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朱棣好不容易才忍住拍手稱慶的沖動。
朱棣原本以為這種經典的問題應該是有著更多戰爭經驗、智商更高的朱權才會提出來,沒想到看起來憨厚的太子居然能夠想出來,可見“人不可貌相”這句話確實很有道理。能夠有這份見識,做下一任的皇帝已經足夠了。
一個叫t.n.杜普伊的家伙曾經給出兵器的“理論殺傷力指數”。根據兵器的射程,發射速率,精度,可靠性等,分別列出了弓弩和火槍的理論殺傷力指數:
普通弓21
長弓36
十字弓33
16世紀火繩槍10
17世紀滑膛槍19
18世紀燧發槍43
由于長弓和十字弓均可看作是歐洲的特產,為了更容易理解,不妨認為使用腰腿力,并以人類最大腰力和腿力為上限的神臂弓、撅張弩、腰引弩與長弓、十字弓的理論殺傷力指數近似。
如此,便會得出令火槍支持者沮喪的結論:在燧發槍之前,火槍的理論殺傷力指數遠遠小于弓箭。
后世有“老祖宗只是在煉丹時偶然發明了火yao,卻不將火yao應運于軍事”的觀點。但事實上,中國卻是最早使用火槍的國家。只不過,早期的火繩槍和滑膛槍的殺傷力甚至不如普通弓,因此在中國,火槍終究沒能取代弓箭。
很多人把中國火槍的落后歸于滿清統治者對于祖宗騎射傳統的迷戀,然而英國人對于長弓的迷戀同樣很重。那么,為什么英國人會毅然拋棄他們的傳統武器,而中國卻沒有做出這個選擇呢?
不是因為英格蘭人比滿人聰明。達爾文是生物學家,但他的“生存環境的不同導致了同一物種的進化方向不同”完全可以用來解釋東西方火器發展不同的原因。
1298年falkirk戰役中,英格蘭長弓手的敵人是500騎兵,8000長矛手和1500弓箭手。蘇格蘭長矛手除少量可能擁有鎖子甲以外,其它都只有簡陋的護甲。其防護力非常低下。長弓的戰果卓著,在長弓的打擊下,蘇格蘭長矛手損失慘重。
這次小學畢業考試,長弓手得了滿分100分。
1346年crecy戰役中,英格蘭長弓手的敵人是*十字弓手以及身披鎖子甲的法國重騎兵。長弓先是在對射中取得勝利,接著,由于法國騎兵的戰馬多數不披甲,實戰結果是許多戰馬甚至拒絕前進。于是,長弓再次成為戰役成敗的決定因素。
這次是初中畢業考試。綜合成績依然不錯,可以打98分。
1415年agincourt戰役中,長弓手的敵人仍然是法國重騎兵,但這次鎧甲發生了變化,稱雄歐洲上千年的鎖子甲開始讓位于更加堅固更加輕便(同等防御下)的板甲。這一次沒有長弓對于法國騎士造成嚴重殺傷的紀錄,倒是有記載說前進過程中密集的箭雨迫使法國騎士們低頭前進以免被射穿眼睛觀察窗。從心理角度分析,既然現代戰爭中戰士們在沖鋒時不會因為擔心眼睛被打瞎而低下頭,那么,如果弓箭能夠擊穿法國騎士的板甲,這些騎士有什么理由低下頭避免眼睛觀察窗被刺?
盡管有學者認為在進入近距離以后,英國人裝備的bodkin箭頭可以擊穿法國騎士的板甲,但是根據后世的復制試驗證明,普通的三棱箭頭并不能射穿2毫米的板甲或者李廣那種等級的頂級射手能夠用精制的弓箭射穿板甲,但這種特例對于戰爭來說又有什么意義呢?
這次高考,在針對下馬重騎兵的考試科目中,長弓手只考了58分,但由于長弓手畢竟迫使重騎兵下馬了,大幅降低了重騎兵的戰斗力,因此綜合成績總算超出了高考錄取線,因此勉強被大學錄取。
1513年的flodden戰役大概可以算是大學畢業考試,遺憾的是,長弓兵并沒有通過這次考試。這一次長弓兵的敵人是兩個世紀前幫助他們取得巨大聲望的蘇格蘭人。這次蘇格蘭軍隊大約有30000-40000兵力,主力是按照歐洲標準武裝起來的長槍方陣。蘇格蘭長槍手們身披重甲,他們承受了大多數箭矢,卻沒有受到太大的傷害。
畢業考試考砸了,學位證書、畢業證書什么的自然不用想了。長弓手只得拿了肆業證書去找工作。可想而知,只有肆業證的長弓手找工作非常困難,最終還是失業了。
綜上所述,由于西方冶煉技術進步進而導致的板甲大發展對長弓造成了致命的打擊,于是,火槍便輕輕松松取代了弓箭在軍隊中的位置。相反,由于中國中央政權的傳統敵人沒有能力裝備重甲,而短時間內弓箭的平均射速是火繩槍的十倍以上,除非是穿越者,否則誰會選擇將火槍作為軍隊的制式裝備?
