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毛片免费看-欧美 日韩 人妻 高清 中文-一本色综合亚洲精品88-加勒比无码一二三区播放-亚洲欧美精品av在线观看-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日本三级日产三级国产三级-暴躁老外玩minecraft-日韩欧美亚洲一区二区四季

渤海

對外關系,720—755年

傳統歷史學家對玄宗的主要批評之一是,當他即位初期帝國的防御已得到加強和帝國隨之采用消極的防御政策后,他的雄心導致他日益改用一種國力所不能負擔的主動的、干預性的對外政策。當然,隨著714年吐蕃戰敗而出現的相當平靜的幾年以后,軍事活動在他在位的中期和后期大大地增加了。但這肯定不是像太宗后期和高宗時期那樣的蓄意的領土擴張時期。在玄宗的這些日子中,唐朝對來自兩個最強大和最富侵略性的鄰國——契丹和吐蕃——的壓力作了反應,與它們進行了持久的大規模戰爭。同時,中國對外關系的總格局由于以下的因素而起了變化:在滿洲(渤海)和云南(南詔)出現了強大而穩定的國家;傳統的北方敵人突厥族最后消失;基本上對唐朝友好的回紇人取代突厥族而成為蒙古草原的主人。

吐蕃

吐蕃依然是中國最難對付的鄰國。714年戰敗后,吐蕃人穩步地鞏固他們的王國;721年,隨著幼王的成年和705年以來控制吐蕃的宰相和太后之死,吐蕃的宮廷政治出現了明顯的轉折。722年,吐蕃朝著新的方向重新向外擴張,入侵西部的小勃律(吉爾吉特)。小勃律和鄰近的大勃律(巴勒提斯坦)對中國人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因為它們是疏勒(喀什噶爾)經明鐵蓋山口通往迦濕彌邏(克什米爾)和印度河谷的要道。它們自武后時期起已是中國的朝貢國。吐蕃的占領將使吐蕃人控制帕米爾地區,使他們能直接與突騎施部或阿拉伯人接觸,從而威脅中國人在中亞的地位。

面臨吐蕃的入侵,小勃律王向中國求助。一支中國軍從疏勒前往援助,吐蕃人被擊退。但他們仍控制著大勃律。

這次沖突似乎對中國西部邊境沒有直接影響,但與吐蕃的關系不久在玄宗的朝廷成了一個政治問題。在725年封禪祭典以后,張說敦促玄宗與吐蕃長期議和以減少隴右和河西的大量邊防開支。但玄宗征詢了在724年已主張深入吐蕃領土進行打擊的好戰的河西節度使王君725年,一些吐蕃人參與突騎施對塔里木綠洲的襲擾。從726—729年,敵對行動又在中國邊境發生。吐蕃人屢次襲擊河西走廊的中國領土,而中國人則再三打入青海湖區。從728年秋季起中國人取得了主動,軍隊贏得了一次次輝煌的勝利,并占領了幾個主要的吐蕃要塞。吐蕃人求和,在以前因吐蕃人的背信棄義而仍對他們不信任的玄宗最后被說服同意議和。730年和約商定。吐蕃王承認中國的宗主權,吐蕃的邊境將領奉命停止對中國領土的侵襲,一塊刻有和約條款的石碑矗立在邊境。和平持續了幾年。兩國互派使者,邊界被劃定,邊界柵欄也被建立。此外,在這些年中,唐朝專心致志于同東北的契丹進行持續的戰爭。

但是,和平在736年遭到破壞。吐蕃人又進攻小勃律,雖經中國人抗議也未停止。帕米爾地區的形勢甚至比722年更加危急。玄宗有好幾年曾力圖取得經帕米爾地區通往伊朗和西方的南方諸路的控制,因為粟特由于突騎施的干涉又受到來自阿拉伯人的壓力而處于完全混亂的狀態,同時傳統的北方商路也受到威脅。這一對峙還有另一個形式。在734—735年,北庭(準噶爾)的唐軍與突騎施之間已爆發戰爭。突騎施的可汗娶了一名吐蕃的公主,而吐蕃王的一個妃子又是康國(撒馬爾罕)的公主。這樣,對吐蕃—突騎施的結盟或對更討厭的吐蕃—阿拉伯在中亞的結盟的由來已久的恐懼又出現了。

