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山簡直有種yu哭無淚的感覺,一百多萬兩的虧空,別說是銀子了,就是在山里去撿石頭,也得花上不少的時間~心有余悸的說道:“趙大人,幫我看看,庫房中還有可以動用的銀子沒有?”
見楊萬山滿臉的希冀,趙晉苦笑道:“有,楊大人~”
果然楊萬山臉色稍微好轉一些,問道:“大概還有多少?”
“一千兩~”
“什么?”楊萬山一聲驚叫,頓時暈翻了過去~
眾人一驚,連忙圍了上來,卻聽牛子章說道:“大家讓開,大人暈倒了,乃是大腦供氧不足,大家圍上去,不僅沒有什么效果,而且還會誤了事~”
趙晉這才想起,說道:“是的,大家還是讓開吧~”又轉過頭來,“牛兄,過來幫忙~”
牛子章點點頭,抽身過來,兩人忙乎了一陣之后,才將楊萬山救醒過來,見眾人一臉關切的看著自己,楊萬山心頭一暖,擺擺手說道:“諸位還是請回吧,在這里忙活了整整一天了,好好休息一下,這一百多萬兩銀子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補得上的~諸位楊萬山多謝大家了~”
此時的楊萬山仿佛一下子老了十歲~兩個眸子中,流露出無奈的神色,眾人見狀,一時之間,也不知道怎么安慰才好,趙晉將楊萬山扶了起來,對著眾人說道:“諸位,我們還是散去吧~至于辦法,總是有的~”
眾人點點頭,拍拍楊萬山的肩膀,表示出了極大的無奈和同情。Www、Qb5、cOМ//
趙晉將眾人送出揚州府,正要返回去,可是轉念一想,這樣回去,倒不如不回去,現在楊萬山需要的是安靜,而不是安慰,叫上李代和牛子章,說道:“兩位大哥,這是要去哪里?”
兩人奇怪的看著趙晉,說道:“我們自然是要回樞密院鐵騎大營了,怎么趙兄弟找我們有事情?”李代說道。
“呵呵,其實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我聽說城西開了一家川菜館叫做天香樓,趙某人離開家鄉已經多時,不免對家鄉的菜肴有些想念了,今日大家難得碰到一起,不如小弟做東,請兩位大哥嘗嘗我們巴蜀的美味?”趙晉道。
牛子章和李代都是聰明人,怎么會不知道趙晉的意思,點點頭,齊聲道:“既然這樣,我兩人便恭敬不如從命了!”
三人同行,慢悠悠的在大街上行走,雖然表面上有說有笑的,但是大家都看得出來,各自的眼中,都藏著極為復雜的思考,揚州府如此巨大的虧空,楊萬山一個人是背不下來的,再者,經過之前的一系列事情,在外人看來,這幾個人早已經形成了一個小集團,而楊萬山的倒臺將意味著眾人也將陷入極大的麻煩之中,何況,趙晉并不想讓楊萬山背這個黑鍋~趙晉對眾人有恩,加之圣眷正濃,于公于私,大家都沒有得罪趙晉的必要,所以現在大家是綁在一條線上的蚱蜢,來也賴不掉。
路過城中心的時候,忽然聽到一陣陣歡呼生,讓正在沉思中的趙晉不由jing神一震,不由問道:“兩位大哥,今日可有什么節日?”
兩人一愣,這個問題真是有些古怪啊,迷惑的說道:“嗯~今天沒有什么節日啊~”
“那為何那邊傳來陣陣的歡呼聲?”趙晉大手一揮,指向了大街邊上一座很大的建筑物說道。
李代一看,頓時便笑了,嘿嘿道:“趙兄弟真不知道這個是么東西?”
“不知道!”趙晉也是丈二金剛的,完全不著就里。
“趙兄弟你仔細瞧瞧那門楣上面寫著什么?”李代道。
趙晉定神一看,卻見那高大的門楣上赫然寫著幾個鎏金大字“揚州蹴鞠館”趙晉頓時便明白是怎么回事,在自己的前世,蹴鞠,又叫做足球~說道這個,趙晉可就熟悉得很了!
