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二年二月十六,建武帝劉秀車駕移往修武。名為公干,我卻有些明白他更多的原因是想避開些什么,據聞自劉揚死后,郭貴人躲在寢宮日日感傷,夜夜驚泣,大皇子劉彊因為母親的反常,無法得到妥貼完善的照顧,開始小病小痛不斷。雖然也有遣派太醫診治,但郭貴人在私底下卻仍是時常派人來哭求劉秀前往探視。
我也是女人,面對這樣的情況,雖然她是我的情敵,卻也不可能做到完全鐵石心腸。甚至有幾次,我建議劉秀去她宮中探望,并非完全是口是心非的在故意說反話刺激他,而是真的有些心軟,可憐那對母子的處境。
一夕之間,要面對自己的夫君殺死自己親人的殘酷事實,將心比心,換作是我,不說跟劉秀操刀子拼命,但至少肯定會被傷得體無完膚,然后心灰意冷的與他徹底決裂。
然而處在目前我和劉秀兩人關系微妙,曖昧不清的情況下,我越是積極勸說他往郭貴人那里多走動,他反而越加怯步。這種微妙情緒,只有我和他兩個才心知肚明,落在旁人眼中,聽到了一絲半點的傳聞,從宮內逐步渲染開去,反倒變成西宮陰貴人賢淑仁德,堪為母儀楷模之類的贊譽。
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謬贊,最后夸得我這個臉皮厚比城墻磚的始作俑者也終于不敢再領受下去,在這種情況下,劉秀再次提議一同前往修武,我二話沒說,拉了他就跑。
雖然人是跑到了修武,然而平時的政務卻一點都不能夠落下。建國之初,建武政權,天子以下,百官之首,國內最高權位的三公人選,分別是大司馬吳漢、大司徒鄧禹、大司空王梁。
大司馬由西漢的太尉、將軍更名演變而來,被授予金印紫綬,掌管兵馬之事,屬于職位最高的武官;大司徒由西漢的丞相、相國更名演變而來,亦是金印紫綬,全面主持國家大政;大司空由西漢副宰相、御史大夫演變而來,掌管水土營造之事,兼有監察之職,秩俸與大司馬、大司徒相同。西漢時御史大夫原為銀印青綬,而今的大司空已改為金印紫綬,地位比之西漢有了明顯提高。
三公設立之時,因鄧禹長年領兵在外,無法兼顧國內政務,大司徒之職便一直由伏湛代理,主持朝政。
這三個人,在朝中權力相當,職能互不干涉,卻又互相牽制。
王梁、吳漢二人原是漁陽太守彭寵的部下,劉秀北上落難之時,幸得漁陽太守彭寵與上谷太守耿況聯合擁兵相護,此二郡太守在危急時刻伸出援手,其恩情比之開出附加條件的劉揚更讓人感恩念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