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毛片免费看-欧美 日韩 人妻 高清 中文-一本色综合亚洲精品88-加勒比无码一二三区播放-亚洲欧美精品av在线观看-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日本三级日产三级国产三级-暴躁老外玩minecraft-日韩欧美亚洲一区二区四季

第3章 伏羲設局

    爹若有奶,爹便是娘。
    男人一旦掌權,
    潛伏的蛇就會變成飛天的龍。
    日出時分
    暮春之后是初夏。太陽升起前,有霧。
    迷霧籠罩著史前文化,遮掩了陰謀與陽謀、真情與真相。我們曾經納悶,后羿射日之后,嫦娥為什么要奔月。那里面,并沒有她的情郎。同樣,我們也不知道,阿波羅為什么要設下陷阱,讓阿爾忒彌斯射殺了自己的戀人奧利溫。奧利溫并不是他的情敵。但是我們知道,阿波羅和伏羲都與太陽有關,也都是蛇,或曾經表現為蛇。
    為什么是蛇呢?蛇又不是什么好東西。
    也許有人會喜歡蛇,認為它神秘、冷峻、有頭腦,特立獨行。也有人討厭蛇,覺得它丑陋、陰險、冷血、變態。更重要的是,蛇和蛙本是死對頭。蛇,是長蟲。青蛙吃蟲,蛇又吃蛙。蛇與蛙,如何相容,豈能相容?
    因此,女媧讓蛇出場,后來還變身為蛇,必有原因。
    原因復雜而多項。最直截了當的動因是男人要搞“文化革命”。也許,這場革命是非暴力和漸進的;也許,革命的意識模糊而朦朧;也許,這事其實醞釀了很久很久;也許,它的背后有著經濟的推動和考量。是的,也許。
    但不管怎么說,氏族的男人和女人終于都認為,僅有女性生殖崇拜遠遠不夠,還必須承認男性在生命創造中的作用,并用一種合乎邏輯和法理的形式予以肯定。
    男性生殖崇拜開始了。
    這就需要象征物,而蛇是合適的。事實上,蛇與陰莖有太多的相似,比如尋常看不見,偶爾露崢嶸;比如平時綿軟,用時堅挺。當然,還有那毋庸置疑的攻擊性。因此,當它潛伏在伊甸園時,上帝也只好裝作沒看見。
    其實在蛇之前,男性的象征便已出現,這就是鳥。鳥的崇拜要早于蛇,待遇也比蛇高。直到現在,它也仍是男性生殖器的代名詞。這種指代甚至是一種“國際慣例”,比如英國人就把男人那玩意稱為小公雞(cock)。
    鳥和蛇,是男性生殖崇拜的文化符號和代碼。[1]
    當然還有太陽。
    太陽也是非有不可的。而且,正如月亮里面有一只神蛙名叫蟾蜍,太陽當中也有一只神鳥名叫金烏。蟾蜍就是象征女性的蛙,金烏就是象征男性的鳥。只不過金烏有三條腿,有的身上還背負著太陽。有了這只“三足神鳥”,男人的太陽就能夠冉冉升起,還能飛向不知終點的遠方。
    月亮有神蛙,太陽有神鳥,也沒什么不好。
    女媧她們當年,大約就是這樣想的。代表女性的魚女和蛙女,甚至有可能歡迎代表男性的鳥人和蛇人登堂入室,與她們一起建設新生活,共謀發展,同享太平。
    可惜誰都沒有想到,是鳥就會叫會飛,甚至一飛沖天一鳴驚人。她們更沒想到,鳥的背后還藏著一條蛇。蛇是一定要吃青蛙的,下手只是遲早的事。只要太陽的光芒蓋過月亮,蛇就一定會把母愛社會變成男權社會,并永不交權。
    這可真是請神容易送神難。
    父系氏族的日出時分到了。在血紅的云彩里,在荒古的熔巖中,一輪紅日如同流動的金球噴薄而出。它的當中或身下則是一只金色的神鳥,正張開巨大的翅膀,雄姿英發,傲然飛翔。另一邊,悄然落下的月亮生鐵般又白又冷,說不清是在默默祝福,還是黯然神傷。
    現在已經很難確定,這只負日遠行的三足神鳥究竟從哪里起飛。海上?山中?桑林?都有可能。但不管怎么說,當它背負青天往下看時,應該看到一個人首蛇身的小伙子正英俊亮相,大踏步地從后臺走向了前臺。
    他的名字,就叫伏羲。
    天下第一廚
    伏羲身上,有股子烤羊肉味兒。
    當然,這里說的伏羲跟女媧一樣,并不是某一個具體的人,而是一個文化符號,代表的是父系氏族社會。這個社會的歷史少說也有上千年,但無論是早期還是晚期,也不管這當中出了多少個代表,我們都通通稱之為伏羲。
    而且照理說,他們也都該是蛇神。
    但是奇怪,伏羲出生那天,我們只看到太陽很好,完全看不見蛇的影子。沒錯,一點都沒有。
    跟女媧的媧一樣,伏羲的羲,差不多也是一個特別創造出來的字。除了用于伏羲,以及其他一些神話人物,比如羲和、羲仲、羲均、常羲,另外一個意思就是“氣之吹噓”,也就是氣息舒展而出的狀態。
    什么氣?
