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足球——蹴鞠概述
</br>
</br>(2004-08-03新華網山東頻道)
</br>
</br>一、球類活動的起源及其蹴鞠活動的形成與初期發展
</br>
</br>在中國古代古文獻里,蹴鞠最早的名字叫做&quot;蹋鞠&quot;,被稱為中國古代的足球,而這項體育史上最令人神往的球類運動項目,就是中國古代球類游戲家族中最大的成員。
</br>
</br>早在西漢時期,有一個叫劉向的學者曾在他的《別錄》一書中這樣記述道:&quot;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quot;(轉引自《太平御覽》卷754),其子劉歆在《七略》一書中也提到:&quot;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quot;(轉引自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漢文》卷41)。這里,都把蹴鞠起源的時間定在四千六百年前的黃帝時代,因為黃帝時代尚無文字記錄,所以劉向父子都說是傳言。那么,這是不是事實呢?
</br>
</br>讓我們先來看一條從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帛書資料:
</br>
</br>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西漢墓出土了一件帛書--《十大經o正亂》。此為專門記述黃帝戰勝蚩尤之事的一篇帛書,其中有一段內容涉及了蹴鞠起源的傳說:&quot;……黃帝身禺(遇)之(蚩)尤,因而擒之。……充其胃以為鞠,使人執之,多中者賞。……&quot;其大意是說,大約在4600多年前,中原的黃帝部落與南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河北涿縣)進行了一場戰爭。這場大戰打了好些年,后來黃帝部落取得了勝利,擒殺了蚩尤。為了發泄余恨,黃帝便將蚩尤的胃塞滿了毛發,做成球讓士兵們踢。黃帝是傳說中的部落首領,當時還沒有文字記載,所有的社會文化,都是口授相傳的。當時有沒有創造足球游戲的可能呢?這條資料當然不能作為信史來使用,但結合人類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進程來看,至少說明像足球一類的游戲已經萌芽了。但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從文化發生學的觀點來看,相同的文化和自然環境有可能產生相類的文化形態的表現形式,所以說,這類最早的球類游戲的出現并不一定只限于某一個區域。
</br>
</br>比如,我們從考古學的相關資料來看,就可以明白這一點。
</br>
</br>長期以來,考古工作者曾多次在山西、陜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新疆、云南等黃河、長江流域甚至西北和西南地區的原始社會遺址中發現過許許多多的石球、陶球遺物和相關的巖畫資料,尤其是在20世紀的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云南滄源縣境內的高山峭壁上發現的距今3400年前的巖畫,還繪有多人玩球的圖形。而這些地區并不是僅僅限于距今五千多年前黃帝部落游牧的地區,其遍及的范圍更為廣闊。因此,無論從實物還是傳說來看,人類很早就在不同的區域具有了創造這種球類游戲的能力。
</br>
</br>上面的這些傳說和考古發現,雖未能完全證明古代蹴鞠的起源時間和具體地點,但卻反映了中國古代的球類游戲已有著相當久遠的歷史。都說明中國是世界上&quot;球類游戲&quot;起源最早的地區。這一點也得到了世界足球史專家和國際足聯的認可,請看下面這些資料:
</br>
</br>1975年由(阿爾道舍夫·齊魯曼)所著的大型《世界足球史》(該書于1977年由日本人大竹國弘翻譯成日文,當時的日本足球協會理事岡野俊一郎等監修),在第一章《足球的誕生》中,作者在對比分析了古代歐洲各個地區,如古希臘、意大利、英國以及美洲地區出現的類似足球的活動形式后,明確指出:眾多的資料表明,中國古代足球的出現比歐洲及美洲地區要早得多,在公元前的2697年的黃帝時代,足球這一球技就已經在中國出現了,其名字就叫做&quot;蹴鞠&quot;(作者在這里做注說:引自西漢人劉向的《別錄》一書的記載)。直到周代結束前(公元前256年),這一球類形式不僅在士兵中,就是在一般民眾中也廣泛地流行了。文中還著重指出,春秋戰國末年的齊國宣王時代(?-前301年),齊國的都城臨淄已經非常盛行這一運動了。
</br>
</br>1985年,在中國舉辦的首屆&quot;柯達杯&quot;世界少年足球錦標賽開幕式上,當時的國際足聯主席阿維蘭熱先生在致辭中說,足球運動起源于這里,并且有2000多年的歷史,這是無可爭議的。
</br>
</br>2001年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在亞洲足聯舉辦的教練員訓練班上所作的《國際足球發展史報告》中,又再一次強調:&quot;足球發源于中國&quot;。
</br>
</br>2004年2月4日,國際足聯副秘書長熱羅姆·項帕涅在倫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正式宣布:&quot;雖然有不少國家都認為自己是足球運動的誕生地,但研究國際足球的歷史學家有確切證據表明,足球最早起源于中國--中國古代的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quot;他還說:&quot;國際足聯將于今年夏天亞洲杯賽期間,正式承認中國是足球運動的發源地,我們將利用這一儀式向中國足球表示我們的敬意。&quot;
</br>
</br>最近,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在吉隆坡參加亞足聯成立50周年慶典活動,接見中國代表團時再一次明確表示,經過專家考證,足球運動起源于中國。他同時希望,應借2004年中國亞洲杯足球賽之機,隆重宣傳這一概念。
</br>
</br>總之,從史前傳說、考古資料的顯示以及專家的研究,我們可以確定這樣兩點:第一、類似足球的球類游戲在史前時代就在中國大地出現了,并且由于文化環境和自然環境等的原因,出現和流行的地域是很廣泛的;第二,類似后世足球的球類游戲,也就是成型以后的古代足球--&quot;蹴鞠&quot;,最早出現在中國大地,已經得到了國際足球專家和國際足球界的認可。
</br>
</br>上面我們把蹴鞠起源的有關問題進行了實證性的分析,那么,逐漸形成的這一球類形式在初期是如何發展的呢?
