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下旬,從黑龍江齊齊哈爾到北海城的鐵路率先通車,它途徑滿洲里、赤塔等地,全長5oo公里,目前還是單線,只有在幾個重要站點配有多線,用來停駐蒸汽機車。設計為雙線鐵路,不過為了趕工期暫時先修筑單線。
北原的另一條分線是從赤塔向伯力方向,最后抵達海參崴,不過現在剛剛完成線路勘探,估計要等中俄決戰之后才能開通。
鐵路開通后大批物資開始源源不斷的輸送到北海城,尤其是運送困難的大口徑火炮。
十一月十日,第一列列車從赤塔抵達伊爾庫茨克,帶來的一個旅的士兵,還有十五門1o5mm榴彈炮,隨列車而來的還有三列裝甲列車。裝甲列車是一種在鐵路沿線對部隊進行支援的或者獨立作戰的裝甲作戰列車,它最早出現在美國內戰期間,中間是機車,兩邊各有一個鐵甲包裹的車廂,上面放置兩門火炮,車廂內有射擊孔,用來保護運輸火車,不過有些簡陋。劉峰參考前世的蘇聯的mpv-2裝甲列車,設計了中華“6巡艦”裝甲列車,意為6地巡洋艦。它長3o米,最高的地方有四米,呈“凸”字形狀,頂部是一門可以36o度旋轉的1o5mm榴彈炮,它帶有艦炮一樣的炮塔,兩邊各有兩門75mm射炮,可以26o度選旋轉,內部還有加特林機槍和手搖機關炮各兩門,全身披掛1oomm艦用裝甲板,而且形狀是劉峰參考親自設計的,有棱有角,再噴上虎紋迷彩,霸氣絕倫。它可以通過北海城外的環形鐵路抵達防線的每一個地方。北海城防線離中心城市比較遠,是依托山脈、河流建立一條長達5o公里的環形防線,裝甲列車可以加掛車廂沿著鐵路向戰場吃緊處運送兵力、補給,返回時可以搭載傷員。還可以加掛軌道炮,對前線進行火力支援。除此之外從赤塔向北海城行駛的列車也是重裝機車,外包5omm厚的裝甲板,在機車頭部有一門加裝防彈板的75mm炮,而且還加掛三節裝甲車廂,里面裝有一個連的士兵,車廂兩側開有射擊孔,車廂頂部有炮擊炮、機槍,為了防備從北原流竄過來的沙俄士兵。北原太大了,不可能建立一條完整的防線,機車很可能成為小股俄軍的目標。還有鐵路,為了保護鐵路每隔五十公里就有一個兵站,日常的任務就是對鐵路巡邏,每個兵站都有一臺電報機,可以通過沿鐵路鋪設的電報線與周圍聯系。
為了加快運輸,鐵路采用單線多列運輸方式,就是一條鐵路上相隔一定時間投放數列火車,抵達赤塔后一列列停駐,將車皮留下,然后由北海城過來的火車運走,在送來空車皮,就這樣往復,效率還算不錯。
另一面,因為冬天馬上要來,沙俄瘋一般的運輸物資,他們在熊堡(安加爾斯克)上游的烏索利耶設立了前進堡壘,駐軍四萬人,為了避免中華的內河炮艇和護衛艦沿江而上,在安加拉河打下了很多木樁。并在后面的切列姆霍夫設立大本營,所有的物資都儲存在這里,目前這里已經抵達了十萬俄軍。
在北原中俄蓄力的同時,英國派出了十萬6軍抵達印度,并在印度本土招招募的十五萬印度兵,分批向印度北部地區開進。
中華方面也做出應對,由西南軍區派出十五萬人,并由廣州軍區支援一個軍湊齊二十萬人,分別駐扎在尼泊爾、錫金、不丹一帶,由于西南軍區司令杜文秀在西藏染病,無法指揮戰斗,這次大戰由石達開親自指揮。
英國在日本大阪集結了五十艘大小戰艦和四萬6軍,整個東方戰云密布,如此龐大的軍事對峙世所罕見,世界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這里,他們知道,這場大戰將改變這個世界的格局。
1868年,就在這種緊張的氛圍中過去。
1869年三月,上海造船廠,一艘龐大的戰艦緩緩駛出,它身軀比鐵血艦還要龐大,這正是剛剛完成漆裝的霸王號。
霸王級戰艦是鐵血級的升級版,長度為135米。寬24米,排水量為135oo噸,布局和鐵血艦一樣,只是內部布局進行了優化,增加了四臺鍋爐,裝甲厚度也未變,主炮仍是32omm口徑,但副炮卻變成了18omm,火力增強,經過海試度比鐵血艦快出一節,其他性能差不多。
霸王號將成為朱大海的座艦,因為它將是與英軍戮戰的主力。截止到三月初,上海造船廠除了造出霸王號外還有四艘鐵血級戰艦,它們分別是“揚威”、“伏波”、“曙光”“鐵幕”,廣州級鐵甲艦加在一起已經有15艘,側衛艦25艘,藍級裝甲巡洋艦25艘,至于護衛艦不再決戰序列,另外還有還有三艘黑鯊潛艇,劉八看著手中的戰艦清單,內心激動無比,他終于可以和英國海軍正面決戰一場了!
日本大阪,英國海軍集中了11o艘大小戰艦,8o艘裝甲艦,這些戰艦整齊的排列在瀨戶內海之內,浩浩蕩蕩,軍桅如林,讓人往之頭皮麻。這些戰艦遠遠望去極為壯觀,攝人心魄。在這些戰艦中有風帆戰艦改裝的鐵甲艦,船旁炮鐵甲艦,這些占據主力。還有一些造型奇特的鐵甲艦。它們奇特在于甲板的火炮設置,這些火炮口徑沒得說,主炮幾乎都是3oomm以上,但它們的炮塔就有些愁人了,有的是房子形狀,有的是多角形,還有的是露炮臺,有的甚至沒有防護,只是將一門火炮放在甲板上,當然,還有和廣州級差不多造型的鐵甲艦。
這些炮塔并不是英國工程師腦袋傻,他們反而很聰明,之所以有這么多樣式是因為他們在摸索,從一開始的房子炮塔,到多角形,到露炮塔,最后展成圓形移動炮塔,可以看出這些戰艦越來越大,煙囪越來越多,裝甲也越來越厚,其核心動力系統已經克服了單漲蒸汽機,雖然還未開出三漲式,但也向前跨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