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麻衣如雪(一)
費章節(12點)
“嘎嘎,郡主娘子,我青郎君啦”
小青拍著翅膀,模仿著閑人侯二郎的腔調,站在鳥架子上耍寶。//..
蕭南無語,這家伙,就夠妖孽了,經過幾個月‘專業人士’的調教,變得更不著調了。
靈犀小盆友卻對這個飛來飛去,還不時發出聲響的小頗感興趣,張著小手吚吚嗚嗚的招呼小青。
當然,靈犀之所以對碧色鸚鵡感興趣,也不排除這廝那一身碧綠鮮亮的羽毛很是招人眼的緣故。
崔八倒是第一次看到如此有靈性的鸚鵡,他仔細觀察了小青一番,隨后對蕭南贊道方三娘子果然擅長馴養鳥獸。”
蕭南回娘家前把小青交給方三娘子,為的就是為它近乎妖孽的通靈找個借口,如今聽到崔八說這話,心知的目的已經達到,以后她也就能放心的把小青撒出去見人了。
點點頭,蕭南笑道是呀,所以我才特意把她請到家里,幫我馴養這些犬和猞猁。”
說著,蕭南想到早上被猞猁白將軍和拂林犬二喜童鞋嚇得倉皇逃走的姚氏母女,笑意更勝,“有這些小家伙,我,咱們院子里一定更熱鬧。”
崔八經她一提醒,也想到了那一幕,差點兒嗤笑出聲,只是想著姚氏好歹是家中長輩,他們夫妻私底下這么討論,確有不恭,便右手成拳攏在唇上清咳兩聲,遮掩了。
蕭南卻還想著另一件事,“郎君,我聽說劉郎君這些日子在四處投行卷?”
在大唐,通往官途的道路不止一條,科舉、門蔭、公薦等都可以入仕。
而往名臣、公卿府上投行卷,則是敲開公薦的敲門磚之一。
這也是寒門舉子們最常用的方法。
每年秋冬至春闈前,京城都會涌入大批趕考舉子,這些士子身穿朝廷規定的白色麻衣,三五成群或者獨行一人的穿梭于大街小巷,或高談闊論引人注意,或帶著行卷隨時尋找機會……種種表現,成為京城的獨特景觀之一。
算起來,劉晗并不是寒門庶民,但他的家族已經敗落,起點幾乎和普通舉子沒有區別。
年前,劉晗利用‘滴露春’新上市的契機,著實在京城露了一把臉,但想用這種方式引起‘伯樂’注意的舉子太多了,比如——
“劉世兄也是沒辦法,娘子,你嗎,昨天有人去楊中書令門前大罵,叱責他尸位素餐,居高位卻不知為朝廷征辟良才……”
崔八想到從坊間聽來的故事,感慨的說道。阿甘
蕭南訝然,隨即便猜到了那人‘狂悖’的意圖,接話道郎君不會告訴我,那人所說的‘良才’指的就是他吧?無不少字”
乖乖的,幸好這廝托生到了貞觀朝呀,若是放在其它年代試試?敢在中書令門前罵首輔,你丫的真是要官不要命呀
崔八聽出蕭南話里的調侃,也笑了,點頭娘子果然聰穎過人,一猜即中。呵呵,我估計中書令也猜到了,這才沒有讓家里的部曲將他打出去,反而客客氣氣的收了他投的行卷。”
蕭南贊道宰相肚里能撐船,楊公好器量。”
崔八卻又想起了,底氣不足的說娘子,不如、不如我從頭開始考吧……去弘文館,也、也是門蔭。”
蕭南微怔,不解的問道這是哪個渾人說的混話?”
崔八沒想到蕭南會罵人,扯了扯嘴角,有些不自在的說娘子,話不能這么說,七郎怎會是渾人”
,了,原來是崔雅伯放的厥詞。
蕭南嗤的從鼻子里哼了一記,冷笑道郎君,怎不是混話?若是想門蔭,又何必參加科舉,直接請老或者幫你謀個差事不就成了?”
崔八一怔。
蕭南又道,“郎君,你去弘文館,并不是為了直接當官,而是為了幫館生爭口氣,這也是朝廷和圣人希望看到的結果。跟那群整日走馬斗狗的紈绔有天壤之別,更跟那些仗著父蔭直接銓選入仕的世家子有本質的區別。”
很顯然,蕭南這是在詭辯,跟‘讀書人的事能叫偷嗎’有異曲同工之妙。
崔八不是傻蛋,蕭南這番話并不能徹底勸服他。
蕭南見他仍皺著眉頭,便又說道郎君,我,你覺得不管目的為何,入弘文館本身就是門了祖蔭是不是?”
崔八點頭,“如果阿耶不是中侍,我也沒資格進弘文館。”說穿了,還是在拼爹呀。
蕭南卻笑道呵呵,郎君,話雖如此,但你的門蔭和七郎君的門蔭還是有所不同哦。你可曾想過,春闈的時候,你面對的可是來自全天下的舉子,且都是經過層層選拔出來的人才中的人才;而七郎君以及其它世家子門蔭時,面對的競爭者可只有相同出身的世家子哦。”
這話還有些道理。
大唐的科舉雖不似明清時那般變態,但其競爭還是很激烈滴。
每年進京參加考試的舉子大約三四千人,其中參加進士科的約有一千多人,但取中者不過百分之二三,最少的,一科只取十來個人,最多也不會超過三四十個。
而能獲得進京資格的,上州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競爭之激烈也不亞于千人擠獨木橋。
但似崔雅伯這般,參加武官銓選的世家子可就不同了,雖也有競爭,但彼此間都是能力差不多的紈绔,一個半斤,一個八兩,誰也不會強悍到把另一個秒殺掉。
崔八滿足了,揮揮衣袖,前往中庭和劉晗商量策論去鳥。
榮壽堂。
老隨意的胡坐在正堂上,面前的小幾上正放著個小巧的紫銅博山香爐,隨著裊裊的煙霧,一股淡淡的木犀香在房間里散開。
“阿姊,蕭氏推薦八郎去弘文館,這事兒您看?”
崔守仁跪坐在下首,一手扶在憑幾上,一手則端著個白瓷茶盞,他輕啜一口,狀似無意的問道。
“呵呵,好事兒呀,”
問的人滿臉隨意,老回答起來也極輕松,她嘴角掛著一絲淺笑,道我聽說圣人封魏公做了太子少師?”
老人家雖久居內宅,但對朝堂上的事非常了解。
崔守仁和相處了六七十年,自是阿姊的手腕,是以,聽到老消息如此靈通,他并不驚訝。
放下茶盞,崔守仁稍稍思索片刻,道阿姊,您的意思是?”
圣人將大病初愈的魏公放到東宮三師的位置上,也就是向朝臣們表態,他雖不喜太子重武輕文,但總體上對太子還是很滿意滴,根本沒有要換太子的意思。
老并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是繼續貌似無心的提了一句我還聽說,讓八郎去弘文館,是皇后殿下的意思。”
崔守仁雙眼閃過一抹亮光,身子跪得筆直,道弟明白了”崔幼伯不只是崔家人,他還是大公主的...[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