由于無力阻止吐蕃對小勃律的進攻,中國就在東面發動進攻,吐蕃人在那里因被和約和中國與吐蕃將領之間的誓約所麻痹,對進攻毫無準備。737年中國人進犯青海湖區,738年吐蕃的反攻被擊退,河西、隴右和劍南諸節度使奉命與吐蕃人全面作戰。中國人從甘肅深入今之青海省。四川的軍隊在開始時戰果不大,但在740年得到當地羌族部落民的幫助,占領了關鍵的吐蕃要塞安戎,因為這些部落民對吐蕃的行政官的勒索已感到厭煩。盡管出現堅決的反攻,中國保持了戰果,這樣,唐朝又控制了在680年喪失的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地區。

739年,在拉薩保持一定程度的中國文化影響的吐蕃王后金城公主死去,741年吐蕃人企圖利用在長安為她舉行葬禮的機會締結新的和約。玄宗沒有同意,于是吐蕃人在741年夏季開始發起一系列果敢的進攻,并重新控制了青海湖區。他們奪回固若金湯的石堡城,并入侵甘肅邊境的中國領土。

在以后幾年,皇甫惟明及其繼承人王忠嗣,進行了一次次的邊境戰爭,穩步地加強了隴右和河西兩鎮的中國防御設施,這兩個藩鎮到742年時已控制了17個軍,兵員共達14.8萬人。皇甫惟明和王忠嗣都在宮廷的黨爭中被株連,747年隴右歸突厥將領哥舒翰管轄。749年,他率領從隴右、河西、朔方和河東諸鎮抽調的大軍,最后攻占了石堡城,但中國人傷亡很大。該地成了新的中國軍隊的駐地,在以后幾年中國人在西北新成立九支長駐軍隊,并開辟屯田來供養它們。753年哥舒翰再次大敗吐蕃,收復了稱之為九曲的黃河上游的大部分。

8世紀的40年代和50年代初期當中國人在吐蕃邊境進行大規模戰爭時,吐蕃的西陲又形成了與唐朝直接對峙的形勢。吐蕃在736年攻擊小勃律后,穩步地鞏固它在帕米爾的地位,許多山地小王國與長安斷絕往來并成了吐蕃的屬國。在塔里木的中國將領曾經不時攻擊吐蕃人,但毫無結果。746年,在安西任職的高麗將領高仙芝對小勃律進行了一次引人注目的討伐,他率領1萬名騎兵通過帕米爾最高的幾個山隘。吐蕃人被趕走,中國軍隊駐在小勃律,中國對帕米爾諸國的影響得以恢復。吐蕃這時又轉而窺測小小的劫國,使駐在小勃律的中國軍隊的供應線有被截斷的危險。750年高仙芝又進行一次討伐,占領了吉查爾,最后遏止了吐蕃想在帕米爾建立統治的企圖。

755年,吐蕃王死,吐蕃朝廷派使節前來,尋求與唐朝建立友好關系。中國使節也被派往吐蕃去冊封新王和轉達唐皇的吊唁。吐蕃的威脅不論在中國邊境還是在西面,似乎都暫時被遏制了。但安祿山之亂的爆發和隨之而來的中國軍隊在吐蕃邊境的撤離,又揭開了中國吐蕃關系史災難性的新篇章。

中亞,突騎施族和阿拉伯人

自玄宗初年以來,伊塞克湖和巴爾喀什湖之間西突厥族各部居住的地區已被一個名突騎施的部落及其令人生畏的蘇祿可汗所統治。雖然蘇祿可汗已在717年正式臣服于中國人,但在同一年他還是襲擊了邊境并進攻阿克蘇及塔里木盆地的其他地方。719年,唐軍已被趕出碎葉(托克瑪克)的哨所,喪失了在天山山脈之北的大片領土。

幸虧蘇祿這時西進占領富饒的粟特諸城邦國。蘇祿是在粟特最后建立阿拉伯統治的偉大的阿拉伯將領庫塔伊巴死后不久崛起的。阿拉伯人堅決的推進暫時被擋住了;突騎施族前去支援粟特人進行抵抗。在724年,在阿拉伯史學家稱為“渴日”的戰斗中突騎施大敗侵略河中地區的阿拉伯遠征軍。這一挫折使阿拉伯向東的擴張中止了約50年;從724—727年,突騎施深入粟特國境,遠至康國(撒馬爾罕)本土。726年,突騎施為防衛骨咄(帕米爾以西)而與阿拉伯人交戰;阿拉伯人直到730年才開始認識到突騎施的力量。

