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毛片免费看-欧美 日韩 人妻 高清 中文-一本色综合亚洲精品88-加勒比无码一二三区播放-亚洲欧美精品av在线观看-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日本三级日产三级国产三级-暴躁老外玩minecraft-日韩欧美亚洲一区二区四季

第二節 心理動力學模式

第二節 心理動力學模式

在弗洛伊德之后,他的學生榮格和阿德勒和一些其他的學者提出了許多新的理論。雖然在一些重要的方面與弗洛伊德的理論不同,但他們都使用心理動力的概念來分析和解釋人的心理活動過程。因此,所有這樣的理論,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學和克萊茵等創立的客體關系理論等,都被稱之為心理動力學。

一、精神分析

在治療安娜等案例的基礎上,弗洛伊德對心理異常形成的原因提出了與前人不一樣的理論解釋,而且發展出了一種新的治療方法——精神分析。這套理論與方法在他的學生及其追隨者的推動下不斷發展變化,使心理動力學成為一種非常有影響的理論模式,也是最早從心理的角度解釋和治療異常行為的心理學模式。雖然目前經典的精神分析已經成為昔日的輝煌,但精神分析的理論及其治療仍然有很大的影響,成為我們分析和解釋人類心理異常的重要的理論。它讓我們從神靈鬼怪作祟的外歸因模式中走出來,將我們帶回到自身,從我們的內心世界去探索心理異常的緣由及解釋靈魂的方法。

(一)意識

弗洛伊德將意識分為三個部分,意識、前意識與潛意識。意識和潛意識的概念是他在治療癔癥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他認為,意識是與直接感知有關的心理部分,由某一特定時間內人們意識到的概念、思維及映像構成;潛意識是指人們不肯意識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動,包括個人的原始沖動和各種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關的欲望。這些沖動和欲望與風俗、習慣、道德、法律不相容而被壓抑或排擠到意識之下。另外,有些曾經意識到,但后來又使人感到焦慮或緊張而被排除在意識之外的記憶、思維、沖突和概念也會存放于潛意識中。所以,潛意識部分是人們過去經驗的一個大倉庫。不過,那些被壓抑在潛意識中的內容在意識之下仍非常活躍,并不斷追求滿足,由此所構成的張力或能量是導致心理異常的基本動力或原因。潛意識概念作為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是弗洛伊德的理論基礎。

弗洛伊德認為,在意識和潛意識之間還有一種前意識,即無意識中可召回的部分,由人們在當時不知道但可以很容易意識到的概念、思維及映像構成。它們是可以回憶起來的經驗,潛意識則是不可召回的。

(二)本能

“本能”(instinct)本來是生物學的概念,指某一物種生而具有的行為潛能或傾向。這種行為潛能或傾向所形成的內在作用,能夠促發同一種物種的個體表現出不學而能的同樣的行為模式。后來,弗洛伊德將此概念引入心理學。他認為本能是心靈和生理交接領域的未知部分,是生理刺激到達心理的表現,即生理需要在心理上的反應。在這里,他把本能看做是推動或啟動心理活動的因素,是個體釋放心理能量的生物力量。他把本能看做是人的一切行為的動機和基礎。

他認為人有多少種需要,就有多少種本能,本能推動并決定著人的行為方式,其最終目的在于消除人體的需要狀態。他將人的本能簡單地概括為兩類,即與生命保存有關的生本能和為死亡服務的死本能,其中生本能包括饑餓、性欲、口渴等。

1905年,他在《性學三論》一書中提出了力比多(libido)的概念,特指一種與性本能有聯系的潛在能量。后來,他把性欲與自我保存本能做了對比,并用力比多一詞開始指性欲或性沖動,后擴展為一種機體生存、尋求快樂和逃避痛苦的本能欲望,他把它看做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動和行為的動力源泉。他認為,這些生物本能在人的生命早期得到滿足的情況將決定一個人成年之后的行為模式。

死本能的概念是他后來提出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看到了人類的互相殘殺、攻擊和毀滅,并由此認為在人類身上還存在著一種死本能。這種本能會派生出破壞本能和攻擊本能等等。當死本能指向內部時,會導致自責,甚至自殺;當它指向外部時,會導致針對他人的攻擊、仇視和戰爭。

(三)心理的結構

基于本能和潛意識的研究,弗洛伊德在晚期又提出了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組成的人格學說。本我是潛意識的,是人格中模糊、晦澀、混亂的部分,是人的心理經驗中最原始的那部分,包括了與生俱來的所有遺傳素質,當然包括了猖獗的性本能沖動和原始欲望。本我遵循快樂原則,追求滿足與快樂最大化,盡量剔除伴隨的緊張和沖突。因此,弗洛伊德將其稱之為“真正的心理現實”,因為它與客觀現實沒有直接的接觸,唯一的出路就是通過自我。

