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周媽媽帶著林菀到了她要灑掃的院子時,林菀又懵逼了一次。````
嗯,很好,怡和院,她住了七年的院子。
院子門口已經有人在等著了。
那人穿了一件淺藍色寶瓶紋樣的杭綢長襖,頭上簪了一根素銀蓮花簪子,生的十分干凈秀麗。
是小扇。
這會猛然的看到小扇,林菀只覺得眼眶微熱,站在那里沒有動。
而周媽媽已經兩步上前,面上堆滿了笑,趕著小扇叫奶奶,又恭敬的與她說話。
從她兩個人的對話中,林菀這才曉得小扇已經嫁給了謹言。而謹言現在是這李府的總管家,小扇則是管著這內宅里的一應之事。
小扇正在同周媽媽說著:“我聽得說今兒有新丫鬟來這怡和院,所以我就過來看一看。”
周媽媽面上陪著笑:“不過是一個粗使丫鬟罷了,這樣大冷的天,倒難為您這樣巴巴兒的特地跑一趟,可是這丫鬟幾輩子修來的福氣呢。”
小扇笑了笑,沒有說話,不過目光卻看向了林菀。
周媽媽曉得什么?這個丫鬟可是不簡單呢。
雖然小扇并不知道林菀的真實來歷,可她也是看得出來李惟元對林菀的緊張程度的,一如當年對四姑娘一樣。甚至較那個時候還要更甚。
只是她原以為李惟元這樣的看重林菀,必然會留在他身邊,可不曉得為什么,他親自替她取了個名叫小蝶的名字,然后又吩咐她,讓她將林菀分派到這怡和院來做個灑掃的粗使丫鬟,還不讓旁人知道這是他親自安排的。
謹言鎮日跟在李惟元身旁,仿似是曉得些什么,但這事無論小扇怎么問他,他一個字都不肯透漏,只一句話,好好的待那位姑娘,切不可讓那位姑娘受了半點委屈。不然相爺的怒火,我們誰都承受不起。
小扇見問不出什么來,也只得作罷,不過這當會對著林菀的時候她確然是極其的客氣的。
她親手推開了身后兩扇黑漆院門,示意林菀跟她進去。
林菀跟在她和周媽媽的身后,慢慢的跨過了院門檻,抬眼看著院子里的各處。
然后她眼眶再一次發熱。
院子里的翠竹也好,芭蕉也好,梅樹也好,都和以往一模一樣。甚至左手邊她讓人搭的那架葡萄架也還在,下面還有一張石桌并著四只石凳。甚至廊廡下還放著一盆石榴花和一盆松樹盆景,那都是那時候她一時心血來潮要了回來栽著,閑暇之時還會修剪枝葉的。
小扇一面帶著她往里面走,一面語氣和善的同她說著:“這怡和院是四姑娘住過的院子,相爺極重視的,等閑不讓旁人進來。自四姑娘去后,這院子里的丫鬟也都一個沒有遣散。只不過后來大家都漸漸的大了,自然是不能一直這樣的耗在這里,都許配了人家。昨兒守著這院子的綠兒也許配人出府去了,我在一眾剛進府的丫鬟中就挑了你,往后就由著你來管著這怡和院吧。”
小扇以往是個膽小的性子,遇事就著慌,但七年過去,她竟然出落的這樣沉穩,林菀見了,心中頗多感慨。
她垂著頭,低低的嗯了一聲。
周媽媽在旁邊見了,就有些怪林菀沒眼色,忙呵斥著:“你是沒吃飯也怎的?奶奶同你說話呢,你就答應的這樣小聲?”
又面上堆著笑,對小扇笑道:“奶奶您別見怪,這小丫頭剛進府,好多規矩都不懂。等稍后我再慢慢的教她。”
“不礙的。”小扇笑了笑,“她還小,那些規矩你慢慢的教,不可約束了她。”
林菀雖然現年十八歲了,但她天生一張娃娃臉,個子又嬌小,看起來至多也就十五六歲的模樣罷了。但周媽媽可是四十來歲的年紀,小扇現在也有二十歲出頭了,所以她們兩個才會這樣說。
周媽媽這樣說也罷了,但是小扇這樣說
她也可以說是看著小扇一歲歲的長大的。
周媽媽笑著應了。而她們這時候已經走過了院子,來到了青石臺基上。
小扇拿鑰匙開了面前的門,讓她們兩個跟她進屋內。
周媽媽雖然在這李府也有幾年了,但還是第一次進這怡和院。以往她也曾聽府里的幾個老人說起過,說四姑娘的怡和院可了不得呢,相爺愛惜的跟什么似的,里面隨意陳設的一樣東西拿出去賣就夠她們嚼用一輩子的了,所以周媽媽心中對這怡和院一直都很好奇。但現下她進來了,四面一看,卻見這屋子里也并非如她先前所想象的那樣裝潢的富麗堂皇,到處都是金銀之物,而是極雅致的。里面雖有擺件,但看著也是極古樸的,一點都不閃亮。她心中未免就有些失望,只想著,就這樣的一個院子,相爺做什么還看的跟自己的眼珠子一樣重要?
