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即將來臨,向來就嚴厲的老師現在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嚴厲、越發苛刻了,他目的是要全體同學在考試的那一天好好表現一番。他手中的教鞭和戒尺現在很少閑著,至少對那些年齡較小的同學可以這么說。只有最大的男孩子和18到20歲的年輕姑娘才不挨打。杜賓斯先生的鞭子打起來特別重。別看他頭戴假發,光禿著腦袋,可他剛到中年,身上的肌肉沒有一點松弛的跡象。隨著“大考”的臨近,他的蠻勁漸漸暴露無遺。只要學生出了差錯,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錯,他也要乘機發揮,以懲罰學生來獲取快感。結果這弄得那些年齡較小的男孩子惶惶不得終日,晚上就盤算著如何進行報復。他們一有空就搗蛋,從不放過任何給老師添亂子的機會。可老師仍然我行我素,不睬他們那一套。要是孩子們成功的話,隨之而來的懲罰猶如風卷殘云,威風凜凜,總是以孩子們的徹底失敗而告終。但他們并不甘心失敗,而是聚在一起密謀,最后終于想出了一條妙計,這一定能取得輝煌勝利。他們找到了做招牌人的孩子,先讓他發誓保密,然后將他們的秘密計劃告訴他,請他幫忙,這真是一拍即合。原來這位老師在他家吃飯,在很多事情上已經得罪了這個孩子。過幾天,老師的太太要到鄉下去串門,這樣他們就能順利地實施計劃。另外,每逢重要日子,老師都要喝得酩酊大醉。那孩子說大考那天晚上,等老師差不多醉倒在椅子上打盹的時候,他就“乘機下手”,然后再伺機弄醒他,催他快到學校去。
到了預定的時間,晚上8點鐘,那個有趣的時刻終于來臨了。
教室里燈火輝煌,掛著花環和彩帶,彩帶上扎著葉子和花朵。在高高的講臺上,老師像皇帝一樣坐在那把大椅子里,身后就是黑板。還好他看上去不像大醉的樣子。他前面有六排長凳,上面坐著鎮上的要人。兩邊又各有三排長凳,坐的是學生家長。左前方,家長座位后面臨時搭起了一個大講臺,參加晚上考試的考生全都坐在這里。一排排的小男孩被家長打扮得過了頭,個個被洗得干干凈凈,穿得整整齊齊,讓人覺得都有點不舒服。接著的是一排排大男孩,顯得有些靦腆和呆板。再瞧那些小女孩和大姑娘,她們一身素裝,潔白耀眼,個個穿著細麻軟布做的衣服,頭上插著許多裝飾品,有鮮花,有粉紅和藍色相間的發帶,還有老祖母傳下來的各種小裝飾物。她們露著胳膊站在那里,尤其顯得有些局促不安。
那些沒有考試任務的學生都散坐在教室里別的地方。
考試開始了。一個年齡小的男孩站起來按事先準備好的說:“大家可能沒有想到,像我這年齡的孩子會到講臺上來當眾演講。”等等諸如此類的話。他邊說邊十分吃力地比劃著,動作雖然準確,但卻很生硬,生硬得像出了點故障的機器一般。他機械地鞠躬退場,獲得了全場一陣熱烈的鼓掌。
一個小女孩臉通紅口齒不清地背誦了“瑪麗有只小羊羔”等,然后十分認真地行了個屈膝禮。在博得了大家的一陣掌聲后,她紅著臉,高興地坐了下來。
湯姆·索亞十分自信地走上前去,背起了那千古名篇《不自由,毋寧死》。他慷慨陳詞,不時還大幅度地做著手勢,
