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斌摸著手中那枚大印,思索著說道:“你的意思是這兒很早就被人光顧過了?”</br> 老王說道:“不錯,現在我們懷疑歷史上對于這座扶桑神樹蹤跡的追查從未停止過,并且一直延續到了現代。其中最為有名的那個人便是唐朝時期的大詩人李白!李白外號酒仙,一直以風雅灑脫聞名千古。但仔細分析,這人雖然嘲笑當時的朝廷,并以游天下山川美景為樂,足跡遍及五湖四海。他本人是出身于巴蜀之地,曾經寫過一篇著名的文章《蜀道難》,正是這篇文章讓我們推斷出他曾經就到過蘄封山,并且極有可能還進山探尋了一番,至于發現的結果,應該是一無所獲。</br> 這篇《蜀道難》,全文二百九十四個字,文中諸多的畫面此隱彼現,無論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觀,林木之荒寂,連峰絕壁之險,都被描述的活靈活現!</br> 詩歌之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畫面,這豈不就是我們站在村口住宅過夜的地方眺望的景象?;而后,跟蹤而來的是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著萬壑雷鳴的音響,這些查兄弟一路過來想必也不是陌生的吧?至于“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的描述,從六龍回日之九重云霄到沖波逆折之百丈深淵這一段,長蛇我們已經遇到了,而“六龍回日”也是一個神話故事,說的太陽之神羲和駕著六條龍每天早晨從扶桑西馳,這里描述的不正是扶桑神樹的傳說嗎?</br> 李白一生縱橫山水,極有可能就是在尋找這些蛛絲馬跡,并最終定格在了現今的蘄封山!但是這個結果必定是失敗了,但是他卻給我們留下了太多了線索。“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也告訴了我們,此番進行必定兇險萬分。</br> 至于姜兄的巴蜀先人,現在也基本可以推斷出是李白詩中描述的那段“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br> 蠶叢乃是古代巴蜀的第一位王,”《蜀王本紀》記載說:“蜀王之先名蠶叢,后代曰柏灌,后者名魚鳧。此三代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頗隨王化去。”</br> 也就是說統治整個古巴蜀的總計有三位王,分別是蠶叢、柏灌和魚鳧,這些人都擁有超長的壽命,每個人都活了幾百歲,最后死后成神,而那些子民們在隨著王仙去之后,也都跟著一塊兒殉葬了。</br> 關于這段僅有的史料記載,組織上派出史學專家和考古專家研究后最終得出了這么一段歷史:上古時期,西南的大部分民族是居住在古康青藏大高原的古羌族支派,大約在三千五百年前,他們開始向東進入平原,與土生的漢人雜居融合,孕育出了后續燦爛的中華文明。</br> 但是其中的一支向東南遷居進入蘄封山地區,依山勢而居,建筑特色以石屋為主,開始過起了漁獵生活,并從撿到的野蠶的蠶繭中抽出絲來,我們把這些居住在蘄封山的這一部分人稱為蜀山氏。大約在公元前三千年,蜀山氏的有一位女子嫁給黃帝了為妃,所生的后代就是五帝之中的顓頊,顓頊的后代又再生了這位古蜀王國的開山鼻祖——蠶叢!</br> 這位蠶叢王巡視子明常常穿著青衣,因此被人們呼為青衣神!</br> 蠶叢見這兒的氣候很適宜桑葉生長,于是到處勸農種桑養蠶。當時蜀地居住的民族是從川西北高原上沿邛崍山脈下來的羌人。他們以羊為其民族的圖騰,作為其民族的名稱——羊人,經過蠶叢的勸導。終于使大部分羌民定居下來,跨入農桑時代。</br> 蠶叢以蠶桑興邦,蜀地的經濟迅速騰飛,《華陽國志》中有記載這么一段:“周失綱紀,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br> 在西周末,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自亂朝綱。此時的蜀地在蠶叢治理下,經濟發達,人民安定,國力已強大到足可以和周天子分庭抗禮,因此他乘此機會在蜀中稱王建立了蜀國,而周幽王的兒子——姬宜臼見鎬京已被四夷包圍,帶著官員逃到洛陽,建立了東周,這就是“平王東遷”。</br> 至于當時蜀國的文字是一棵彎曲的桑樹,樹下一只蟲而構成的,從此蜀國成為蠶桑絲綢之邦而蜚聲海內外,直到如今。至于這種文字,就是查兄弟在將軍廟中所見的那一類,如你所說當年的蛋子和尚極為可能也來過這里,并最終遇見了巴蜀猿猴,也就是跟查兄弟一同跌落懸崖后的那只猴子,并且最終通過它得到了天書《如意冊》,至于這本書到底是什么?我也不曾知道,但是查兄弟一定知道,道家中有一位赫赫有名的開山鼻祖,他就是拜了青衣神為師!</br> 至于這種文字的解讀,早已失傳,后來政權跌更,一直到魚鳧王的再次出現。</br> 大約距今4500年前,魚鳧氏族就生活在岷江上游,從事捕魚活動,他們并不是用網或者垂釣方式,而是用鳥捕魚,魚鳧是一種捕魚的水鳥,就是我們現在叫的水老鴰,渾身黑色,嘴巴有彎鉤的那種水鳥,也叫做魚鷹,現在還有人在用這種鳥兒捕魚。他們就是通過馴化這種鳥,從而滿足了基本的生存,也積累成了當時的一個部落。