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日本的困境
輿論掀起,發酵,壯大,這樣一個連貫的過程在南洋聯邦的精心策劃下順利而成功地完成。
關于*戰爭罪行的披露一直是南洋聯邦在進行的工作,南洋聯邦的民眾對*一直是處于不滿和仇恨的狀態。而且,南洋聯邦并不是只滿足于國內,在國外也以資助研究等名義聯系了一批代言人。現在,就如同集結號吹響,在全世界幾乎都掀起了反日的風暴。
甚至,美國國內的輿論也開始對*戰后反思提出了意見,認為“美國對日占領后所實行的民主改造是不徹底的,毫無疑問,美國有足夠的力量對*施加影響,但美國并沒有利用對*的主宰地位,使*對歷史進行應有的、有利于地區和平的反思,對因侵略戰爭給亞洲周邊和其他國家造成的傷害進行深刻的反省。”
《華盛頓郵報》發表評論:“從在坤甸對日和會第二階段會議上可以看到,*在國際社會除了美國沒有同情者,整個亞洲都對*充滿了憎惡,而這個被所有亞洲國家厭棄的國家卻有唯一的朋友——美國,我們對此不知道是感到榮幸,還是感到恥辱。”
《紐約時報》適時刊登了駐日記者的文章,這位美國記者在考察了*后,吃驚地發現:按照*的歷史邏輯,*侵略亞洲各國并偷襲珍珠港純屬“迫不得已”,是為了從西方殖民者手里“解放亞洲”。仿佛戰犯不是東條英機,倒成了羅斯福!他對這種曲解歷史的觀點感到“非常令人不安”。
美國民眾一直對政府提供的信息深信不疑,此時卻發現對*歷史置之不理,自己的利益也將受到傷害和威脅。現在,民眾開始紛紛指責美國對*的庇護和袒護,批責*的國家誠信,同時也開始更加深刻的認識*戰后反思的不徹底性意味著什么。
而美國一些政要和主流媒體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也開始對*歷史認識問題采取批評、干預和敦促*改變錯誤的態度。并向政府進言,認為“美國不愿在*歷史問題上全面、明確地說明基本立場,這種態度不僅不利于*的歷史反思,也不利于亞洲國家對*的態度改善,對于維護和發展美國的地區和全球利益并無多大益處。”
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則如雷霆萬鈞,如水銀瀉地,黃大總統的風格在這場輿論風潮中顯露無遺。
白宮內,杜魯門總統面對著國務卿艾奇遜苦笑不已,搖頭道:“事情有些出乎我們的預料啊,而黃大總統剛剛與我通過電報,重申他對我們扶持*經濟自立沒有意見,但也希望我們不要因為太過偏袒一個小小的*而傷害亞洲人民的感情,影響亞洲國家對美國的好感。”
艾奇遜推了推眼鏡,思索著說道:“二戰時戴高樂在英國,雖然要仰人鼻息,但時不時總要與英國人搞些摩擦,以向法國人證明,他不是英國人的附庸,南洋聯邦與此很相似。”
杜魯門總統點了點頭,說道:“我也有同感,南洋聯邦或許是害怕*崛起會危害到他們的利益。從總體上看,黃大總統對美國的態度還是友善的,特別是印度*問題,據中情局傳回來的消息,他們對印度*戰爭的準備是認真而務實的,并提出了相當多的建設性的意見。這就讓我們很難辦。”
艾奇遜沉吟了一下,說道:“對于*的情況,我們可能要重新作出估計和評價,顯然麥克阿瑟及他的幕僚夸大了那里的樂觀形勢。對于輿論和民意,我們也總要作出些回應。南洋聯邦和亞洲其他國家打壓*,對我們未必沒有好處,就象報紙上所說,美國現在是*唯一的朋友,他們會更緊密地靠攏過來。賠償嗎,我們不妨放寬一些,對亞洲各國作出友善的姿態。道歉,也應該沒有問題,趁機解決*國內一些令我們感到不安的因素。明年是關鍵時期,現在我們要謹慎小心一些。”
明年是總統大選,沒有朝鮮戰爭的泥潭,沒有解除麥克阿瑟職務的民眾反對,杜魯門對連任還抱有希望。盡管美國國會通過了《第22號修正案》,防止總統尋求第三屆任期(若該總統曾有一次為期多于兩年的任期,該總統日后只可有多一屆任期),但杜魯門總統卻不在此限。
“好事能變成壞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就看你如何施展。”杜魯門總統笑著引用了黃歷的一句話,“就象印度*,法國人越來越成為解決問題的障礙,我們可不要犯那樣的錯誤。*,晚崛起幾年,或許也是件好事。”
……………
*政府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原來最大的支持是美國,但現在態度卻變得暖昧起來,扶持*經濟發展的措施減緩甚至是停頓下來。*人無奈地發現,在*周邊已經形成了一個能夠影響到美國對*政策的國家或者是聯盟。
此時的*雖然自四九年在“道奇路線”的指導下,開始了經濟復興之路。但開辟恢復“自由經濟”的道路是以犧牲勞動人民的切身利益為代價的,至四九年八月,因資本家不支付工人工資的事件已發生一千四百多起,總計金額達七億四千萬日元。*勞動人民不滿情緒日益增漲,而且實行這種措施,幾乎是完全靠美國的援助,才能滿足糧食和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以及煤炭、石油等生產原料的供應。如果美國撒手不管,亞洲國家的抵制和禁運,就將使大批的*人因凍餓而死。
包括首相吉田茂等*高官對第二階段和會的艱難是完全出乎意料的,他們沒有想到南洋聯邦竟然能讓美國對日政策作出適當的調整,更沒有想到南洋聯邦會準備得如此充分,態度如此強硬。而*想要復興,就必須要與東南亞各國建立經濟聯系,既利用這一地區的資源,又使之成為*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