唐朝感到應該安撫蘇祿,于是在722年安排把唐朝的“公主”(實際上是西突厥名義可汗的一個女兒)嫁出和親。同時,中國的安西都護府(塔里木盆地)和北庭都護府(準噶爾)的防御設施不斷地得到加強。718年,安西成為一節度使駐節之鎮,北庭在727年也照此辦理。到8世紀30年代,它們各自擁有兩萬名的守軍,給養部分來自屯田,部分地來自與中亞貿易的商人所繳的過境稅。

這些預防措施之所以必要,不僅是由于蘇祿本人明顯的軍事力量,而且是由于他與中國的兩大最強大的宿敵東突厥和吐蕃聯姻。725年,他插手支持于闐王的反唐叛亂。叛亂很快被平定,但蘇祿與中國的安西副使結下私仇,他與吐蕃盟友一起掠奪塔里木盆地,圍攻龜茲,進攻高昌區。但突騎施基本上仍只插手中亞事務,730年,蘇祿與唐朝媾和。突騎施的力量幾乎完全依靠蘇祿個人的領導和他給他的部落領袖提供無數掠奪物的能力。到8世紀30年代,他與諸子和酋長們的關系日趨緊張,同時他得了一次中風,一臂不能動彈。但他被迫繼續征戰。731年,他又進犯粟特,企圖打敗阿拉伯人和奪取富饒無比的康國(撒馬爾罕城);他差一點兒成功,在被迫撤軍前重創阿拉伯人。

在西面受阻后,蘇祿又在735年和736年進攻中國北庭和北塔里木的據點。這一次他遭到慘敗,于是又被迫議和。因此他在737年又重新西撤,阿拉伯人已在那里進攻位于經過帕米爾的南路的要沖骨咄。蘇祿與從粟特和吐火羅的幾個屬國抽調的部隊渡過烏滸水,抵達阿拉伯重要的前沿基地巴爾赫。雖然蘇祿的軍隊人數大大超過阿拉伯人,但他們被徹底擊潰。

這是蘇祿及突騎施力量沒落的開始。部落的對立造成了危機;738年蘇祿被一個爭權者謀害。在隨之而來的混亂中,這些部落中的一派請求中國人援助,于是中國人會同拔汗那(費爾干納)王平息了突騎施之亂。這一地區取得了全面的政治解決,拔汗那、柘支(塔什干)和佉沙(基什)諸王都得到中國的封號。中國人企圖在西突厥人中立一新可汗以便對突騎施進行控制,這又引起一次動亂,但744年的又一次討伐最后打垮了突騎施人,并在伊犁河流域和碎葉區重建中國的權威。到750年,這里成了中國的強大的基地,高仙芝由此就能進一步向中亞擴張力量,最后在那里與阿拉伯人直接對峙。

被內部斗爭搞得四分五裂的突騎施不再是唐朝的威脅。在8世紀50年代,他們日益受到住在巴爾喀什湖之南的北鄰葛羅祿部的壓力。葛羅祿部曾參與回紇人推翻東突厥之戰,但后來又與獲勝的回紇人不和,此時開始向西南遷入突騎施的領地。

東突厥的衰落和回紇的崛起

716年默啜可汗之死引起了東突厥人內部一段不穩定的時期,在此以前,他們的力量已因許多臣服民族的變節而減弱。新的小可汗匐俱不久就被默啜之侄、杰出的將領闕特勤廢黜,后者把除年邁的暾欲谷以外的默啜的家族及其衙官全部殺害。闕特勤以新可汗(中國史料中稱默棘連或毗伽)代替匐俱,新可汗從716年一直統治到734年。在716年和717年,突厥領地瘟疫肆虐,于是與蒙古北部諸臣服部落的一系列血腥戰爭爆發了;結果烏古思諸部逃往中國避難。

毗伽成為可汗后,立刻想進犯中國,但被顧問們勸阻。他于是妄想使其部落民過定居生活,自己則想住在中國式的圍有城墻的都城內。這一計劃被暾欲谷勸阻,他認為這一發展會破壞突厥人的民族特點和使突厥人喪失對付中國人的力量——機動性。同時,毗伽建議與中國人媾和。玄宗予以拒絕,并在718年計劃糾集東面的契丹和奚族、西北的拔悉蜜和黠戛斯以及臣服于突厥的形形色色集團,對突厥發動一次協同進攻。720年秋,進攻在中國將領王唆的指揮下進行。計劃同時直搗突厥大營的行動是一個錯誤。拔悉蜜先于中國大軍抵達,結果被擊潰。突厥人于是開始襲擊河西走廊的中國定居地和西面的北庭都護府。

