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不抱怨的世界 !
第六章沉默與怨言
真誠的分享
我拿到了紫手環,下定決心不抱怨、不批評、不講閑話。
一次,我與朋友一起吃午飯。當她開始說起“不對”的事情并希望我表示贊同時,我挽起袖子告訴她我正戴著紫手環,并仔細向她解釋了我如何努力讓自己不再抱怨。
然后,她說:“那么,我們該說些什么呢?”
那一刻真的是非常尷尬。我答道:“我也不知道。”然后我開始說我們正在吃著的東西是多么棒、路邊的花朵是多么美麗。
若別人在對話中突然對我說起這個,我也一定會感到非常錯愕。但是,漸漸地我對此適應了起來。我會轉變話題,或者是把對話向積極的方向引導。(有時候我還會說:“不好意思,我得去趟洗手間。”)——瓊·麥克盧爾加利福尼亞州布拉格堡
我們重復做出的行為,決定了我們的人格。杰出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
在“有意識的有能”階段里,你會變得超級敏感。你開始意識到自己說的每一句話。你移動紫手環的頻率愈來愈低,因為你說話十分謹慎。你現在的語言積極正面多了,因為你開始會在還沒開口說話之前就逮住那些抱怨話。你的紫手環已經從“讓你發現自己正在抱怨的工具”變成了“你的話語在說出之前要先篩選的過濾器”。
“開口說話前,先想想你說這句話是不是比沉默更有意義。”
——印度瑜伽大師 Swami Kripalvanandji 一家人接受了不抱怨的挑戰,他們發郵件告訴我,幾乎所有的家庭成員都同時到達了“有意識的有能”階段:“差不多有一周時間了,我們晚飯時坐在一起,互相望著,但就是不敢開口說話。”
在“有意識的有能”階段,這種長時間的沉默是非常典型的現象。你也許之前就總是聽到母親說:“如果說不出什么好話,就干脆閉上嘴巴。”直到此時,你才領悟到這句話的真意。
在我們的手環索取量還沒達到能夠讓我們專門訂制圖案時,我們的手環都是從一家制作“Spirit”(精神)手環的新興公司購置的。如果某個學校的標志性顏色是綠色,那么他們就會訂購綠色的“Spirit”手環;如果某個學校的標志性顏色是紅色,那么他們就會訂購紅色的“Spirit”手環。
當我們的手環索取量達到能夠專門訂制圖案的數量時,有一段時間,我們還是在手環上與我們的標志相對的那面雕印著“Spirit”一詞。這是因為,我們發現“spirit”一詞源于拉丁文“spiritus”,意指“氣息”。在“有意識的有能”階段,人們能做的就是做個深呼吸,而不是莽撞地將抱怨脫口而出。抱怨是一種習慣,而暫停一下、吸口氣,你就能給自己一個機會,在說話時更小心地用字遣詞。所以,我們留下了“Spirit”一詞,提醒大家要“深呼吸”,而不是“窮抱怨”。
后來,我們還是把“Spirit”這個詞從手環上拿掉了,因為許多人一看到這個詞,會想當然地以為我們是要引導人們皈依宗教。而不抱怨的世界是非宗教性的人類轉變運動。
“微笑,呼吸,慢慢來。”
——一行禪師
Spiritus,意思是呼吸。當你發現身邊的人都在抱怨,而你也很想加入他們時,呼吸吧。當不好的事情發生了,而你也有機會向其他人發泄自己的挫敗情緒時,呼吸吧。
呼吸。呼吸然后沉默。
沉默給了我們機會,讓我們能出于更崇高的自我、而非人性的自我來說話。沉默是通往“無限”的橋梁,但也是讓很多人感覺不自在的東西。我記得少年時期,我們家有時會住在湖邊的房子里,我會獨自泛舟,到離家一英里遠的小島上露營。沉默給了我機會,和內在的自我重建聯系。
“做所有事都不要抱怨。”
——《腓立比書》2:14
有一次,當我正要前往島上小居時,我聽到父親在岸邊對著我大叫。
“威爾!”
“怎么了?”
“你要去哪里?”
“到康特島那邊露營。”
“你一個人去嗎?”
“是啊。”
停頓了片刻,他又說:“你要帶一臺用電池供電的電視去嗎?”
“不用了,爸……謝謝。”
又停頓了一會兒,不過這次停的時間更長了。他說:“那,要不要帶臺收音機?”
