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毅大喜,這步要是能改進,整個過程又能快好幾秒鐘。</br> 眼下他們有了顆粒火藥,節省了把火藥塞進銃內的時間,至少五六秒鐘。</br> 以前兵士們塞藥進去,太緊不好,太松也不好,反復捅幾下,多次查看,感覺。</br> 眼下只要用力往里一塞,塞到塞不動就行,立馬可以拔出,時間提升很快。</br> 如今這幾個月在旅順的訓練效果來看,(因為銃還少),用實彈裝銃訓練的銃手,比如丁毅身邊現在帶的這波五十人,他們從取藥到裝好,最快只要四十幾秒,慢的也就是五十秒左右。</br> (實戰中,因為要點火,加瞄準,有時還要等前面白煙散去,暫時都要一分鐘左右才能射一次。)</br> 拿藥,倒火門,倒銃,塞進去,側轉,讓發藥和銃藥相連,取火繩,然后就可以射了。</br> 整個動作,都很簡單,只要再多訓練,還能提高速度。</br> 丁毅想了想,又道:“我聽說國外有人用燧石,可在銃中制造擊錘,然后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燧石,傳火孔邊設有一擊砧,射擊時,扣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門邊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藥擊發。大大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br> “這種叫燧發槍,不需要火繩,如果成功的話,又可以節省至少十秒左右,而且雨天還能用。”</br> 趙氏眼睛大亮:“這個我也聽父親說過---”</br> 1615年,趙父去京城參加丙辰科再試,也是在這年他在京城認識了宋應星。</br> 趙父是個學習狂,去京城的路上,他又來到山東濟南府。</br> 這邊也有個火器專家,叫畢懋康。</br> 畢懋康是萬歷26年進士,萬歷42(1613)到山東任巡鹽御史,也就是前面我們說的專門查鹽課的。</br> 他在山東的時候,于1614年建立歷山書院,也是當年山東最大的書院。</br> 趙父去京城時,特意經過山東,拜訪了畢懋康。</br> 畢懋康向他介紹了自己研發中的自生火銃,就是用燧石擊發。</br> 但當時,畢懋康沒有做出成品,只有圖紙和想法,趙父聽了后,一是覺的零件比魯密銃多,有點麻煩,二是撞擊生火后的火星,怕點不燃火藥,覺的擊發率會太低。</br> 畢懋康想想,好像也有道理,兩人并沒有深研這個問題。</br> 從京城回來后,趙父專門做機床,偶而談到這事,也沒有研究過。</br> “往這個方向干。”丁毅大喜:“燧發槍是將來火銃的發展趨勢,如果能研發出燧發槍,且訓練有素之后,每槍射擊時間(連裝帶瞄準),可以縮短到三十秒之內。”</br> 那簡直就是步兵的惡夢,再配上車陣,和野戰炮,同樣是騎兵的末日。</br> 歷史上打燧發槍最快的是普魯士軍隊,一分鐘最快紀錄是四發,大約15秒一發,這效率放在明末,絕對是無敵的存在,炮都可以不要用,配上車陣濠溝就能無敵了。</br> “明白了。”周大虎和趙氏同時答應。</br> 當晚,丁毅夜不能寐,久久難睡。</br> 畢懋康,趙士禎,宋應星,大明帝國科技人才濟濟,學識冠絕天下,這些人如果能好好利用,那有后金什么事。</br> 為什么有這么好的人才,你們卻用不好?</br> 大明朝不要的人才,我丁毅來用,大明朝做不好的事,我丁毅來做。</br> 總有一天,我要這華夏中國,屹立于世界之巔,科技文化獨領風騷,這,這就是我丁毅來到這個世界的使命。</br> 皇天在上,我不會讓任何人,任何事,阻擋我席卷天下的步伐和決心。</br> -------</br> 丁毅十四日才離樂清,主要在樂清及周邊又購了大量的貨物。</br> 十五日到溫州府,又購物,并在溫州搜尋工匠。</br> 周大虎在溫州府有熟人,經他介紹,又找了十幾個工匠家庭。</br> 十六日,丁毅把船隊一分為二,當成寶貝一樣的機床,工匠們,由趙大山帶徐大號先回,同船回去的還有在樂清及溫州購買的部份鐵料,精鋼。</br> 這一船都是他的心頭寶,再三叮囑趙大山一定要安全帶回去。</br> 接著,他們余下的三只船繼續往南。</br> 這天出海,突然變成東南風,船速又加快了許多。</br> 九月十八日,經歷了多日的海上航行,丁毅終于進入福州,福清灣。</br> 此時的福州海面完全在五虎游擊將軍鄭芝龍的統治下,即便是丁毅的船,到了福州后也要交錢拿旗。</br> 鄭芝龍這時剛立的規矩,大明朝從北方來的船,不出國去東南海的,按船料大小交。</br> 外國商船和出國的商船,不論大小,每艘一千兩。</br> 幾年后打敗荷蘭和劉香,又升為每船三千兩。</br> 即便如此,商人們也趨之若鶩,紛紛往那邊跑,因為如果船大,跑一趟最少有旗銀二十倍的利潤,也就是可以賺到六萬兩。</br> 丁毅三艘船,不出國,按大小,要交旗旗銀兩千,拿了三桿旗。</br> 魏繼業等人氣的哇哇大叫,簡直是搶錢。</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