在721—722年期間,和解終于達成:可汗同意事玄宗為父,突厥的朝貢使團和使節定期來中國朝廷。毗伽幾次要求娶中國的公主,但始終沒有得到同意。8世紀20年代后期出現邊境糾紛時,吐蕃要求突厥人一起進攻中國,但毗伽拒絕,原因也許是中國人已在朔方建立大規模的邊境集市,突厥人和其他邊境民族可以在那里獲得大量中國絲綢。

731年闕特勤死,玄宗派使者前去吊唁,并派中國匠人為闕特勤之碑刻漢文紀念。達成的親切的妥協顯然對突厥人和中國人都有利。734年,毗伽被他的一個大臣毒死。

在8世紀30年代初期,這一政治平衡受到契丹和奚族的叛亂的威脅(見下文),它們拒不接受中國屬國的地位,轉向突厥效忠。突厥人似乎不愿意直接插手,從而危及與中國的良好關系,雖然在733年有些突厥軍隊協助契丹兵作戰。然而在734年突厥人幾次向渤海王建議,希望結盟反對契丹,但沒有成功;735年,他們自己攻打奚和契丹,但被打敗。突厥人肯定已深深地陷入東北的這一危機之中,唐朝發現單單契丹已是強大和意志堅決的敵人,就十分謹慎地不讓突厥人直接參加對抗。

伊然繼毗伽為可汗,他不久死去,由其弟登利可汗繼位,后者是被毗伽遺孀控制的兒童。這兩個可汗繼續與玄宗的朝廷保持朝貢關系。741年,穩定的局勢被破壞,登利被他的一個將領東殺所殺,東殺另立毗伽的一個兒子為可汗。但新可汗很快就被骨咄葉護殺害,他的弟弟被繼立為統治者,但又被謀殺。葉護于是自立為可汗,但拔悉蜜、回紇和葛羅祿群起反對,把他殺死。拔悉蜜人企圖立自己的可汗,但突厥人另立殺害登利可汗的兇手之子烏蘇米施為可汗。中國人派使者要他效忠,但被拒絕。他的朝臣反對這一行動,烏蘇米施在遭到拔悉蜜和其他部落的攻擊后出逃,在744年被拔悉蜜部所殺,并被傳首長安。

突厥人此時完全處于無政府狀態。烏蘇米施之弟被立為白眉可汗,但其他突厥人另立拔悉蜜之主為對立的可汗。中國人利用了這一混亂。朔方節度使率軍進入草原,打垮了東面諸部。同時,葛羅祿部和回紇部殺了拔悉蜜的可汗,回紇的首領骨力裴羅控制了該國。745年回紇殺了最后一個突厥可汗白眉,將其首級送到中國朝廷。毗伽的令人生畏的遺孀率部投誠玄宗。突厥帝國滅亡。

導致突厥人滅亡的部落聯盟是很短命的。最初在叛亂中為首的拔悉蜜在744年被其他部落所滅,拔悉蜜的首領逃往北庭尋求中國的保護。此后不久,葛羅祿也臣服于回紇,回紇的統治者骨力裴羅此時成為原先被突厥人統治的整個草原區的無可爭辯的主宰。746年,玄宗封他為懷仁可汗,批準他為統治者。

747年,他的兒子磨延啜繼他為可汗;磨延啜鞏固了回紇對其前盟友的霸權地位,并建都于合刺八刺哈孫城。回紇人以前原為游牧民族。磨延啜此時采取了716年毗伽可汗曾為突厥人設想的步驟,即給他的臣民建立一個固定的首府,回紇人逐漸開始定居和務農,同時他們的首府和磨延啜通過中國人和粟特人在色楞格河畔建造的另一個城市成了活躍的商業和手工業中心。回紇人從未成為定居的民族。在840年他們的帝國滅亡前,他們多半依然是牧民。但他們很快發展了遠比突厥人在鼎盛時期更為復雜和先進的社會和經濟秩序。