“不用了,謝謝。”
我爸爸在那里站了一會兒,聳聳肩,轉身離開,走回屋中。我愛我的爸爸,但他不是很習慣沉默。他睡覺時甚至都會開著床前的大屏幕電視,聽著它發出的喧囂入眠。
如果你喜歡禱告,“有意識的有能”階段是提升你禱告深度的良機。你已經真的不想再移動手環了,所以,你可以先說一小段祈禱文,再開始說話。為自己尋求指引吧,讓你說出來的話具有建設性而非破壞性。如果無話可說,那就保持沉默。在這個時候,保持沉默可比重新回到二十一天挑戰的第一天好多了。
“愚昧人若靜默不言,也可算為智慧。閉口不說,也可算為聰明。”
——《箴言》17:28
我年輕時推銷電臺廣告,曾經和一個話非常少的人共事。和他熟了之后,我問他為何會在其他人都爭相發言的會議中一句話都不說,他告訴我:“如果我不說話,別人會以為我比較聰明。”如果你什么也不說,大家至少還會贊揚你聰明。當我們說個不停時,不但不會讓自己的言論聽起來睿智,反而只會顯示出自己不夠自在,片刻都無法忍受沉默的局面。
要知道我們結識的某個人對自己而言是否很特別,有一個測試方法是看看我們和這個人若不說話能相處多久。我們只是因為有他們的存在而感到安心,享受著他們的陪伴。一大堆無心的閑扯并不會讓我們的相處時光更美好,反而還會糟蹋了這段寶貴的共處時光。
沉默能讓你自省反思、慎選措辭,讓你說出你希望能傳送創造性能量的言論,而不是任由不安驅使你發出又臭又長的牢騷。
我們收到了一封電子郵件,在郵件中,一位來自國防部五角大樓的中校,描述了他所經歷的這個不抱怨階段:快速報告一下我們的現況。十二只手環已悉數分發給我的同事們,有位女士(她一向安靜低調)進展得很不錯,我想她應該已經邁入二位數時代了。
然而,我們其他人都發現,這件事要比想象中困難得多。不過它已經對我們產生了重要的作用,盡管……當我們抱怨時,我們知道自己在抱怨,就會先暫停,移動手環,組織措辭,使用更正面的語言重新發言。我現在甚至連一整天不抱怨都還做不到,但我看得出來,這是強而有力的溝通工具,有助于幫助辦公室成員同心協力。當我們抱怨時,我們會自我解嘲,挑戰彼此,誓要找出更好的方法。等到有人達成目標時,我會再寫信來報告最新狀況。(現在每個人都很興奮,摩拳擦掌,要把這項挑戰推介給更多五角大樓的員工,我們正在進步中。)祝空軍節愉快!
——凱西·哈佛斯塔
我之前提到過,抱怨時用的字眼往往和非抱怨時使用的字眼相同;是你的意圖和語言背后隱含的能量決定了你是否在抱怨。所以,你要開始注意自己是否經常說以下這些話,以及你都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當然會這樣!”
●“難道你不知道嗎?”
●“我只是運氣好!”
●“我總會碰上這種事!”