“蹴鞠”一詞,最早載于《史記?蘇秦列傳》,蘇秦游說齊宣王時形容臨苗:“臨苗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筑球”、“踢圓”等,“蹴”即用腳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腳踢球,它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
蹴鞠流傳了兩千三百多年,它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
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和”與“中庸”,多數情況下的社會文化心理是重“文治”而輕“武功”。人們推崇謙謙君子的溫文爾雅,鄙薄孔武之士的爭強好勝。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下,蹴鞠由對抗性比賽逐步演變為表演性競技。
蹴鞠這一項體育運動,到了宋朝達到了頂峰,也開始向世界范圍內傳播。
施耐庵的《水滸全傳》中,寫了一個由踢球發跡當了太尉的高俅。小說雖然在人物事跡和性格上作了夸張,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實。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當了殿前都指揮使,這要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之一了。
高俅因踢球而發跡,告訴了我們這樣兩件事:一是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貴族是喜愛踢球的,有些人本身愛踢球,有些人愛看踢球。宋徽宗趙佶是個足球迷,他看了宮女踢足球后寫詩道:“韶光婉媚屬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爭蹴鞠,兩朋庭際再輸贏?!薄段墨I通考》介紹:“宋女弟子隊153人,衣四色,繡羅寬衫,系錦帶,踢繡球,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br/>
上海博物館藏一幅《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宋代社會上還有了專門靠踢球技藝維持生活的足球藝人。據記載,北宋汴梁城和南宋臨安城,在皇宮宴會上表演踢球的名手,就有蘇述、孟宣、張俊、李正等;在市井瓦子里的踢球藝人,有黃如意、范老兒、小孫、張明、蔡潤等。
宋代的足球和唐代的踢法一樣,有用球門的間接比賽和不用球門的“白打”,但書上講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所謂“腳頭十萬踢,解數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樣動作和由幾個花樣組成的成套動作,指用頭、肩、背、xiong、膝、腿、腳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終日不墜”。由此看來,宋代的足球,由射門比準已向靈巧和控制球技術方面發展。
宋代制球工藝比唐代又有提高,球殼從八片尖皮發展為“十二片香皮砌成”。原料是“熟硝黃革,實料輕裁”。工藝是“密砌縫成,不露線角”。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二兩”。足球規格要“碎湊十分圓”。這樣做成的球當然質量是很高了。當時手工業作坊制作的球,已有四十個不同的品種,每個品種各有自己的優缺點。制球工藝的改進,促進了踢球技術的發展;而制球手工業的發展又反映了社會需要量的增加。
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發揚互助,至少在南宋時期,宋代的踢球藝人還組織了自己的團體,叫做“齊云社”,又稱“圓社”。這是專門的蹴鞠組織,專事負責蹴鞠活動的比賽組織和宣傳推廣,這是我國最早的單項運動協會,類似于今天的足球俱樂部;也可以說,它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樂部。
想到此處,趙晉不由高興了起來,沒想到這個世界竟然也有這項運動,要知道足球可是十分賺錢的一項運動,要是cao作好了,別說百萬兩銀子,就是千萬兩銀子也不在話下,想清楚了這個,趙晉不由會心一笑,說道:“兩位大哥,多謝你們了!”
“這是?”兩人完全不懂趙晉的意思,大為不解。
趙晉嘿嘿一笑,說道:“兩位大哥,百萬兩銀子的事情,已經有了著落了,現在我么快馬加鞭,道天香樓大吃大喝一頓吧!”
“什么?”兩人猛然一驚,百萬兩銀子啊,就是堆在地上,也有一座小山那么大,那可是銀子,不是石頭,說解決就解決,天下間還有這樣的事情?
不過趙晉向來不打誑語,兩人隨時疑惑,也不由相信了八分,在回過神來的時候,趙晉已經走遠了,兩人連忙喊道:“趙兄弟,等等~”
</p>
最新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