自我是意識的結構部分。自我是人格中的執行機構,處于本我和外界、本我和超我、超我和外界之間。弗洛伊德說:“它要侍候三個苛刻的主人,常常被三種危險所威脅:外部世界、本我、超我。”它根據外部的需要來活動,執行“超我”的任務,又要費盡大部分能量壓抑和控制本我,說服自我服從現實原則。

超我則是良心和自我理想的綜合,是最高的監督和懲罰機構。超我是將個體與社會融于一體的概念,它起源于戀母情結,由父母形象和觀念的內化而形成,而本質上卻是社會價值觀與規范的內化,是一種文化的產物。由于父母總是按照自己的超我來塑造自己的孩子,因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兒童的超我實際上是父母超我的一種折射反映,這也是傳統價值和社會標準世代相傳的一種主要方式。因此,在《文明及其不滿》中弗洛伊德提出“文化超我”這一概念,可用于調解個人因本我與自我的沖突所產生的焦慮和緊張。

我們如何理解三者的關系呢?其實,出生后不久我們就開始意識到本能的需要不可能完全得到滿足。我們通過學習知道要根據環境來調整自己的基本需要,并逐漸從本我中分離出一部分成為自我。雖然自我也是無意識地追求滿足,但它遵循現實原則,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滿足自己的需要。自我通過防御機制控制不合時宜的沖動與需要的表達,從而避免或減少由它們引起的焦慮。最常見的防御機制就是壓抑,防止不合適的沖動到達意識水平。

超我來源于自我,反映了我們從父母那兒學到的,并且內化了的價值觀。我們認同父母,并用他們的標準來評價自己。當我們贊同或支持他們的觀點時,我們會感覺良好。當我們反對他們的觀點時,我們會感到內疚。簡而言之,我們在成長中造就了我們的“良心”。超我遵循道德原則,其目的就是要與本我具有潛在危險的本能欲望和沖動相抗衡。

根據弗洛伊德的觀點,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間常常存在一定程度的沖突。自我在三者的關系中是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用現實的原則協調本我與超我之間的沖突。它是心理活動的主管或經理。當本我或超我的能量太強大,或自我過于弱小時,我們就無法調節或控制它們之間的沖突,人的行為或心理就會表現出不正常的征象。

(四)性心理發展階段

弗洛伊德認為,從嬰兒到成熟的發展過程中,在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會有些新的事件和壓力對成長中的個體提出挑戰,要求他們的本我、自我和超我適應。如果適應成功,他們就會走向成熟。如果不能適應,他們就會固著在某個發展階段,對一個人后續的發展產生深遠和持久的影響,并可能在未來的生活中導致這個人出現心理異常。

弗洛伊德將人的性心理發展過程分為五個階段,即口欲期、肛欲期、性蕾期、潛伏期和生殖器期。這五個階段代表了人類滿足其基本需要和生理快感的不同模式。雖然他的這個理論備受批評,但影響仍很大。

1.口欲期(0~1歲)

弗洛伊德將嬰兒期或乳兒期稱之為口欲期,因為嘴和口腔黏膜構成了能夠滿足欲望以及進行交流的最重要身體部位。在該階段,嬰兒主要關注食物的需求。嬰兒通過他的口來品嘗、體驗和感受世界。在吮吸過程中,嘴唇、舌頭、口腔黏膜都是滿足力比多的部位,也是產生快樂的源泉。如果這一時期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或心理發展固著在此階段,就會出現一些相應的行為,如吮指、咬指等,或表現為依賴、被動、或者反叛、憤世嫉俗的人格特征。

嬰兒的生活依存于與母親處于“共生狀態”(Symbiose)。母親的重要任務是識別嬰兒的要求并給予滿足。這樣就形成了最初的信任感。二元關系更多為軀體性的,通過喂奶和撫弄、清潔身體,使得母親與嬰兒之間達到強烈的、需求取向的和快樂的交互作用。嬰兒在此期間尚不能通過象征信號,如語言進行交流,而是通過情感進行交流。

2.肛欲期(2~4歲)

在此期,母子間的二元關系進一步解體。孩子在此期間要學走路,運動的靈巧性進一步發展,并用一些詞語(爸爸、媽媽、汽車、不……等)作為交流的媒介語。借此,他們體會自主性,并做重要的環境觀察(如對空間)。他們尋找一個母親的替代物,并得到一個過渡性客體(如柔軟的玩具、一塊毛絨物或他們的指頭),這種客體被愛也被虐待。當母親不在的時候,這些東西就可以給他們以安慰。2歲半至3歲間是一個易感期,盡管孩子們有自主的要求,但對遺棄有著很多恐懼的體驗。這使得他們在游戲期間需要確信母親的存在,這反映出他們的焦慮。大約在肛欲期中期,有了對于客體好和壞的感覺(同時存在)的一種實質性的矛盾的體驗。