當事情不太對勁時,你說“當然會這樣!”或者“難道你不知道嗎?”,這其實是在傳送這樣的訊息:你在等待壞事的降臨。聽見你說這樣的話,生命就會給你帶來更多的問題與挑戰。
看看自己會在什么情況下說“當然會這樣”,這是檢驗自己是否積極向上的最好的晴雨表。
我還記得,我是如何第一次決定認真留意自己的言論,同時明白這些話是在反映我的想法,而想法將造就我的現實生活的。我借了一輛開了二十年的小卡車,從倉庫里運回一些東西。這部F-150 老車的引擎已經跑了十幾萬英里,所以每開二十英里就要用掉大約一加侖的油!一路上,我時常停下來給這輛老卡車加油,同時也在后車廂放一箱油,以備不時之需。
踏上旅途去一百多英里外的倉庫取東西時,我確定油箱已加滿了油,還邀請我們家的狗吉布森跳上前座陪伴我。
我花了好幾個鐘頭,才從南卡羅來納州艾納市的家開到曼寧市的倉庫,再把物品裝上車。回程時,我決定走捷徑,朝南卡的葛利里鎮的方向行駛。我以前住在曼寧,對通往葛利里鎮的路很熟。其實,我以前常在周末騎單車到葛利里鎮,然后再騎回來,把這當作鍛煉身體。那條路單程約有十三英里,車輛并不多。
我一直都很細心地檢查這輛老車,定時給它加油,但太陽開始西下時,“引擎故障”燈亮了。那一刻,我的思考模式照理說應該是:“糟糕!有麻煩了。”但是,這次我克制住了。我記得,當時我下定決心,要監視并且控制自己的大腦。
我轉身對在副駕駛座打瞌睡的吉布森說:“會有辦法解決的。”內心里,我覺得自己有點瘋狂——并不是因為我在對狗說話,而是因為我竟然會認為自己能夠在荒涼的鄉間小路上開著一輛破卡車回家。就像我說的,我對這條路很熟,這十三英里路上只有十來戶人家,而我又沒帶手機。
卡車茍延殘喘著繼續行駛了一英里多,引擎才完全停止運轉。“會有辦法解決的。”我咬緊牙關,對自己說道,努力讓自己的語氣聽起來篤定而自信。卡車開始慢了下來,最后終于停在這條路上少數幾處人家中的某一戶門前。
“當然會這樣!”我對自己和吉布森說。我慶幸于當前事態的發展,但仍對我們竟能如此幸運而感到驚訝。我心想:“或許會有人在家,讓我借用電話。”這樣,我就可以打電話給別人讓他們來接我,把車停在路邊,等人修好后再開走。
然后我又想起卡車里裝滿了東西,不禁大聲說道:“我最好今晚就開車回家,不要把這些東西留在路邊。我不知道問題會怎么解決,但我要相信可以解決。我相信,今晚這輛裝滿東西的卡車能夠停在我自己的車道上。”
請記得,這并不是我處理類似問題的一貫作風。以前,我會直接下車,說不定還會做些“有幫助”的事,比如罵罵咧咧或踢輪胎。但是這一次,我閉上了眼睛,在腦海中想象我和吉布森慢慢地駛入家里的車道。在我想象的畫面中,那時候是傍晚(和當時的時間一樣),而我穿著和當時一樣的衣服。我先讓自己安靜地稍坐片刻,好好記下這幅畫面,再走向那戶人家,按下門鈴。
當我聽到屋里傳出騷動的人聲時,我微笑著又說了一次:“當然會這樣!”這一戶(這是數英里路來我唯一看見的屋子)不僅有人在家,而且是我的卡車在他們家門口拋錨的時候在家——對此我滿懷感恩。一名男子前來應門,我做了自我介紹。當我向他解釋我的卡車拋錨了,并詢問能否借用電話時,他在黑暗中瞇著眼睛,朝卡車所在處打量著,問道:“你開的是什么卡車?”
我說:“福特。”
他微笑著說:“我是福特卡車經銷商的維修主管。我去拿工具來看看。”
他去拿工具時,我又說了一遍:“當然會這樣!”幸福來得太突然,我都感到有點眩暈。我的卡車不僅停在了荒野中的一戶人家門前,而且這家的男主人正好就是我這輛開了千百英里的卡車的品牌維修商。
像一個孩子一樣,去堅信;這樣奇跡就會發生。
——特里薩·蘭登(Teresa Langdon)太棒了!
我拿著手電筒,而我的新朋友在引擎蓋下敲敲打打了十五分鐘,終于轉身沖我說:“是你的燃料系統不太對勁。你需要換個小零件,只要一兩塊美金,可是我家里沒有這種零件。”
他繼續說:“不過,這主要是管線問題,倒不是機械性故障。”
我說:“沒關系。那我可以借用一下電話嗎?”
他說:“呃,你的問題出在管線,而我爸正好從肯塔基州來看我,他是管線工人。我去叫他。”
他進屋里去叫他父親時,我揉搓著吉布森脖子上的毛,興奮地笑道:“當然會這樣!”
幾分鐘之后,他父親診斷出問題:“你需要一根約三英寸長、四分之一英寸寬的管子。”
“就像這樣嗎?”他的兒子從自己的工具箱里拿出一根尺寸剛好的管子。
“就是這個!”父親說,“你在哪里找到的?”
兒子說:“我也不知道是哪兒來的。一個月前,我在工作臺上發現了這根管子,就把它丟進工具箱里,以備不時之需。”
當然會這樣!
