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三轉法輪 解讀佛經的鑰匙
佛教的產生,距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在這么長的時間里,佛教留下的經典浩如煙海,看似內容龐雜,其實脈絡是非常分明的,掌握了佛經流傳的脈絡,對于解讀佛教經典是非常有幫助的。
結集成文字的佛教經典,目前流傳的有巴利文、藏文、漢文、蒙文、滿文等多種文字。漢文大藏經差不多有八千多卷,藏文的《甘珠爾》(佛經)有一百零八函(約三千萬字),《丹珠爾》(印度佛學大師的釋論)共有二百三十多函(約七千多萬字)。而藏傳佛教各派歷代高僧所著的顯密經論儀軌,至少也有一萬多函。這浩如煙海的佛教典籍,不但記載了佛教哲學,也包括有各種世間學科諸如醫學、星相學等內容。面對如此龐大的學科體系,很多人除了感嘆佛教的博大精深外,也深覺難以入手學習。
但內容龐雜的佛典,并非毫無規律可循,漢藏兩系的大乘佛教認為,佛陀講法一生所留下的典籍,根據當時不同層次的聽眾,其思想觀點主要分三個階段,佛教稱為三轉法輪。
第一階段叫四諦法輪,佛陀主要為五比丘等小乘聽眾,宣講了以《阿含經》等為主的小乘經典,重點詮釋四諦、十二因緣、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三十七道品等佛教基礎哲學,建立佛教的基本觀點。從佛教的哲學觀點來說,這個階段重點詮釋小乘哲學和建立基本佛教哲學構架,較少談及大乘佛法。而《阿彌陀經》屬于大乘經典,因此并不屬于這一階段。初轉法輪的經典主要就是四部《阿含經》等,論典主要有《大毗婆娑論》、《俱舍論》等,律典有《四分律總論》、《律儀三百頌》等。
第二階段叫無相法輪,也叫無自性法輪。其代表經典是《般若經》?!栋闳艚洝肥欠鸾套詈诵牡慕浀洌鹜由踔劣昧硕嗄甑臅r間來宣說。般若經的種類也較繁多,如《般若十萬頌》、《般若二萬頌》、《般若八千頌》、《金剛般若經》、《般若心經》等。從文字表面來看,般若經重點闡發了一切存在都沒有任何自性,都是緣起、依賴條件的存在的空性觀點,但在字里行間也隱含著修行的次第,特別是大乘道的修持次第。
三轉法輪
三轉法輪是佛陀講法一生所留下的典籍,根據當時不同層次的聽眾,其思想觀點主要分三個階段,在三轉法輪中,佛陀強調一切眾生無有遺漏的皆具有佛性,詮釋了佛性、圓覺的智慧,以及佛的事業活動。
我國唐代的玄奘法師是大乘佛教唯識派的代表,玄奘自印度回國譯出《成唯識論》后,漢傳佛教依此建立了唯識學派——法相宗,即唯識宗。
第三階段叫善辨法輪,其代表經典是《解深密經》。佛陀在第二階段宣說的般若空性,是最徹底的究竟學說,但由于甚深難解,往往給人造成誤解,從而否定現實的存在,走向虛無主義。因此佛陀在《解深密經》中闡釋萬物并非都是空性,而是有空有不空,確立了三性三無性的觀點。后來無著菩薩根據此經,加上彌勒的《大乘經莊嚴論》、《辨法法性論》等,開創了大乘唯識派。
藏傳佛教各派大都以中觀為主要指導思想,而漢傳佛教則以唯識思想影響較大。我國唐朝著名高僧玄奘法師就是唯識派的代表人物。
了解了三轉法輪,就可以對眾多的經典進行梳理,對各經典的主體思想也會有個大概的了解。作為大乘經典的《阿彌陀經》,有人依中觀思想進行詮釋,也有人依照唯識觀點進行講解,雖然《阿彌陀經》本身沒有深入的哲學闡釋,無法從經文本身判定哲學指向,但從經典所示來看,應屬于第二階段的經典,因為經中開顯的極樂凈土眾生都會成佛的思想,屬于中轉法輪的思想。
對于佛經的分判梳理,除了這里提到的三轉法輪說之外,漢傳佛教也有五時八教等不同的判別,想進一步了解的讀者可以自行研讀相關典籍。
佛陀初轉法輪
釋迦牟尼成道后初次宣傳他的學說為初轉法輪。法輪是比喻,印度有個傳說,誰能統治全印度,自然會有“輪寶”出現,它能無堅不摧,無敵不克。把佛的說法稱為轉法輪,即含有這種意義,同時也顯示釋迦所悟的為最高真理。
初轉法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