷:把我知道的、別人有可能還不知道的展現出來,讓我們對頤和園這座祖宗留給我們的瑰寶了解得更多,更加喜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