五分鐘后,我和吉布森又上路了。“真是難得的經歷!”我對吉布森說,而吉布森那時已經興奮地把頭探向窗外。
一切都解決了。我們行駛在回家的路上。當晚,我就能開著滿載東西的卡車回家了。
但就在那一刻——加油燈突然亮了起來。我們停留太久,耗盡了卡車的油,油量低得危險。而回來之前,我已經在倉庫那里把車上的備用油都加上了。
當時四處都不見人家,我開始有點擔憂,但又趕快阻斷這樣的思緒,大聲說:“問題已經解決過一次了,這次一定也會沒事的!”我一邊開車,一邊再次想象著我和吉布森當晚平安地把卡車開回家的景象。
轉彎進入葛利里鎮時,我開往當時鎮上唯一的加油站。當我把卡車開進站里,老板正在鎖門準備打烊。
“需要幫忙嗎?”他問。
“我需要油。”我說。
他重新打開加油站的照明設備,說:“需要什么自己來吧。”走向貨架時,我把兩手伸進褲子口袋,掏出身上帶的所有錢。以當時卡車吃油的速率,我知道可能需要加四夸脫(譯注:約4.5升)的油才能到家,而我身上只有4.56美元。我于是抓起兩夸脫(我手頭的錢只能買這么多)的汽油,放在柜臺上。
“你有沒有看到另一個牌子?”老板問我。
我說:“沒有。”
他走向陳列架,我跟在他身后。
“找到了。”他說,“這個牌子很不錯——我覺得比你拿的那種更好,可是我以后不進貨了,所以今天特價,只要五折。”我努力保持鎮定,以免露出欣喜若狂的模樣。我把四夸脫的油抱進懷里,走向柜臺。當天晚上十一點十七分,我和吉布森平安地駛上了家里的車道。
“他不相信那些不遵從自己信念的人。”
——托馬斯·福勒(Thomas Fuller)這一切究竟是怎么發生的?上天的安排?要創造這樣的奇跡,要克服多少其他的各種可能性?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答案是:“管他呢!”事實就是如此,而且,只要我們相信,這樣的事情還會一次又一次地發生。未來并不確定,抱怨當下只會為你帶來更多的困難。
人們經常問我一個問題:“難道你不需要通過抱怨得到想要的東西嗎?”其實,要獲取想要的結果,你可以好好表達自己的期許,而不需要抱怨現況。
一段時間前,我的手機響了,來電顯示是“不明號碼”。當時我正在忙,沒有接電話,打來的人也沒有留言。一小時后,我又接到了這個“不明號碼”打來的電話,但是我沒有接。接下來,幾乎每隔一小時,我都接到同樣的“不明號碼”打來的電話,我都沒有接到,而對方也沒有留言。
那天晚上,我終于接到了這通“不明號碼”來電,聽到電信公司的語音留言:“這是一條給瑪麗·強森(非真名)的重要訊息……如果你是瑪麗,請按 1;如果不是,請按 3。”
我心想,這下可終于知道這個電話是誰打來的了。我按了 3,希望不會再有類似來電。
但是,電話還是持續打來。十五分鐘后,我接到了同樣的電話。我依舊按下了3,希望告訴電信公司我不是瑪麗·強森,希望他們能發現錯誤,不再打電話過來。
但電話并沒有停止。每次接到電話,我聽到的都是同樣友善的語音留言。我不斷按 3,來電依然沒有停止。
人都會犯錯。我知道我也會犯錯,而所謂的公司,只是一大群想盡力做好事的人。在過了好幾天每小時都有固定來電的日子后,我打給電信公司解釋這樣的狀況,而他們也確保會對此進行處理。
但是,來電還是持續不斷。
若我尚未開始二十一天不抱怨的挑戰,我可能會再打給電信公司,要負責的主管來接聽,臭罵那可憐的家伙一頓。此外,我還會告訴每個我能接觸到的人,說這簡直是亂七八糟、不可理喻,讓我深感不便與煩惱。
然而,這次我又打了一通電話,對客服人員說:“我知道出錯是難免的,我也知道這不是你的錯。但是我應該不再接到貴公司的電話才對,而我也愿意和你配合,直到我們發現問題出在哪里,并一起解決。”不到十分鐘,她就發現癥結所在(他們把我的號碼當成那個人的號碼輸入了電腦)。來電停止了。
我不必讓血壓躥高或大發雷霆,就能得到想要的結果。我也沒有向朋友、同事和家人發牢騷,把他們牽扯進來。我反而是找了個可以幫助我的人,解釋我想要什么,并為了達到自己的要求堅持到底。
要達到某個目的,更簡單的方法是不要一直談論這個問題,或是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上面。你應該從更高的層次來思量這個問題,只談你的希望,只和可以提供解決方案的人談,如此解決問題的時間會縮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你也會變得更加快樂。
