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晚稻的耕地里,甘盤氏被劃分了一部分,這等于是赤方氏租借給他們使用的田地,也正是上一批次,那些赤方氏生怕糧食不夠,而又開拓出來,結(jié)果到頭來沒有人手去“精耕細作”,最后只能再用廣收薄種之法的那部分田地。
    甘盤氏要開始建設(shè)自己新的家園,他們把位置定在赤方氏與三山四野之間,在那里有一片茂密,未曾被開拓的小山野,當然比起南丘、山伯之野來說,地盤真的是很小了。
    其實那片小山野,不適合部族大規(guī)模擴展,妘載曾經(jīng)建議,去山伯之野發(fā)展最好。
    但是穆至表示過,如果要建設(shè)新的,所謂的“南方新農(nóng)村”,建設(shè)“天府之野”的話,三山四野與南丘之間,肯定需要一個“中轉(zhuǎn)點”的吧?
    甘盤氏深感赤方氏再造之恩,情愿落座在那片小山野,充當一個中轉(zhuǎn)的地方。
    至于部族以后壯大了,遷不遷移,那都是至少十三五年之后的事情了。
    即使現(xiàn)在努力的生孩子,孩子們至少要十三歲才有打獵的能力,十三年,如果真的按照赤方氏現(xiàn)在的進程,穆至完全相信,那早已經(jīng)把南方連成一片,成為了天府之野。
    而那時候,遷不遷移,又有什么必要嗎?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低洼的地方填平,高聳的地方鏟掉,沒有什么是人的雙手做不到的,既然甘盤氏選擇了重新開始,那就要用最大的熱情,擁抱新的生活!
    小山野的建設(shè)正在展開,所以甘盤氏的田地里,只有一部分的老人,老人們負責搶種晚稻,而甘盤氏剩余的戰(zhàn)士,乃至婦孺,孩子,都去參與了小山野的開發(fā)。
    他們希望赤方氏給予這片新的山野,以新的名字。
    那是妘載和妘荼,曾經(jīng)兩人前去西南,見蘗芽氏時,路上經(jīng)過的地方。
    這里是一片褐色的土地,有一條湍急的小溪流,還有一片攔路的巨大石丘。
    但現(xiàn)在,茂盛的森林消失了,石丘上,有新的,簡陋的建筑被搭建起來,那是甘盤氏的臨時居住點。
    妘載受到穆至的邀請,來到了這里,而同樣,妘磐被丹朱拉著,加上妘梁三個木工師,準備來這里進行“期中考試”。
    按照丹朱的說法,反正瞎考也是考,不如在這里直接幫人家搭房子,學了這么久木工,搭幾個內(nèi)嵌的梁柱難道都辦不到嗎?
    “山野的名字....”
    甘盤之野?
    其實也并無不可,但這樣看起來似乎沒有水準。
    難得別人要求自己這里起名字....
    “阿紅你怎么看?”
    丹朱則是道:“山野與大澤,湖泊,江河滄海的叫法,像是閼之澤,這個閼的意思是水流不通.....”
    閼之澤的水確實是和外面的交互很少,通向外部的水系并不是很多,相比洞庭湖、翼之澤,雷澤等來說,確實是稱得上“閼”了。
    地名要么用這個區(qū)域的特點來命名,要么就是這附近有什么出名的山,要么就是以地名來附加,當然,你也可以隨意起,反正稱呼而已,你開心就好,比如起個羔子之野,狗子之澤,并沒有什么不可以的.....
    妘載看到那片巨大的石丘,忽然腦子里有了念頭。
    “碩!”
    “畀!”
    丹朱頓時眼前一亮!
    碩,指的是巨大的石頭,而在中原,一般用作“碩果”。
    畀(bì),字從田從丌,田指農(nóng)野,丌為基礎(chǔ)、支架。畀“把田地支起來”,也做“把土地分給同伴”!
    畀最早出現(xiàn)在尚書之中,講的是“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鴻九疇”,這是說鯀盜竊息壤的事情。
    碩畀之野!意思是:巨大的土地,分給了同伴,使他們居住在此的山野!
    妘載把這片新的山野的名字刻在竹簡上,交付給穆至,而穆至認真小心的收下。
    明明是小小的土地,但卻要起名為“碩”,不僅僅是因為那片巨大的石丘,也是因為,妘載口中的“碩土”,應該是這整片南方的大地!
    當然,妘載還給這個山野起了一個吐槽式的名字,不過沒有給旁人知道。
    3.1415926之野......
    丌(qí)的本意是墊物的器具,當然不是“π”,而且這個時代的甲骨文,這個畀字并不是這樣寫的,而是上面一個三角四格的田,下面一個交叉的支架....
    妘載自己這樣吐槽是因為他能對比后世文字和這些甲骨字。
    在起了名字之后,甘盤氏得到赤方氏的幫助,很快開始了屬于自己的建設(shè)時代。
    木制的簡陋屋子被矗立起來,妘梁他們和妘載講道,看到現(xiàn)在的甘盤氏,仿佛就像是看到了,曾經(jīng)剛剛來到南丘的他們一樣。
    百廢待興,一切都要從雙手開始,從一窮二白,到糧食滿倉,這并不需要太久,只需要一個正確的,有大智慧的領(lǐng)袖。
    風雨表被立起來了,石柱子上刻上了需要知道的時節(jié),甘盤氏的族人們,腳沒有被砍斷的,都去四方勘察探索,選擇可以作為“耕地”的區(qū)域。
    今年的晚稻,他們借用了赤方氏的耕地,但是來年的驚蟄,新的種子可以被播下,糧食也能堆滿倉谷,一切都可以自我運轉(zhuǎn),只要有了糧食,有了種子,那么就有了希望。
    而在妘梁等人的教導以及幫忙下,甘盤氏還要開拓一條大水渠,這是防止西南大水的泄洪口,不與那條溪流交匯,至于田野的水渠,則要另外從溪流引水過去。
    同樣,土墻也需要制作起來,但是現(xiàn)在,甘盤氏的人手,比起赤方氏還要少,并且有很多人都是殘疾。
    妘載看著穆至的斷手,他是小臂的前半部分沒有了,這時候,忽然妘載突發(fā)奇想。
    “義肢?這又是什么東西?你總是給我整一些新花樣?!?br/>
    古埃及人喜歡搞這種義肢,但中國古代也有。
    春秋戰(zhàn)國時,齊景公厚賦重刑,對那些交不起賦稅的人統(tǒng)統(tǒng)施以刖刑,結(jié)果城門外出現(xiàn)了專門賣假肢的攤販,甚至買假肢的比買鞋子的人還多。
    這種東西就叫做“踴”,是受過刑的人所穿的“鞋子”,也就是木,銅制作的義肢。
    丹朱在甘盤氏待了兩天,給穆至安裝了一個特制的假手,當然,古代義肢的作用當然是讓你方便走路,至于轉(zhuǎn)動那是想都不要想,但是.....
    甘盤氏的族人們,好奇的看著穆至的左手,那是一個....大號的,可拆卸的銅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