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九功走了沒多久, 五阿哥便騎著馬趕過來了,因來的匆忙未曾回宮,所以兩手空空, 等見完了大侄子,才覺得略有幾分不妥。
不過他和三哥這關系,見面禮什么時候給不成, 不急在這一時。
“我這大侄子天庭飽滿、耳大垂厚,單是瞧面相就是個有福氣的。”
是嗎?耳大垂厚胤祉看出來了,至于天庭飽滿,倒不怎么明顯, 只是連老五也是這說法, 難不成小家伙的輪廓還真是隨了皇阿瑪不成。
那倒還挺幸運,皇阿瑪的顏值, 高光之處就在于輪廓,大哥的輪廓便隨了皇阿瑪,當然比皇阿瑪要更為精致些。
五阿哥并未在此多待,連午膳都沒有在此用, 一方面是內務府還有公務未完成,另一方面是他識相, 二姐姐主動提出要回公主府了, 他還在這兒待著做什么, 這不是打擾三哥嗎,三哥喜得貴子, 如今說話都比平時慢半拍, 哪還有心思招待他。
胤祉也意識到了自己這會兒與平日里的不同, 腦袋懵懵, 就像是喝醉了酒的人, 反應變慢了。
送走了二姐姐和老五,胤祉兩個房間來回跑,一會兒看看小家伙,一會兒再去隔壁看看寶音。
看小家伙是因為他怎么也看不夠,看寶音則是因為內疚,女子懷孕生子何其不易,一朝分娩,受了這么大的罪,他若只圍著孩子團團轉,那未免也太過分了。
所以胤祉掐著時間,兩邊所待的時間都是一樣的,他還無聊到在心里頭猜測這母子二人會是誰先醒過來。
終于,一個時辰后見了分曉,寶音先醒,不能說是睡醒了,而是餓醒了。
而醒過來后下意識先摸了摸自個兒的肚子,摸到已經癟下去的肚子,才確定她剛剛不是在夢里頭生了孩子。
這也不能賴她迷糊,誰讓三哥坐她床前的,女子生產污穢,坐月子時,男子一般不會進門。
不過,三哥不信神佛,也不信女子生產污穢的說法,二姐姐坐月子那會兒,三哥也是去屋內瞧了的。
胤祉只當是寶音如他一般,恍在夢中,所以醒過來才會先摸一摸肚子確定孩子是不是生出來了。
“身體感覺怎么樣?疼不疼?要不要傳太醫?”
寶音搖了搖頭:“還好,就是有些餓了。”
疼肯定是疼,但也沒有那么疼,比起疼,餓感更明顯。
胤祉陪著寶音用了膳,才趕往宮中。
***
山西的這份密折是前日送來的,之所以現在才讓老三過來,便是顧及到老三福晉已經懷胎九月有余,隨時都有可能生產,這孩子是老三盼了那么久、做了那么多善事求來的,不瞧見這孩子出生,便讓老三離京辦差,這太過為難人了。
因此在收到老三府上母子平安的消息后,康熙才決定把老三叫過來,安排山西的事兒。
“這是倭倫到山西后送進京的密折,你自己看。”
看什么,山西官場已經糜爛到不可收拾了?
胤祉接過折子,好吧,這位曾經的內閣學士并沒有在折子上抱怨山西官場的糜爛,而是苦惱于無法將蒲州府藏在深山的百姓勸回來。
據倭倫在折子中所言,到任后已經三次前往山上勸說過了,也曾帶著當地的名門望族同去,可百姓們躲得躲、避的避,肯露面的都不多,愿意搬出深山的更是寥寥無幾。
百姓并不信任衙門里的人,也不信任新到任的巡撫和本地望族,倒是有幾個人曾提到誠親王,說若誠親王在,他們才信。
胤祉上次去山西,已經是五年前的事情了,當時的確在山西境內鬧了不小的動靜,但五年都已經過去了,還會有百姓記得他這個待了沒幾個月的親王嗎,就算要懷念,那不是也應該懷念曾經的彭巡撫嗎,那位在山西待的時間更久,還是個難得的清官。
胤祉對此持懷疑態度,比起山西百姓時隔五年后還對他念念不忘,他倒更相信這是倭倫打算拉他到山西去‘大殺四方’,借他的手肅清山西官場。
倒也不是不可以,胤祉骨子里還是上輩子的那個小老百姓,痛恨貪官污吏,很能和山西百姓共情。
山西民變的調查結果出來時,他都有想要自請去肅清山西官場的沖動了,百姓不被逼到一定的份上是不會造反的,更不要說山西蒲州府十室九空,除了造反的,便是跑到深山里躲著的百姓,到底是在躲那些反兵,還是在躲官衙的人,這還真不一定。
