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同徐氏一同抵京的,還有朱棣的嫡長子朱高熾以及嫡長孫朱瞻基。
燕王不喜歡自己的嫡長子。朱高熾長得胖倒也罷了,更重要的是他還有殘疾,連走路都需要人攙扶,而且眼睛也有點問題。既然親爹的態度也不過如此,穿越附身的朱棣自然也就更談不上對朱高熾有什么好感了雖然原來的歷史時空中朱高熾確實是一個仁厚的好皇帝,但他的外表確實對不起觀眾,這能怪誰?
與之相對的,無論是燕王還是附身之后的朱棣,卻都很喜歡朱高熾的嫡長子朱瞻基一個四歲大小的,粉妝玉琢的,天生聰慧的孩童,卻總是象小大人似的說著話,這副模樣確實逗人喜歡。
無論行為舉止還是思維方式,朱棣已經越來越象個皇帝了。但對于幼小的、可愛的生物,任何人都會打心底里喜歡,朱棣也不能例外。徐氏入宮的當天,朱高熾帶著世子妃和世孫朱瞻基去給朱棣請安。朱瞻基已經過了認生的年紀,因此對于來到陌生的地方并不怯場。一開始,他象個皮猴子似的晃著腦袋東張西望,用詫異和好奇的目光打量著自己的新家,不時纏著世子妃張氏追問這個追問那個。待見到朱棣,朱瞻基便學著大人的樣子給朱棣磕頭高呼萬歲。朱瞻基那奶聲奶氣的嗓音,一下子便逗得朱棣眉開眼笑起來。歷史上,永樂皇帝之所以下定決心冊立自己并不喜歡的嫡長子朱高熾為太子,這其中朱瞻基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數天后,朱棣率眾人大祀天地于南郊,大家都以為這次大祀天地是為了立徐氏為皇后,然而出乎眾人意料的是,朱棣在冊立徐氏為皇后之后,又立嫡長子朱高熾為皇太子,立皇長孫朱瞻基為皇太孫,封二子朱高煦為漢王,三子朱高燧為趙王,封朱文圭為一字并肩王。
冊封完畢后,朱棣發了一會兒感嘆。
封建社會由于皇權的誘惑實在太大,作為皇帝的接班人,太子這個位置表面上看起來風光,但實際上卻極為尷尬。在登上皇位之前,太子的廢立甚至生死往往只在皇帝的一念之間。想想,進一步就可以海闊天空,但停滯不前的話,卻相當于立于危崖之上,兩者之間的差距實在太大!特別是當皇帝擁有多疑的、獨斷專行的性格時,這種危機感就會愈發強烈。反過來說,皇帝看太子也未必順眼:太子很能干,那就必然和朝臣關系融洽,但這樣一來,皇帝就會懷疑太子和大臣們交往過多進而會威脅自己的皇位歷史上被迫成為太上皇的例子不多,但總歸還是有的。若太子無能,這事也辦不好,那事也辦不了,皇帝也同樣有廢掉太子的yu望。總而言之,太子表現得好也不行,表現得不好也不行,左右為難就是了。
朱棣比較欣賞康熙發明的“金冊立儲”的方式,也就是立儲后并不公開,而是將寫著儲君名字的金冊放在大殿的“正大光明”匾額之后,待皇帝大行之時,再宣讀遺旨。這樣一來,皇子們為了獲得父皇的青睞,平時就會老老實實地努力辦差,而且,父子相疑、兄弟相忌、臣子相訐的局面也可以消彌于無形。只可惜,這種冊立方式卻不方便在明朝使用,因為太祖皇帝規定了,除太子外,皇子成年后就必須封王出京。違反這一規定,恐怕會引發政治上的大地震。朱棣雖說準備充當一位改革者,但改革需要考慮成本和收益。若是改革皇儲冊立方式而惹得天下震動,似乎有些得不償失。
在朱棣發感嘆的同時,他的兩個兒子卻正在為有怨氣而不能發而痛苦。對于朱高熾成為皇太子,朱高煦和朱高燧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這其中,朱高煦的怨氣顯然更大一些。
朱高煦長得一表人才,相貌英俊,且有優秀的軍事才能,相比之下,朱高熾不但是個大胖子,還是個瘸子,連走路都要人扶,更別談騎馬了簡直就是廢人一個。
可是,偏偏就是這樣的一個廢人,只是因為生得早,卻能夠坐上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須彌寶座,這怎么能夠讓朱高煦服氣?!
