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北伯兵馬眾多,他也有所耳聞,但至少鎮北伯的各位大將,已經被提為總兵,朝廷還指望他們能相互猜忌,現在聽許必成的意思,天津總兵,薊鎮總兵,山東總兵,登來總兵等各地總兵,都還是丁毅的人。</br> 但這還是小事,丁毅若有心入衛京師,現在叫齊四鎮總兵,絕對可以和李自成一戰。</br> 但丁毅的意思,并不急著和李自成打。</br> 謝志良低頭不語,陷入沉思。</br> 歷史上他先赴京師,然后京師陷落,又赴江南,接著又到福建,到處扶明,謝志良絕對是大明忠臣。</br> 他猶豫了好一會,終于抬頭問:“為何不現在不叫各路總兵,快馬加鞭入京護衛?”</br> “論打仗,鎮北伯從來沒有輸過。”許必成緩緩道:“你是統兵大將,我覺的和靖粵伯能談的通。”</br> “現在五十萬賊兵在山西,準備從山西進入北直隸,若是按朝廷要求,鎮北伯各部兵馬從四面八方,匆匆忙忙的入衛京師,必然敗多勝少。”</br> “打仗不是兒戲,那些廟堂的文臣一竅不通,胡亂指揮,大明之前打了多少敗仗?”</br> “鎮北伯打仗沒輸過,就是因為從來不聽朝廷號令。”</br> “更何況,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現在各部都在籌集糧草,想和五十萬賊兵決戰,并且把他們一擊而潰,一定要選好決戰之地,準備埋伏的兵馬,再三小心,不能犯錯。”</br> 許必成這種話和蔡懋德說未必有多少效果,他肯定叫著讓丁毅集合所有兵馬來打賊兵。</br> 但是和統兵大將謝志良說就可能有用。</br> 謝志良想想也有道理啊,大明朝的皇帝和內閣大臣們都喜歡亂指揮,特別是遼東戰事,這也使得之前明軍與建奴大戰幾乎屢戰屢敗。</br> 只有丁毅,從來不聽朝廷號令,卻是屢戰屢勝。</br> 打仗,還得按丁毅的來。</br> 想一戰打敗五十萬賊兵,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br> 于是,太原總兵謝志良也被許必成成功忽悠了。</br> 巡撫蔡懋德還是不肯走,要留下來守太原。</br> 許必成也不和他多比比,上去一巴掌直接打暈,叫人抬走。</br> 接著謝志良先派人護送巡撫蔡懋德和文官前往大同,然后按照許必成所言,把太原的糧草全部帶走,最后走時有五千兵馬、五千精壯農夫,近萬百姓,一路逃往大同。</br> 許必成忽悠成功了太原兩個重要人物,但到代州時,忽悠失敗了。</br> 山西這時還有一個總兵,就是山西總兵周遇吉。</br> 此時他正駐在代州。</br> 周遇吉京軍出身,也是明末為數不多的良將之一。</br> 當然,這時的明末,只要敢和賊兵和建奴打的,就能稱良將,何況周遇吉還曾以少擊多,打敗過清兵。</br> 崇禎十五年(1642年)冬季,周遇吉接任山西總兵官,赴任之后,他淘汰老弱殘兵,修繕兵器,加強練兵,積級備戰。</br> 此后,明軍在與農民軍的幾次關鍵戰役中屢遭慘敗,主力喪失殆盡,失去了對農民軍作戰的主動權。</br> 去年冬季,李自成攻占陜西,準備取道山西進攻北京,周遇吉與山西巡撫蔡懋德分別布置河防,并向京師求援,但當時北京已無兵可調,僅是象征性地派遣副將熊通率領二千士卒助戰,周遇吉留下熊通防守黃河之后,趕赴代州為北京建立阻擊防線。</br>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平陽守將陳尚智投降李自成,勸降熊通,并讓他游說周遇吉歸降。</br> 周遇吉見到熊通后,怒斥道:“我受國家的厚恩,怎么可能跟著你叛逆?!你統兵兩千,不去殺賊,為什么反而要做說客?!”周遇吉怒斬熊通,將首級送往北京,以顯示自己效忠明朝的決心。</br> 丁毅知道他也算是個明末少見的良將,想救他一命。</br> 許必成把太原的人馬忽悠到大同后,又快馬加鞭,還帶著丁毅的親筆信來找周遇吉。</br> 他當然還是一樣的套路,勸周遇吉放棄代州,退向大同。</br> 周遇吉勃然大怒:“若不守代州,賊兵必長驅直入京師,若守住代州,賊兵必不敢入京師,鎮北伯若真有心報效朝廷,當派兵前來,與我一共鎮守。”</br> 周遇吉可不是蔡懋德,那這么容易被忽悠。</br> 李自成就是打下太原,想去京師,肯定也要把代州打下來,不然代州的明軍,隨時可以過來切斷他們的補給線和后路。</br> 文官蔡懋德不懂軍事,周遇吉當然懂。</br> 許必成一看,得了,這就是丁大人口中的大明忠臣。</br> 丁大人有句話很經典啊,明末的時候,忠臣們很難為我所用,但是像高起潛,駱養性這樣的人,一定要好好保護,為我所用。</br> 他當然心中敬重這樣的大明忠臣,可雙方立場不同,也沒什么好說的。</br> 許必成又好心勸了幾句,周遇吉反勸他讓丁毅出兵代州,奪回太原,守住太原就是大功。</br> 兩人最后不歡而散,但一天之后,謝志良的兵馬,把從太原卸下的幾十門火炮,派人送到寧武關。</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