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山要佇立多少年</br> 才能被沖刷入海</br> 一些人要存在多少年</br> 才能獲得自由</br> 一個人要回轉過多少次頭</br> 才能假裝什么都沒看見</br> 答案啊</br> 我的朋友</br> 在風中飄揚</br> 這答案在風中飄揚</br> ......”</br> 說是答案。</br> 實則還是一連串的“永恒之問”。</br> “一個人要走多少路,才會被稱做男人?白鴿要飛過多少大海,才能在沙灘長眠?炮彈要飛行多少次,他們才會忘記戰爭......“</br> 但是和上一首歌不一樣的地方,在于小男孩的聲音中只有不解、悲傷、憤怒,與其說是在責問,倒不如說更多的是吶喊與喚醒。</br> 而這首歌里,旋律簡單演唱散漫隨意,你卻很難不喜歡他那隨意的風格,他越是隨意,這歌也就越能接近人心中未經修飾的部分,歌詞和旋律沁入到無數人的靈魂,讓人們感受到自由,一如他的音樂理念。</br> 最重要的還是,有一種冷峻的思考通過他散漫的演唱流露出來,這是最具感染力的。</br> 答案?</br> 我的朋友,答案其實不一直在風中飄蕩么?</br> 我們都看到了那些不對的東西,心里也知道那不對,但就是不愿正視罷了。</br> 那些訴求和平的、正義的、公平的聲音如同微風,它隨著人類的歷史長河一直存在著,卻因為太微弱而被我們忽視或者遺忘,就像吹散在風中一樣。</br> “一個人要仰望多少次</br> 才能望見天空</br> 一個人有多少耳朵</br> 才能聽見身后人的哭泣</br> 要犧牲多少條生命</br> 才能知道太多的人已經死去</br> 答案啊</br> 我的朋友</br> 在風中飄揚</br> 這答案飄揚在風中</br> ......”</br> 歌曲結束了。</br> 余音卻還繚繞在每個人的心間。</br> “此曲,必將永垂于后世!”</br> 完全沉醉在歌曲中的樂評家約克長吁了一口氣,心中默默感嘆道。</br> 約克只感覺自己的臉有點疼,因為他剛才以為那首反戰題材的《TellMeWhy》已經無敵了,大概沒有其他相同題材的可以和它剛正面。</br> 結果倒好,他立馬又拿出了一首更牛的把自己前一首給秒了......</br> 只是一首乍聽之下,結構很普通的民謠歌曲,雖然旋律好聽,押韻的歌詞唱起來也朗朗上口充滿韻味,但不至于說是秒殺吧?</br> 至于,約克這么評價是有道理的。</br> 歌曲中描繪的是紛亂的戰爭年代,炸彈亂舞的天空中,鴿子失去了自由飛翔的權利,不斷尋找安定的避難所,卻發現安生立命之處都沒有。</br> 山川沖擊,碎石滾滾,男人為了成為所謂的“男子漢”,必須作為士兵奔赴前線,走過千萬里路,在戰場上沖鋒陷陣,每每回頭看到的是戰友殘缺不全的尸體,每每抬頭看到的卻不是蔚藍的和平天空。</br> 被俘虜的士兵被剝奪自由,他們流淚;被奪走生命的士兵父母,他們哭喊;被子彈掃射的戰士,他們慘叫。</br> 這首歌就猶如重磅炸彈,每一詞每一句都時刻提醒著人們的良知,述說著戰爭的可怕,戰亂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會徒增一場場人間悲劇,其所表現出的對這個人類、社會、人生的深層的憂患與痛苦刺痛著每個有良知的人的心。</br> 也因此,那一句“Theanswerisblowinginthewind(答案在風中飄蕩)”就更讓人心酸了。</br> 我們其實都這樣想,但事實是,政客們卻似乎永遠都聽不到這些,依然不停地發動戰爭,募集,派遣,犧牲......</br> 民眾抬起頭來看不到和平,看不到幸福的未來,我們所渴望的自由和幸福就在風中隨之飄蕩,也許下一刻飄上參天大樹,看到了太陽,也許下一刻飄回水中,沖入下水道。</br> 字字錐心!</br> 并且,這首歌不僅僅只是反戰那么簡單的,歌里有民權的精神在,有人文的深意在,有雋永的詩意在。</br> 在他那看似散漫的歌聲中,無處不閃耀著人性的光輝,透露出永恒的皿煮自由的普世價值,突出了個人尊嚴與人格獨立的偉大與不可侵犯性,這首歌的意境可謂是——放諸四海而皆準!</br> 如果你說《TellMeWhy》不好,那阿姨粉可能會很狂暴,保護兒童的組織,環保主義者,和平主義者可能都會很狂暴。</br> 但你說這首歌不好的話,大概是所有人都會很狂暴。</br> 這首歌,是一首黑不動的歌,一詠三嘆,蕩氣回腸,感慨萬千,催人泣下,前不見古人,后,怕也見不到其他的來者了,除了他自己......</br> “晚安?!?lt;/br> 蘇落溫柔的道別,然后就關掉了直播。</br> 一首民謠會有不同的意義,而且每一刻都會不同,這取決于誰在演奏和誰在聆聽。</br> 要問這首歌什么水平?</br> 在上一個時空里,諾貝爾文學獎的水平呀!</br> 這首歌的歌詞于2016年10月13日作為鮑勃·迪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之一,一度引起全球轟動和無數的爭論。