肛欲期可以描述為力圖控制和擁有的時期:“不”“我的”“自己一個人”是常用的詞匯。弗洛伊德強調肛門是一個性敏感的身體區域,同時,肛門和膀胱括約肌的使用也是對權利和意愿的一種軀體表達方式。在此階段,父母開始培養孩子大便等。大便成為孩子與父母爭奪權利時最合適的工具,發脾氣或違抗可以看做是其攻擊性的強烈表達。

在這一時期,孩子已經能夠將人分類為不同性別。女孩也相當具有活力和攻擊性地面對母親,可以將其看作是一種(要求)自主性的愿望,但也可以看作為早期俄狄浦斯階段,女孩體驗與母親的競爭。如果女孩體驗到很強烈的性別差異,例如當她有一個小弟弟時,則可以觀察到其有強烈的嫉妒感,這可以是潛意識的陰莖羨慕,覺得(自己)內部世界不完整(沒有陰莖)。在潛意識中,她會認為母親對這些推想的生理缺如負有責任。

3.俄狄浦斯期(嬰兒-性器期,性蕾期,4~6歲)

繼口腔黏膜及肛門之后,現在生殖器發展為性感區域,孩子對這個區域感興趣。相對于青春期的性沖動,此時的軀體性沖動被稱為“嬰兒的性”。弗洛伊德以希臘神話中的俄狄浦斯王來命名這一時期。在神話故事中,俄狄浦斯出生后被拋棄在荒野,被一位牧人收養,在異國他鄉成長。長大后,他無意中殺了他的父親而成為俄狄浦斯王,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與自己的親生母親結婚。當他得知真相后非常痛苦,用手弄瞎了自己的雙眼。弗洛伊德借此神話故事來說明,男孩子在這個階段都存在“弒父娶母”的原欲與沖突。

在此階段,肛欲期的權力斗爭漸漸消失。孩子與母親的兩元關系就會有所松解,對父親的認同逐漸形成,父親成為第三個客體。家庭關系結構變為三角性的,孩子發現自己要面對兩個不同的客體(母親和父親)。此時,男孩會發現父親是有趣的可愛的對象,他會表現得比較被動、女性化,或模仿母親,希望像母親一樣“擁有”父親。當其潛意識愿望無法實現而導致失望后,孩子會對父親客體產生悲傷感和攻擊沖動。此后,男孩在三角關系中轉向母親,并進入與父親競爭的情境。在大約5~6歲的男孩中,經常會有孩子相當公開地說,若爸爸不在了他便與媽媽結婚。同樣,女孩也會認為母親干擾了自己對父親的柔情,侵占了她應占的地位,與母親競爭父親。有些人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很好地度過俄狄浦斯期,長期固著于此,直到成長仍保持著這種情結,成為他們內心的主要矛盾沖突并因此而痛苦,或出現明顯的心理異常。

4.潛伏期(6~10歲)

在順利地渡過了口欲期、肛欲期和俄狄浦斯期(保留部分驅力諸如受虐狂、施虐狂、戀物癖、窺陰癖及暴露癖等)之后,孩子的心理發展進入了一個相對比較安靜的階段。基于對孩子們的觀察和體驗,弗洛伊德將這個階段被定義為潛伏期。在這個時期,孩子對父母及兄弟姐妹的興趣減少,對動物、運動、自然現象等事物的興趣增加,對米奇老鼠和木蘭等卡通人物的興趣遠超過父母親。在此時期,孩子開始上學,有了更多的學習新知識的機會,更有了與家庭外更多的人發生聯系的機會,并開始建立家庭外的親密關系即朋友關系。

5.青少年期和青春期(10~20歲)

由于身體的發育成熟,特別是性的成熟與性欲的萌動,青少年期成為是一個多變的不穩定的時期。弗洛伊德將人類性的發育確定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隨著在俄狄浦斯期的結束而完成;第二階段則開始于青春期。

在青少年期,生理上的性成熟是個標志性的和質的改變,它使這個時期的孩子不同于此前的孩子,他們的精神結構并因此而變得不穩定。在這個時期,心理會發生退行,口欲期、肛欲期及俄狄浦斯期的一些話題及未解決的沖突會再現出來。對于兒童時期未解決的沖突,青春期是一個關鍵時期和轉折點,它為處理這些未解決的沖突提供了第二次機會。但是,好多人在此失去了機會,出現明顯的心理問題。因此,青春期成為各種心理障礙的高發期。

(五)防御機制

弗洛伊德最先提出了心理防御機制(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這個概念,即“個體在潛意識中為減弱、回避或克服本我和自我的沖突所帶來的挫折、焦慮和緊張等,并借此保護自己而采取的一種防御手段。”后來,他的女兒安娜總結和發展了這一觀點,讓防御機制成為精神分析理論中的重要內容。在此基礎上,一些學者繼續研究和探索防御機制,并取得了一些進展,其中影響較大的是威廉特(Valliant GE)的研究。他將防御機制分為四大類,即自戀性、不成熟性、神經癥性及成熟性防御機制。