    羊肉味唄!
    羲,無疑與羊有關。金文的羲,就是上面一個“羊”,中間一個“我”,下面一個“兮”;或者上面一個“義”,下面一個“兮”。這個字加上“牛”字旁,就是犧,犧牲的犧。
    很清楚,這里面有牛有羊,卻偏偏沒有蛇。你總不能說那個“兮”字,就是“蛇溜走了”吧?
    女媧是女蛙,伏羲卻不是伏蛇,豈非咄咄怪事?
    然而伏羲又確實是蛇,也必須是蛇。女媧就是因為伏羲的緣故才由蛙變蛇的。如果伏羲竟然不是蛇,那么女媧的整容豈不冤枉?如果說伏羲也曾變身,請問又是誰給他動了手術?撲朔迷離的遠古文化,難道案中有案?
    其實,羲,原本與羊沒有關系。甲骨文的羲字里面就沒有“羊”,而是上面一個“我”,下面一個“兮”。
    我和兮,分別是什么意思?兮是語氣詞,上古讀音接近于“喝”,中古讀音接近于“嘿”,意思相當于“啊”。我,也不是“自己”,是“兵器”,意思是“殺”。
    所以,甲骨文的羲,就是“殺啊”。
    殺誰?誰殺?謀殺案嗎?
    當然不是。
    但要偵破此案,也只能倒推。
    從哪兒推?
    犧(犧)。因為伏羲又叫庖犧(庖犧)。庖犧的犧,就是犧牲的犧;犧牲的犧,則原本是伏羲的羲,就像蛇字原本是“它”。這在文字學上就叫“本字”,也就是“原版”。
    犧的原版是“羲”,蛇的原版是“它”。后來,“它”加上蟲就成了蛇,“羲”加上牛就成了犧。為什么要加偏旁?為了強調。比方說,強調蛇是爬蟲。同樣,正因為羲是犧牲,所以要加牛。要知道,犧和牲,都是牛字旁。
    這當然很牛。
    伏羲,就是很牛的庖犧。庖即庖廚,犧即犧牲。犧牲就是獻祭用的動物,包括馬、牛、羊、豬、狗、雞。其中色純的叫犧,體全的叫牲,合起來叫犧牲。最重要的犧牲是牛和羊。祭祀的儀式,有牛就叫太牢,只有羊就叫少牢。少牢比太牢用得多,因為羊比牛便宜。但再省錢,也得有羊。
    所以,盡管甲骨文的羲沒有羊,金文就得加上去。后來表示犧牲之意時,還得再加上牛。上面加只羊,旁邊加頭牛,伏羲或庖犧,才算驗明正身。
    哈哈,原來伏羲這蛇頭,是個做飯的。
    但,伏羲或庖犧,卻堪稱“天下第一廚”,因為是做飯給神吃。請神吃飯,這在古代可是頭等大事,《左傳》就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戎就是戰爭,祀就是祭祀。戰爭要殺人,祭祀要殺羊。羲,豈能不是“殺啊”![2]
    因此,即便在女媧的時代,伏羲的地位也不低。事實上,如果說女媧的偉大發明是生殖崇拜,那么伏羲的卓越貢獻就是請神吃飯。他身上有羊肉味兒,后來起了王莽的心思,都不奇怪。
    奇怪的是,我們的先民為什么要請神吃飯?難道他們牛羊成群瓜果滿園五谷豐登,吃不完用不完,要大擺宴席?