</br>
</br>根據近年來的研究,從一種球類游戲發展成一種具有后世足球特點的--&quot;蹴鞠&quot;,由古文獻的記載來看,最早見于《戰國策》、《史記》。實際上兩書記述的都是同一條資料,成書于公元前二世紀的《史記·蘇秦列傳》是這樣記述的:&quot;[蘇秦]因東說齊宣王曰:‘……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斗雞走狗,六博踏鞠者。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揮汗成雨,家殷人足,趾志高氣揚?!@里的大意是說,當時的政治家蘇秦來齊國游說齊宣王聯合抗秦,感嘆齊國首都臨淄的居民生活富裕歡樂,人們都經常參加各種娛樂活動,而蹴鞠在當地是深受歡迎的項目之一。在后來的另一部文獻,晉人葛洪所輯,舊題劉歆所撰的《西京雜記》中,還有這樣一個記載:&quot;太上皇徙長安,居深宮,凄悵不樂。高祖竊因左右問其故。以平生所好。皆屠販少年,斗雞、蹴鞠,以此為樂。今皆無此,以故不樂。高祖乃作新豐。&quot;其意是說,劉邦打天下做了皇帝后,他父親劉太公當了太上皇,但并不滿意,終日悶悶不樂。于是,劉邦派人到劉太公處打聽,才知這位劉太公以前在家鄉楚國沛縣的市井中混日子時酷愛踢球,經常同一些殺豬擺攤的好友們在一起蹴鞠取樂。自從住進宮中,沒有了過去的老朋友,沒有人陪他斗雞、蹴鞠,因此心中不暢。于是,劉邦就命人仿照原來家鄉豐邑(江蘇省豐縣)的規模,造起了一座新城,并將其父親的一班家鄉舊友、屠販少年遷往這里。從此,劉太公又可以和他的故舊們在一起蹴鞠、斗雞了。在這里我們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這件事出現的時間是在西漢初年,也就是公元前2世紀初,距離戰國末年的齊宣王時代已經晚了100多年。這些資料反映出至少從戰國末年開始,具有后世足球特點的這一球類運動形式已經開始有了正式的名稱--&quot;蹴鞠&quot;,如果從發生學的觀點來分析,其出現的時間還要早很多;另一方面,蹴鞠這項運動在當時的齊國民間已十分普及了,并已經從北方地區逐漸向南方地區普及。
</br>
</br>二、蹴鞠活動的初步規范化
</br>
</br>蹴鞠正式定名并經過初期的發展后,到漢代已經發展成為一項非常專業化的足球運動。其顯著的標志具有以下幾點:
</br>
</br>一是專業著述的出現。當時,漢代曾有人寫了一部名為《蹴鞠》的新書,共計二十五篇,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蹴鞠專業書籍,也是世界第一部體育專業書籍。班固在寫《漢書·藝文志》時,把《蹴鞠》二十五篇列入兵書中。漢代的兵書共有四類,一類是講戰略戰術的兵權謀家,一類是講軍事指揮的兵形勢家,一類是講含有迷信色彩的兵陰陽家,一類是講軍事訓練的兵技巧家?!鄂砭稀范迤褪菍儆谲娛掠柧毜谋记深??!鄂砭稀范迤缫咽髁?,唐朝人還看到過此書。唐人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說:&quot;《蹴鞠》書有《域說篇》&quot;。域說就是講球場建筑規格的,僅此一篇,就可見全書內容的詳盡。
</br>
</br>二是形成了一套專業的競賽規則。東漢有一位名叫李尤的人,曾經寫過一篇《鞠城銘》,這是當時鏤刻在蹴鞠場奠基石上的銘文。文章雖短,卻能較全面地反映漢代蹴鞠競賽的基本情況。這篇銘文最早見于唐人歐陽詢編輯的《藝文類聚》中,其后李善作《文選注》引用此文,《文獻通考》和《李蘭臺集》亦引錄此文。但都有所差異。這里將中華書局1965年點校本排印的《藝文類聚》卷54《刑法部》一書中收錄的《鞠城銘》引錄于下:&quot;圓鞠方墻,仿像陰陽。法月衡對,二六相當。建長立平,其例有常。不以親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是非?!?amp;amp;quot;。在《鞠城銘》中,李尤筆下的足球場,是&quot;圓鞠方墻,仿像陰陽&quot;。即&quot;鞠&quot;是圓形的,球場四周圍著方墻,它象征著天圓地方,陰陽相對。競賽中,效法月份,雙方各六人,共12人進行對陣互相抗衡,稱為&quot;法月衡對,二六相當&quot;。由于是有一定規則的競賽,因而要設置裁判員建立公正的標準,對于裁判的判罰,也有約定俗成的常規。擔任裁判的人,不能親一方而疏另一方,裁判要公正。同時,對參賽隊員的要求是心平氣和地服從裁判,不要報怨裁判的裁決。其健全的競賽規則,反映出這時的蹴鞠已經具備了現在代足球運動的比賽規模了。
</br>