</br> 大概沒人會想到諾貝爾文學獎居然會頒獎給一個唱歌的吧。</br> 因此有人說,諾貝爾文學獎表面上是頒給鮑勃迪倫,實際背后卻是在肯定當時的民權運動。</br> 他和著名民權領袖們交往甚密,不止一個黑人民權領袖贊揚過他,說他雖然是個白人,但卻唱出了黑人的心聲,《Blowin'inthewind》早已成了反戰和民權運動的代言曲目。</br> 所以諾貝爾文學獎頒獎給鮑勃迪倫,背后的邏輯和頒獎丘吉爾是一樣的,迪倫作為ZZ符號的影響力,足以彌補文學性的差距。</br> 鮑勃·迪倫拿諾貝爾文學獎的爭議很多,但都無所謂了,毋庸置疑的是,這首歌是公認的米國民謠史上最重要的作品,由它開始,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br> 很有意思的是,鮑勃·迪倫作品創作內涵一直都是受到肯定的,但他早期的好些作品都是藉由其他藝人的歌聲才成名的。</br> 這首歌也是,鮑勃迪倫自己沒能把這首歌唱火,反而是由一個叫Peter,Paul&amp;Mary的三重唱團體翻唱后,直接干到全米排行的亞軍,才使得這首歌被全球人民熟知。</br> 因此有很多人說,是鮑勃迪倫這位“民謠宗師”的問題,他的嗓音音色不夠討喜。</br> 其實,雖然三重唱版本的和聲各種華麗各種美,但蘇落完全無感,個人還是更喜歡鮑勃的原版,無限傾向對那種。</br> 歌曲是人類情感的一種藝術表達形式,那么一首歌的好壞與否不在于討喜與否,關鍵看其是否能真切表達出作者在這首歌中蘊含的感情。</br> 鮑勃的嗓音充滿時間磨礪后沉淀下來的歲月滄桑感,而三重唱雖然就音樂旋律和演唱方式角度看,的確是華麗動人,奪人雙耳,但對于這首歌來說,樸實無華的鮑勃才最動人。</br> 他的版本更有畫面感,仿佛能看見他在街邊,戴著牛仔帽,彈著吉他,吹著口琴,身后的天空中炮聲回響,他演奏著民歌《Blowinginthewind》,訴說著世間的悲劇......</br> 這種畫面反差很強烈,從而使歌曲喚醒人們良知,倡導和平的主題更為深刻,也更容易勾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理智上的思考。</br> 前世國內許多觀眾熟知這首歌,倒也和那個和聲超美的三重唱版本沒太大關系,許多人是因為電影《阿甘正傳》知道的這首歌。</br> 在影片的結尾,小阿甘上了校車,獨自在椅子上陷入沉思,羽毛隨風而舞,沒有起點亦沒有終點,珍妮曾在舞臺上哼唱的歌曲再次響起:“Theanswerisblowinginthewind......”</br> 這一幕,不知道是多少影迷心中難以忘卻的經典畫面。</br> 換了個時空,不一樣人和時間背景,未必能讓這首歌達到前世的高度,但經過漫長歲月篩選出來的經典歌曲,也不可能會差。</br> 蘇落更多的是在想,是時候考慮一下,讓《阿甘正傳》的這一幕也成為這個時空里影迷心中的永恒經典了......</br> ......
三月,初春。</p>
南凰洲東部,一隅。</p>
陰霾的天空,一片灰黑,透著沉重的壓抑,仿佛有人將墨水潑灑在了宣紙上,墨浸了蒼穹,暈染出云層。</p>
云層疊嶂,彼此交融,彌散出一道道緋紅色的閃電,伴隨著隆隆的雷聲。</p>
好似神靈低吼,在人間回蕩。</p>
,。血色的雨水,帶著悲涼,落下凡塵。</p>
大地朦朧,有一座廢墟的城池,在昏紅的血雨里沉默,毫無生氣。</p>
城內斷壁殘垣,萬物枯敗,隨處可見坍塌的屋舍,以及一具具青黑色的尸體、碎肉,仿佛破碎的秋葉,無聲凋零。</p>
往日熙熙攘攘的街頭,如今一片蕭瑟。</p>
曾經人來人往的沙土路,此刻再無喧鬧。</p>
只剩下與碎肉、塵土、紙張混在一起的血泥,分不出彼此,觸目驚心。</p>
不遠,一輛殘缺的馬車,深陷在泥濘中,滿是哀落,唯有車轅上一個被遺棄的兔子玩偶,掛在上面,隨風飄搖。</p>
白色的絨毛早已浸成了濕紅,充滿了陰森詭異。</p>
渾濁的雙瞳,似乎殘留一些怨念,孤零零的望著前方斑駁的石塊。</p>
那里,趴著一道身影。</p>
這是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衣著殘破,滿是污垢,腰部綁著一個破損的皮袋。</p>
少年瞇著眼睛,一動不動,刺骨的寒從四方透過他破舊的外衣,襲遍全身,漸漸帶走他的體溫。</p>
可即便雨水落在臉上,他眼睛也不眨一下,鷹隼般冷冷的盯著遠處。</p>
順著他目光望去,距離他七八丈遠的位置,一只枯瘦的禿鷲,正在啃食一具野狗的腐尸,時而機警的觀察四周。</p>
似乎在這危險的廢墟中,半點風吹草動,它就會瞬間騰空。</p>
而少年如獵人一樣,耐心的等待機會。</p>
良久之后,機會到來,貪婪的禿鷲終于將它的頭,完全沒入野狗的腹腔內。</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