更何況,父親總是會喜歡更象自己的兒子。朱高煦肖似燕王,都很英武、都很擅長軍事、都很精明、也都很無賴,因此永樂皇帝其實更喜歡朱高煦如果朱高熾并沒有朱瞻基那樣的好兒子,弄不好永樂皇帝會一狠心真的立更象自己的次子朱高煦為太子;如果朱高熾死得早,或許永樂皇帝會擔心建文皇帝的前車之鑒,于是立朱高煦為太子
可惜,“如果”只是“如果”,事實卻是朱高熾本人雖不討永樂皇帝的歡心,可他的兒子朱瞻基卻是永樂皇帝的心頭肉,而朱高熾的身體雖然不算健康,卻一直撐到了坐上皇位的那一天。
朱高煦之所以怨氣會更大一些,一方面是因為燕王平時對待他的態度確實比對待世子更好,另一方面,則是源于燕王在靖難之役中曾經對朱高煦說過一句“勉之,世子多疾!”
先介紹一下燕王說這句話的背景。
靖難之役末期,北軍已經打到了長江邊上,建文皇帝不得已派代表前去與燕王談判,希望能夠與他劃江而治。若是處于下風,燕王或許會暫時接受劃江而治,但既然處于上風,只能占便宜不肯吃虧的燕王自然不可能同意。
談判不成,于是接著打。
誰料到北軍雖然占了上風,可是南軍名將盛庸也不是圖有虛名之輩,他率領著南軍士兵作了殊死的反擊,并打敗了北軍,暫時擋住了燕王。
盛庸的抵抗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燕王的軍隊長期征戰也已經到了強弩之末,士兵們十分疲勞,都不愿意再打,希望回去休整。這一次燕王也動搖了,因為他也看出部隊確實已經到了極限,如果再打下去可能會全軍崩潰。
正在燕王左右為難之際,朱高煦卻正好帶領援軍前來助戰。這時,燕王十分高興地拍著自己二兒子的背,深情地說道:“勉之,世子多疾!”
漢語實在是很深奧。
“勉之”是鼓勵朱高煦好好干、加油,沒什么出奇的地方;“世子多疾”也只是陳述事實而已,問題在于這兩句話聯系在一起看,其含義不免就令某些人浮想聯翩了。
在朱高煦聽來,這句話無疑是將來會傳位于他的暗示。受到這樣的刺激,朱高煦立即拿出吃奶的力氣拼命攻打盛庸。或許援軍是生力軍的緣故吧,接下來北軍終于大勝南軍,之后一舉渡過長江,直抵京城。不久后,燕王登基稱帝。
令朱高煦失望的是,“勉之,世子多疾”這句話還余音未了,誰知在靖難之役中出力最少的朱高熾剛抵達南京不久,就馬上被立為了太子,這叫朱高煦怎么能夠甘心?!
朱高煦雖然憤怒不已,但一時之間卻想不如該怎么辦。因為,朱棣在冊立朱高熾為太子之前半點風聲都沒有,也就是說,朱高煦被弄了個措手不及。
朱高煦生著悶氣沒有說話,但朱棣卻不肯就這樣放過他。
朱棣面無表情地向朱高煦和朱高燧問道:“你們倆為什么不向太子賀喜?”