</br>三是蹴鞠所用&quot;鞠&quot;出現了專業的制作方法。漢代蹴鞠所踢之鞠叫&quot;毛丸&quot;?!短接[》卷754引漢·應劭《風俗通》記載說:&quot;毛丸謂之鞠。&quot;又引晉·郭璞《三蒼解詁》云:&quot;鞠,毛丸,可踏戲。&quot;在《漢書·藝文志》中的《蹴鞠》二十五篇下,唐人顏師古還做過這樣的解釋:&quot;鞠以韋為之,實以物,蹴踏之以為戲也?!硪糇恿础>弦艟蘖?。&quot;古代圓形的球多以玉石做成,故作玉旁,而這時出現的蹴鞠之鞠殼是以皮做成,故鞠作革旁。漢·揚雄《法言》也說:&quot;捖革為鞠&quot;。說明這時的鞠是一種以熟皮縫制,內填以毛或其他東西的圓形實心毛丸。漢代的這種球,一直沿用到中唐。
</br>
</br>四是這時的蹴鞠運動已廣為普及了。它既是一種軍事訓練的手段,同時在民間的普及也更為廣泛。在軍事上,作為一種訓練手段受到了漢代軍事家的重視。漢代,由于蹴鞠活動可以增強體力,培養勇敢耐勞精神,因而也被當作了軍事訓練的一種很好的手段。劉向《別錄》中說得更明確,指出:&quot;蹴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quot;。這里提到,用足球練兵,士卒有興趣。他們從中不僅訓練了體力,體會了實戰中的攻守意識,而且在比賽中也能得到歡樂。不僅是軍隊平時的訓練項目,而且戰時亦有。劉歆在其《七略》一書中也指出:&quot;蹋鞠,其法律多微意,皆因嬉戲以講練士,至今軍士羽林無事,使得踏鞠。&quot;史學家班固的《漢書·霍去病傳》曾有這樣的記載:霍去病&quot;從軍,……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也。&quot;東漢服虔對此的注解是:&quot;穿地作鞠室也。&quot;即在挖地基修筑蹴鞠場地?;羧ゲ∪鈳ь^踢球,起到了振奮土氣的作用。到了三國時期,蹴鞠的開展仍同軍事有關。
</br>
</br>《太平御覽》卷754引《會稽典錄》說:&quot;漢末三國鼎峙,年興兵革,士以弓馬為務,家以蹴鞠為學&quot;。當時,普通人家的男子幾乎都要應征從軍,在當兵期間,蹴鞠一類活動是經常進行的。軍人返鄉后,必使蹴鞠進一步深入民間。因此,&quot;家以蹴鞠為學&quot;的說法大體是符合事實的。
</br>
</br>在民間,無論是官宦人家還是普通民間,蹴鞠已經成為一種時尚,《漢書》上記載,漢武帝在宮中經常舉行斗雞、蹴鞠比賽的&quot;雞鞠之會&quot;。漢武帝的寵巨董賢的家中還專門養了會踢球的&quot;鞠客&quot;?;笇拰懙摹尔}鐵論》中說,西漢社會承平日久,&quot;貴人之家,臨淵釣魚,放犬走兔,隆材鼎力,蹋鞠斗雞&quot;為樂,一般的人們也是在&quot;康莊馳逐,窮巷蹋鞠&quot;。在考古工作者發現的許多漢代畫像石上,還有表現漢代民間蹴鞠的畫面。反映出蹴鞠已經成為一種大眾化的運動項目了。
</br>
</br>五是出現了女子蹴鞠,也就是世界足球史上最早的女子足球活動。由于蹴鞠活動的進一步普及,更由于蹴鞠運動形式的多樣化,女子蹴鞠活動出現了。這種女子蹴鞠的資料在漢代畫像石中常常見到。河南南陽出土的畫像石上,一女子蹴鞠者正在舞樂伴奏下兩腳各蹋一鞠。其高髻長袖,與其他樂舞表演者同臺表演,更顯姿態優美。而在當時能夠做到一人同時蹴蹋兩鞠,應是表演技巧較高者。同樣的畫面還見于河南登封啟母闕畫像石上。其中&quot;蹴鞠圖&quot;部分內容,用線極為簡練生動,蹴鞠女動態優美,活潑可愛,具有舞蹈的韻律感。而其左右有跽坐者,大概是伴奏的樂隊。畫面內容顯然是屬于表演性質的蹴鞠舞形象。從這里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女子蹴鞠,最遲在這時就已首開先河了。
</br>
</br>最后一點,蹴鞠運動的形式開始向多樣化發展。漢代的蹴鞠,由于逐漸規范化和進一步普及,客觀上促使其競賽的形式向著多樣化發展。當時的蹴鞠,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表現個人技巧為主的、非對抗的、既可自娛又可供人娛樂的娛樂性、表演性蹴鞠,這種形式就是唐宋時期盛行的蹴鞠&quot;白打&quot;的濫觴。這種蹴鞠只需要小片場地,活動方便,踢時不受場地限制。還有的是表演者以自己的技巧在音樂伴奏下踢出各種花樣。在漢畫像石、畫像磚上,常常見到這類圖案,而且以表現女子蹴鞠的畫面為主。這種踢法流行的范圍更廣,發展更快,在宮廷、官宦家庭、城市和農村都有。漢高祖劉邦的宮廷范圍之內,就盛行這種表演性娛樂性蹴鞠。還有一種是競技性很強的蹴鞠,是在球場上進行的以對抗性比賽為主的蹴鞠。這種比賽多是在專門的球場-&quot;鞠城&quot;、&quot;鞠域&quot;一類的露天球場或者&quot;鞠室&quot;一類的室內球場中進行,其規則就像前面我們引錄的東漢李尤的《鞠城銘》中所描述的那樣。這類蹴鞠形式不僅有鍛煉身體、學習軍事技能和戰術的作用,而且也很好看,有很強的觀賞性。