    當然不是。
    革命就是請客吃飯
    請神吃飯其實是個局。
    做局也是逼上梁山。正如生殖崇拜是因為死人太多,嚇著了;請神吃飯則因為饑腸轆轆,餓壞了。那時生產力實在低下,先民們吃了上頓沒下頓,更難有儲備可言。一旦長時間斷糧斷炊,族群面臨的便是滅頂之災。
    饑餓,是死亡女神的嫣然一笑。
    這也只能發展生產力。于是各種生產工具被相繼發明出來,包括作為獵具和漁具的罔罟(讀如網古),作為農具的耜耒(讀如四壘)。這些理應獲得科技進步一等獎的發明和創造,后來被歸功于伏羲和神農。這當然實至名歸,他們也受之無愧。因此,這時的伏羲,是制造獵具、漁具和農具的工匠,以及使用這些工具的獵手、漁夫和農民。[3]
    但,這跟蛇有什么關系,跟羊又有什么關系?
    羊是在狩獵過程中自投羅網的。原始獵人最喜歡的就是羊,因為野豬野牛不易捕殺,兔子田鼠跑得太快,魚蝦貝蟹又解不了饞。只有羊,體大肉多,成群結隊,反抗力弱,智商還低。這就不但可以打主意,還能智取。比方說,頭戴羊角身披羊皮偽裝成羊混入羊群,然后把它們帶進包圍圈。
    傻乎乎又喜歡隨大流的羊,哪有不上當的?
    沒錯,這就是最早的“佯裝”。實際上,佯就是裝羊,也是羊人,而最早的“羊人”就是裝羊的伏羲。這也是最早的“局”,只不過它鮮為人知。后面的事情就簡單多了:吃不完的羊被圈養起來,獵人伏羲也變成了牧人伏羲。
    這時,他當然還是羊人。
    嘗到甜頭的伏羲得寸進尺。他決定設一個更大的局,忽悠一把天神地祇。
    這就是請神吃飯——飯局。
    飯局和狩獵,其實一回事,都是為了吃。沒得吃,不夠吃,便要么去搶,這就是戰爭,也就是甲骨文的羲;要么去討,這就是祭祀,也就是金文的羲。它的意義,一點都不亞于生殖崇拜。生殖崇拜祈求的,是種族的延續;請神吃飯面對的,是族類的生存。前者希望多子多孫,后者希望豐衣足食;前者考慮千秋萬代,后者考慮當下眼前。你說哪個重要?
    都重要。但現在就有吃的,更迫切。
    請神吃飯,不能不辦。那些山神、河神、林妖樹怪和土地公公,管著山間的獸,林中的鳥,水里的魚,地上的莊稼,自己又吃用不完,完全可以分一點給我們。只不過,將欲取之,必先予之,你得把神伺候好了。要知道,就連楚漢相爭時的范增要殺劉邦,也得先擺鴻門宴。
    顯然,這只能是伏羲的事。也只有發明了獵具、獵獲了羊群的他,才有資格充當請神吃飯的廚師長和主持人。也因此,在祭祀儀式上,他依然得頭戴羊角身披羊皮扮作羊人。只不過,這時的他不再是獵手,而是祭司。
    毫無疑問,這時的伏羲也不再是甲骨文的羲,而是金文的羲。金文的羲,上面是義。義是儀(儀)的本字,即威儀或禮儀。而且,正因為儀的本字是義,犧的原版才是羲。
    伏羲的秘密,昭然若揭。
    與此同時,他的地位也節節高升。
    眾所周知,在沒有政權、法律、國家和公民概念的原始時代,族群都是自然形成的。紐帶則與其說是血緣,不如說是共食。母子,是吃與被吃的關系;兄弟,是同一個娘養大的人。實際上,原始人類聚族而居,無非是要解決吃飯問題。因此,爹若有奶,爹就是娘;誰給吃的,誰就是老大。
    掌勺的必定變成掌權的。
    后起之秀伏羲,要向女媧討個說法。
    披著羊皮的蛇
    說法很快就有了,那就是承認男人在生育中的作用,并為之設立祭壇。
    祭壇在紅山文化遺址已經發現,只不過女的圓,男的方。這倒是符合我們的主觀感受:男人有棱有角,女人珠圓玉潤。難怪女媧手上拿的是規,伏羲拿的是矩,女圓男方嘛!
