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武英殿。
    多爾袞走出慈慶宮后,直奔武英殿而去。
    他這個皇叔父攝政王與別的王爺有些不同,他不住王府,而是入居皇宮,夜宿武英殿。
    武英殿,也是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登基稱帝的地方。
    時過境遷,一年之前,崇禎還沒殉國,大明還沒亡,這里站著的還都是大明朝的中樞重臣。
    半年多以前,李自成率領大順軍推翻明朝,這里仍是一片新朝氣象,喜氣洋洋的操辦永昌皇帝的登基大典。
    然而誰能想到,一年之內,紫禁城換了三個主人,現在于此主政的,變成了以多爾袞為首的清廷。
    而且不出意外,以后的三百年內,將會一直都是這批人。
    多爾袞選擇在武英殿居住,一是處理政務方便,第二也是隱喻將取李自成而代之。
    當然,自然也有些許的野心作祟。
    去年清軍入關,多爾袞一到城內,便入居皇城之內,選中了位于東華門大街南側南池子一帶的明南宮作為王府。
    眼下,睿親王府還沒有建造完成,以原明工部尚書馮銓督建,耗資甚巨,規制堪比皇宮。
    馮銓在前明由于抱了魏忠賢的大腿,以閹黨為滿朝文武排斥,清軍一入關,立刻找到新主子。
    對于督建睿親王府之事,自然是盡心盡力。
    在明代,南池子地區和太廟、社稷壇一樣,是專供皇家使用的場所,永樂時稱作“東苑”,后來稱為“南宮”。
    當年土木堡之變后,大明戰神朱祁鎮就在這里,被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鈺幽禁。
    多爾袞夜宿武英殿,選南宮作為睿親王府修建之地,也讓清廷之內暗流涌動。
    入關之后,一些兩百旗的支持者以順治帝福臨年幼為由,不斷對多爾袞進行勸進。
    多爾袞的回答一向很模糊,既不言辭拒絕,也沒有任何一次表露出順從之意。
    濟爾哈朗與多爾袞同為輔政王,領鑲藍旗,擁護福臨繼位只是為避免清軍分裂的政治妥協。
    他的立場,其實偏向于皇太極的長子豪格。
    只不過,粗魯憨直的豪格,根本不是老謀深算的多爾袞的對手,更別提還有阿濟格和多鐸兩兄弟了。
    這二兄弟都是多爾袞繼位稱帝的鐵桿擁護者,在外手握重兵,屢立戰功。
    清廷之內貌似團結,但依舊是暗流涌動。
    武英殿外,人來人往,與門可羅雀的慈慶宮和福臨讀書之地截然不同,非常熱鬧。
    多爾袞入居武英殿后,此處儼然成為整個清朝的政治中心,御璽都被拿到武英殿中,圣旨于此頒發,議政于此進行。
    龍虎聚首,勢傾朝野。
    國家大事,軍情政務,皆出于武英殿。
    這也是布木布泰擔憂的原因,因為和權勢傾天的多爾袞相比,她們母子二人的力量實在太過單薄。
    好在朝中反對多爾袞的力量也不少,這多少能讓布木布泰找到些許的盟友。
    隨著多爾袞氣沖沖的回到武英殿,一道道詔令被發到了北京城各地,消息無可避免地傳揚開來。
    一個接著一個的王公大臣被召集到武英殿,他們走過甬道,進入正殿后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多爾袞冰冷的臉。
    整個武英殿內,散發著令人壓抑的氣氛。
    一些心性較差的人,在這里甚至會感到難以呼吸。
    潼關傳回的戰敗消息,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大家都認為,攻占潼關,奪取西北,不過是順理成章的事。
    在外作戰,已經成為這些八旗王公大臣各自子弟鍍金歷練的手段,沒人覺得他們會輸。
    更何況,多鐸帶領的可是一部主力,在潼關敗給流寇,實在是令人難以想象。
    這到底是怎么敗的?
    這些久經陣戰的王公大臣們自然知道多鐸的能力,反復在腦海中推演,也想象不到戰敗的可能。
    這還不是簡單的戰敗,連尚善都死在潼關了。
    尚善是誰?
    那可是在八旗年輕一輩中比較有能力的宗室將領,二十歲出頭的年紀,便承襲其父費揚武的輔國公爵位,晉封固山貝子,成為護軍統領。
    如果照此發展下去,前途不可限量。
    可誰成想,他居然在潼關戰死了!
    入關以來,清軍作戰還從未遭受過如此重大的損失,更別提一名公爵戰死了,這根本就是前所未有之事。
    尚善也就此成為,目前為止清軍作戰陣亡級別最高的將領。
    “潼關的事,各位王公都已經知道了,本王就不多說了,現在多鐸正在懷慶整軍,請求朝廷下一步的指示。”
    “諸位王公大臣,可以各抒己見。”
    多爾袞說完,看著眾人。
    “我看,要不退回關外算了!”
    “現在退回去,倒也來得及,反正搶夠了,也呆夠了,還是關外老家舒坦!”
    很快,出現了些許的議論之聲。
    很多人都是覺得,潼關和懷慶兩次戰敗,證明大順尚且有反擊的能力,不如退回關外,等明軍和大順打的兩敗俱傷,再入關劫掠。
    入關之后,清軍中一直就存在這種聲音。
    一直都有相當一部分八旗的王公貴族覺得關內不是久留之地,懷慶戰役后就有這種聲音。
    如今潼關戰敗,影響堪比山海關會戰,居然被提到武英殿上來了。
    “咳咳...”
    文臣之中,居于首位的一人忽然咳了兩聲。
    眾八旗王公貴族們都將目光投射過去,議論的聲音漸漸平息,但許多人的眼神中帶有不屑。
    說話的,是當今漢人文臣之首,內院大學士范文程。
    “就算現在退回關外,李賊也定與我大清勢不兩立,還是要打,為什么不繼續留在關內?”
    范文程站起身,輕撫胡須。
    “臣以為,以李賊為首的大順流寇,不過是回光返照,兔子逼急了還咬人,何況這些窮兇極惡的賊匪。”
    “當務之急,是要豫親王在河南整軍,潼關必須要打下來。”
    “這次戰敗據臣所知,主要是因為孔有德的紅夷大炮運送過慢,被李賊占了先機。”
    范文程的話,多爾袞很喜歡聽。
    無論別人怎么說,多爾袞始終就是一個想法,漢人的江山地盤,必須是大清的。
    退回關外這種想法,他是從未想過。
    “豫親王在懷慶整軍過后,將紅夷大炮一并帶往潼關,必定能一鼓作氣,攻破潼關。”
    “臣聽說正月十二日時,許定國在睢州誘殺高杰,高部舊兵十萬,若能招撫得當,不失為迅速增兵的一個辦法。”
    多爾袞點了點頭,沉聲詢問。
    “豪格現在在哪?”
    范文程笑了笑,說道。
    “看來叔父攝政王的意思,是調肅親王部西進,與多鐸聯兵,分三路攻略西北。”
    “肅親王一部主力,如今正奉命在山東追逐流寇殘部,想要全部攻略山東,尚需些許時日。”
    多爾袞頷首,眼中微凝。
    “近日,弘光朝廷遣使北上,欲同我大清聯合滅寇,范先生是怎么想的?”
    “本王看這弘光朝廷,偏安一隅,未有北進之心,本王有心調阿濟格、多鐸、豪格三路齊集西北。”
    “可若如此,東部沒有防護,是不是風險有些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