“但是,我們國家每一起偉大的事件,都是起源于抱怨……你看看托馬斯·杰弗遜(美國《獨立宣言》起草人和開國元勛)和馬丁·路德·金博士(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 我收到的一封電子郵件這樣寫道。
就某方面來說,我同意這位女士所言。邁向進步的第一步就是不滿。但如果我們只停留在不滿的階段,就永遠無法前進,無法迎向更光明的遠景。那些覺得抱怨是理所當然的人,哪里也到不了,只會在同一個不快樂的出發點原地打轉。我們的焦點必須放在我們希望發生的結果上,而不是我們不希望發生的事情上。抱怨正是把焦點放在我們不希望發生的事情上。
托馬斯·杰弗遜和馬丁·路德·金指出我們的國家存在問題,但是他們并不僅限于此。他們還勾畫了未來的美好愿景。這些歷史上的偉大人物讓不滿驅策著他們勾勒美好的遠景,而他們對這番遠景的熱情又激勵了其他人前來追隨。他們全神貫注地展望更光明的未來,讓全國人民的心也跟著雀躍、振奮。他們轉化了全國的意識,結果也轉化了我們的未來。
“有些人是看到當前的現況,然后問為什么會這樣。我則是夢想著未曾出現的景象,然后問為什么不是那樣。”
——羅伯特·肯尼迪(Robert Kennedy)抱怨的人會問:“為什么?”
不抱怨的人會問:“為什么不?”
1963年8月28日,二十多萬美國人來到華盛頓,要求爭取平等的權利。在這個歷史性時刻,馬丁·路德·金牧師并沒有站在林肯紀念堂的臺階上對著臺下的民眾抒發怒氣或抱怨。他說:“美國給黑人開了一張空頭支票——一張蓋著‘資金不足’的印戳被退回的支票。”但是,他并沒有只是讓人們沉浸在不滿中。他沒有把焦點放在問題上,而是超越了問題本身,建立更宏觀的格局,激勵人們在心中創造出未來世界的美好愿景。
他發出這樣的宣示:“我有一個夢想!”他的這個演講被多家報紙、網站贊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演講”。他用自己的語言為聽眾們創造了一個沒有種族歧視的世界。他說,他曾經“到達那山巔”,而他鏗鏘有力、激勵人心的話語,也帶著我們和他一起登頂。他把注意力投注于當前問題之上,轉而尋求問題解決的方法。
托馬斯·杰弗遜在《獨立宣言》中,清楚地陳述了眾殖民地在大英帝國統治下所遭逢的挑戰。然而,他所起草的文件并不是一連串冗長的牢騷。如果是,這份文件大概也就不會攫獲全世界的想象力,并得到其他國家的支持,因而一統殖民地了。
《獨立宣言》的第一段寫著:
在人類事務的發展過程中,當一個民族必須解除和另一個民族之間的政治聯系,并在世界各國之間,本著自然法則和上帝賦予的權利,主張獨立和平等的地位時……暫時想象你自己是這十三個殖民地的居民,試著去理解這個概念——本著自然法則和上帝賦予的權利,主張獨立和平等的地位。在杰弗遜起草這篇宣言時,英國是全世界最大的超級強權國家,而他只是毫不夸大地冷靜直陳:這些羽翼未豐、組成紛雜的殖民地,和這頭政治巨獸是“平等”的。
你可能在腦海中已經聽見了殖民地人民為如此言論所發出的集體驚呼聲,隨之而起的則是飽漲的自尊和熱忱。他們怎能渴求這種遙不可及的理想,希望和英國平起平坐呢?因為這是“本著自然法則和上帝賦予的權利”。
這不是抱怨,這是夢想著美好未來的堅定遠見。這也是在超越問題本身,尋找問題的解決途徑。
我也有一個夢想。我記得這輩子最常聽見的新聞,就是聚焦于中東局勢的“和平談判”。我聽過這些“和平談判”討論的內容,感覺上似乎更像“戰爭談判”或是“如果你們停止這樣做,我就不會再這樣談了”。美國總統召集了中東地區的所有領袖,試圖讓他們調解彼此的差異。但這些談判的焦點一直都放在“差異”上,因此就我個人看來,他們的進展始終微乎其微。
“你不可能同一時間既為戰爭做準備,又試圖阻止戰爭的發生。”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如果在這些“和平談判”中,領袖們聚在一起討論的是“彼此若能消弭嫌隙”,將會怎樣呢?如果他們“能共同建立一個集體的夢想,實現和平共處、互相體諒的目標”,又會怎樣呢?