    那么,天圓地方,又怎么講?
    天,不是男性;地,不是女性嗎?
    對不起,男人變成天,就像女媧變成蛇,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在遠古,在女媧的時代,女人才是天,男人則是地。只不過,自從男人有了方方正正的祭壇,也就好歹有了一席地位,可以跟圓圓滿滿的女人分庭抗禮。
    于是伏羲搖身一變而為蛇神。
    伏羲怎么會是蛇呢?伏與狗有關,羲與羊有關,犧與牛有關,哪有蛇?兵器倒是有的,因為伏羲又叫伏戲。戲,還有羲字中的“我”,本義都是兵器。如此說來,難道那蛇其實不過祭壇上器皿中兵器的倒影?[4]
    當然不是。
    伏羲變成蛇,不是“杯弓蛇影”,而是“文化革命”。也就是說,越來越重要也越來越牛的男人,開始要求在飲食和男女兩個方面,都能體現其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就必須引蛇出洞。
    但,為什么必須是蛇呢?因為只有蛇,才是男性最強有力的象征。鳥,就溫柔了點,無法完成革命的任務。
    所以,從氏族到部落,再到國家,蛇的作用都將一以貫之。在氏族時代,它是生殖崇拜的符號;到部落時代,它將成為圖騰;到國家時代,它還將成為祖宗。只不過,狡猾的蛇多半會處于潛伏狀態,該出洞時才露出真容。
    妙哉伏羲!他還真是伏蛇,而且披著羊皮。
    因此,潛伏的蛇神現在是羊人。他是羲,是義,也是美。美,上面是羊,下面是大,即“大人”。古文字中,大人物都寫成正面而立的“大”(如美好的美),普通人則寫成側身而立的“亻”(如佯裝的佯)。從佯到羲,到義,到美,伏羲這小伙子拾級而上,每一步都離不開羊。
    善哉羊也!
    是的,羊是善,也是祥。因為羊肉可食,羊皮可衣,羊糞可以肥田,羊角可以做武器或樂器。這樣的衣食父母,豈非功德無量?這樣的大慈大悲,難道還不吉祥?頭戴羊角身披羊皮的羊人伏羲,難道不美?這樣一位遠古時代的大帥哥,難道不該成為族群的領袖?
    當然應該!
    實際上,吉祥二字,古文字就寫作“吉羊”。但,如果祥就是羊,那什么東西“吉”?紅蓮之珠。紅蓮就是女陰,紅蓮之珠則可能是印度人的摩尼寶珠,中國人的火齊珠,即陰蒂。蒂,就是帝,古文字寫成▼或▽。它可能是整朵花,也可能是花蕊或花蕾。因此,神秘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翻譯為六字漢語,就是“神,紅蓮之珠噫!紅蓮之珠吉,冠羊之人祥。
    吉祥二字,伏羲占了多半。
    三分天下有其二,父系當然要取代母系。
    但這一切,都是悄然發生的。在母系社會后期,當篝火燃起夜幕降臨時,登上祭壇的仍是女媧或蛙女。那模樣和場面,我們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蛙人圖上已經見過:掌握了“生與死”這“一號機密”的蛙女神,占據絕大部分畫面,表示她是當然的領袖。她頭上的裝飾物魚和鳥,分別代表著女性和男性生殖崇拜,也表示魚人和鳥人是她的輔佐。四周,則是代表女性的花和代表子孫的星星點點。
    至于男性的蛇人和羊人,此刻則多半還只能在臺下打理那些陶罐、陶壺、陶盤、陶缽、陶杯、陶碗。他們當然想不到,自己跟前的陶鼎,將來會變成青銅的,并成為國家和政權的象征。他們更不會想到,為了問鼎中原,兄弟姐妹和子孫后代們將要付出怎樣的代價。
    做愛,以神的名義
    祭祀的高潮和余興,是篝火晚會。