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皇帝的宮廷和官宦之家也流行這種蹴鞠活動。而宮廷里蹴鞠多是在室內球場&quot;鞠室&quot;中進行。漢魏時期,宮苑內已建有很多這種競技性蹴鞠的&quot;鞠室&quot;。如&quot;洛陽宮鞠室&quot;、&quot;含章宮鞠室&quot;等,這些鞠室均單獨給予取名,如含章鞠室、靈芝鞠室等(見陸機《鞠歌行序》)。與此同時,在當時的宮廷內也建有室外蹴鞠場-&quot;鞠域&quot;?!稘h書·外戚傳》記載:高祖的皇后呂后殘害戚夫人時,曾把她禁閉在露天球場的小屋子里?!稘h書·故乘傳》還記載說:漢武帝外出巡視時,要參觀或參加&quot;弋獵&quot;、&quot;射馭&quot;、&quot;蹴鞠&quot;等活動。
</br>
</br>三、蹴鞠活動的進一步發展
</br>
</br>從上面所講的漢代蹴鞠的發展情況來看,可以發現,無論是規模、還是規范程度,當時的蹴鞠發展可以說是達到了我國古代蹴鞠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到了唐宋元遼金時代,其發展的程度更進了一步。
</br>
</br>首先,隨著蹴鞠技術的發展,唐代蹴鞠的用具開始有了改進。唐代的鞠已非漢時的&quot;以韋為之,實以物&quot;的鞠,而是有球皮和球膽的氣球。據唐徐堅(659?727)《初學記》的記載:&quot;鞠即毬字,今蹴鞠曰毬戲。古用毛糾結為之,今用皮。以胞為里,噓氣閉而蹴之。&quot;尤袤的《全唐詩話》卷五《皮日休》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歸氏子弟因對皮日休不滿,于是就以皮球的構造為題,寫詩來嘲笑皮日休。詩中這樣寫道:&quot;八片尖皮砌作球,火中燖了水中揉,一包閑氣如常在,惹拳招踢卒未休。&quot;這首詩和上述的文獻記載告訴我們,唐代的氣球是用八片皮革縫制成的,已經類似于現代足球的制作方法;其次,在用皮縫制成的球殼內,塞進一個動物尿泡并充足氣成為氣球。唐代的仲無顏在《氣毬賦》里還對這種&quot;氣球&quot;作了具體說明,賦是這樣寫的:&quot;氣之為毬,含而成質,俾騰躍而悠利,在吹噓而取實。&quot;可見是有利于騰躍的。這里需要特別提及的是,關于充氣球的發明,在西方最早出現在英國,但時間是在公元11世紀,較我國發明充氣球的唐代已經晚了三、四百年。就氣球的發明而言,我國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
</br>
</br>到了宋代,鞠的制造工藝較之唐代又有提高,據《蹴鞠譜》和《蹴鞠圖譜》的記載:球殼從八片尖皮發展為&quot;香皮十二&quot;片砌成。原料是&quot;熟硝黃革,實料輕裁&quot;。工藝是&quot;密砌縫成,不露線角&quot;。做成的球重量要&quot;正重十四兩&quot;。足球規格要&quot;碎湊十分圓&quot;??梢?,宋代的鞠的做法雖然仍是經過水揉火烤,但縫制鞠的皮子因為達到了12塊,使其更接近圓形。古代的衡器為16兩1斤,14兩約合現在的430克,與現在足球比賽用球的重量基本相近。當時手工業作坊制作的球,已有四十個不同的品種,每個品種各有自己的優缺點。制球工藝的改進,促進了踢球技術的發展;而制球手工業的發展又反映了社會需要量的增加。
</br>
</br>其次,出現了更為專業化的蹴鞠書籍。宋元時代的蹴鞠專業書籍已更為多樣化。現存的共有三本:一是《事林廣記·戊集》,作者是南宋人陳元靚;二是汪云程編寫的《蹴鞠圖譜》,又名《打球儀》;三是無名氏的《蹴鞠譜》。這三本多次提到足球專業組織-圓社。據《蹴鞠譜》說,一個人參加了圓社組織,就可以五湖四海到處游逛了,因為許多地方都有圓社。圓社對他們進行技術考核,通過后即可接待。從《蹴鞠譜》等書中還可以看出,宋代足球很重視熟悉球性和控球能力。而且,人們已經認識到蹴鞠不只是可供娛樂,也有健身和培養思想品德的作用。尤其值得提及的是,這些專業書籍從不同方面介紹了當時蹴鞠的具體形制。
</br>
</br>第三,蹴鞠形式的多樣化較之漢代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唐代蹴鞠的形式就已很豐富。當時的主要形式兩種,一種是無球門的蹴鞠活動,另一種是帶球門的蹴鞠比賽。第一種又包括這樣幾種形式:一是公元664年以前就已經外傳到日本去的&quot;打球&quot;。它是不用球門比賽的蹴鞠。有十種比賽方式,從&quot;一人場&quot;起到&quot;十人場&quot;止。也有的稱其為&quot;一般場戶&quot;。如&quot;一般場戶&quot;中的一人場,身體各部分都可以觸及球,變換花樣。&quot;一般場戶&quot;比賽時不拘人數,各自獨踢。