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正是風(fēng)涼時。
從這二樓的涼臺上望出去, 一輪明月,懸在一重又一重的瓦脊之上, 彎彎的瓦脊像一重重的山巒, 綿綿不絕。
遙遙傳來簫聲, 吹的是《梁祝》,聽起來格外的幽怨。
這是竇明娥在月下吹簫,便葛青章不在隔壁,她每隔兩日,也要過來灑掃一回。
齊高高和騾駒兩個正在一樓的院子里打水洗地,相互嫌棄。
陳淮安在忙五夷來朝之事,每天都在念叨,說葛青章不從河北回來, 自己一人簡直忙不過來。
而陳家,陸寶娟和陳淮陽,并老太太三個, 依舊叫陳澈給圈禁著。
他可以讓步, 叫陳淮安還朝主事,但就是咬口不松,不肯把陳老太太和陸寶娟幾個放出來。
這于陳淮安來說, 簡直仿如火上澆油。
畢竟他所要作的事情, 一絲一毫耽擱不得, 而他還得隨時防著老娘和老祖母要死掉一個,畢竟無論誰死,他都得立馬卸下差事, 回家丁憂。
錦棠瞧他每日焦頭爛額,也是急的什么一樣。而她最近,也在忙著準(zhǔn)備五夷來朝時要用的酒,一刻都沒得松懈。
也就唯有這涼風(fēng)習(xí)習(xí)的晚上,才能清閑片刻。
錦棠懶怠怠的站在樓上聽齊高高和騾駒兩個拌嘴,便聽樓下有人喚道:“三嫂,三嫂可在?”
這是袁俏的聲音。
錦棠瞬時清醒,與如意對視了片刻,終于還是應(yīng)道:“我在,你上來吧。”
不一會兒,披著件黑斗篷的袁俏上樓了。
齊如意給倆人一人沖了一杯香蘭,又切了幾樣瓜果擺盤,放到了二樓的涼臺上。
她盯碰上齊如意看了許久,道:“這位妹妹倒是頭一回見。”
如意攬過錦棠,笑嘻嘻的說:“人人都說我和二奶奶是親姐兒倆呢,姑娘您瞧著咱們像不像?”
像是挺像,但就是齊如意太圓潤了,珠圓玉潤的,仿佛脹大了好幾倍的錦棠,也沒有她那般的靈氣,目光瞧著呆呆的。
袁俏今兒穿著件交衽的青色紗裳,袖衽上繡滿了各色蝴蝶,倒是別樣的好看。
她一把握過錦棠的手,道:“我想三嫂也不想別人聽到我接下來要說的話,您要是信我,就叫這丫頭出去,俏俏有件極重要的事兒,要與你說。”
錦棠一直想不通一點,就是無論陳老太太,還是陸寶娟的紅參,是袁晉炮制的,還是袁俏也有參于。徜若袁俏也有參于,那她可就不是表面上這樣的天真單純了。
畢竟她上輩子早早投梁,可以說是因為她的死,很多事情才會被壓下去,永不能見天日的。也是因為她的死,陸寶娟和陳淮陽才能瞞下自己的罪,沒叫陳澈給作弄死的。
是以,她道:“無事,俏俏你有甚話,就當(dāng)著如意的面說。”
袁俏默了片刻,圓圓一雙眸子深深的閉了閉,睫毛長長,倒是極好看。她握著錦棠的手略緊了緊,問道:“三嫂可曾聽過,陳濯纓?”
錦棠欠著腰,一只手正在夠只銀簽子,準(zhǔn)備要叉一牙子蜜瓜來吃,聽了這三字,銀簽子哐啷一聲,從桌子上溜下去,溜到地上哐啷啷的響著。
是袁俏重生了,還是這世上,真的已經(jīng)有一個陳濯纓了?
否則的話,這個名字,只該存在于她和陳淮安之間,沒有別人能夠知道的。
錦棠深深吸了口氣,撿起銀簽子來,遞給如意,道:“簽子臟了,拿去洗洗,順便再調(diào)味兩碗杏仁茶上來,我要與俏俏兩個吃。”
她轉(zhuǎn)過身來,笑著說道:“聽說你哥哥前些日子出任務(wù)時,叫城外的亂民劃傷了臉,可好了不曾?”
