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玥明大婚前夕
萬俟夕辭親自領八萬大軍攻打乾國,梁國軍隊氣勢高漲,
乾帝收到邊關加急的信件,心中懊悔當初放虎歸山,
放萬俟夕辭回梁國時他是萬萬沒有想到梁國最后登上皇位的是萬俟夕辭,而且萬俟夕辭登上了皇位,那之前梁國簽下的封戰書就是笑話,有哪一個質子登上皇位會放過以前的囚國?
因為戰事緊急,對方還是國君領兵,二皇子李歸鄴任主帥臨危受命,帶十萬大軍前往北風關,
乾國的十萬大軍雖然人數多,但乾國太平久了,這些人早就成了一群酒囊飯子,軍人們的戰斗力完全不抵梁國,
李歸鄴艱難的帶著大軍與梁國的精兵鐵騎在北風關外僵持兩月,最后因為卻糧草被斷,將士們忍饑挨餓變的不堪一擊,最后再無與梁軍再戰之力,乾國不得不議和,
萬俟夕辭也沒有真的要滅乾國心,且實力也還不足矣吞并乾國,就答應了議和,
不過萬俟夕辭開出了足矣讓乾國大出血的條件,他要乾國將北風,延沙,燕山三個關口的把控權給梁國,并且要挨近梁國的湖山,井陽兩座城池割給梁國,
北風,延沙,燕山三個關口是通向西洲三個最大的通道,乾國雖然有多個關口可以通往西洲,但只有靠北的北風,延沙,燕山最為平穩安全,如果沒了這三個關口無疑就要折損乾國大半與西洲的商貿生意,而且乾國最需要西洲的戰馬,沒了這三個關口,戰馬就送不到乾國,所以在三個關口是絕對不能給梁國的
不過萬俟夕辭在信中也說只要乾帝獻上乾國的明珠,耀華公主,他就可以允許乾國擁有這三個關口的通行權,只看乾帝舍不舍得將耀華公主送到梁國和親,
乾帝看到這個條件都被氣暈了過去,讓他將自己的女兒送去和親?李玥明早就與方之鶴有了婚約,怎么送去和親?
乾國使臣與梁國商議無果,他們就是要耀華公主,不然乾國就等著二皇子李歸鄴的腦袋送到京城吧。
朝中大臣也紛紛懇求乾帝將耀華公主送去和親,朝堂上唯一的反駁聲只有方德,但唾沫星子淹死人,方德也無能為力,
得到消息最悲傷的是淑妃,哭暈了好幾次,誰安慰都沒有用,李玥明看著自己的母妃一日日消受憔悴,卻有心無力,
她也很悲傷,她不想和親,但她不去和親,二哥就被萬俟夕辭扣在北風關外回不來,乾帝晚答應一日,他們就晚回來一日,危險就多一分,乾國的數萬將士們就回不了家,
她舍不得父皇母妃,她不想與方之鶴分別,她不想失去眼前的幸福,可大局不允許她自私,她真的很想拒絕和親,可她看到父皇與方之鶴方首輔每日在朝堂上頂著群臣的施壓明明無計可施了卻還在咬牙堅持,
李玥明起的很早,她在宮中走了一圈,走著走著就走到了朝堂上,進入朝堂的那一刻他們都安靜了,看著她
“本宮愿意去和親,兒臣向父皇請旨,送兒臣前往梁國和親!”李玥明朝乾帝跪下,閉眼低頭不去看,她害怕自己睜開眼睛看到父皇,看到方之鶴她就想反悔了,
底下的大臣見李玥明自請和親,就附和著跪倒一片:“請陛下準旨!”
乾帝,方之鶴,方首輔都十分錯愕,
時間猶如靜止了一般,大臣們再次開口:“請陛下準旨!”
“皇兒真的想好了?”乾帝說出的話些許顫抖
“兒臣心意已決!”李玥明將頭埋的更深,
“準旨。”李端廣說完這句話,感覺人缶老了十歲,但底下的大臣卻喜悅無比
“兒臣謝父皇。”李玥明說完這句話下面的大臣就附和
“皇上英明,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玥明聽著他們的夸贊心中冰冷,他們不在乎乾國被割去的關口不在乎失去的城池,只在乎一個女子嫁不嫁,真是令人可笑。
李玥明失落的離開的朝堂,
“公主,”方之鶴想叫住李玥明,但李玥明卻沒有回頭,只留下決絕的背影,蕭條又輕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