    這很有必要,甚至不可或缺。事實上,原始時代的祭祀禮儀并非規行矩步,莊嚴肅穆,而是載歌載舞,天恩共沐。那些充滿激情的歌舞,也是獻給神靈的禮物。
    禮物從來就是豐盛的。
    首先是犧牲和粢盛,也就是肉類和糧食。這是食物。其次是玉帛,也就是玉器和束帛。這是紅包。犧牲、粢盛、玉器和束帛,合起來就叫“犧牲玉帛”。既有食物,又有紅包,可見請神吃飯態度之誠懇,儀式之隆重。
    盛放犧牲玉帛的器皿,有鼎、簋(讀如鬼)、簠(讀如府)、豆。簋是圓形的,簠是方形的,用來盛放粢盛。鼎則有圓有方,用來盛放犧牲。不過,簋簠之類要到商周才有,都是青銅器,原始時代大約用陶豆。豆,是古代餐具,類似于高足盤,有的還有蓋。盛放玉帛的器皿,和盛放犧牲的豆,疊加起來就是“豊”字。它讀如禮,意思也是禮或禮器。[6]
    當然糧食和肉類,神吃不掉;東西,也拿不走。玉帛之類,大約會重復使用。犧牲,則在儀式后由族民分食,叫胙肉(胙讀如做)。分食也不完全是怕浪費,還因為肉上已經有了神的祝福。分而食之,正是為了共享太平。
    犧牲和粢盛是吃的,玉帛是用的,歌舞則是看的和玩的。這同樣是人神共享。沒人知道,神靈們是否會堅持看完這臺晚會。也許,享用了盛宴,拿走了紅包,又觀賞了部分節目,他們已心滿意足,要回天庭或山林打盹。
    然而分食了胙肉的族民們卻意猶未盡,興致正濃。畢竟,請神吃飯的事,不可能天天都有。既然這日子相當于逢年過節,那又何不把它變成嘉年華?
    篝火晚會,弄不好就通宵達旦。
    那是一種怎樣的歌舞啊!在青海省大通縣孫家寨出土的陶盆上,我們看到了這樣的場面:五人一組,手拉著手,頭向一邊側,身向一邊扭。他們的頭上,飄著一根東西,疑為發辮;兩腿之間,則翹著一根東西,疑為飾物。
    嘻!這是土家族的擺手舞嗎?這是納西族的篝火舞嗎?這是藏族的打阿嘎嗎?這是維吾爾族的麥西來甫嗎?
    也許是,也許不是。
    也許,它就是古人一再回憶的“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7]
    這樣的原始歌舞,一定虔誠而又蠻野,熱烈而又謹嚴。那是先民們在莊嚴儀式上生命活力的體現。據說,樂器是女媧和伏羲的發明。因此,我們完全可以這樣來描述——如醉如狂,神采飛揚,伏羲琴瑟,女媧笙簧。
    值得關注的,是兩腿之間那疑為飾物的東西。
    沒錯,它應該就是腰飾。但原始人的所謂腰飾,從來就是可疑的。它們往往是一些樹上扯下的葉子,地上撿來的羽毛,或者松鼠和野狗的尾巴,遮蔽性極差,裝飾性極強。人類學的研究表明,這些腰飾還是舞會上專用的,目的顯然是要引起觀賞者和參與者的特別注意。[8]
    這可真是欲蓋彌彰。
    不難想象,月色朦朧,火光飄逸,瘋狂搖擺飛速旋轉的裸體上,唯獨某一部分有著閃爍不定的珠光,搖曳生姿的流蘇,會給春情勃發的青年男女以怎樣的刺激。
    因此晚會的尾聲,恐怕不是齊聲高唱“難忘今宵”,而是三三兩兩走進密林。個別性急的,也許還等不到那一刻。
    做愛,以神的名義。
    做愛,在神的面前。
    這就是遠古的禮樂。它是神的盛宴,也是愛的盛宴。
    用不著大驚小怪。在原始時代,飲食和男女,原本就是同一件事情的兩面,同一個目標的兩手。這個目標和這件事情,就是族類的生存和發展。神,當然是贊同的。
    這,才是祭祀儀式和篝火晚會的主旋律。
    凌晨五點
    篝火晚會上風頭最健的,無疑是羊人伏羲。
    這并不奇怪。原始舞會上的高手,從來就是男人。因為即便在父系氏族社會早期,擇偶權也仍在女人那里。再牛的男人都不能硬來,只能用自己出色的表現博取芳心。引吭高歌,翩翩起舞,無疑是有效方式之一。