1.自戀性防御機制

這一防御機制通常見于5歲以前的幼兒,在成人的夢境及幻想中也很常見。雖然運用它們可以改變現實,使運用者不必面對現實,但這樣做的結果卻是使他們看上去與行為古怪,與“瘋子”無異。

1)妄想性投射(Delusional projection)

妄想性投射是指對外界現實直接的妄想,常伴隨被害的成分。有的人將自己的感覺指向他人并借此指導行為,即在別人的身上體驗到自己的感情,從而對這種感知采取行動(如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被害妄想),例如,“有人要迫害我,我必須設法保護自己”;有的人將其他人的感覺或情感作為自己的一部分。例如,“有魔鬼在吞噬我的心”。通過這種機制,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就會因為將責任推給別人而減輕。

2)精神病性否認(Psychotic denial)

精神病性否認指對外界確實存在的事實加以否認,包括運用幻想替代重要的角色,例如“他們不是我的親生父母”“我將在我的內心里創造父母”,所有外部現實只是為了適應內在的需要。

3)現實歪曲(distortion)

現實歪曲是一個人為了適應內心的需求而重新塑造一個外界現實形象的過程,包括非現實性無限夸大的信念、幻覺、滿足欲望的妄想、妄想性自大以及自以為是的感覺。它會使一個人對其自身行為產生持續性否認,對所有外部現實的接受程度只取決于內在的需要。不愉快的感受為其相反的成分所取代,這樣就可以達到減輕自身不愉快感的目的。所以,歪曲可能有較好的適應效果,但會導致一個人拒絕承擔自己行為上的任何責任。

4)分裂(splitting)

分裂的防御機制能幫助一個人避免內心相互對抗的兩種或多中成分同時存在于意識中,即一種全或無,黑與白的極端思維。例如,一個人說“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數分鐘后,該人生氣了,又說:“我恨你!”分裂是邊緣性人格障礙者常用的防御機制。

2.不成熟性防御機制

這類防御機制常見于青少年和成人,也見于人格障礙和抑郁癥的患者中。該機制可以減輕不愉快的親密關系或現實所致的痛苦或焦慮體驗,其表現形式常為不受社會接納的錯誤行為。

1)非精神病性投射(non-psychotic projection)

非精神病性投射是指將個人不確認的感覺指向他人,包括嚴重的偏見、由于不恰當的懷疑而導致的對親密關系的拒絕,以及對外界危險過度的警覺。例如:“不是我或我們不好,而是他們不好”。

2)認同(identification)

認同在此是指與攻擊者認同,即將權威者施加的戒律或攻擊者的行為同化為自己的。通過認同機制可以減輕自己的焦慮和恐懼,能夠抵御分離和精神上的痛苦。

3)分裂樣幻想(Schizoid Fantasy)

分裂樣幻想是指一個人運用幻想,或者沉湎于孤獨的隱退狀態,以解決矛盾沖突或者獲得心理滿足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會伴有明顯地逃避親密情感的行為,或者出現古怪的行為來使別人遠離自己等。與精神病性否認不同,分裂性幻想并不堅持其信念,也不將其幻想見諸行動;分裂性幻想也不同于純粹的欲望,它避免了指向他人的攻擊性和性沖動的公開性表達;與分離的不同是,幻想所再造的是外部世界而不是內心世界。

4)疑病(hypochondriasis)

疑病是在不被他人接納、處于孤獨或存在不能接受的攻擊性沖動時出現的一種防御機制。首先表現為對自我的指責;而后則表現為軀體癥狀或疾病。通過這種方式,一個人可以引起他人的關注,可以對他人提出要求,或使得他人不能忽視自己未得以滿足的欲望。與認同的不同之處在于,疑病導致煩躁與苦惱;與癔癥樣轉換癥狀不同的是,它常混以多種內容截然相反的成分。

5)被動攻擊行為(passive aggressive behaviour)

被動攻擊行為是通過被動的、受虐的、或把沖動轉向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別人的攻擊行為。不過,這種表達是間接的、非即刻顯效的,例如,拖延、失敗或生病,或者出現為引起別人注意的、愚蠢的挑釁性行為等。自傷、自殘和自殺行為都可能是這種防御機制的表現。

6)見諸行動(acting-out)

見諸行動是指將潛意識的欲望直接表達出來的現象,包括采用動作性行為、違紀性行為或沖動性行為,以避免意識到引發這些行為的內在情感,例如瀆職、發脾氣、傷人毀物等。

3.神經癥性防御機制

這一類防御機制常見于神經癥患者中,也可在應急狀態下出現,其目的在于改變自身的情感體驗或本能的表達,讓旁觀者感到奇怪或不可理解。

1)潛抑 潛抑或壓抑(repression)

