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侍通報,滿殿皆驚。
皇帝震驚地站起了身,幾欲懷疑自己的耳朵。大司馬亦面露驚訝,方想說話卻被中書令裴郡之搶了先。
清流一黨率先懇請圣人宣詔裴安素進殿。裴郡之探花出身口才了得,字字誅心說得旁人絲毫無辯駁之力:“昔太宗仁德,齊民擊鼓訴家奴失豚,不以為忤,反喜言推此心以臨天下,民無怨矣!況太傅忠心為國,圣人豈有推卻不見之理?”
這話說得極狠。太宗時期,草民家里丟了一頭豬,都能上金鑾殿來鳴冤,還被太宗夸贊。如今太傅之女懇請面圣,又怎能隨意打發了不見?
皇帝像被架在火上烤,滿頭大汗,囁喏良久之后,緩緩點頭應了。
裴安素仍在孝中,衣著素凈不施脂粉,發間一枚碧玉長簪襯得她烏發雪顏,格外招人憐惜。
她在金鑾殿中跪下,還不及發話,裴郡之便已迫不及待發聲問道:“裴氏今日來此,可是為太子吊唁當日于靈堂前大不敬一事面圣?切莫惶恐,照實直說,圣上公正嚴明,必會主持正義。”
裴安素深深叩拜,儀態端莊紋絲不晃,聲音清晰響亮,一字一句地說:“非也。奴今日斗膽面圣,并非為太子而來。”
“何況太子包元履德才德兼備,吊唁當日并無半分失禮之處!”
一句話說完,殿中鴉雀無聲,安靜得像一枚針掉下都能聽見。
裴安素像是半點沒有意識到,繼續說:“太子仁孝有德,剜心救父之舉感懷天下,實乃我大燕之幸。家父泉下有知,亦當欣慰有加。”
一番話,說得皇帝和滿朝大臣云里霧里。
裴郡之當朝發難再度彈劾太子失德,力欲廢棄太子之位。裴安素孤身來此,本來以為是要做裴郡之的小證人,卻沒想當朝和裴郡之唱起了反調,竟然公然替太子站街,夸贊“太子仁孝”。
這是替未婚夫來說話來了?
滿朝都已做好她來替裴郡之當證人的準備,卻絲毫不知她這到底是想干什么?
皇帝一頭霧水地裴安素,一時竟不知道說些什么好。
裴郡之卻從震驚當中漸漸回過神來,心頭如警鐘大作,猛地朝裴安素身邊走去。
“太子失德,□□/乳/母。德不配位,合該被廢!”計劃中的棋子給了他生生一個耳光,裴郡之怒意上頭,再壓抑不住,厲聲質問道。
“奴讀女誡,以夫者為天,天不可逃,夫不可離。我裴氏百年以貞德教女,從無再譙之婦。天猶在,奴何以棄夫?”
裴安素絲毫不答太子失德一事,只字字女誡女德,貞潔守義四個字仿若天經地義,竟讓裴郡之無辯駁之力。
“太子乃是一國儲君,廢立一事有關國祚,又豈容得婦人置喙!”他口不擇言,衣袖一甩,轉過身去。
“叔父此言差矣!奴今日來此,并非為辨太子仁德廢立與否,而是為了自己。”
兩人當廷爭執,裴郡之堅稱太子廢立不由婦人置喙,裴安素半句不接他話,只來來回回咬定堅守婚約,不愿退親。
便在兩人僵持之時,安安靜靜跪在地上的裴安素,卻突然從發髻中抽出碧綠色的長簪,猛地朝心口插去,喊聲凄厲,目中含淚:
“寧載于義而死,不載于地而生。許人以諾而不能信,將何以立于世?”
玉簪只為簪發并非兇器,裴安素動作兇猛用盡全力,長簪卻只將將入胸,就被守候在旁的內侍拉開。
她借勢癱倒在地,半閉著眼睛,朦朧間看見皇帝不顧威儀從龍座上奔下,焦急地指著內侍喊:“快!快救!太子妃若有了三長兩短,你們誰能擔責?”
又轉過頭來對裴安素說:“你這孩子,也太實心眼了些!睿兒如今年少,又未成親,你不愿退親,朕又何嘗愿意了!你說就是了,何須尋死呢?叫朕如何對得起太傅在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