朱高燧愣了愣,瞟了朱棣一眼,然后不情不愿地向朱高熾走過去向他道喜。
朱高煦卻因為本來就咽不下那口氣,又仗著父親歷來寵愛自己,便梗著脖子說道:“前不久父皇還說過‘勉之,世子多疾’”
看著朱高煦一副斗雞的模樣,朱棣無聲地透了口氣。這顯然就是所謂的恃寵驕縱了。
燕王喜歡朱高煦,但朱棣對他的觀感卻只是一般。
要說呢,朱高煦的外表確實占便宜,畢竟良好的外表更容易獲得他人的好感。而且,朱高煦也并非徹底的無能之輩靖難之役中,朱高煦已經用事實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太子之位爭奪的失敗,卻也不能怨朱高煦能力不行。在朱高煦和朱高燧的努力下,*的勢力遭受過數次重大打擊,太子的地位好幾次受到威脅。只可惜,在這件事上起決定作用的畢竟是皇帝本人。一旦朱棣決定保朱高熾,朱高煦無論怎么折騰,又有什么用?
真正令朱棣對朱高煦產生惡感的原因在于:仁宗朱高熾死后,朱高煦又想造反。知道了這個消息后,朱瞻基派出中官候泰前去安撫對方。朱高煦以他老子為榜樣顛倒黑白,然后大言不慚地要求候泰“歸報爾主”,把那些煽動皇帝做壞事的奸臣們抓住送過來,再“徐議我所欲”。
朱瞻基不是建文皇帝,得知朱高煦給臉不要臉后,毅然決定大舉親征。朱高煦也不是朱棣。一個月后,朱高煦見事不可為,便在頭一天晚上派人出城送信,表示希望有一個晚上的時間用來告別親人,然后就投降。朱高煦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第二天他準備打開城門投降,然而他手下的部將王斌卻拉住了他,對他說了一番義正嚴辭的話:“寧一戰死,毋為人所擒。”
面對如此有骨氣的部下,朱高煦只得勉強打起精神發表了一通“與城池共存亡”的慷慨激昂的演說,昂首挺胸地走回了自己的指揮位置然后換了一條小路,偷偷溜出城池去向朱瞻基投降,旋即又發表了一篇投降演講:“臣罪萬萬死,惟陛下命。”
部將“寧一戰死,毋為人所擒”,主將卻偷偷溜出城投降;一個月前還大言不慚“歸報爾主”、“徐議我所欲”,一個月后便“臣罪萬萬死,惟陛下命”而且還“伏地戰栗”這也太丟人了!
如果不知道倒也罷了,既然知道朱高煦是個沒有骨氣的家伙,朱棣自然不會給他什么好臉色。
“當日朕說世子多疾,不可能在戰場上有優秀的表現,因此朕對你頗多期望,于是鼓勵你努力加油”朱棣厲聲質問:“莫非你是因為這句話而覬覦太子之位?!”
“剛才朕已經祭天地冊立了高熾為太子了。于朕,太子是臣,然而于爾等,太子卻是君。如今君臣位份已定,你竟然當眾說出這樣的話,簡直是大逆不道!來人!將這個逆子拖下去往死里打”
在侍從的幫助下,朱高熾拖著肥胖的身子艱難地走到朱棣近前,向他勸說道:“父皇,二弟他只是一時糊涂,您千萬別生氣。”
看著這個一臉忠厚的朱高熾,朱棣簡直哭笑不得。他之所以改變歷史提前冊立太子,還不是為了這個憨憨傻傻的家伙!他倒好,反過來給朱高煦說情!
本來朱棣是打算將朱高煦嚴厲處罰一番的,但既然太子為他求情,這點面子還是要給的。不然,另外兩個兒子以及臣子們見朱棣對太子不假顏色,誰知道會起些什么奇怪的心思?
不過,打壓朱高煦、朱高燧的既定方針卻不會因此改變,免得將來導致眾多大臣卷進皇子們的皇位之爭中。歷史上這場內耗不算很厲害,更談不上動搖國本,但朱棣對內耗特別厭惡,因此下定決心將之消弭于無形。
望著被侍衛架著的朱高煦,朱棣從牙縫里擠出一段話。
“大逆不道本該嚴厲懲罰,看在太子為之說情的面上,朕暫且從輕處罰。來人,把朱高煦這個不懂規矩的混賬東西押到宗人府,重打十棍,拘押三天。”
朱高燧臉色蒼白地看著眼前發生的一切。對于皇位,他也是有野心的。可朱棣的舉動已經不是殺雞駭猴,而是殺猴駭雞了朱高煦外表肖似父親不說,又向來得到朱棣的寵愛。如今猴子已經是這種下場了,雞焉得不驚?!
