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周末了,感謝從起點過來追捧的朋友們!祝大家周末愉快!)
第二天,詔令吏部侍郎韋執誼,兵部侍郎馮伉,左羽林衛大將軍李愿于明日在明德門外十里亭送劍南西川宣慰大使袁滋出京赴任。當天袁滋入宮覲見,李誦親**勉,便賞賜袁滋一匹良馬,一條玉帶,袁滋謝恩后,慷慨激昂,指陳西南形勢,聽得李誦暗暗點頭,果然有些道行。
當日檢校右仆射,右金吾衛大將軍范希朝受命出任京西行營節度使,韓泰為行軍司馬,主持防秋事宜,此時河南等地防秋軍已經入關抵達京郊,各軍主將奉命入朝覲見,賜宴后,范希朝率眾將入宮辭行,左金吾衛中郎將李愬赫然在列,皇帝各有賞賜。隨后,范希朝就命眾將領各自回營,明日往奉天行營點將議事。
下午兵部接到軍報,駐京左神策軍一部已經先行抵達鳳翔,鳳翔軍一部正奉命往二線調動,不日抵達奉天行營。這支鳳翔軍主將野詩良輔,本不愿此時入京,故而得命后仍然率軍出擊,居然擊殺吐蕃軍數百,張敬則苦笑一聲,令他順便入京獻俘,才磨磨蹭蹭地來了,路上接到兵部兩道嚴令,才將行軍速度提了起來。李誦下令待鳳翔野詩良輔軍抵達,便殺牛宰羊,全軍更換新衣,入京獻俘。
當日,以左金吾衛大將軍袁滋已劍南西川宣慰大使入川,右金吾衛大將軍范希朝任京西行營節度使故,命令郯王李經暫領左右金吾衛大將軍,剛剛入朝的夏綏節度使韓全義輔之。韓全義是個屢戰屢敗的庸才,當年討伐吳少誠,一敗涂地,丟盡了朝廷顏面,不得已招降淮西鎮,復了吳少誠官職,使得藩鎮愈發囂張。回朝后害怕被治罪,幸虧薛盈珍百般包庇,才讓先帝說:“此番召得吳少誠來歸,不算無功。”沒有制裁他。
后來到了夏綏,韓全義依然不改常敗將軍本色,屢屢喪師,李誦忍無可忍,又怕他調唆軍中作亂,只得將他調回,安置到早已被范希朝、李愬整頓嚴整的金吾衛。好在韓全義歷來被視為薛盈珍心腹,薛盈珍事后他也敢上書為薛盈珍辯白,只是薛盈珍早早被俱文珍害死在獄中罷了,嗣后俱文珍為除后患,請求李誦罷免他,被杜黃裳勸止。此番讓他入金吾衛,不用擔心他和俱文珍勾結,又命李愬嚴加監視,諒他不會翻出泡來。
當日下午李誦在杜黃裳俱文珍楊志廉孫榮義等人陪同下入左神策軍犒勞出征將士,又到右神策軍視察,孫榮義命右神策軍將士演武,將軍阿跌光顏百發百中,大放異彩,李誦親自為他頒下賞賜。又命令太子李純、宰相陸贄、鄭余慶、兵部尚書王紹、左羽林衛大將軍李愿、尚書右丞韓皋等大臣犒勞巡視長安諸衛,經過一夏天苦練,諸軍果然軍容嚴整,氣勢昂揚,將士俱黑瘦了不少,也強健了許多。
諸軍中尤以左羽林衛操練最狠,羽林軍本來世家子弟及紈绔極多,被李愿這五個月操練下來,就有許多人受不了,紛紛稱病,李愿也不管,請示李誦后,請病假超過兩日就勾銷軍籍,永不再用。人指責李愿練軍方式古怪,不合常例,李愿就抬出李誦來回說這是皇上的旨意。期間考核數次,裁汰竟達數千。缺少名額經李誦同意,于關中失地流民中招募補足,自成一軍。
流民失地本來衣食沒有著落,饑一頓飽一頓,突然當上了待遇優厚的羽林軍,個個都玩命訓練,生怕考核不過關,被一腳踢出去,連老婆孩子都沒法養活。
關中尚武,農夫稍加操練就能上陣,何況李愿按照李誦提供的后世練兵方法勤加操練呢?短短數月,這支新軍已經形成戰力。成軍時間雖短,卻已有精銳架勢,李愿也頗為此驕傲。諸軍暗自羨慕,稱為西府軍。
左羽林衛示范在先,其他各衛豈敢落后,訓練也極為玩命,忠武衛甚至有軍官中暑熱死。不過這樣一來,長安諸軍確實精銳了許多,以致許多軍官出營后還忍不住要秀秀拳腳肌肉。
明日就是月末各軍的演武日,此次皇帝重視,將演武日搞得極為隆重,各軍準備也極為充分,勞軍大臣走后,各軍主將又聚集將領,再次強調明日事關本軍榮譽,務必全力以赴,各將軍回營后自然也如此訓誡軍官士卒。各營中紛紛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當然,躍躍欲試的不僅是諸衛軍人,還有其他一些人。
第二日清晨,就在諸衛大將軍抵達各自衙署,準備出發到北苑的時候,就發現兵部的郎官已經比他們先到了,郎官帶來的命令很簡單:
今日演武暫停,推遲至明日舉行。
原因很簡單,也很意外。本來老人最熬不過的是寒冬和酷暑,不料酷暑過后,號稱一輩子沒得過病的年逾九十的老將張萬福昨日夜里無疾而終。天子傷感老臣凋零,下令停朝一日,并親往張府致哀。
張萬福是宿將,大器晚成,四鎮之亂時屢建功勛,是和李晟等人一道圖形凌煙閣的功臣,為人詼諧忠直,七十余歲時奉詔入朝。貞元十一年宰相陸贄被奸臣裴延齡勾結內侍權宦進讒言罷職之后,群奸兀自不罷休,繼續構陷陸贄,先帝大怒,準備將陸贄下獄,諫議大夫陽城率風憲官員在宮門為陸贄請命。先帝在奸臣挑唆下愈發氣惱,打算將陽城等治罪,那時張萬福已經八十歲,聞訊拍馬趕到,大喊主明臣直,有這些大臣是國家幸事,率領眾人在皇宮門口高喊“和平萬歲,和平萬歲”,先帝哭笑不得,只得赦免眾人死罪,只是遠遠地貶謫。陸贄等人性命因而得以保全。
眾將軍聽聞張萬福死訊,又聽說皇帝也親去吊喪,哪里還坐得住,一個個也徑往張萬福府上去,遠遠地看到招魂幡已經掛起,府前道上掛滿了白幛,卻看到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大大的圓物,上面掛滿白花,左右各有一幅字,問道先來的才曉得那是皇上所送,名叫花圈,兩邊的是皇帝親擬,太子手書的名喚挽聯。又知道祭書果然由陸贄撰寫,而神道碑皇帝點名讓京兆萬年令韓愈起草。
不久,連定于今日上午出京的袁滋也前來致奠,皇帝又降下許多恩遇,真是備極哀榮。
wap.xbiqug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