是指個體把一些本能的、能引起快樂的想法和欲望禁閉到潛意識中去的一個過程,因為這些本能的想法同時會招致一些其他的不快樂的體驗。它是無意識而有目的的遺忘,其目的是把那些不愿感知的東西排除于意識之外。盡管被潛抑的內容不能被意識到,但它在潛意識中仍然起著作用。潛抑為癔癥的主要防御機制。潛抑與壓制(suppression)的區別在于前者對沖動的抑制是通過有效的潛意識處理而達到對關鍵點的遺忘,而非通過對欲望達成的拖延來實現。

2)置換(displacement)

置換也稱為轉移,就是把對某人或某事引起的不能為自己所接受的焦慮情感、欲望和態度無意識地轉移到另外的人或事上,以減輕精神上的負擔。在這個過程中,情感上重要的人或情景被偶然的情景或陌生的人物所取代。弗洛伊德說“神經癥是變態性欲望的另類表現”,也就是說,神經癥患者將難以接受的事物改頭換面,以神經癥的癥狀表現出來。在正常人群中也可見這種情況,例如,有的人在遭到別人的凌辱后把怒氣發泄到孩子身上或自己的寵物狗身上;有的人在單位里受到領導批評后就跟妻子爭吵。

3)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

反向形成是指在對抗本能的欲望和沖動時,一個人反而表現出與其欲望或沖動相反的情感或行為的現象。因為這些欲望或沖動要求表現,但表現出來可能引起不良后果或被懲罰,或引起內心不安,故而以相反的欲望或沖動表現出來,如“此地無銀三百兩”。

4)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

理智化是指對本能的欲望以公開的、情感平淡的方式表達出來,而非見諸行動。

5)隔離(isolation)

隔離是指將實際上共屬一體的事物,如觀念與情感分離開來,以保護自我不受痛苦的防御機制。在涉及應該是令人興奮的事情的時候,人們可以很平靜,而在其他本應安靜的場合卻表現出令人不解的情緒,而他們并知道他們的情感已經發生了置換。

6)合理化(rationlization)

文飾作用又稱為合理化是個體試圖從邏輯上合理地解釋自己的態度、反應、想法和情感體驗,并尋求道德上的可接受性,而真實的動機是他自己未覺察到的。魯迅筆下的阿Q被人打之后說,“兒子打老子”。他就是把自己變成打人者的老子來獲得道德上的合理性,從而在心靈上寬慰自己。

7)抵消(undoing)

抵消是指個體用一些具有相反意義的思想或行為,來使過去的想法、話語或行動不再出現的一種防御機制。為了抵擋沖動而采用防御時,若抵消失敗就可能會表現出一些常見的強迫現象,如思考、反復核對或反復洗手等。

4.成熟的防御機制

這類防御機制見于10歲以后的正常個體,是“自我”發展成熟之后才能表現的防御機制。這類防御方法不但比較有效,而且可以解決或處理現實的困難、滿足自我的欲望與本能,并能為一般社會文化所接受。成熟的防衛機制包括升華、壓制、補償、幽默等。

1)升華(sublimation)

升華是指不容易實現的本能欲望經改換面目指向社會所能接受的、比較高尚的目標和方向,是最有積極意義和建設性的防御機制。嚴格地講,升華是本能間接的或減弱后的表達。它既不導致嚴重的后果,也未將快感明顯地剔除。在升華的作用下,本能有釋放的渠道,而非被壓制或埋葬。情感可以被認識、修正,并直接指向相對典型的曾經為本能提供過滿足的人或目的物。它的表達方式包括具有攻擊色彩的、帶有快感的游戲、運動或嗜好。在這個過程中,性的欲望平緩地降低。

弗洛伊德認為,藝術家和神經癥患者之間的區別就在于前者把自己的能量升華到藝術創造之中,而神經癥患者則指向自己,并“殘酷地進行自我破壞”。

2)壓制(suppression)

壓制是指當一個人的某種觀念、欲望或沖動無法達到滿足或表現時,他有意識地將其壓制到潛意識中去,以便使自己不再因此而出現焦慮和痛苦的過程,這是最基本的心理防御機制。在一般情況下,它屬于主動遺忘和抑制。當然,壓制也不全是正面的。當壓制的能量淤積時,它就會嚴重地影響個人行為,導致盲從性;當得不到適當的宣泄和利用時,它就以各種癥狀來表現出來。

3)利他(altuism)

利他與升華的作用類似,即一個人采取一種行為,不但能滿足自己本來的所需的欲望和沖動,與此同時,他表現出來的行為可以幫助別人,有利于她人,并受到社會的允許與贊賞。

4)幽默(humor)