朱高燧正在慶幸自己老老實實去給朱高熾道賀因而能夠逃過一劫,卻聽見朱棣冷得象冰似的聲音。
“高燧,太子冊立后你沒有立即上前賀喜,是為不敬。回府后好好反思,平時沒事不準出門!若在讓朕知道你們這兩個混帳家伙再有什么對太子不敬的言行舉動,那就等著終生圈禁吧!”
聽到這句話時朱高煦不由腿一軟,如果不是被兩名侍衛架著,他絕對會摔個嘴啃泥。朱高煦忍不住回頭望了一眼,只覺得這一刻的朱棣特別陌生。
今天冊立太子,事先不透一點口風,事后也不留一點余地,全是皇上獨斷專行。朱高煦的言辭確實有不合適之處,但是對朱高燧的處罰,卻多少有點雞蛋里挑骨頭的味道。再怎么說,今天也是他和三弟分別被封為漢王和趙王的大喜日子,只不過向太子道賀遲了點,就遭到如此重的處罰基本上,這也就是所謂的欲加其罪何患無辭了。看來,父皇是鐵了心要讓那個廢物大哥繼承皇位了。想明白朱棣小題大作的動機之后,朱高煦不由深深地陷入了寒冷徹骨的絕望之中。
精神恍惚的朱高煦已經被拖走好半天了,可朱棣周圍仍然靜得連一根針落在地上都可以聽見。
朱高熾既高興又彷徨自打擁有記憶以來,朱棣就從來沒對他這么好過。此外,突如其來的優待也令他頗不自在。在這種古怪的氣氛下,朱高熾也不知該說些什么好。
皇后徐氏自然明白朱棣這樣做的目的,但她也沒說什么話。手心手背都是肉,反正朱棣只有三個兒子,而這三個皇子都是她的親生兒子,因此誰當皇帝對她來說都一樣。如今既然冊立了太子,那么狠狠敲打一下另外兩個兒子也是對他們好。畢竟,若是另外兩個皇子心生貪念而惹出什么事,那時可就不是責罵幾句能過關的。
在場的臣子當中,絕大多數人都看出了其中的奧秘。雖想說幾句好聽的話緩和一下氣氛,但一時之間,他們也不知該說什么好。若是說錯了話,豈不是伸出腦袋接石頭,這種傻事誰會干?
至于朱棣自己則正在反思:敲打朱高煦和朱高燧是既定方針,但挑這個時候是不是過分了點?再怎么說今天也是個大喜之日嘛
“皇爺爺、皇爺爺,基基肚子餓了。我們回皇宮去吧。”
聽到朱瞻基用清脆的童音自稱“基基”,朱棣差點忍俊不禁笑出聲來。
朱棣笑著摸摸朱瞻基的頭。這個小屁孩看出此時有些冷場,于是故意裝出不懂事的孩童模樣來化解此時的尷尬,實在很討人喜歡啊。
朱棣一把抱起朱瞻基,然后坐上御橋。
黃儼立時大聲唱道:“圣上擺駕回宮啦”
在御橋中,朱棣對朱瞻基認真地說道:“小基基,你現在已經是太孫了。朕的身體很好,而你父親身體不太好,因此你父親即便能夠當上皇帝,估計時間也不長。朕相信好圣孫將來一定能夠當一個好皇帝,可是你一定要注意鍛煉身體,在皇帝的位子上多坐一段時間。”
朱瞻基瞪著烏黑的瞳仁看著朱棣,然后用力點頭。
朱棣摸摸朱瞻基的腦袋,默默嘆了口氣。
歷史上這個好皇帝只活了三十八歲,可惜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