沒有比賽對象的時候,可以單獨表演,也可以作為個人的健身運動;一是八九世紀時詩人王建《宮詞》里所稱的&quot;白打&quot;。比賽時不用球門,可以二人對踢,也可以多人對踢,這種蹴鞠,特別適宜于女子,故王建《宮詞》里有&quot;寒食內人長白打&quot;之句;一是&quot;趯鞠&quot;,以踢高球為比賽方式。王維的《寒食城東即事》曾有&quot;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里&quot;之句,描寫的就是這種趯鞠,可見當時踢球之高。唐人康駢在其《劇談錄》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京兆府的官吏王超,有一天走過長安城勝業坊北街時,見路旁槐樹下一個衣衫襤褸約十七八歲的少女正在接幾個軍士踢球時沒有能控制住而滾過來的球,只見她不慌不忙,伸腿將球穩穩接住,一記勁踢,球直飛數丈??梢娺@種趯鞠的水平是相當高的。同時也說明這時的女子蹴鞠活動已具有了一定的技術。
</br>
</br>第二種是帶球門的比賽。球門設在場地中央,兩根高高的竹竿上結一網,網之上部留一直徑為一尺左右的洞,稱為風liu眼。比賽時,兩隊的位置在球門的左、右。左隊球頭把球踢過門,右隊的正挾用一定的姿勢接住球,挾著球傳到自己的球頭那里,然后由球頭踢過去。這種方法與唐以前無球門的正式比賽相比,競賽性降低了,但技巧性卻相對較低。
</br>
</br>宋元時期的蹴鞠形式亦可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設球門的競賽;一種是不設球門的競賽。
</br>
</br>設球門的競賽,其球門柱高三丈二尺,球門徑二尺八寸,闊九尺五寸,網中有&quot;風liu眼&quot;。球門立在場地中央。《文獻通考》卷十五《樂考·散樂百戲》中記載說:&quot;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于上,為門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quot;根據《蹴鞠圖》、《蹴鞠圖譜》及《事林廣記》的記載,比賽雙方各十余人,宋徽宗時稱為&quot;左右軍&quot;,其中一人為球頭,二人為&quot;次球頭&quot;。比賽時,左邊的球隊先開球,&quot;先以球團轉眾,小筑數遭&quot;,然后踢給次球頭,次球頭再&quot;供與球頭&quot;,球頭邁開大步踢過球門。&quot;右軍承得球,復團轉眾,小筑數遭,次球頭亦依前供球與球頭,以大賺打過。&quot;如一方不能踢過球門即為輸。這是北宋的情況。
</br>
</br>南宋時期,這種單球門的比賽人數不等。左右軍有各七人的,也有各十六人的?!妒铝謴V記》續集卷七記載,各方七人的是:球頭一人,驍色一人,正副二人,副挾二人,著網一人。比賽方法是:球頭用腳或頭踢起與驍色,驍色至球頭右側,迅速把球放在球頭膝上,球頭用膝筑起,不過網,撞在網上顛下來,著網人踢與驍色,驍色復挾住,仍前去頓在球頭膝上筑過。對方七人直候在那一邊,當球踢過去后,踢與副挾,副挾踢與正副,正副踢與驍色,驍色挾住去球頭,球頭再筑過去。踢過一次為一籌。或賽三籌,或賽五籌,以數多者贏。而這種蹴鞠形式從宋元一直流傳到明朝。
</br>
</br>還有一種是左右軍各十六人的。各方包括球頭、蹺球、正挾、頭挾、左竿網、右竿網及散立數人。這種形式雖人數較多,但踢法大概與上述無異。
</br>
</br>宋代這種單球門的競賽活動繼承了唐代的單球門競賽方法。北宋時期,接球和傳球都改&quot;挾&quot;為&quot;踢&quot;,似增加了它的競技性和娛樂性,但南宋時期,某些環節又由&quot;踢&quot;改為&quot;挾&quot;,又倒退回來。總而言之,這種單球門的競賽較之雙球門的競賽,其競賽方式是落后的。
</br>
</br>不設球門的比賽,其競賽方法可分為兩類,即不分班和分班兩種。不分班的賽法在人數上可分為一人場至十人場等十種方法,與唐時的&quot;一般場戶&quot;相類。分班的競賽稱&quot;白打場戶&quot;。其踢法因用當時的專用語,現在還難究其意。不過,有些我們也可以大略了解其詳情。宋代白打踢法的所謂&quot;腳頭十萬踢,解數百千般&quot;,就是指踢球花樣動作和由幾個花樣組成的成套動作,共有幾百個之多?!端疂G全傳》上寫高俅陪宋徽宗踢球,&quot;使了個鴛鴦拐&quot;。駕鴦拐就是個花樣動作,是用左右外腳踝踢球。描寫高俅給宋徽宗表演踢球時,&quot;那氣球似膘膠一樣粘在身上&quot;。這就是指用頭、肩、背、胸、膝、腿、腳等不同的一套一套的踢技,使&quot;球終日不墜&quot;。由此看來,宋代的足球,由射門比準頭已向靈巧和控制球技術方面發展。
</br>