對于朱高熾的疑問,朱棣很是斟酌了一會兒。
實事求是地說,雖然朱棣貢獻了眾多的“發明”,使得新式火槍的綜合威力能夠接近歐洲18世紀的燧發槍水平。但問題是,火槍在射速方面的劣勢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目前,新式火繩槍的射速只能達到一個小時四十發。在普通士兵的防御力幾乎可以忽視的前提下,火槍與弓箭相比仍然處于明顯的劣勢。
盡管朱棣知道火器必將取代冷兵器是時代發展的大趨勢,但是在目前這種環境下,如果用火槍取代弓箭,反而會降低軍隊的戰斗力還是那句老話,比世人領先半步會取得巨大的成功,但是比世人領先一步則會遭受可怕的挫敗。
猶豫再三,朱棣對朱高熾緩緩說道:“目前火槍的射速太慢了,雖說將來火槍的射速會逐漸提高,終有一天會超過弓箭的射速。不過,朕是看不到這一天的,你也看不到,甚至太孫也看不到。所以說,目前火槍還不能取代弓箭。”
“不過,新式火槍的有效射程為130步,最遠射程為260步,比普通弓箭遠得多。而且,新式火槍的射擊精度也高,100步內比較容易擊中門板大小的目標,在這個距離上普通的士兵使用弓箭無法達到同樣的效果。因此,新式火槍用來守城是再好不過了。”
“至于說野戰,由于騎兵目標大,容易被火器擊中,且火器的爆炸聲常常使馬匹驚散,裝備了刺刀的火槍兵還能夠近戰,因此火槍對騎兵有相當的克制作用。”朱棣頓了頓,因為他很吃驚地發現自己的決定與歷史幾乎完全一致,頂多只是稍稍提前了一些時間。
“朕準備成立一個專門的火槍部隊,名曰神機營。普通的步兵部隊中,先將火槍兵與長槍兵混合部署”
說到這里,朱棣又猶豫了一下,在不能將軍隊全部換裝為火槍兵的前提下,究竟是參考西班牙方陣好還是參考戚繼光的鴛鴦陣好呢?
在16世紀的一段時期里,西班牙方陣這種軍事體制統治了整個歐洲戰場,可見西班牙方陣是很有參考價值的。問題是東西方的文化和思維方式差異很大。西方人思維嚴謹、講究科學分工、善于組織大的系統工程,所以歐洲人能夠依靠嚴密的西班牙方陣作戰。而東方軍隊作戰時,卻向來講究部隊作戰的機動性和戰術的靈活性。讓士兵們排成西班牙方陣作戰,會不會畫虎不成反類犬呢?
再說了,東西方的戰爭方式也明顯不同。歐洲軍隊的戰斗無論多大規模的軍隊都是在很小戰場內進行的,因此西班牙方陣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功。若是將他們的敵人換成可以把百里方圓的地方做戰場,且習慣迂回的東方游牧民族軍隊時,那么“隊伍轉動不便,必須時刻注意保持隊形嚴整”的西班牙方陣大約會迅速遭到淘汰。
既然西班牙方陣不行,那么戚繼光的鴛鴦陣呢?
戚繼光的鴛鴦陣很適合在江南水網地帶小兵團戰斗。每個鴛鴦陣的單位由兩個十人隊組成,兩個戰牌(可以理解為較大的盾)并列在陣前,手持狼牙棒的士兵各跟一個戰牌,每個戰牌兩邊都有兩支長槍保護,持有短兵器的士兵在后邊緊緊跟隨。
朱棣對這個鴛鴦陣的修改方案是:用狼筅代替戰牌,用上有刺刀的火槍代替戰牌兩邊的兩支長槍。
狼筅是用長有許多枝叉的長毛竹制成的,在節叉末端包上鐵刃,帶有直鉤,敷有毒藥。狼筅長為1.5丈,911層支叉。它雖是防御性武器,但也有不俗的攻擊力,因此戰斗性能遠遠超過戰牌。唯一值得注意的是,狼筅形體笨重,只有身強體壯、訓練有素的士兵才能使用,如果使用不當反而會妨礙自己人的行動。
火槍與長槍相比,缺點是在肉搏戰中上有刺刀的火槍畢竟不如長槍好使。盡管眾多“發明”已經大幅改進了火槍的綜合性能,但當作冷兵器肉搏使用時,它那十多斤的重量仍然太重或許未來火槍會越來越輕吧,但是冶煉技術有了質的進步之前,朱棣對此不抱太大的希望。不過,修改型的鴛鴦陣至少增加了遠程攻擊能力,也算是豐富了它的攻擊手段吧。
歷史已經證明了鴛鴦陣在江南水鄉的威力。但是它能夠用在一馬平川的北方平原嗎?
ps:十六章開始就不是數據型的內容了。另,下午還有。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