只是那時,寶音懷胎已經八個多月了,他不敢離京,如今孩子生下來了,去山西清理一批蛀蟲也好,既算是為孩子積福,也滅一滅他心里頭窩著的這股火氣。
不過,皇阿瑪想這么輕飄飄的就把他派去山西可不行。
“倭倫大人能力卓越,兒臣相信他定能處理好此事,兒臣的孩子剛出生,還離不得人,又管著內務府這一大攤子,實在分身乏術。”
康熙試圖勸說老三:“小阿哥不會缺了人照顧,你就算是不離京,也頂多每日去瞧他一面,又不需要你親自照顧,至于內務府,不是還有老五嗎。”
老五哪回不是被老三使喚的團團轉,如今內務府的差事不大半都已經落在老五身上了,老三離京一趟,內務府亂不了。
“皇阿瑪此言差矣,兒臣雖不能親自照顧孩子,可也能哄一哄抱一抱,平日里多陪陪他,這畢竟是兒子千辛萬苦才盼來的孩子。”
皇阿瑪光催生催了多久,心里沒點數嗎。
再說,他是不耐煩給孩子換尿布,不耐煩每天寸步不離的哄著、抱著,可這也不代表他每日去瞧一眼孩子就可以了,對孩子還不如對貓上心,哪有這么當爹的。
皇阿瑪可千萬別把自己的育兒經驗放在他身上,不合適,他就一個孩子,皇阿瑪好幾十個呢。
“百姓不信任衙門,不信任朝廷,也就意味著不信任皇室,長此以往還怎么了得,由你親自出面安撫百姓,遠比倭倫一個巡撫更有效果。你不要小看了一府的百姓,漠北剛剛平定,本就人心不穩,山西若是打出亂旗,未必不會被其他地方的人有樣學樣。這天下來的不容易,要坐穩這天下更得處處慎重,你是朕的兒子,有責任去安撫百姓。”
得,連心靈雞湯都灌上了。
胤祉不為所動:“兒臣只去過一次山西,有幾個百姓能記得兒臣,兒臣沒有把握安撫他們,若他們真能記得兒臣,那大概是兒臣抓貪官時的英姿太過耀眼了吧。”
“這說的叫什么話。”康熙眉頭微皺,“倭倫離京之前,朕已經命他肅清山西官場,還山西百姓一片朗朗青天。待你去了山西,安撫完百姓可協助他共同肅清官場。”
胤祉想要的可不是協助之權。
“這等得罪人的差事還是以兒臣為主吧,兒臣認為,想要安撫百姓,說幾句漂亮話是不夠的,非得將一批貪官直接在山西當著百姓們的面兒明正典刑,才能重樹朝廷在百姓心中的威信。而且那些盤剝上來的民脂民膏,抄家后送來京城不妥,倒不如還給債主,也免得百姓繼續受難。”
胤祉置地有聲的說道:“兒臣希望皇阿瑪能予兒臣立斷之權。”
“你想要多大的立斷之權?”
“山西正三品以下所有官員的處理之權,兒臣到時候可以帶著刑部的幾位官員同往,證據確鑿,便能直接依法行事。抄家所得所有財物,兒臣有權將其還于民,屆時兒臣會詳細記錄下來,刑部的官員可以監督兒臣,皇阿瑪也可以派遣幾位戶部的大人,避免兒臣堅守自盜。”
“為了避免山西因人手不夠而出亂子,兒臣希望皇阿瑪可以準備一批隨時派往山西的官員,也給予兒臣招收小吏之權,兒臣一個人可能忙不過來,應該還需要帶上吏部幾位經驗豐富的大人。”
胤祉一口氣將所有的要求說完,最后總結道:“山西、陜西、甘肅,三地發生民變,皆因地方官府擅自加派,不知體恤百姓,貪污枉法。若不嚴懲不足以平民心,不足以震懾官員,民變之事還會重演,兒臣愿做皇阿瑪手中的刀,用山西貪官污吏的血來穩定人心。”
反正他不需要什么仁慈之名,最好百官畏懼他如鬼神,貪污做孽時想到他能再好好考慮考慮。
康熙已經習慣了老三辦點事就得提要求,只是這次提的未免也太多了,不光要山西正三品以下所有官員的處理之權,還管他要戶部、吏部、刑部的人。
瞧這樣子,老三是打算給山西翻個天。
康熙原就打算嚴懲這三地的地方官,三個巡撫都已經被撤職關押了,以此來平民憤,但老三卻是打算一查到底。
只是這樣大的陣仗,他擔心老三壓不住,萬一有人鋌而走險或是報復泄恨,他失愛子,朝廷也要成整個大清的笑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