幽默是指以詼諧的語言行為應對尷尬的處境,使自己擺脫困境、維持心理上的穩定,是一種積極的心理防御機制。比較有修養的人常使用這種方法把僵持、尷尬的局面轉為輕松自然氛圍。在使用這種方式時,對他人表達直接的情感而不引起個人的不快或觸動、不會產生負性情緒的。幽默能夠公開地表達情感,與分裂樣幻想相比較,幽默從不排斥他人。

二、阿德勒的社會興趣學說

阿德勒(Adler,1870—1937)是最早參與精神分析研究的人之一,也是最早公開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的人。阿德勒認為,在人的心理發展過程中,性所發揮的作用并沒有弗洛伊德所說的那樣重要,社會環境才是人類心理發展最重要的因素。此后,他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卑與補償、向上意志、生活風格和社會興趣等概念的個體心理學。

他認為每個人出生時都存在著自卑感,而這種自卑感又引導他們去追求補償以獲得力量或優越。在兒童降生時,他會發現自己比周圍的成人要弱小,需要別人的照顧,這樣就會產生自卑感,并喚醒他對別人的興趣,對社會的興趣。這種社會興趣對于一個人本身所存在的缺陷而言是一種真正的補償。

阿德勒認為社會興趣就是一個人與他人交往時產生的情感和自居作用,它是一種人類固有的潛能。它不僅包括對朋友們的直接感情,還包括對現在和未來人類的全部感情。他把社會興趣的表現形式歸納為三種,即在困難的情況下與別人合作并幫助別人;其二,表現為給予他人多于要求他人的傾向;其三,表現為對于他人的思想、感情和經驗的高度理解能力。他認為每個人在生活中的最基本的任務就是社會化,事業的成功依賴于一個人與他人建立聯系和合作關系的能力。社會興趣的不足或缺乏通常是神經癥、精神病、酗酒等異常心理與行為的重要原因。因此,社會興趣對于人們的生活是絕對必需的。如果自卑感被克服,人們能達到他們的目的并具有對他人的社會興趣,那么他就有能力補償自卑感,過一種稱心如意的社會生活。

三、榮格的集體潛意識理論

榮格(Jung,C.C.1875—1961)完全不同意弗洛伊德把力比多看做是性的沖動的觀點。他認為力比多是一種普通的生命力,性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由于這種解釋上的分歧,1914年榮格離開了弗洛伊德自立門派,創立了分析心理學。

榮格把整個人格結構劃分為意識、個人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他認為個體潛意識的內容,曾經是有意識的,但因被壓抑、遺忘而進入潛意識中。這種個體潛意識是獨特的,因為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思想和情感。與弗洛伊德不同是,榮格相信在心靈的最深處還存在著一種集體潛意識。他認為這集體潛意識由全人類傳授并共同具有的,在原始時期就已獲得,然后代代遺傳,存儲于每個人的心靈深處,是心理的原型(archetype)。這種原型包括神話、宗教、夢境、幻想、文學中不斷重復出現的意象,它能喚起人們潛意識中的原始經驗,使其產生深刻、強烈、非理性的情緒反應。

在榮格看來,集體潛意識不僅包括了人類種族歷史,而且留下了人類祖先的痕跡。根據集體潛意識理論,人們在群體中之所以有那種行為,是因為潛意識的原型激發了他們。對個體而言,離開群體的行為就等于把自己與他自己的心靈疏遠了。因此,為了其自己的心理健康,個體必須按社會要求行動,否則會引起人格破裂。

四、沙利文的人際關系學說

沙利文(Sullivon,H.S.1892—1949)認為弗洛伊德的本能論和泛性論,難以解釋臨床現象。他開始注意文化和社會因素對人心理的影響,尤其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提出了人際關系學說。他認為,人格的形成和發展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如果一個人在他的發展過程中,這種正常的關系遭到了破壞,那他就有可能出現心理障礙。他甚至認為精神病學也是一種社會心理學。在這個基礎上,沙利文認為精神障礙患者與常人沒有多大區別。患者的一些怪異行為在正常人中也同樣存在,只是沒有那么嚴重而已。

他始終強調人性中的社會性,認為人生來就與周圍的環境產生相互作用,并形成尚未定型的心理組織,即自我系統。這個自我系統的功能主要是實現滿足和安全的需要,減少內心的焦慮。他認為,在成長過程中,兒童會通過學習逐漸具備應付文化環境中各種符號的能力。他們會先后獲得三種人際經驗模式,即未分化模式(Prototaxicmode),這是嬰兒特有的心理狀態,在自我和外界間沒有界限;其次是情緒失調模式(Mood disordersmode),此時,兒童已察覺出與外界的區別,有了語言經驗;第三是綜合模式(Syntaxic mode),在符號間形成邏輯聯系,可以交流思想。

五、霍妮的神經癥文化決定論

霍妮(Horney,Karen 1885—1952)是20世紀最杰出的女精神分析學家。雖然接收了弗洛伊德的基本概念,如壓抑、抵抗、自由聯想等,但她也反對其力比多的理論和女性人格觀。她的理論包含了弗洛伊德的潛意識沖突,也容納了阿德勒的社會文化思想,強調社會和環境在塑造人格中的作用。