可背著背著中途就接不上了。怯場癥像魔鬼一樣攫住了他,他兩腿發顫,似乎有窒息之感。所有在場的人確實替他捏了把汗,可沒人吭一聲,這讓他覺得比同情他更難受。到后來,老師皺起了眉頭,湯姆這下全完了。他結結巴巴要往下背誦,可過了一會,便好像只斗敗的公雞一樣溜下場去。臺下的人想鼓一兩掌,可掌聲剛起就消失了。
隨后有人背誦了“那個男孩子站在燃燒的甲板上”,“亞述人走來了”等一些名篇。接下來的是朗讀表演和拼寫比賽。寥寥數人的拉丁語班背誦時顯得無比自豪。最后晚上的黃金節目終于到了——姑娘們自己的“獨創大作”。大家一個接一個走上前站在講臺邊,等清完嗓子就拿出稿子(用鮮艷的緞帶扎著)念起來。她們個個念得有聲有色,十分賣力讓人都覺得有點不自然。文章的主題都是她們的母親和祖母們在同樣場合下早已發揮過的。毫無疑問,由此可以追溯到十字軍時代她們家族的母系祖先們,人人都用過這類主題,《友情論》就是其中之一。另外還有《昔日重來》、《歷史上的宗教》、《夢境》、《文化的優點》、《政體比照論》、《傷感》、《孝道》、《心愿》等等。這類文章的共同特點有三個:一是無病*,故作悲傷;二是堆砌詞語,濫用華麗詞藻;三是特別偏愛一些陳詞濫調。此外,這些文章有個顯著特點,也是它們的敗筆之處:就是每篇文章的結尾都有一段根深蒂固的說教詞,好像斷尾巴的狗一樣,令人難受。她們的“獨創大作”不管涉及到什么內容,她們都絞盡腦汁,千方百計讓人思索以便獲得道德或宗教上的啟示。在眾目睽睽之下,這種說教雖然給人以假話的感覺,但這種風氣還是消除不了,時至今日依然如故。也許只要世界存在一天,這種毫無誠意的說教就永遠消滅不了。在這個國度里,有哪所學校的女生不覺得非在文章的結尾加上一段說教詞不可呢?更有意思的是你會發現越是不守規矩、不太信仰宗教的那些女孩,她們的文章寫的就越長、越虔誠。
得了,忠言逆耳,不說這些了。我們再接著講“大考”的情況。朗讀的第一篇文章的題目是《難道這就是生活嗎?》。下面摘錄一段“以饗”讀者。
飛舞馳騁的想象描繪出一幅幅玫瑰色歡樂的場景。
時尚的弄潮兒沉溺于紙醉金迷,夢幻中發現自己置身于歡樂的人群,成了眾人眼里的明星。她舉止優雅,身穿素裝長袍,翩翩起舞于歡樂的迷宮。她的眼睛最明亮,她的步伐最輕盈。
夢幻美妙,時光如梭,等待她進入天堂的時刻來臨了。她的所見猶如被點化一般,似仙女下凡!每到一處,物變景更美。可時隔不久,她發現漂亮的外表徒有虛名:
曾經令她心花怒放的甜言蜜語,現在錚錚刺耳;舞廳變得平淡無奇;她身心憔悴地退出,篤信世俗之樂何以能夠慰藉心靈的企求!
等等、等等諸如此類的話,朗讀中,人群里爆發出一陣滿意的嗡嗡聲,還不時地突然低聲說道:“多么美好!”“真能服人!”“樸實無華!”最后一段布道詞特別令人難受,大家都巴不得早點結束。朗讀剛完,全場就報以熱烈的掌聲。
下一個站起來的是一位身材瘦弱、性格憂郁的女孩,她臉色蒼白得引人注目,那是經常服藥和消化不良留下的后遺癥。她朗頌了一首“詩歌”。這里節選其中兩節就可以了:
密蘇里少女告別阿拉巴馬
再見,阿拉巴馬!我愛你篤深,
離別雖短暫,難舍又難分!