對唐朝來說幸運的是,他們一直保持與中國的友好關系。在玄宗在位的最后幾年,他們建立了正規的朝貢關系,并且奠定了在下一世紀將把雙方連接起來的有利可圖的商業關系基礎。

契丹和奚

中國對南滿控制的重新建立、717年營州的強大的平盧軍的建立和714年契丹王和奚王的重新歸順,使東北開始了一段相對安定的時期。這種局勢是由唐“公主”與契丹王和奚王的一系列王朝通婚支撐的。貢使定期來到中國的朝廷,貿易在營州十分繁榮。此外,在東滿洲出現的強大而穩定的國家渤海(詳見下文)有助于進一步穩定東北,而突厥人的總的消極態度避免了外來民族在這一區域構成的傳統戰略威脅,即對整個北方邊境的聯合進攻。最后,唐朝在東北的防御設施極為強大。696年契丹入侵后建立的五個軍在玄宗初期得到三個軍的補充,在729年又增加了兩個軍。它們歸范陽節度使指揮,到8世紀30年代,歸他直接調遣的軍隊達9.1萬人。此外,平盧軍和南滿的其他軍隊也歸他節制。范陽是所有邊境藩鎮中實力最強的一個,這是朝廷見到契丹和奚構成的潛在威脅而采取的一個重要措施。

這一區域外表的平衡實際上掩蓋了高度動蕩的政治局勢。契丹的局勢尤其如此;718年李失活死后,契丹在八年中走馬燈似的有四個王上臺。契丹朝廷的實權掌握在大臣可突于手中,他廢立了幾個王,大權在握。8世紀20年代后期,他與一朝貢使團來長安朝廷,遭到宰相李元纮的粗暴對待。他對中國人懷有很深的怨恨;他在730年殺契丹王,迫使作為王妃的中國“公主”逃到營州的駐軍那里,然后自立為契丹的統治者。他脅迫其鄰近的奚族參加叛亂,并歸順突厥的毗伽可汗。

雖然中國朝廷決定討伐他并下令大量征兵,但有效行動直到732年才開始。信安王李祎全面指揮一次同時從幾個方面進攻可突于的戰役。經過幾次挫折,李祎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給對方造成大批傷亡,抓獲很多俘虜。可突于徹底戰敗,率殘部逃進熱河山區,同時他以前的同盟奚族向唐投降,恢復了原來的屬國的地位。

但契丹根本沒有滅亡。733年春,有突厥友部參加的契丹大軍駐營于渝關塞外。新任范陽節度使的薛楚玉派軍進攻,但大敗而歸。同年稍晚的時候,在最近與吐蕃交戰中戰功卓著的張守珪接替了薛楚玉。可突于被張的盛名所懾而被趕走;他試圖通過詐降來贏取時間,同時向西北撤退,指望與突厥人會合。張守珪此時策反了一個與可突于不和的契丹將領李過折。李過折殺害了可突于及其許多支持者,將其首級送呈中國朝廷。

735年玄宗承認李過折為契丹的領袖,并封以各種表示他的臣屬地位的官職。契丹問題似乎得到解決。但和平希望很快又破滅。在同年年底以前,可突于的殘余黨羽在涅禮的謊言煽動下,殺害了李過折及其大部分家屬。同時,突厥人進攻契丹和奚,但被擊退。中國朝廷寬恕了涅禮并批準他為契丹王。但在736年初期,奚和契丹又不服中國的節制。張守珪的將領安祿山率軍進擊,但被戰敗。次年,張守珪大敗契丹。隨之而來的是一段戰爭的間歇,但雙方未達成明確的和解。

738年秋,張守珪的兩名屬將矯稱張守珪的命令,使營州主將在橫水進攻奚。進攻失敗。張守珪企圖掩蓋真相謊報勝利。真相泄露,張在隨之而來的丑聞中被貶,職務由李適之接替;李率軍在740年秋打敗了契丹和奚。

局勢到這時候終于變得比較安定了。唐的防御體系得到加強。743年河北建立了兩支新軍,平盧建立另一支軍隊;在742年,原歸范陽節度使指揮的平盧改為負責中國在南滿地位安全的一個獨立藩鎮。743年契丹和奚國派使者至長安,唐朝廷也顯然決定試探和解,因為在745年,中國又有公主嫁給了契丹王和奚王。

