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毅離開豬島后,又到了長生島。</br> 現在長生島也有近兩萬人,多數是以前的遼民,少數是新來的流民。</br> 這邊新的船廠從去年12月造到現在,還沒有完全好,工匠局造船司司長李織說,包括配套的船塢,帆廠等,大概要到年底才能完成,明年初可以造船。</br> 而旅順那邊,已經開始造千料商船。</br> 丁毅勉勵了眾人一番,又與幾個匠師們談談心,刷了下存在感,然后更回到旅順。</br> 他每次回來就有很多事,馬不停蹄跑皮島和旅順。</br> 接下來幾天,分別召見了經過培訓要晉級的各級軍官,還要賜刀,面談。</br> 觀看部隊訓練,看看訓練效果。</br> 特別是騎兵在和朝鮮日本打過兩次后,總算是見過血的,明顯比以前精銳了一點。</br> 但和后金比起來,還是有點距離,主要是騎術和射術上面。</br> 而他們從崇禎二年開始組織騎兵,到現在這么多年練下來,比普通明軍強多了。</br> 考慮丁毅的騎兵以后基本少用弓,會配短銃,所以他要求也不高,只能讓張經和袁有才他們慢慢練。</br> 忙到8月初,丁毅帶著新出廠的一艘四百料海滄戰船前往登州。</br> 一到登州就看到這里人山人海,碼頭上全是人。</br> 此時后金在山西到處搶掠,山西的大量百姓也往這邊逃亡,這幾天來的百姓數量越來越多。</br> 碼頭上有旅順的輔兵在幫忙維護次序。</br> 這些輔兵是以前在這里囤田的一萬降兵。</br> 為了分田,他們在這里半囤半練,在王衛忠的訓練下,已然有一半旅順輔兵的樣子。</br> 王衛忠原本有三千兵馬,朝庭以為他兩千,所以他帶了兩千去山西。</br> 這次丁毅過來,是要從流民中新組三千兵馬。</br> 他要組織濟州營,從流民中選三千,有沒有家屬都沒關系,最好是剛到的,全部送往濟州。</br> 杜如海用丁毅的宣傳口號,分田分牛,愿者報名,但先不說去那,只說海外。</br> 當天,丁毅和杜如海來到一個粥點,這邊有二十幾口大鍋,最近因為流民多,日夜不停的燒粥,丁毅的人馬分成三班倒在干。</br> 現場聚集了一兩千人,到處都是人群,好在有衙吏兵丁維護次序,大伙也不敢亂來,都很有序。</br> 這個據點在招遠之間,九成已經經過篩選,有技能的都被領走了,余下的都是普通百姓,等著被帶走分地方囤田。</br> 杜如海這時站到高處,大聲道:“安靜,安靜一下。”</br> 他一開口,四面的工作人員也在大叫,不一會兒,全場慢慢安靜下來,所有流民看向他這邊。</br> “每家每戶按人口計,不輪大小,每人可分五畝田,稅四成,有沒有人報名?”</br> 人群嘩然,很快有人道:“剛才不是這樣說的啊?”</br> 登州這邊囤田和濟州不一樣,所以說法不同。</br> 這邊流民,早來的都是分田,后來的有部份是分田,有部分是當佃戶,主要看有沒有家屬。</br> 而且稅也沒有四成,田也沒這么多。</br> 杜如海道:“不是登州,在另一個地方,所以分田多,但那邊產量高,稅也高。”</br> “什么地方?”有人奇怪問:“還能保證產量高的?”</br> “那肯定的,你們別怪什么地方,有沒有去的?”</br> “有牛和種子器具嗎?”又有人問。</br> “會提供。”杜如海道。</br> 濟州島那邊就不缺牛,丁毅還打算往登州和皮島運點牛過來。</br> “有韃子嗎?”丁毅站在人群后面叫道,說完趕緊換個位置。</br> 現場也沒人關注他,大伙果然豎起耳朵。</br> “當然沒有,保證沒有,有韃子,還會有產量?”杜如海笑道。</br> “怕是在海外吧。”有人嘆道。</br> “海外也一樣啊,只要有田就可以。”丁毅在后面叫道。</br> “田畝有限,先到先得,不去的,就留在登州了。”杜如海這時道。</br> “俺愿去。”丁毅在后面大叫。</br> “俺也去,俺也去。”有幾個親兵學著他叫。</br> 這下前面的百姓急了:“我去。”</br> “俺要去。”</br> 然后看到有人報名,更多的人著急了,大伙都搶著要去。</br> 因為分田有點多,每個人可以分五畝,有的家里三四個人的,可以分一二十畝,稅四成也能接受,關鍵有牛和種子等東西提供。</br> 杜如海用了好幾天時間,忽悠了三千戶,每戶都有個精壯可以當兵,并且為了保持勞力,基本每戶都有兩個以上勞力。</br> 當時也不說當兵的事,全部裝上船往濟州島再說。</br> 丁毅的親兵黃斌被派走,前往濟州島當濟州營營正,替換向懷來回旅順。</br> 丁毅交代他,向懷來的兩千兵先留在那邊幫忙訓練這三千人,同時有穩定作用,等那三千戶和濟州當地的一千五兵馬訓練完成后,就讓向懷來的兵馬撤回。</br> 估計練個一年差不多了。</br> 黃斌領命,帶著水師,和這三千戶往濟州島去。</br> 到了濟州島后,流民們一看這里的環境,果然很高興,氣候宜人,土地肥沃,很多人都覺的來對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