想到你,往事歷歷燃胸間,
愛憐又悲傷。
曾記否,萬花叢中留下我的足跡,
德拉波斯溪旁有我朗朗的讀書聲;
我聽過德達西的流水猶如萬馬奔騰,
我見過庫薩山巔晨曦的分娩。
我心系百事,無悔無怨,
含淚回首,心平氣緩。
我告別的是我熟悉的地方,
見我嘆息的也不是異鄉他客;
來到該州,我賓至如歸,
可如今我將遠離高山大谷。
親愛的阿拉巴馬,一旦我心灰意冷,
那時,我真的告別人寰。
在場的人沒有幾個理解她“真的告別人寰”的含義,不過這首詩還是令人滿意的。
接著又上來一位姑娘。她黑眼睛、黑頭發連皮膚也黝黑。上來后,她稍作停頓,這一停頓令人難忘。隨后她一副痛苦不堪的樣子,用*而又有節奏的語調開始念起來。
一個夢想
夜色深沉,狂風肆虐,暴雨傾盆。老天爺高高在上,四周無半點星辰閃爍;炸雷滾滾,滿天轟鳴,震耳欲聾。
憤怒的閃電穿過烏云,劃破夜空,大有吞噬富蘭克林之感。這位杰出的科學家在閃電交織的時候勇敢地放飛風箏以測電能。大風也平地而起,以助雷電群起而攻之,場面更加荒涼無比。
如此時刻,如此黑暗陰沉,我心生慈悲為眾生哀嘆。
“我最親愛的朋友、老師、我的安慰者和向導——
我的悲傷中的快樂,我隨著歡樂而來的福,”來到我身邊。
她像浪漫的年輕畫家畫的伊甸園里的仙女一般,漫步在陽光下,一個樸實無華巧奪天工的絕代佳人。她步履輕盈來去無聲無息。要不是她也和別的仙女一樣輕撫人間,令人神奇為之震顫,她會像浮云一般讓人不知不覺,消失得無影無蹤。她指著外面酣戰的狂風暴雨要人們想想它們各象征著什么,這時她臉上莫名其妙地頓生愁云,猶如寒冬臘月里的天氣令人顫栗。
令人可怕的描述差不多用了十頁稿紙,結尾仍是一段說教詞,把非長老會的教徒說得一點希望都沒有,這篇文章因此而獲得了頭獎,被認為是當天晚上最優秀的作文。鎮長在頒獎時,發表了一番熱情洋溢的講話。他說這篇文章是他平生以來聽到的“最美”的文章,連大演說家丹尼爾·韋伯斯特聽了也會感到驕傲的。
順便說一下,有些人過多使用“美好”兩個字,愛把人生的經歷比喻成“人生的一頁”,這樣的文章像平常一樣出現了很多。
那位老師這時醉得幾乎是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他推開椅子,背對著觀眾,開始在黑板上畫美國地圖,為考地理課作準備。可他的手不聽使喚,結果把圖畫得不象樣,引得大家暗地里忍俊不禁。他心里清楚大家在笑他畫得不好,于是就著手修改。他擦去一些線,然后又畫上,結果畫得比原來的還差,大家更加肆無忌憚地笑話他。他孤注一擲,大有泰山壓頂不彎腰之勢,全身心地投入,準備把地圖畫好。他覺得大家全都盯著他看,想象著自己終于畫成了一幅像樣的美國圖,可是下面的笑聲還是不斷傳來,并且明顯地越來越大。原來他頭頂上是個閣樓,閣樓的天窗正對著老師的頭頂。一只腰部系著繩子的貓從上面懸空而下,它的頭和嘴被破布扎上了,出不了聲。在下降的過程中,貓向上翹起身子用爪抓住繩子,然后在空中亂舞一通后向下悠來。大家的笑聲越來越大。貓離那個專心作畫的老師頭部只有六英寸遠。越來越近,越來越低,貓終于在絕望中一下子抓住了老師的假發。隨即那貓連同假發一下子又竄回閣樓。老師的禿頭光彩四射,因為那個做招牌人的孩子已經給他頭上上了一層光。考試就此結束,孩子們報了仇,假期來臨了。
第二十二章哈克.費恩引經弄典
湯姆被少年節制會的漂亮“綬帶”吸引住了,就加入了該新組織。他保證入會期間,不抽煙,不嚼煙,不瀆神。之后他有了個新發現——那就是,嘴上保證的越漂亮,而實際上干的正好相反。湯姆不久就發覺自己被一種強烈的欲望所折磨,即想抽煙,想破口大罵。這種欲望如此強烈,他真想從節制會退出來,念及自己能有機會佩戴紅肩帶好好露把臉,他才打消了退會的念頭。七月四號快要到了(美國獨立紀念日),但不久他就放棄了這個愿望——戴上”枷鎖”還不到四十八個小時,他就放棄了這種愿望——又把希望寄托在治安法官弗雷塞老頭身上。此人顯然行將就木,既然他身居要職,死后一定會有一個盛大的喪禮。三天以來,湯姆深切關注著法官的病情,如饑似渴等著消息。有時,他的希望似乎觸手可及——他甚至大膽地拿出他的綬帶,對著鏡子自我演示一番。但法官病情的進展不盡湯姆的人意。后來,他竟生機重現——接著便慢慢康復了。湯姆對此大光其火;他簡直覺得自己受了傷害。于是他馬上申請退會——但就在當晚,法官舊病復發,一命嗚呼。湯姆發誓以后再也不相信這種人了。