但林菀卻是心中感慨萬分。
臨窗木炕小幾上放著的三足青銅香爐,床前放著的白紗繡玉蘭鳥雀的屏風,床上掛著的藕荷色花帳,還有床頭放著的那盞鵝黃穗子圓形琉璃戳燈都是她以往最愛的,而現在它們還好好的在她的房中。甚至四處都打掃的干干凈凈的,墻角的高幾上還放了一盆山茶,淡粉色的茶花開的正好。
仿似她并沒有離開這么多年,依然還住在這里一樣。
小扇這時候正在溫聲的同她說著她往后要做的事:“這屋內屋外的地面你每日都是要灑掃一遍的,屋內的這些器具你每日也都要擦拭一遍。”
又指著木炕小幾上放著的香爐說道:“四姑娘以往最愛聞百合香,那邊的錦匣子里放的就是百合香,你記得每日清早就要點一塊放在香爐里。再有,姑娘也愛時令鮮花兒,四季鮮花,你記得換的勤快點兒。”
林菀應下了。
小扇就將手里的一串銅鑰匙遞了過來,說道:“這是怡和院里里外外的鑰匙,你收著,可不能輕易給人。”
頓了頓,她又說道:“往后這整個怡和院都交給你管,你也就別住在下人住的后罩房里了。待會兒你就去將你的東西拿了來,這怡和院兩邊都有的是廂房,你自己隨意的挑一間住下。”
自然讓林菀住怡和院里也是李惟元吩咐給小扇的。
林菀也應了,又伸手接過了鑰匙。
周媽媽則是大張著一張嘴,滿臉的不可置信。
自來下人都是住在下人房里的,可小蝶這個小丫鬟才進府幾天,被挑中來做怡和院的粗使丫鬟原就是極有福氣的事了,但沒想到現在小扇竟然直接讓她住在這怡和院里。
周媽媽心中震驚,所以在和小扇出去的時候,她就掩不住心中的好奇,就說著:“您對這丫鬟可真好。”
她原是想從小扇的口中探聽點什么出來。世上哪有無緣無故就對人好的事?不定的小扇和這小蝶背后就有什么淵源呢。但小扇聽了,只笑了笑:“許是我和她投緣吧。”
小扇吩咐了一通事之后就和周媽媽走了,林菀送了她們兩個人出去,隨后就關上了院門。
剛剛小扇和周媽媽在,她也不敢大肆的看各處,但現在她們走了,她自然就可以隨意的看了。
她先是在院子里各處看了看,又什么摸了摸院角栽的那株梅樹,想了想,踮腳摘了一支梅花下來,拿著手中進了屋。
屋子里的一切她自然都是極熟悉的。當下她徑直的尋了一只白釉梅瓶出來,灌了半瓶水之后就將剛折的梅花插了進去,放到了臥房里的梳妝桌上。
梳妝桌上擺著兩只黑漆描金的首飾盒,她打開了看時,里面的珠釵簪環都是她以往戴過的。
她看了一會,伸手從首飾盒里拿了一支蝴蝶步搖和一支牡丹步搖出來。
她記得這支蝴蝶步搖是李惟元殿試那日她去接他的時候他在漱妝閣里買來送她的。那個時候他身上還沒有什么錢,所以買來送她的這支步搖也只是銅鎏金的。她還記得那個時候他對她說,現下哥哥只能買給你這個,等往后哥哥會給你買更好的。而且他還承諾,往后他會將這天下所有的首飾都放在她面前,任由她挑選。
而后來他確實也是會經常送她首飾。再名貴再式樣精致的都會送,當真是恨不能將這全天下最好的東西都給她一樣。這支赤金累絲鑲紅寶石的牡丹步搖就是后來他送她的。
想那個時候他們二人之間那樣的親密,可現在李惟元心中恨著她,即便站在他面前她都不敢開口叫他一聲哥哥,林菀就覺得悲從中來,忍不住的趴在梳妝桌上哭了起來。
哭了一會兒過后,她伸手擦了擦面上的淚水,又一一的看著屋子里的其他一切。
但一切都有李惟元的影子。
梳妝桌上擺放的那盒花鈿是他送的,博古架上擺放著的一對笑意盈盈,憨態可掬的大阿福是他送的,打開櫥柜,里面放的一把牡丹蝴蝶紋樣的緙絲團扇也是他送的。
林菀簡直就是看到一樣與李惟元有關的東西就要忍不住的拿在手中看半晌,隨后才慢慢的又放回原處。
其后幾日她的日子過的倒也還平靜悠閑,不過是灑掃這處怡和院屋內屋外,擦拭著里面的各樣器具罷了。閑了的時候她也會出去走一走。
過了七年,李府的丫鬟仆婦有許多都已經換過了,但也有當年的一些老人,不多她們自然也都不認得林菀。
而從她們的口中,林菀也曉得了許多事。譬如說老太太早幾年的時候已經死了,大房的太太已經改嫁了,李令嬌也嫁了一戶算得很不錯的人家。至于二房的所有人則是一直滯留在天長縣沒有回來,也不曉得他們的近況到底如何。
當年說起來也還算繁盛的李家,但現在卻是一副雨打風吹花凋零的局面了。
另外林菀也從她們的口中聽到了許多有關李惟元的怪癖,諸如說相爺如何的不近女色,又如何的性子沉悶,等閑只在自己的小院或怡和院里走一走,再不出去的。說到這里,她們就會看著林菀笑的曖昧,說是她現在住在怡和院里,說不定哪一日相爺就會去怡和院坐一坐,到時可不是她勾上相爺的好時機?
