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士秀陪同英國公張維賢,來到京城十三門,登門拜訪福王爺朱常洵。侍衛進去通報,兩人在門外等候。仔細打量京城十三門,只見周圍到處都是親兵衛隊,戒備森嚴,好大的陣仗。沒辦法,人家是皇帝的親叔叔,堂堂的親王,身份 在那擺著呢。</br> 過了一會,侍衛過來通報,兩人客廳覲見。英國公和孫士秀進了姬府,來到客廳。只見福王爺衣著華麗,氣度非凡,正中居坐,不怒自威。英國公和孫先生連忙施禮拜見。</br> 福王爺說道,“英國公多年不見,一向可好啊?”</br> 英國公施禮說道,“多謝王爺掛念,一切都好,張某給王爺請安啦。”</br> 福王爺說道,“國公深夜前來,有何要緊之事啊?”</br> 英國公遲疑了一下,“這......”</br> 福王明白,一揮手稟退左右,說道,“好了,但說無妨。”</br> 英國公說道,“王爺可曾得到消息?皇上龍馭歸天,信王被魏忠賢囚禁在乾清宮懋德殿,我們斗膽,請王爺出來主持公道,匡扶大明社稷,重整大明朝綱。”</br> 福王說道,“竟有這事?”沉吟片刻說道,“英國公,本王早已不問朝政多年,只想做一個安樂王,頤養天年罷了?”</br> 英國公說道,“王爺不問朝政,落得清閑不假,但是有坊間傳言,說王爺與魏忠賢已經達成協議,想扳倒信王,和閹黨平分江山,各自為王啊。”</br> 福王一聽,勃然大怒,說道,“一派胡言,英國公,你在此胡言亂語,就不怕本王治你個污謗之罪?本王可以將你立刻斬殺,你信不信?”</br> “信,”英國公說道,“我也不信這些謠言,但是,王爺,您也不能袖手旁觀,見死不救吧?”</br> 孫士秀也站起來拱手說道,“王爺,我大明江山,乃是太祖皇帝,平民起家,一生征戰,靠著文治武功,仁義賢明,至今已兩百余載,王爺豈可坐視不理,將祖宗的基業拱手獻于閹賊之手,王爺百年之后,如何面對列祖列宗?”</br> 福王指著孫先生說道,“你是何人?敢在本王面前大放厥詞?”</br> 英國公趕緊跪倒,說道,“此人是一士人,信王的好友,我們二人冒死直言,就是懇請福王爺能夠以大明社稷為重,出面力挽狂瀾,古有周公之圣賢,今日大明江山,還要仰仗福王您啊。”</br> 福王爺聽完兩人這一番話,句句切中要害,不由沉思良久,不再言語。這周公的比喻,讓福王爺動了心思。過了好一會,福王爺說道,“你想要我如何去做?”</br> 英國公說道,“王爺,皇上早就已經留有遺詔,囑托信王繼承大統,無奈魏忠賢把控宮廷,囚禁信王。我們希望王爺能夠帶領我們夜闖宮門,救出信王,輔佐信王登基,繼承大統,信王一定會感念王爺,終生不忘王爺的恩德。”</br> 福王惱恨的說道,“他果然是傳位給了他的弟弟。”</br> 孫先生說道,“王爺,子承父業,兄終弟及,這也是自太祖至今的古訓,天經地義,無法更改。若王爺能效仿周公,助信王登基,大明先皇不僅感念王爺賢明,也會萬民景仰,名垂青史啊。”</br> 福王爺說道,“好一個子承父業,兄終弟及,哪有永樂盛世?\"</br> 此言一出,如雷轟頂,英國公和孫士秀連忙撲通跪倒,說道,”福王爺萬不可有此想法,今時不同往日,當年成祖爺靖難之時,國家安定,盛世太平,今日我大明外有金人虎視眈眈,戰禍不斷,國內已是滿目瘡痍,黎民倒懸,正是我大明朝危難之際,再起戰火,豈不斷送我大明江山?”</br> “哼,本王只是不平而已,哪會不清楚這些事情。好啦,你們速去準備,萬事俱備之后,再來向我稟報。”福王爺說完,拂袖而去。英國公和孫士秀雖然受了王爺的申斥,但是心里卻是高興,終于說服福王爺,那大事可成矣。</br> 英國公張維賢和孫先生出了姬府,匆匆趕回信王府,眾人正在擔心他們二人的安危,見到兩人安全歸來,這才放下心來。</br> 兩人一見大家都在等待消息,便一起興奮地說道,“大事已成,大事已成啦。”兩人便把如此驚險,終于說服福王爺的經過說了一遍,大家都十分高興。</br> 英國公連忙吩咐盧象升,去召集洪承疇等官員,這些官員憎恨閹黨已久,正好可以派上用場。另外安排袁崇煥,立即悄悄趕赴京城戍衛營,調集自己親信所統率的御林軍,一個時辰之后,立刻出發,直奔紫禁城。</br> 此時的紫禁城內,也正進行著一場驚險的明爭暗斗。魏忠賢等人正遲遲拿不定主意的時候,一些官員得到皇帝駕崩的消息之后,紛紛進宮探視,無奈錦衣衛把守森嚴,一眾官員都被擋在了攻門之外,頓時吵吵嚷嚷,爭鬧不休。錦衣衛統領和當值太監無法掌控局面,只得往上急奏。</br> 魏忠賢、王體乾和魏良卿也是急得團團轉,沒有好的辦法。最后,實在沒有辦法,魏忠賢牙一咬,心一橫,只能狗急跳墻,孤注一擲了。他命令王體乾和魏良卿一道趕往乾清宮,派人秘密除掉信王,然后派人火速出京,急調薊州總督閻明泰,火速率兵來京支援。</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