</br>第四,這時的蹴鞠已經進入了商業機制,由于蹴鞠深受人們歡迎,不少商人便借此做起了促銷文章。據史料記載,在汴京城,已經有了相當多的&quot;蹴球茶坊&quot;和&quot;角球店&quot;。據《蹴鞠圖譜》的記載,當時還出現了許多專門制作鞠的手工業作坊,有品牌的商品鞠有24種,《蹴鞠譜》中記載的有41種。與此同時,宋代社會上還有了專門靠踢球技藝維持生活的足球藝人。據記載,北宋汴梁城和南宋臨安城,在皇宮宴會上表演踢球的名手,就有蘇述、孟宣、張俊、李正等;在市井瓦子里的踢球藝人,有黃如意、范老兒、小孫、張明、蔡潤等。這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當時蹴鞠的繁榮發展狀況。
</br>
</br>第五,宮廷的蹴鞠較具特色。宋元時期,愛好蹴鞠的帝王與大臣亦不乏其人。錢選所臨蘇漢臣之《宋太祖蹴鞠圖》,表現的就是太祖、太宗、趙普、鄭思、楚昭輔、石守信六人在一起蹴鞠的情景。圖中不見球門,故這種&quot;六人場&quot;當是&quot;一般場戶&quot;中的踢法。北宋宣和時的李邦彥也是極喜好蹴鞠的一位宰相,他曾自稱&quot;賞盡天下花,踢盡天下球,做盡天下官。&quot;因而被時人稱為&quot;浪子宰相&quot;。
</br>
</br>施耐庵的《水游全傳》中,寫了一個由踢球發跡當了太尉的高俅。小說雖然在人物事跡和性格上作了夸張,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實。北宋時確有個在圓社蹴鞠高俅,也確是因為陪侍宋徽宗踢球而被提拔當了殿前都指揮使的大官。這事記載在王明清的《揮塵后錄》中。高俅因踢球而發跡,使我們知道,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貴族是喜愛踢球的,有些人本身愛踢球,有些人愛看踢球。宋代禮儀中規定,朝廷有大的喜慶宴會,都要有足球表演。在喝了第六杯酒之后,足球藝人便上場表演踢球。宋人劉邠的《中山詩話》中還記載了一個與高俅一樣靠踢球升了官職的人物柳三復。柳三復是個秀才,踢得一腳好球。他的官運不亨通,幾年選不上官。他知道宰相丁謂喜歡踢球,便想走這條門路獲得一官半職,但又拿不出錢財賄賂丁謂的門房求得接見。于是,他天天守候在丁謂家球場的墻外。一天,丁謂踢的球飛出了墻外,柳三復拾了球,喜滋滋地抱了送還丁謂,管門的人只好讓他進去。他見了丁謂之后,把手中的球拋在空中,一面跪拜,一面用肩、背、頭頂球,球一直未****在地。丁謂看了這種表演,不由得哈哈大笑。柳三復也就在哈哈大笑中獲得了一個小小的官職。
</br>
</br>宋代的宮廷中還建有足球隊,在朝廷舉辦的各種盛會上,往往就有足球隊出場表演。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宋代宮廷足球隊的隊員,分為三等:第一等稱&quot;球頭&quot;,第二等叫&quot;次球頭&quot;,第三等為一般隊員。每隊有&quot;球頭&quot;一名,&quot;次球頭&quot;兩名,一般隊員十余人。這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較早的宮廷足球隊。
</br>
</br>第六,蹴鞠活動進一步平民化,并出現了專業的民間組織。宋元民間蹴鞠十分盛行,北宋時,開封的百戲活動中就有表演蹴鞠的藝人,初春有&quot;舉目則秋千巧笑,觸處則蹴鞠踈狂&quot;(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六《元宵》)的景象。
</br>
</br>南宋時期,民間蹴鞠也有了一定的發展。南宋詩人陸游在《春晚感亭》詩中描寫道:&quot;寒食梁州十萬家,秋千蹴鞠尚豪華。&quot;又《感舊末章蓋思有以自廣》詩中更有&quot;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quot;的詩句。可見當時蹴鞠活動的普及之廣。當時的民間還出現了足球組織,時稱&quot;齊云社&quot;或&quot;圓社&quot;。齊云比之踢球高入云端,圓社則更為形象。據《蹴鞠譜》的記述,該球社在京城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流傳著&quot;若論風liu,無過圓社&quot;,&quot;人都道齊云一社,三錦獨爭先&quot;。這些話都是對球社的反映和稱譽。參加球社的人,要遵守社規,如不許做&quot;人步拐、退步踏;人步肩、退步背&quot;等危險動作。還規定&quot;狂風起不踢,酒后不可踢&quot;等,提出了踢球時應注意運動衛生。這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民間足球協會了。民間足球組織的出現,更使這項運動趨于社會化。它從軍隊、宮廷的專業隊,更進一步普及于民間。