</br> 后經過數代人的遷徙才進入成都平原,其氏族首領吞并代蠶叢、柏灌成為新一代的蜀王。而這種鳥有認巢的習性,因而在原始宗教的招魂儀式中,它就被作為作為載體,用來認作所招之魂。魚鳧氏族的圖騰包括魚和鳥,以及象征著武力的弓箭!也就是查兄弟手里所握的那枚權杖,這枚權杖應該就是當時權利的象征!</br> 《山海經·大荒西經》上有一則神話: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蘇。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蘇。按照我們研究出來的觀點,魚婦就是魚鳧。因而魚鳧氏乃也同樣是顓頊王的一個后裔兼并另一氏族的結果!可以說顓頊才是整個巴蜀之地的共同祖先。那一只顓頊氏的圖騰原本是鳥兒,而用魚作圖騰的便是傳說中的氐人國,最終兩個部落合二為一!《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次王曰魚鳧,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為立祠。”m.</br> 蜀王蠶叢和最后一代王魚鳧,死后都成了仙,并被埋葬在了這兒!而姜兄他們這唯一一支沒有被陪葬而留下來的后人,主要目的不過是為了守護這兒的東西,是什么呢?除了傳說中的扶桑神樹,便是這兩位王的仙體了!所以他們的祖訓便是不得進入蘄封山,也不準外人進入,偏偏卓玉貴犯了大忌,這才拉開了我們進山的大幕!</br> 還有很多東西,我們日后可以再慢慢解釋,不過查兄弟,你之前打開的那第十口棺材里的主,幾乎可以確定就是蜀王蠶叢!而那些尸蠶,極有可能也是他從西域帶來,至于那些累累白骨,不過是可憐陪葬的子民罷了!</br> 而這一口玉棺的主人,最大可能的便是魚鳧王!如果說查兄弟的太陽輪是從蠶叢的棺材里發現的,那么魚鳧極有可能并沒有找到扶桑神樹,因為若沒有太陽指引,就不能找到升起的位置,也就是神樹的所在地!</br> 至于你被安排進來,實在是因為這兒的一切機關和布局,就是道家那位天縱奇才所造,如果沒有深厚的道家本事,常人怕是沒有機會的,我們也苦苦尋覓了很久,一直到你的出現。但是這件事情,關乎到太多人,所以查兄弟,我被迫隱瞞,該說的我都說了,查兄弟你要怪就怪我吧,老王愿意接受你任何處置!”</br> 老王這一番話聽得查文斌是好一番思緒,終于連日來的一些疑惑逐漸有了眉目,看著老王那副任你處置的態度,查文斌反而哈哈一笑:“你這人,真心看不起我,連自家兄弟都要隱瞞,我明白你的難處,這事不怪你。至于你說的,我也理解了一部分,為什么這兒的一切都跟水有關!人的一切都是由水構成,水是生命之源。因為人生緣于水,所以死而歸于水,以水解釋生命現象,是相當自然的。你說的顓頊帝他生自若水,死后主宰玄冥之境是其中一例;夜郎侯生于水中之竹,哀牢王之母觸水中之木而妊;杜宇之妻出自原地井等等,都無意列外的解釋了水和生命的不解關系。</br> 偏枯之魚,當風道北來,天大水泉之時,可以復蘇。若這身后真是魚鳧王,當初的設計就不會考慮到這一點,那么這兒的水已經干枯,魚鳧王的重生之路也就。。。。。。”</br> 正當查文斌在于老王探討之時,超子大叫道:“快看那!”</br> 順著超子的聲音,那個裂出的臺階的洞口,忽然大股的清水只涌出地面,不到片刻,已經重新覆蓋了整個地面,水勢上升的速度遠超他們的想象。這一會兒赤色巨石已經成了孤島一座,連同清水一同涌出的還有些奇怪的東西,胡白胡子不可思議的叫道:“氐人!是氐人!他們還活著!”
三月,初春。</p>
南凰洲東部,一隅。</p>
陰霾的天空,一片灰黑,透著沉重的壓抑,仿佛有人將墨水潑灑在了宣紙上,墨浸了蒼穹,暈染出云層。</p>
云層疊嶂,彼此交融,彌散出一道道緋紅色的閃電,伴隨著隆隆的雷聲。</p>
好似神靈低吼,在人間回蕩。</p>
,。血色的雨水,帶著悲涼,落下凡塵。</p>
大地朦朧,有一座廢墟的城池,在昏紅的血雨里沉默,毫無生氣。</p>
城內斷壁殘垣,萬物枯敗,隨處可見坍塌的屋舍,以及一具具青黑色的尸體、碎肉,仿佛破碎的秋葉,無聲凋零。</p>
往日熙熙攘攘的街頭,如今一片蕭瑟。</p>
曾經人來人往的沙土路,此刻再無喧鬧。</p>
只剩下與碎肉、塵土、紙張混在一起的血泥,分不出彼此,觸目驚心。</p>
不遠,一輛殘缺的馬車,深陷在泥濘中,滿是哀落,唯有車轅上一個被遺棄的兔子玩偶,掛在上面,隨風飄搖。</p>
白色的絨毛早已浸成了濕紅,充滿了陰森詭異。</p>
渾濁的雙瞳,似乎殘留一些怨念,孤零零的望著前方斑駁的石塊。</p>
那里,趴著一道身影。</p>
這是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衣著殘破,滿是污垢,腰部綁著一個破損的皮袋。</p>
少年瞇著眼睛,一動不動,刺骨的寒從四方透過他破舊的外衣,襲遍全身,漸漸帶走他的體溫。</p>
可即便雨水落在臉上,他眼睛也不眨一下,鷹隼般冷冷的盯著遠處。</p>
順著他目光望去,距離他七八丈遠的位置,一只枯瘦的禿鷲,正在啃食一具野狗的腐尸,時而機警的觀察四周。</p>
似乎在這危險的廢墟中,半點風吹草動,它就會瞬間騰空。</p>
而少年如獵人一樣,耐心的等待機會。</p>
良久之后,機會到來,貪婪的禿鷲終于將它的頭,完全沒入野狗的腹腔內。</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