語氣中頗多嫉妒,也有幾分不善,但林菀聽了只是笑一笑。
她也聽說了,李惟元從去年開始就再不來怡和院中了,想必是真的對她死心了吧?所以現在他又怎么會再過來?
不過她心中到底還是想李惟元的,所以但凡有空就總是在外面晃蕩著,就想偷偷的看他一眼也是好的。
正值新春假期,李惟元身為左相,自然是有大小官員要來登門給他拜年的,所以他逐日也很忙,林菀這兩日看到過他幾次,不過也都只是遠遠的看到他的身影罷了。
但林菀現在卻覺得,即便是這樣偶爾能看到她的身影她也已經覺得心中很滿足了。
轉眼已是正月初六了,府中過節的氣氛依然很濃,檐下廊中到處到掛了大紅的燈籠,極是喜慶。
這日傍晚的時候林菀去廚房里拿晚膳。
掌管廚房的現在已經不是張嫂子了,而換了一個柳嫂子。
柳嫂子看起來是個極親和的人,這幾日同林菀熟了,常說她生的可憐見的,私底下給她的飯食總會較旁人多一些。現在看著她過來了,她就扔了手里的蘿卜,撩起圍裙擦了擦手,隨后就笑道:“小蝶姑娘來了?”
林菀也笑著跟她打招呼:“柳嫂好。”
柳嫂伸手招呼她:“快來。”
又拿了灶臺上的一架竹雕大漆三層食盒,揭開了蓋子給她看里面:“今兒我特地的做了這道蟹粉獅子頭,還有這道荷花酥,你帶回去看看好不好吃。”
林菀探頭一看,就見食盒里面放了一只白底青瓷高碗,里面放了四只大大的蟹粉獅子頭,又有一只里外靠花的小碟子,里面整整齊齊的碼放了一碟子荷花酥。再有就是旁的幾樣菜,菜色都極其豐盛的。甚至還有一瓶酒。
林菀微怔。
這道蟹粉獅子頭和這荷花酥都是以往她最愛吃的。她還記得以往一起吃飯的時候,李惟元總是會將他的那份蟹粉獅子頭也給她吃。
而就在她發愣的時候,柳嫂子已經將食盒的蓋子蓋上了,又遞了過來:“快拿去。”
林菀擺了擺手:“柳嫂子,這么多的酒菜,我一個人可吃不完,你拿兩盤菜下來吧。”
可柳嫂子還是將手里的食盒硬往她的手里塞:“這大節下的,菜色豐盛些不是應當的?再說這是柳嫂子給你的,你還怕什么?難不成你還要同我客氣?快拿著。”
見林菀不接,她就佯裝作惱的模樣:“你若再不接,我可就惱了。”
林菀只好接過來了,再三的對柳嫂子道了謝,又同廚房里的其他人打了聲招呼,這才轉身出了門。
而等她掀簾子離開,廚房里就有一個婦人不解的問著柳嫂子:“柳嫂子,你怎么對這個丫鬟這樣的好?還巴巴兒的特地做了這道蟹粉獅子頭和這道荷花酥給她吃?”
柳嫂子不答,心里只想著,你懂得什么?這可是今兒管家特地過來吩咐的。而且這個名叫小蝶的丫鬟剛進府的時候管家就過來打招呼了,說飲食上萬不能苛待了這位小蝶姑娘,必然要想法兒的給她弄些好吃的,不然她做什么要對一個粗使丫鬟言語態度這樣的好?