</br>
</br>到了元遼金時代,市民的蹴鞠活動亦很興盛,而且還大量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元曲中就有很多描寫當時市井閑人蹴鞠活動的情況,如大戲曲家關漢卿的散曲中有兩首《女校尉》套曲,校尉是園社中藝人的最高等級,元代有了女校尉,&quot;蹴鞠場上,鳴珂巷里,南北馳名,寰中刻意&quot;。&quot;關白打、官場小踢,竿網下,世無雙,全場兒占了第一&quot;。女蹴鞠藝人表演在消閑娛樂中有重要地位,&quot;茶余飯飽邀故友,謝館秦樓,散悶消愁,唯蹴鞠最風liu,演習得踢打溫柔。&quot;鄧玉賓《仕女園社氣球雙關》更道:&quot;似這般女校尉從來較少,隨園社常將蹴鞠抱拋,占場兒陪伴了英豪&quot;等等。這說明,元代市民的蹴鞠繼宋之后仍非常普遍。9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曾在內蒙的遼墓中,發現了當時蹴鞠活動的壁畫,從畫面的布局看,應是一般的&quot;白打&quot;踢法,說明在遼代的北方少數民族中,蹴鞠活動也較為普及。
</br>
</br>綜上所述,在古代蹴鞠的發展史上,唐宋時代的蹴鞠運動堪稱中國古代蹴鞠史上的第二次高峰。
</br>
</br>四、蹴鞠活動的演變及逐漸消亡
</br>
</br>中國古代的蹴鞠,發展到明清之時,整體上已經開始走向了娛樂化,基本上喪失了其應有的競技性。從其發展演變過程來看,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br>
</br>第一,蹴鞠運動進一步成為宮廷的娛樂項目。明代的蹴鞠活動是各種球戲活動中的一種,最為流行。其運動方式大都沿用宋元時期的帶球門競賽和不設球門的比賽,但也有一定的變化,這從汪云程所著《蹴鞠圖譜》可以看出?!睹魍ㄨb》卷四十三《武宗正德元年》有明武宗朱厚煦踢球的記載:文安縣的大盜張茂,因&quot;家與太監張忠鄰,結為兄弟&quot;,并經常出入禁中,侍奉武宗帝&quot;蹴鞠&quot;。王譽昌作的&quot;崇禎宮詞&quot;里有一首詩寫道:&quot;錦罽平鋪界紫庭,裙衫風度壓娉婷,天邊自結齊云社,一簇彩云飛便停。&quot;這首宮詞,描寫的是宮女們陪伴著皇帝的寵妃進行蹴鞠的情景。
</br>
</br>明代宮廷蹴鞠活動還見于當時的繪畫作品中,故宮博物院藏明人繪《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就繪有朱元璋的重孫明宣宗朱瞻基觀賞侍臣蹴鞠的情景。
</br>
</br>在《明通鑒》前編卷2中,還對擁兵三吳、稱兵割據的吳王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喜愛蹴鞠之事作了記載:&quot;每出師,不問軍事,輒攜樗蒲(一種賭具)、蹴鞠,擁婦女酣宴。&quot;說明踢球和淫樂連在了一起。所以,朱元璋稱帝之后,傳下圣旨,嚴厲禁止軍人踢球。但朱元璋的圣旨只能禁止軍人踢球,但并不能改變足球的娛樂性質。
</br>
</br>第二,蹴鞠運動普及于婦女兒童當中。民間蹴鞠之風進一步興盛。張岱《陶庵夢憶》之&quot;揚州清明&quot;條記載,揚州清明,城中男女畢出,以&quot;斗雞蹴鞠&quot;為樂。上海博物館所藏明杜堇《仕女圖》中有仕女蹴鞠的一段畫面。畫面反映了當時蹴鞠是沿襲唐之風俗,以一般場戶的蹴鞠活動為主。
</br>
</br>明代蹴鞠的社會性,較前代相比,雖然逐漸縮小了,但是見于文物和史籍記載的資料,還是不少的。除了上面提到的明杜堇畫的《仕女圖》有蹴鞠場面,在明王圻的《三才圖會》中也有蹴鞠畫面的描繪。此外,在國內外的一些文物收藏機構中,都藏有描繪當時婦女和兒童蹴鞠的場面。在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堂十二扇明代巨型木胎屏風《黑漆彩螺鈿仕女游藝圖屏風》上面的園林仕女圖中,就描寫了一群貴家婦女正在園內進行蹴鞠等的游樂活動,這可以說是一幅當時上層婦女優游行樂的真實圖景。而考古工作者于1956年~1958年在北京市昌平縣明定陵出土的一件明孝靖皇后的女夾衣上,還繪有包括蹴鞠在內的百子戲圖案,這些圖案均繡于夾衣的胸及兩袖上。在蹴鞠圖案中,有三個少年在作蹴鞠游戲,中間一人正騰身以足踢球,兩邊的伙伴在聚精會神地盯著被踢起的皮球,畫面生動有趣。這些文物資料都形象地向我們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由于蹴鞠運動仍然廣泛地普及于婦女兒童中間,因而它在這一時期,也就被人們習以為常的當作了生活用品的一種裝飾了。
</br>