喪禮搞得頗為隆重。少年節制會的會員們神氣十足地列隊游行,讓那位退會的會員忌妒得要死。但不管怎么說,湯姆又恢復自由這很有意義。他又可以喝酒,可以咒娘了——可是他驚奇地發現自己對這些事興趣索然。道理很簡單,他現在自由了,這些做法反而失去了魅力,他可以擺脫欲望了。
湯姆不久就感到,讓他夢寐以求的暑假漸漸變得沉悶冗長起來。
他試圖寫寫日記——但三天以來,沒有什么稀罕事兒發生,于是他又放棄了這個想法。
一流的黑人演奏隊來到了這個小鎮,引起了轟動。湯姆和哈帕組織了一隊演奏員,盡情地瘋了兩天。
就連光榮的七月四日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沒那么熱鬧了。因為那天下了場大雨,所以沒有隊伍游行,而世界上最偉大的人物(在湯姆看來),一個真正的美國參議員本頓先生,令人失望——因為事實上他身高并沒有二十五英尺,甚至遠遠挨不上這個邊兒。
馬戲團來了。從那以后,孩子們用破毯子搭起一個帳篷,一連玩了三天的馬戲——入場券是:男孩子要三根別針,女孩子要兩根——不久,馬戲也不玩了。
后來,又來了一個骨相家和一個催眠師——他們也走了,這個鎮子較之以往更加沉悶、更加乏味。
有人舉辦過男孩子和女孩子的聯歡會,但次數有限,況且聯歡會又那么有趣,所以在沒有聯歡會的日子里,空虛的、苦惱的氣味更濃了。
貝基·撒切爾去康士坦丁堡鎮的家里,和她父母一起度暑假去了——所以,無論怎樣過,生活皆無樂趣可言。
那次可怕的謀殺案的秘密不斷折磨著湯姆,簡直像一顆永不甘休的毒瘤。
接著,湯姆又患上了麻疹。
在漫長的兩周里,湯姆像個犯人似地在家躺著,與世隔絕。他病得很厲害,對什么都不感興趣。當他終于能起身下床,虛弱無力地在鎮子里走動的時候,他發現周圍的人和事都發生了變化,變得壓抑了。鎮上有過一次“信仰復興會”,所有的人都“信主”了,不僅是大人,男孩和女孩也不例外。湯姆到處走走,在絕望之中希望能看見哪怕一個被上帝放過的邪惡的面孔,結果處處使他失望。他發現喬·哈帕正在啃《圣經》,便難過地避開了這一掃興場景。接著他找到了本·羅杰斯,發現他正手提一籃布道的小冊子去看望窮人們。他又找到了吉姆·荷利斯,后者提醒他要從最近得的麻疹中汲取寶貴的教訓。每遇到一個孩子,他的沉悶就多添一分。最后,百無聊賴之際,他去知交哈克貝利·費恩那兒尋求安慰,想不到他也引用《圣經》上的一段話來迎接他。湯姆沮喪透頂,悄悄溜回家里,躺在床上,意識到全鎮人中,唯有他永遠、永遠地成了一只“迷途的羔羊”。
就在當夜,刮來了一場可怕的暴風,大雨滂沱,電閃雷嗚,令人耳聵目弦。湯姆用床單蒙著頭,心驚膽寒地等待著自己的末日來臨。因為他一點也不懷疑,所有這一切狂風驟雨都是沖著他來的。他深信是他惹翻了上帝,使他怒不可遏,瞧,現在報應來了!在他看來,像這般用一排大炮來殲滅一只小蟲,似乎有點小題大作,而且也未免太浪費彈藥。但要徹底鏟除像他這樣的一條害蟲,又似乎怎么都不為過。
后來,暴風雨精疲力盡,未達目的即告休兵。這孩子的第一個沖動就是謝天謝地,準備脫胎換骨,走向新岸。第二個沖動是等待——因為興許今后不會再有暴風雨了呢。
第二天,醫生們又來了;湯姆的病又犯了。這一次,他在床上躺了三周,在他看來,仿佛是整整一個世紀。當他從病床上起來的時候,回想起自身多么地凄苦,無助而寂寞,他竟然覺得未遭雷擊算不上什么可喜可賀的事。他茫然地走上街頭,碰到了吉姆·荷利斯在扮演法官,正在一個兒童法庭上審理一件貓兒咬死小鳥的謀殺案,被害者也在場。他還發現喬·哈帕和哈克·費恩正在一條巷子里吃偷來的甜瓜。可憐的孩子!他們——也像湯姆一樣——老毛病又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