不過這樣的話她自然也是不會同旁人說的,當下她只回的一句:“老娘樂意。”就什么話都不再說了。而問她話的那名夫人也只好訕訕的閉了嘴,不敢再問什么。
林菀提著食盒走出了廚房,等到了半路上,空中就開始下起了紛紛揚揚的雪花來。
她在原地站了,抬頭望了一會眼前柳絮似的雪花,然后就頂著這樣的雪花,慢慢的走回了怡和院去。
等進了院子,她關上了院門,又落下了門閂。
這個院子就她一個人住,雖然是挺孤單的,但也挺悠閑的。左右她在這院子里住了七年,也很熟悉,并沒有什么不適感。
她提著食盒進了屋,放在臨窗的木炕上,然后趕忙的就跑到火盆旁邊,伸手拿了火箸子,將臨出門時特意埋到灰堆里面的木炭扒拉了出來,重又往里面扔了幾塊木炭,這才蓋上了外面一層銅制的火罩子。又端了一只繡墩來,坐在火盆旁邊,就著炭火烤了一會兒手。
這天實在是太冷了。她不過出去拿個晚膳,就這么一截路,那風都差點兒將她吹的凍成了一截冰坨子。
等覺得身上都烘暖和了,她這才從繡墩上起身走到木炕邊上坐了,又伸手揭開食盒蓋子,將里面的酒菜一一的拿了出來擺放在花梨木炕桌上。
一碗蟹粉獅子頭,一盤薰雞絲,一盤白切肉,一盤木樨銀魚,還有一盤子糟瓜茄和一盤子荷花酥,另就是一大碗熱氣騰騰的粳米飯。
飯菜實在是豐盛,林菀都懷疑自己在柳嫂子那里到底有沒有這樣大的親和力,竟然能讓她給自己開小灶開成這樣?
不過她也沒有多想。都這么晚了,她實在是餓了。當下她拿了只小碗來,從那一大碗的粳米飯里扒拉了一碗下來,就著這些菜,飽飽的吃了兩碗飯才罷。
吃完了,又想起食盒里還有一瓶酒,忙拿了出來,倒了一小杯聞一聞,仿似是青梅酒。
她也沒有去將這壺酒燙熱,而是就這樣的慢慢的喝著。一邊喝,一邊望著窗格外面下的越來越大的雪花,心中只覺頗多感觸。
到后來她也不曉得到底是喝了多少杯青梅酒下去,忽然就聽到外面有拍門聲不疾不徐的響起。
她眉頭微蹙,想著這都已經入夜了,又下著雪,誰會在外面敲門?她心里就不大想去開門,但外面的那人卻也堅持,依然不疾不徐的在那敲著門,大有她不開門他就會一直這樣一整夜敲下去的架勢。
林菀最后沒有法子,只能下了木炕,不情不愿的走到明間,拉開了明間的兩扇槅扇門。
立時就有一陣帶著雪花的冷風呼嘯著撲面而來,她冷的打了個哆嗦,然而還是就著院中微弱的燭光,走到院門后面,一面伸手取下了門閂,拉開了兩扇院門,一面有些不悅的問著:“是”
但待看清那人的相貌之后,她那個誰字就沒有再問出口。
就見門外站著的人穿了一身墨綠色的錦袍,外面又罩了一件黑色的貂絨斗篷。廊下橘黃色的燭光溫和了他的眉眼,讓他此刻看上去如玉般的秀美。
是李惟元。
他正背著雙手站在院門口,面上神情淡淡的。寒風和著細碎的雪花吹起他的袍袖衣帶,清雅無雙。
林菀胸腔里的一顆心開始砰砰的亂跳了起來。
她的手還放在門框上,這時因著緊張也緊緊的蜷了起來。她看著李惟元,眼眶微熱,雙唇輕顫著,但卻說不出一句話來。
李惟元這時卻是目光平淡的瞥了她一眼,隨后漫不經心的問著:“你是怡和院新來的丫鬟?”
作者有話要說:看到有好多小天使說我故意拉長篇幅,騙錢什么的,這個真沒有。其實一開始在構思這文的時候,就是這三個點,第一就是女主娘的死,第二就是女主的死,然后又身穿回來,第三就是現在的這個梗,冰哥搶了女主回來,但一時又沒認她,而是讓她在自己身邊做個丫鬟,兩個人慢慢的解除誤會,終至于隔閡漸消的這三個點讓我有沖動來寫這篇文的。因為我覺得這三個轉折可能小天使們都不會想到會有這樣發展,看的時候估計會說這到底是個什么鬼。咳咳,別打我。所以故意拉長篇幅騙錢什么的,我真心沒有,這些轉折點都是一開始擼大綱的時候就想好了的。另外女主并沒有三穿,只兩穿。第一次她魂穿成了李令婉,第二次就是這次身穿,現在她并沒有穿越,只不過是李惟元拿走了她的銀鐲子,給她安了這個新身份而已。
最后,感謝所有一路支持我到現在的小天使們。鞠躬,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