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帝國風云 !
看著丁明聰那弱不驚風的樣子,景虎知道,他的精神要比虛弱的外表強壯得多。
三年前,席存瑞當選總統后不久,景虎就向國防部長提交了一份裝備研發報告,提出為陸戰隊研制與采購一種全新的兩棲裝甲車,替代服役了二十年的兩棲戰車,而他的申請在丁明聰那里卡住了。為了這事,景虎跟丁明聰在電話里、會議室里爭吵了數十次。到最后,景虎不得不威脅丁明聰,告訴丁明聰,如果他有足夠的膽量,景虎就親自駕駛老掉牙的兩棲戰車送他到戰場上轉一圈,讓他親身體會陸戰隊官兵的感受。讓景虎沒有想到的是,丁明聰接受了他的挑戰。雖然沒有上戰場,但是丁明聰乘坐景虎駕駛的兩棲戰車參加了陸戰隊的一次實彈演習。此后,丁明聰批準了研制兩棲裝甲車的申請,只不過下撥的經費少得可憐,研制工作進展得極為緩慢。
當然,丁明聰得罪的不僅僅是景虎。
他在擔任國防部長首席助理,負責管理國防預算的時候,得罪了所有人,或者說是所有參謀長。
在軍隊里,丁明聰有一個外號:守財奴。
第一年,丁明聰就砍掉了十多項裝備研制項目,其中五項已經完成了研制工作,即將進入采購階段。
接下來,丁明聰還明確提出,軍方應把重點放在改進已有的裝備上。
結果就是,在一九六六到一九六七財年度。國防部只批準了七項裝備的研制工程,其余的全部被取消,或者暫停。
去年,當上國防部長之后,丁明聰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對正在進行的七種新式裝備的研制工程進行重新審定。
雖然審定還在進行之中,但是很多人都相信,恐怕又會有幾項裝備工程下馬。
當然。丁明聰做的不僅僅是這些。
做為一名管理企業的能手,丁明聰在乎的是huā出去的錢用在了什么地方,而不是巨大huā費所帶來的好處。
準確的說。丁明聰根本就不了解軍隊,也就無法正確評判武器裝備的性能。
這一點,在新式戰斗機項目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席存瑞上臺之前。空軍與海軍各自啟動了第三代噴氣式戰斗機的研制工程,其主要性能指標非常相似,即最大飛行速度超過二馬赫,最大飛行高度超過一萬八千米,最大航程超過二千四百公里,最大載彈量超過七噸,最大起飛重量不得高于三十二噸,而正常起飛重量不得超過二十七噸。
當然,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戰斗機。
原因很簡單,空軍與海軍對戰斗機的性能側重點并不相同。而且有各自的特殊要求,也就不可能用一種戰斗機來滿足所有需求。
問題是,丁明聰并不明白這個道理。
在他擔任國防部長首席助理的時候,就讓空軍與海軍的戰斗機項目下馬,而且要求空軍與海軍聯合研制一種新式戰斗機。丁明聰提出的理由很簡單。如果能夠用一種戰斗機來滿足空軍與海軍的需求,不但能夠節約大筆研制經費,還能獲得更好的規模生產效應,降低總體成本。
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丁明聰沒有做錯。
問題是,軍隊對武器裝備的需求與經濟學沒有任何關系。
結果就是。空軍的“先進戰斗機”項目首先完蛋,而海軍的“先進制空戰斗機”項目勉強保留了下來。
主要就是“先進制空戰斗機”項目的研制進展要比“先進戰斗機”項目快得多,在丁明聰擔任國防部長首席助理的時候,已經開始了樣機的制造工作,而且國防部已經與成都飛機制造廠簽署了一份包括三百六十六架量產型戰斗機在內的訂單,而國防部違約的話,將支付訂單總額百分之十五的違約金。
“先進制空戰斗機”項目最終誕生出了J-66型戰斗機。
有趣的是,J-66型并不是單純的制空戰斗機,而是一種雙發重型多用途戰斗機,且最終贏得了空軍的青睞。
從這個角度來看,海軍成為了丁明聰新政策的受益人。
要知道,在J-66之前,海軍的戰斗機從來沒有被空軍采用過,而且海軍的戰斗機在總體性能上一直不如空軍的戰斗機。
事實上,J-66是二十世紀唯一由海軍主導研制,并且在海軍大批量裝備之后,再由空軍引進生產,最終成為了空軍主力的噴氣式戰斗機,也是第一種空軍與海軍通用的噴氣式戰斗機。
只是,在J-66取得成功之前,空軍并沒有放棄自己的先進戰斗機計劃。