    因此孫家寨出土的陶盆上,舞蹈者便都是男人。那高高翹起的所謂飾物,則其實是陽具。當然,不會是真家伙,只能是替代品。
    孫家寨出土的這只陶盆,在考古學上屬于馬家窯類型。同類型的彩陶紋飾,最突出的就是大量的蛙紋和蝌蚪紋。可見這舞蹈是女媧時代的。那些手拉手的舞蹈者,則應該是孔雀開屏般炫技求愛的鳥人和蛇人。他們表演的節目,不是“百鳥朝鳳”,便是“金蛇狂舞”。
    伏羲時代的羊人,就酷得多。
    首先他是“腕”。氏族的重大決策,已歸他說了算。其次他是“款”。氏族的財政預算,也歸他說了算。第三他是“爹”。氏族的新成員姓甚名誰,同樣歸他說了算。這也正是母系變成父系的三大表現。
    此時的男人正天天向上,他們的求愛也信心滿滿。
    當然,羊人也有好幾種。如果是“佯”,那就是獵手,會得到姑娘的愛慕;如果是“義”,那就是祭司,會得到姑娘的敬仰;如果是“美”,那就是大人,會得到姑娘的崇拜。
    那么,如果他是“羲”呢?
    哈,那就是大眾情人,不知多少窈窕淑女和妙齡女郎都會春心蕩漾,愿意以身相許。
    為什么最具魅力的是羲呢?
    因為只有羲,才是“披著羊皮的蛇”。也只有羲,兼具熱乎乎的肉香和冷冰冰的殺氣。沒錯,義和羲一樣,也有羊有我(兵器)。但義變成“己之威儀”后,兩方面都弱了許多,哪里比得上羲,剛柔相濟,意味深長,前途無量。
    請看歷史。
    前面說過,夏娃的革命成果是裸體直立,女媧的文化建樹是生殖崇拜。生殖崇拜是不能叫做“性崇拜”的,因為它的目的是生兒育女,不是男歡女愛。它崇拜的也是繁衍生息的神秘力量,而不是導致性快感和性高潮的性能力。
    然而生殖崇拜的產生,卻絕不意味著人類又退回到了夏娃之前。相反,生殖崇拜是把人類獨有的性,從純自然的生活變成了可控制的文化。唯其如此,伏羲才能接過女媧的旗幟,并打上自己的烙印。
    伏羲的烙印就是男人掌權。男人一旦掌權,生殖崇拜就會變成圖騰崇拜,母愛社會就會變成男權社會,潛伏的蛇也就會變成飛天的龍。
    這就是部落時代的前夜。
    在此之前,那個漫長的歲月有著神話傳說中的“三個代表”——夏娃代表原始群,意義是“從猿到人”,形象表現為裸猿;女媧代表母系氏族,意義是“從自然到文化”,形象表現為魚、蛙、月亮;伏羲代表父系氏族,意義是“從母愛到男權”,形象表現為鳥、蛇、太陽。
    完成這三大轉變后,就連伏羲也將功成身退。女媧和伏羲共同代表的氏族社會,則將讓位于部落時代。
    現在是凌晨五點,讓我們告別今宵。
    是的。如果說夏娃代表的原始群處于蒙昧時代,那么女媧和伏羲則處于野蠻時代的初級階段。這是一個激情燃燒的歲月。中華民族的偉大先民篳路藍縷,披荊斬棘,勇往直前,表現出非凡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光輝燦爛,絢麗多彩。
    這也是一個春天的故事,女人含苞待放,男人旭日東升。他們創造了多種文化和文化模式:工具、巫術、生殖崇拜、祭祀禮儀、原始歌舞和人體裝飾。而且按照傳統說法,在伏羲的時代,我們還創造了最早的文化符號——八卦,產生了最早的哲學概念——陰陽。
    這就實在太牛了!
    因此,盡管這時伏羲還是羊,但總有一天會變成牛。
    事實上,他也就這樣變了。
    變成牛的伏羲,就是炎帝。

欠債還錢 死亡作業 春風十里,不如你 二重銅花門 公主駕到 冷月 詭寢驚魂 傳奇 美女鄰居 偷懷上司崽后她每天都想辭職顧吟裴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