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后現代心理學模式
1988年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格根(K.J.Gergen)在澳大利亞悉尼舉行的國際心理學會議上,應邀作了《走向后現代心理學》的專題報告,開啟了現代心理學(Post-modern Psychology)時代。格根從后現代的視野出發,對現代心理學的合法性危機進行了深入剖析。在后現代主義運動中,社會建構論(social constructionism)把關注的焦點從二元認識論所專注的心靈與世界的關系上轉移到了語言與世界的關系上。進而,社會建構論通過語言的社會性來說明存在于語言中的社會根源和社會功能??梢哉f,在心理學領域,社會建構論代表了后現代主義的立場。換言之,“社會建構論”一詞與后現代主義心理學是同義的。
社會建構論認為,一切知識都是社會建構的,并通過社會過程獲得它們的意義,而這些意義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不存在超越社會群體之上的普遍性。知識的構成是一種通過語言形式表現出來的社會一致性,所謂真實(reality)就是用描述真實的語言構成的。我們生活在社會文化中,我們無法擺脫深植于文化中的意義系統的影響,這些文化中的意義就是我們所能知道的一切。后現代主義者徹底解構了現代性話語中流行的客觀性、中立性、確切性和嚴密性等。
在建構主義者看來,心理障礙往往只是人際關系障礙的副產品。以抑郁為例,建構主義者認為應該從人際之間的、社會過程的以及心理動力學的方面尋找抑郁的癥狀原因,而不是從個體內部、生物學的方面尋找原因。由于建構主義把疾病和問題都看作是一種文化的建構而不是獨立的現實,所以,“焦慮”“壓抑”“痛苦”等所謂的癥狀或疾病都是社會知覺(social perspectives)。
因此,后現代心理治療對心理問題的定位也轉換了視角。與其他心理治療著眼于個體的感受,把心理問題定位于個體內部有所不同,后現代心理治療把心理問題定位于人際之間,即以語言為媒介的種種關系構成的社會空間,強調的是語言的社會過程。
李某的抑郁癥狀與其工作單位的同事和與上下級關系不良有關。他的領導給了一個他難以完成的工作任務,一個歷時8年還沒有結案的重要案件。在辦案過程中,他的兩位下級不服從他,并且繞開他越級接受他上級的任務。他被復雜的人際關系網束縛得難以施展才能。
總之,人類的心理活動是復雜多變的,上述理論模式從不同角度對人類的心理活動異常進行了分析與解釋,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理解和處理變態心理的指南。不過,這些理論也不是萬能的。如果將變態心理比作一頭大象,那么,這些理論就是摸象的盲人。歌德曾經說過,理論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樹常青。隨著人類的發展,新的理論會不斷產生,對心理異常的認識也會更加深刻和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