更重要的是,丁明聰并沒有提前認識到J-66能取得巨大成功。
結果就是,在丁明聰的主導下,以空軍牽頭,發起了“聯合先進戰斗機”項目,而且成為一九六八年之前,中**方唯一的先進戰斗機項目,甚至可以說是中**方在當時最為重要的裝備項目。
顯然,丁明聰對該項目抱了很大的希望。
可惜的是,結果卻事與愿違。
在空軍的主導下“聯合先進戰斗機”項目從一開始就走上了歧途,即空軍希望獲得的是一種以制空、截擊為主的重型戰斗機,將配備大功率對空搜索與跟蹤雷達,攜帶遠程空對空導彈作戰。在此戰術指標之下“聯合先進戰斗機”的基礎指標被一再提高,最終變得根本不像戰斗機。
結果就是,這種戰斗機在一九六七年底首飛的時候,是一個重達四十四噸的龐然大物。
顯然,這絕對不是海軍想要獲得的戰斗機。
要知道,即便是已經建造完工的核動力超級航母,也無法搭載這么大的戰斗機,更別說正常使用了。
此外,受發動機限制,這種所謂的戰斗機,實際上根本沒有空戰能力。
結果就是,這種后來被命名為J-68的戰斗機徹底演變成了戰斗轟炸機,而不是空軍與海軍都想要的制空戰斗機。
當然,也正是J-68的失敗,才讓J-66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說白了,如果J-68沒有失敗,完全達到了空軍提出的戰術性能指標,空軍絕對不會屈尊采購海軍的艦載戰斗機。
丁明聰的蠻橫干預,讓空軍與海軍浪費了好幾年的寶貴時光。
要知道,在中德冷戰期間,一種新式戰斗機的研制周期也就只有幾年,而中**隊浪費幾年時間,意味著被對手甩開了距離。
所幸的是,并非所有努力都沒有意義。
通過研制J-66與J-68,以及之前的折騰,〖中〗國的軍工企業在航空發動機、雷達火控系統與航空材料技術上有了更多的積累,而且通過J-68了解了可變后掠翼等新式氣動布局的巨大價值。
說白了,如果沒有六零年代的積累,也就不可能有七零年代的爆發。
僅僅數年之后,〖中〗國海軍就獲得了性能卓著的J-72型艦載重型制空戰斗機,而J-72也因此成為了世界上第一種第四代噴氣式戰斗機。在經過了數次改進之后,J-72到二十世紀末都是最出色的制空戰斗機。〖中〗國空軍也在一九七八年獲得了J-77型重型制空戰斗機,并且一直使用到二十一世紀。更重要的是,J-72與J-77,以及海軍的J-83與空軍的J-81上所采用的渦輪風扇式噴氣發動機、多普勒火控雷達、可變后掠翼、全復合材料蒙皮等等新式技術與新式設計,在J-66與J-68的研制項目中就已經有所涉及,要不然〖中〗國的戰斗機制造企業也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讓這些影響了第四代戰斗機,或者說是第四代戰斗機的標準技術達到實用的程度。
更重要的是,由丁明聰提出的“裝備效益”概念,最終獲得了軍方的承認。
從某種意義上講,如果沒有丁明聰,那么研制新式裝備的巨大huā費,肯定會在二十年內壓垮〖中〗國經濟。
當然,丁明聰所做的貢獻絕不止這么一點。
事實上,正是在軍事管理上所做出的巨大貢獻,讓〖中〗國最終在長達半個世紀的中德冷戰中堅持到了最后。
只是,在一九六八年,沒有一位軍人把丁明聰當成是一個合格的國防部長。
相對而言,景虎對丁明聰的態度還算友好,畢竟陸戰隊的規模并不大,而且大部分裝備都與陸軍或者海軍有關,獨自承擔的裝備項目少之又少,也沒很少在裝備研制問題上與丁明聰發生沖突。
至于其他三位參謀長,恐怕只想把丁明聰活剝生吞掉。
只要看看三位參謀長看丁明聰的眼神就能知道,如果哪天丁明聰出了車禍,他們肯定會開香檳慶祝。
要知道,即便是一向溫和的田黛芳對丁明聰也無半點好感。
在一次閑談中,田黛芳就打趣的跟景虎提到,十九年前,他沒有讓丁明聰乘坐的那艘驅逐艦按時出港是他這一輩子最大的失策。就景虎所知,當年丁明聰被派往美國,負責對美國的戰爭損失、以及戰后重建進行統計,而他乘坐的“資陽”號驅逐艦在到達珍珠港后,因為收到了潛艇威脅警報,田黛芳讓“資陽”號留了下來,沒有跟隨船隊前往舊金山,而船隊在出港的第三天就遭到潛艇伏擊,兩艘驅逐艦與四艘商船被擊沉,其中就包括頂替“資陽”號的“長興”號驅逐艦。
田黛芳如此怨恨丁明聰,自然有很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