袁晉成為神武衛(wèi)的指揮使后,右側(cè)臉頰上一道長疤,恰就是最近落下的。
按理,徜若袁俏也重生了,她肯定會避免這件事情的發(fā)生。
袁俏神色明顯一黯,恨恨道:“那哪是流民,不過一群趁著流民作亂的匪屠罷了。也是可惜了我哥一張堪比潘安的臉,如今生生破了相。”
錦棠點了點頭,確定這袁俏沒有重生。
她于是又道:“那陳濯纓多大了,養(yǎng)在何處,與我有什么干系,你三更半夜的跑來,要說此事。”
袁俏依舊握著錦棠的手,一臉的凝重:“我勻勻兒的說,你也不要生氣,慢慢兒的聽我說明白了這其中的來龍去脈,可否?”
……
照袁俏的話說,還是她哥哥袁晉接到一項差事,她才知道的陳濯纓這個孩子。
錦棠旋即插問了一句:“那孩子如今多大?”
袁俏道:“約莫七八歲。”
錦棠心中一聲阿彌陀佛,這不是前世的陳濯纓。她方才懸提起來的心終于一松,差點一口氣上不來。
那陳濯纓,原是預(yù)備著選來給皇子朱玄林做伴讀的。
為皇子伴讀,一般選的皆是世家子弟。但這陳濯纓也不知怎的,過五關(guān)斬六將,一個沒有背景的普通孩子,居然也就給選上了。
被選上之后,這些伴讀孩子們要在皇宮大內(nèi)的東三所,跟東三所的總管大太監(jiān)學(xué)習(xí)半年的規(guī)矩禮儀,以及簡單的拳腳功夫,并讀書,識些簡單的字兒。
如此一來,為伴讀的時候,不會太聰明了叫皇子自卑,也不會太愚鈍了,把皇子也給帶愚了。
誰知,這孩子也不知怎么的,居然就在后宮行走時撞到了太后黃玉洛的寶貝大兒子朱佑乾,并且,還當(dāng)面把朱佑乾給頂撞了。
朱佑乾雖小,也有七八歲了,到底人家是皇上的親弟弟,將來要位封親王的。
于是,朱佑乾便要治陳濯纓的罪,命人將他打死。
袁俏當(dāng)時恰入宮,給太后娘娘送藥。見面之后,因這孩子生的像陳淮安,起了疑心,怕這是陳家的孩子,再接著,于私下悄悄盤問,才知道這孩子的父親果真是去歲傳臚,如今的五夷欽差陳淮安。
袁俏為了表哥表嫂,于是私下里求太后娘娘,讓她放了這孩子。
但太后很不忿陳淮安,倒是因為羅錦棠是京城難得的女商,于是枉開一面,讓羅錦棠親赴宮中,去接陳濯纓出宮。
但是,太后娘娘也說了,就在今夜三更。
只要羅錦棠不去,陳濯纓便是個死。但羅錦棠只要把事情捅給第三個人知,陳濯纓那孩子,她也要立馬賜死。
說過彼此坦誠不再隱瞞的,錦棠卻不呈想,沒了上輩子的陳濯纓,陳淮安居然又弄出個七八歲的孩子來。
而一個孩子,他愿意給起名叫陳濯纓,又還報自己作父,就足以證明那孩子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
就算重生以后,錦棠都不愿意聽到陳濯纓這三個字。
她自己流產(chǎn)過那么多的孩子,但凡聽到這三個字,下意識的心里就會難受,酸楚,甚至于,抑不住自己的沖動。
但是,因為陳淮安,她如今決定正視這三個字,正視這輩子背負(fù)著這個名字的,那個孩子。
顯然,袁俏敢于三更半夜來找她,明天就必定是一個局,只為她和陳淮安而設(shè)的局。
否則的話,袁俏一個無門第無身份的小姑娘,給太后送的什么藥?
要陳濯纓真的犯了皇子的法,又豈是她袁俏一個小姑娘懇求過,就能被救的?