在工作中,她發現神經癥可以由偶發的個人經驗引起,也可以由其所生存的特定文化情境所激發。這種文化情境不僅給其中的個體經驗涂上各種色彩,而且在最后還要決定經驗的特定形式。這表明,個體的心理和行為是文化的產物,其態度、感情都受他所生活的文化環境的影響。事實上,每種文化都在根據自己的文化內涵來理解神經癥。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存在的相同行為或生活方式,并不一定有相同的動機。同樣,在一種文化環境中被標定為正常的行為,到另一種文化環境中也可能就被認為是不正常的了。

她發現在所有的神經癥患者中,他們都有一種共同的表現,即焦慮不安,以及他們為了抗拒焦慮所建立起來的防御機制。這種焦慮是一種以為自己渺小、無足輕重、無依無助、無能為力,并生存于一個充滿荒謬、欺騙、嫉妒與暴力的世界之中的感覺,成為產生神經癥的主要動因。每種文化的生活情境都會產生一些恐懼不安,其原因既可能是外在的危險(如大自然、敵人)引起,也可能是社會情景(不公平、壓制、挫折等)或文化傳統所致。生活于這種文化中的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這種焦慮不安,沒有人能逃避。

在出生之后,一個人就面臨著強大的外部世界,并因此而焦慮不安。在現代文明社會中,人們之間普遍存在著疏隔、敵視、怨恨、恐懼及信心喪失等感覺。這些感覺累積起來就會促使人產生孤立無助的不安全感,最終導致神經癥。她認為社會的影響在神經癥焦慮中起著決定作用。如果社會不能改變競爭、自利的狀況,神經癥的自私就會肆無忌憚地發展。神經癥和精神病在社會中泛濫的情況證明,由文化環境造成的心理困惑事實上要大于人們對付困難的能力。

六、客體關系理論

在客體關系理論中,本能驅力尤其是性本能在人格的發展中不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一個人在出生早期嬰兒與父母,尤其與母親的關系。在與母親或母親替代者的密切交往中,初生的嬰兒會逐漸獲得有關自我的映像,以及以母親為代表的客觀世界的完整印象,從而形成比較完善的心理功能,與人建立正常的關系。

客體關系理論認為,我們需要與他人建立關系,這是我們的動力所在。出生后,我們要與父母或重要的照料者建立良好的關系,以獲得他們的關愛與保護。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或照料者就是我們的重要的客體。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對身邊的重要人物會產生依賴,并將這些客體的形象、價值觀內化,成為自我的組成部分。兒童與其父母或重要的照料者之間的關系如果發生重要的問題,可能導致異常的發展與心理的障礙。

(一)有關理論背景

自弗洛伊德至今,心理動力學理論的發展歷史大約可歸納為四個階段。客體關系(Object Relations)理論是在20世紀中葉發展起來的,可歸于心理動力學理論發展史的第四階段。在20年代后期,蘭克(Otto Rank)首次提出了客體關系的理論概念。在40年代、50年代,一批英國心理學家,如費爾貝恩(Ronald Fairbairn)、克萊因(Melanie Klein)、溫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蓋特普(Harry Guntrip)斯圖亞特(Scott Stuart)等發展了該理論。在此期間,雅格布森(Edith Jacobson)、馬勒(Margaret Mahler)和凱恩伯格(Otto Kernberg)等人的研究與治療也豐富和發展了客體關系理論。

(二)客體關系理論概述

1.概念

客體(Object)一詞最先由弗洛伊德在討論本能驅力和早期母子關系時采用,只涉及某種本能需要的滿足,即客體是滿足本能的對象。這種客體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在客體關系理論中,客體是一個與主體(Subject)相對應的概念,是指個體的愿望或行為所指向的人,并非人化的物。

初生嬰兒只能根據他所體驗到的客體的“好”或“壞”來代表這個客體,所以,此時他所體驗到的只是客體的部分特征,故稱為部分客體(part object)。當嬰兒能夠同時體驗到客體既能給他帶來滿足,又會使其受到挫折等多面性時,他對客體的體驗就是完整的整體存在,即所謂的完整客體(whole object)。當嬰兒意識到與母親的非共生性以后,為緩解由此引起的對現實的焦慮與孤獨感,嬰兒會創造出一種部分主觀取向、部分現實取向的過渡性情景,溫尼科特將其稱之為過渡性客體(transitional object),諸如柔軟的毛毯、玩具、入睡前的某種特定的物品或聲音等都是典型的過渡性客體。

客體表象(representation of object)是指客體在個體內部心理世界的反映。有時候,個體體驗到的客體與現實環境中的真實客體并不完全相吻合。此時,決定個體對該客體的內在感受和現實關系的就是這個內在的客體表象。