當這種真正的“和平談判”發生時,規則就變得很簡單了。他們不會再去談論現在怎么樣或是過去發生了什么事,所有的焦點都只會鎖定在:當彼此不再針鋒相對時,將來會怎樣。他們可能會問:“我們之間的和平,看起來、聽起來、聞起來、感覺起來是什么樣子?當戰爭和異議對我們來說已成為遙不可及的記憶,是必須查閱史書才能知曉的過往情景時,又會怎樣?”
這些談判的焦點只會鎖定在眾人冀望的結果,也就是和平上。就只是這樣。這些談判完全不會提到“如何”。“我們如何做到”,這樣的問題,從一開始就會被所有人禁止。一旦雙方試圖要找出如何達成和諧共存的方法,地理疆界、補償報酬、撤軍限武、文化與信仰差異以及各種對立的觀點,只會將他們的注意力再度轉移回當前的議題上。而這樣的焦點,將使他們繼續陷身于這些問題的泥淖。
當你正在歷經“有意識的有能”這個階段時,如果使用了“當然會這樣!”“難道你不知道嗎?”“我只是運氣好!”“我總會碰上這種事!”這樣的措辭也沒關系,但只能在你認為好事發生時才能用。
當事情進展順利時,把這些話當成是你表達感恩的贊嘆之語。很快,你會發現有更多的好事發生。
“你要記住,最重要的是:隨時做好準備,為了你可能成為的更好的自己,放棄現在的自己。”
——W. E. B. 杜波依斯(W. E. B. Dubois)我有個朋友住在西雅圖,他總是說自己是全世界最幸運的人。他有貌美的太太和圓滿的家庭,事業成功,年屆三十就成為百萬富翁,身體也十分健康。你可能會說他只是運氣好,他自己也同意。但僅僅說他運氣好還遠遠不夠。他之所以生活如此美滿,是因為他相信自己很幸運。每天早上起床后,他都會尋找能證明自己幸運的證據,每天他的運氣都很好。
所以,何不試試看呢?當你諸事順遂時,不管這些是多么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記得說:“當然會這樣!”
我們的言語有著強大的力量。當我們改變嘴里說出來的語言,就會開始改變自己的人生。大約一年前,我在州際公路的內側超車道上開車。在我前面的是一輛轎式休旅車,時速大約比限速慢了十英里。我心里開始嘀咕起來:“如果要開得比限速慢,他難道不知道要走外側車道,讓其他人先過嗎?”
幾天后,我又上了超車道,前面還是一個小心翼翼的駕駛者,開車時速比限速慢了不少。那名駕駛者開的還是轎式休旅車。
此后幾周,同樣的事情連續發生:慢吞吞的駕駛員+超車道=轎式休旅車。這些人成了我的眼中釘,我會向認識的每個人提及此事。我覺得這很有趣,這只是一種巧妙的觀察結論,但我也的確注意到,這種事發生的頻率愈來愈高了。
最后,我開始明白,是我自己認定“轎式休旅車的駕駛者都很沒禮貌且妨礙交通”。因為我相信這個,所以這種事就落到我頭上。
信仰的力量無比強大。詞典上對信仰的解釋是:“某人認為正確的某事。”因此,信仰是一種絕對但武斷的心理立場。信仰決定現實,信仰可以改變。
信仰是一種絕對但武斷的心理立場。
我想找另一種方法重新詮釋這項觀察,于是想到了美式賽車(NASCAR)。在美式賽車的賽程中,如果發生事故或存在危險,就會有一臺定速車上場,讓所有參賽者減速慢行。這些車手必須跟在定速車后面,直到前方的危險清除,再次恢復安全狀態。
“如果轎式休旅車是州際公路上的定速車呢?”我心想。或許轎式休旅車是要讓我減速,這樣才不會讓我拿到罰單或者是發生車禍。
這聽起來有點牽強。對于是否接受了這種理念就能夠改變我的經歷,我表示懷疑。但只要它能幫助我在以后遇到轎式休旅車不再焦躁,它就值得我去嘗試。
之后,每當我在左側超車道上碰到慢吞吞的轎式休旅車,我就開始感謝這些“定速車”:“噢,前面有一輛定速車。”我會這么告訴自己,“我最好減減速。”很快,這變成我的慣性反應,我根本忘了自己之前對它們的感覺。