太后早就盯著陳淮安,也掐著那個叫陳濯纓的孩子,就是想在關(guān)鍵時刻,給予陳淮安一擊。
“徜若我不去了?”錦棠反問。
袁俏道:“那陳濯纓就必死無疑。”
她押的,其實是錦棠的好奇心。錦棠善妒,與陳淮安又正值濃情蜜意之時,聽說丈夫瞞著自己有個兒子,會不顧一切的要把那個孩子找來,揪到陳淮安面前,質(zhì)問究竟是他跟誰生的。
但袁俏和黃玉洛不知道的是,錦棠對于陳濯纓那個孩子的恨意,大到她可以眼睜睜看著他去死。
“那咱們走吧。但在走之前,我要寫封信,留給陳淮安。”
事實上,只要此刻錦棠愿意單獨一人跟袁俏走,她就成功了。她也只是奉太后黃玉洛的旨令行事而已。但為了不起變故,她還是多了一句嘴:“嫂子,您要寫了信,陳濯纓的命可就保不住了。”
她去了,陳濯纓才有保命的可能,她不去,不說別的,陳濯纓那條命就得丟。
錦棠忽而轉(zhuǎn)身,兩只杏眼不知何時怒睜的像兩只貓眼一樣圓,里面滿布著紅絲。她咬牙切齒道:“我偏要寫,你要不讓我寫我就不去,任憑你們殺了陳濯纓,與我何干?”
袁俏叫她嚇的結(jié)舌,徑自往后退了兩步,這才站住。
錦棠潤筆,寫信,一氣呵成,寫罷了之后將信交給如意,對袁俏說道:“罷了,咱們走吧。”
齊如意本就是個腦子呆的,還只當(dāng)這袁俏是個好姑娘呢,瞧著錦棠下了樓梯,與騾駒和齊高高兩個也不說話,徑自就出了門,還站在那兒說:“二奶奶,可記得早點回來啊。”
錦棠頭也不回的,就跟著袁俏走了。
原本,陳淮安至少三天無法回家。
因為五夷的王子、使臣們眼看來朝,而京城的驛館又因為荒廢多年,簡直無法住人。
堂堂欽差,竟然淪落到一手宣紙一手漿糊,在驛館里刷墻掃頂房梁的地步,簡直慘無人道。
不過,今天他卻提前回了家。
無它。他一直叫王金丹幫他盯著袁晉兄妹,而王金丹如今是皇城外一重,負(fù)責(zé)衛(wèi)戌的羽林衛(wèi),方才他遣人飛馬來馳報信,說他的寶貝兒子陳濯纓不見了。
陳淮安一巴掌拍在腦門上,沒想到千算萬算,竟還遺漏了個呱呱兒。
這要叫錦棠知道,不得氣死了自己?
他總覺得她最近怕是懷上了,只不過日子還淺,所以瞧不出來。
此時要叫錦棠知道世上有個呱呱,要萬一懷上,只怕孩子又得丟。
而袁晉,趁的恰是這個機會。無論他是什么目的,借著呱呱,他開始出擊了。
飛奔進(jìn)院,騾駒和齊高高兩個在爬山虎的藤架下面趁涼捉虱子,齊如意在給嘉雨洗褥子。
陳淮安抬頭看了眼樓上,空的,一絲動靜也無,他頓時頭皮一麻:“高高,你家嫂子呢?”
齊高高茫然抬頭:“跟個叫袁俏的姑娘走了,二爺不知道?”
陳淮安抽頭就是一腳:“你倆個王八蛋,一頭蠢驢,一個笨騾子,老子不打死你倆。”
如今也不是打人的時候,他隨即就上了樓。
樓上,涼臺上的幾子上放著一封信,據(jù)齊如意說,是錦棠給他留的。
陳淮安仿如一頭拉了整整十年磨不曾停歇過的老驢,又仿佛從江南到塞北,整整馳了幾千里不曾歇息過的老馬,兩腿打著滑,打著顫兒,幾乎是撲騰到桌前,撿起信來:
西樓明月照,月下簫聲悅耳。
我執(zhí)筆時,腦中唯有濯纓二字。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你得是有多么的不甘,才會把這名字給另一個孩子用。
我曾恨不能千刀萬刮了你,并你的陳濯纓。
可到了此刻,我忽而明白過來,陳濯纓并不僅僅是個孩子,而是你上輩子找不到出路的生命之中,唯一的光亮與信念。
他承載的,是清清白白,方方正正,立于天地之站如松般挺撥的那個陳淮安。
我若不能將他護(hù)得周全,所負(fù)的,將是你心中的那個自己。
徜或我亡,記得葬于竹山寺東南側(cè),那顆石中松之下,那是上輩子你到幽州之后,我選予你的墓地。
妻錦棠留</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