自我表象(self representation)是指個體在與環境中的客體相處時,有關自我的心理表達。嬰兒在早期與客體是處于一種共生的狀態,不能區別他與客體之間的差異,他的自我表象實際上是自我與客體的混合表象。隨著年齡的增長,當嬰兒逐漸能把同一客體的各種不同特征整合在一起,逐步對母親形成完整的客體表象時,嬰兒會意識到他與母親并不是一個整體,而是不同的兩個人。此時,嬰兒開始有了自我與非我的意識,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所謂自我表象。這種自我表象可影響個體對自己的評價以及在現實中如何發展或處理與他人和環境的關系。

分離(splitting)同時包含正常的心理發展過程和防御過程雙重含義。從正常的心理發展層面來講,分離意味著嬰兒可以借此機制來處理那些對他而言仍顯得混亂而不連貫的早期生活體驗。從防御的層面來講,當嬰兒尚無力將他對客體的體驗整合成一個完整的客體經驗時,分離機制可以幫助他在愛恨交織的矛盾情感中選擇性地保留一種情感體驗而避免焦慮,從而形成所謂部分客體表象。

共生(Symbiosis)是馬勒從生物學中借來的一個概念,用以描述嬰兒與母親處于未分化融合狀態及其內在的心理體驗。

2.客體關系理論及治療方法

客體關系理論認為,個體的心理發展過程是在非常早、非常短的時間內完成的。初生的嬰兒在心理上與母親共生,在生理上高度依賴母親的照料,他們只有通過母親或乳房對他的撫養來理解外部世界。費爾貝恩認為嬰兒將母親分成了兩個部分,即好母親和壞母親。好母親就是適時地、把他喂養得很舒服的母親,并且代表了好的事物。當他感受到好母親時,嬰兒也覺得自己是好的。否則,就是壞的。

溫尼科特強調,在嬰兒形成其最初的心理世界的過程中,母親對嬰兒適時照顧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足夠好的母親(good-enough mother)的概念。在他看來,由于足夠好的母親能向嬰兒提供足夠的照料,能很好地適應嬰兒的各種需求,所以,這種母親能激發出嬰兒的自戀性和無所不能感。有了這種無所不能感,嬰兒會逐漸信賴外部世界,并與現實的外部世界建立起真實的客體關系。

費爾貝恩認為,個人將壞客體內化是其心理發育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在成長中,兒童借助分離機制將壞客體或客體的壞的部分分化出來,并加以內化,然后又將內化的壞客體壓抑到無意識層面。這樣,他們就不會感覺到壞客體的存在,從而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一旦壓抑失敗或者被內化的壞客體被充分釋放,就會表現出心理問題或癥狀。溫尼科特則認為,如果兒童不能獲得母親適時的、足夠好的照顧,他們就無法形成真實的、自發的、完整的自我,從而導致心理障礙。

馬勒認為,在人格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有其特定的任務、挑戰和危機。如果在某個特定發展階段,兒童不能如期完成該階段的任務或遇到創傷性的事件,他們便會出現嚴重的心理障礙,甚至精神病。自戀性心理障礙就是源于嬰兒在人格發展的共生階段不能與母親或母親的替代者形成正常的共生圈,從而導致其人格發展只能停滯在自戀階段。

凱恩伯格將人的心理發展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而每個層次又都涉及驅力、人格結構、客體關系與發展過程這幾個方面。在較高層面時,個體具有整合良好而又嚴厲的超我;驅力處于部分抑制的恰當發展水平;自我概念穩定;防御機制以壓抑為主;具有一定深度的和情感豐富的穩定的客體關系。在此范圍內,如果出現心理障礙,多為癔癥、抑郁癥、受虐狂、強迫癥等。在中間層面,個體常具有苛刻的超我;驅力已發展到生殖期水平,但仍有部分前生殖期的沖突存在;自我欠穩定;防御機制仍以潛抑為主,但抑制不足;可形成與他人的關系,并能忍受人際關系中的矛盾和沖突。多見自戀型人格障礙、施虐—受虐型人格障礙等。對于處于較低層面的個體而言,他們具有施虐性的超我,關心與內疚能力削弱;自我與超我的界限不清楚,因超我整合欠佳而導致行為具沖動性,工作與人際關系緊張;以分離和分裂為主要防御機制;自我概念不穩定,自我身份混亂。若出現心理異常,則主要表現為反社會型人格、沖動控制障礙、邊緣人格障礙等。凱恩伯格認為,邊緣型人格障礙不僅是神經癥性障礙與精神病性障礙之間的過渡狀態,而且具有穩定的病理性人格結構。

福晉兇猛 老婆是武林盟主 柳如煙杜盛庭 真千金在星際放牛 遮天之問道永恒 錦繡深宮 烈火焚天無錯版 死靈法師 下一次愛情來的時候 七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