有趣的是,當我改變了對轎式休旅車的稱呼,我開始感激它們讓我減速慢行,而我也發現自己很少被堵在超車道上了。如今,我在通勤途中幾乎很少被轎式休旅車拖慢速度,即使真的碰上了,我也會對它們表達謝意。
改變自己對轎式休旅車的看法,并贊揚它們為定速車之后,我就改變了它們對我的意義;它們也變成一種禮物,而非障礙。如果你開始用能激發心中正能量的詞稱呼生命中的人、事、物,你就會發現,它們不僅再也不會讓你煩心,還會為你帶來靈感與成長。改變你的措辭,看著自己的生命如何隨之改變吧。例如:不要說試著說
問題
機會
挫折
挑戰
敵人
朋友
眼中釘
導師
痛苦
不適
我要求
我會感激
我不得不
我可以
抱怨
請求
磨難
旅程
你做的好事
我創造的好事
試試看吧。剛開始可能會覺得有點困難,但是請仔細觀察,它如何改變了你對人或事物的看法。當你改變用語時,情況也會隨之改變。
英國文豪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在《失樂園》(Paradise Lost)中曾經說過:“境由心生,心可以使天堂淪為地獄,讓地獄變成天堂。”
當別人問起近來可好時,我曾聽過有些人語帶嘲諷地說道:“真是快活似神仙呢。”我決定把這句話當成是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真心回應。當有人向我問好時,我會不帶嘲諷、誠心誠意地回復:“真是快活似神仙呢。”
起初我感覺不太自在,但現在這已是我不假思索的答案了。我注意到,這句話會讓其他人露出燦爛的微笑,同時也提醒著我,當下我就可以決定自己是想要快樂還是悲傷,是要置身天堂還是墜落地獄。
你知道“阿門”的意思是什么嗎?我的朋友回答說:“這是祈禱中用來結尾的詞;就好比對上帝說‘通話完畢’。”
其實,“阿門”并不是這個意思。
“阿門”的意思是“確實如此”。它是在為你祈禱的東西做一個肯定性的結尾。這表明,你相信自己尋求的東西能夠實現或達到。你已經向上帝說出了自己的要求,現在你肯定能夠達成這個愿望了。
想想看,你的語言具有多么強大的能力。然后,你自己決定是不是要在你說的話后面加上“阿門”(“確實如此”):“人都撒謊。”
“確實如此。”
“沒人喜歡我。”
“確實如此。”
“顧客都不買東西。”
“確實如此。”
“我可能會孤獨終老。”
“確實如此。”
“我找不到工作。”
“確實如此。”
“生活是不公平的。”
“確實如此。”
“我永遠也還不完債。”
“確實如此。”
“我永遠找不到自己喜歡的工作。”
“確實如此。”
“服務人員態度都很差,而且幫不上忙。”
“確實如此。”
以及其他許多許多……
你所說的會變成現實。依你之前的習慣,你可能會傾向于說一些批評性的、諷刺性的、負面的話語。要克制自己需要花上一段時間。要學會新的說話方式,最好的辦法就是沉默。花點時間深吸一口氣,然后選擇自己要說什么。
“沉默是最好的說話藝術。”
——馬爾庫斯·杜利烏斯·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要做出明智的選擇。
選擇說那些你想要得到的,而不是抱怨事情已經存在的方式。如果你抱怨,那就聳聳肩,重新開始吧。每抱怨一句就移動一次手環。有句話說得好:“如果哥倫布起航后放棄了,沒有人會責怪他。但是,當然現在也不會有人記得他了。”
要變得不再抱怨,這本身也是一次航行,與哥倫布的航行有共通之處。它們都始于一個令人興奮的念頭,人們認為自己能夠在航行中收獲豐富多樣的寶藏;但這兩場航行都需要花上很長很長的時間,有時候甚至會時間長到令你無法忍受。但是,不要回頭,不要放棄。美麗的新世界在前面等著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