</br>第三,文學作品中對蹴鞠的描寫,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時蹴鞠活動的進一步娛樂化和逐漸衰亡的過程。在被稱為明代社會百科大全的小說《****梅》中,有一段是描寫西門慶在麗春院看****李桂姐踢球的事,從中可以了解到明代蹴鞠在社會上流行的情況。小說中這樣寫道:&quot;西門慶正喝在熱鬧處,見三個圓社向前來打個半跪,西門慶平昔認的,一個喚白禿子,一個喚小張閑,一個是羅回子。因說道:‘你們且外邊侍候。待俺們吃過酒踢三跑?!鏖T慶吃了一回酒,出來外面院子里先踢了一跑,次教桂姐上來與兩個圓社踢。一個梢頭,一個對障,拗踢拐打之間,無不假喝采奉承,就有些不到之處,都快取過去了,反來西門慶面前討賞錢,說:‘桂姐行頭,比舊時越發踢熟了,撇來的丟拐,教小人湊手腳不迭。再過一、二年,這院中似李桂姐這行頭,就數一數二,強如兩條巷董官女兒數十倍?!?amp;amp;quot;上述描寫,也很能表明這一時期踢球的娛樂性質。宋代的足球藝人,可以在皇宮的宴會中表演,也可以在城市的瓦子里賣藝,而明代的圓社卻只能在****中娛客了。
</br>
</br>到了清初,以娛樂為題材的蹴鞠活動還較為普遍,在這一時期的文物資料中還時見一些兒童、婦女進行蹴鞠活動的描繪,但這種蹴鞠運動在明末清初進一步走向娛樂化的趨勢,實際上也預示著盛行于中國數千年的蹴鞠運動開始邁入衰亡的邊緣。
</br>
</br>出生于山東淄博的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其所著的《聊齋志異》是清代描述當時蹴鞠活動僅有的作品之一。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足球活動的記載,已經寥寥無幾了。象《紅樓夢》這樣一部封建社會的百科大全,書中只有一次提到蹴鞠,而且也只有一句,即&quot;可巧門上小廝,在甬路底下踢球。&quot;只有蒲松齡所寫的《聊齋志異》中,有多處故事涉及到蹴鞠活動,如《汪士秀》、《小翠》等,其中《汪士秀》中有較長的關于蹴鞠活動的描寫。書中是這樣寫的:汪士秀是廬州人(今安徽省合肥市),父子都善于踢球。幾年前,父親在錢塘江中溺死了。汪士秀南游洞庭湖,夜泊湖畔,思念父親之死,不能入睡。忽見湖水中出來五人,鋪一張大席在水面,飲酒作樂。酒后拿出一個晶體透明的球來踢。汪士秀見那會踢球的老者象他父親,便坐起在舟中觀看。這時,恰巧那球落在他的身傍。汪士秀一時技癢,便起腳踢了回去。那老者見狀驚呼道:&quot;此我家流星拐也。&quot;誰知汪士秀一腳踢的太猛,把球踢破了,霎時間湖上人球俱杳。原來那四人是魚精。他父親溺水被魚精拯救留作仆役,踢的球是魚膘做成。
</br>
</br>蒲松齡在寫球被踢破下落時,用了這樣一句來形容:&quot;中有漏光,下射如虹,蚩然疾落,猶如經天之慧,直投水中,滾滾作沸泡聲而滅。&quot;如果把這一句話移來形容我國古代蹴鞠發展的過程,是再恰當不過了。我國古代的蹴鞠活動,經歷了幾千年,在漢、唐、宋時代,曾經像慧星一樣,發出閃亮的光輝;后來,投入清代社會的水中,只留下一點泡沫,終于滅絕了。
</br>
</br>總之,我國古代蹴鞠在清朝中葉便逐漸走向了滅絕,但是,幾千年蹴鞠運動的影響,在人民中間并未完全斷絕。愛好溜冰的滿族人曾將其與滑冰形式結合了起來,發明了一種被稱為&quot;冰上蹴鞠&quot;的運動形式。但這也不過是盛行于中國古代二千多年的傳統蹴鞠活動的余韻而已。清代中葉以后,在社會因素的制約下,隨著西方近代足球的漸次傳入,中國傳統的蹴鞠活動終于被取代。
</br>
</br>分析一下我國古代足球的興衰,尋找其滅絕的原因,大概有這樣幾條:從客觀的社會條件來說,宋代理學興起,社會上重文輕武,也輕視身體活動的娛樂。清王室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實行弱民政策,禁止人民練武和練身活動;戲曲小說的興起,社會娛樂范圍的擴大,相對地減少了踢球娛樂的興趣;從蹴鞠運動本身的發展來說,由直接的對抗比賽改變成間接的對抗比賽,失去了練武、練身、練意志的特點,減低了足球運動的社會功能;由自身的娛樂活動轉變成供他人的娛樂活動,由社會的節日娛樂轉化為狎巷的宴飲娛樂,使足球運動的社會性愈走愈窄。這樣,在社會客觀原因的限制下,便不能不趨向滅絕。
</br>
</br>可以說,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智慧的中國祖先們不僅發明了足球,而且創造出了豐富的蹴鞠技巧和完備的比賽規則,為現代足球的運動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梢哉f,這是古代中國為人類文明做出的一大貢獻。</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