但在745年末,兩王殺害了中國的王妃并謀反。自742年起已任平盧節度使并在744年以后同時指揮范陽的安祿山平息了他們的叛亂。746年,中國朝廷冊封了契丹和奚國的新王。和平關系得以恢復:749年奚使者來到長安,契丹使者則于750年相繼來到。

終玄宗之世,奚和契丹的問題仍未解決。雖然這些部落沒有大舉侵入中國境內,但中國人企圖控制它們的活動也沒有結果。它們一直是強有力的威脅,它們的存在說明唐朝在東北保持龐大的軍事制度是完全有道理的。

渤海

玄宗在位期間,唐朝與以前很少直接交往的中滿和北滿諸民族發生了關系。唐朝已偶爾接待來自生活在東西伯利亞、庫頁島可能還有堪察加的形形色色來歷不明的民族的使團,并與滿洲和黑龍江流域的民族有定期交往。在唐初期,北高麗和今遼寧和吉林兩省東部形成高麗國的領土。在高麗之北,許多室韋亞族居住在今黑龍江的西半部,它們屬于與契丹有關系的蒙古族,而在今黑龍江省東半部和黑龍江下游則是有通古斯族血統的靺鞨的領地。北高麗人口的大部分也屬于靺鞨血統。

隨著高麗的衰亡,其原來的領地成了權力真空。在南部,一個組織甚差的“小高麗”國在新統一的新羅國和遼河流域下游中國人定居區之間的地區勉強維持生存。高麗統治集團的大部分已被高宗遷移,有的到中國各地,但大部分則在營州地區居住。當696年契丹入侵河北從而中斷中國在東北的行政時,由來自濊貊統治階級和高麗靺鞨部落的民族組成的一個集團叛亂,在前高麗將領大祚榮率領下逃到今吉林省的松花江上游。大祚榮在那里自稱振國國王,并使自己成為突厥的默啜可汗的一個藩屬。

到705年,中國朝廷得知他已成功地在東滿洲建立一個強大的新國家,于是決定承認它,希望中國在與奚和契丹作戰時,它會成為一個同盟。使者你來我往,但與契丹和奚的戰爭切斷了雙方的交往,直至712年,這時中國承認大祚榮為渤海王。新的渤海國開始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繁榮的王國,它的組織如同新羅那樣嚴格仿效中國的模式。定期的朝貢使團被派往長安,為了促進貿易,它還作了專門安排。

719年大祚榮死,他的兒子大武藝繼位,他統治渤海直至737年。雖然朝貢關系沒有中斷,但在8世紀20年代,雙方關系趨于緊張。渤海王采用自己的年號,放棄唐朝正朔,以表示獨立于唐朝之外;渤海朝廷于是分裂,一方為親唐派,一方為以渤海王為首和謀求更獨立的路線的保王派。

唐朝對渤海的日趨強大越來越憂慮,并開始尋求同盟以抵消它的力量。渤海幾代國王以前曾被北部鄰族——黑龍江流域的靺鞨族——打得大敗,唐朝開始與這些以好戰著稱的部落建立聯系。726年,靺鞨派使者前來朝廷,中國人在黑龍江流域建立一邊境行政區,由中國的軍官充當部落首領的顧問并組織了一支部落軍隊。

渤海王當然會以憂慮的心情看待這些事態發展。726年,他命他的弟兄大門藝(此王從705—712年曾在唐朝廷當人質)率軍對黑龍江流域的靺鞨族進行一次先發制人的打擊,以防止唐和靺鞨的南北夾攻。大門藝反對這一計劃,說這樣會背叛他們的霸主唐帝國,他逃到了玄宗的朝廷。

渤海王派使者要求處決大門藝。玄宗企圖蒙騙使者,說大門藝已被流放嶺南,而事實上他被派往中亞任職。真相泄露之后,渤海王大怒。732年他派海軍出征,襲擊山東半島的中國重要港口登州,攻占了州府,撤軍前把刺史殺死。

玄宗此時決定對渤海采取激烈行動,他與也因強大的北鄰的崛起而感到威脅的新羅王擬訂計劃,準備中國軍隊從營州、新羅軍從朝鮮半島北部進行聯合夾擊。戰爭的結果是一次慘敗。733年中國人因與契丹重新出現糾紛而放棄了這次戰役;新羅軍也在高麗北部山區被暴風雪所困,在未與渤海軍遭遇前就損失大部分人馬,最后被迫撤軍。734年玄宗致函新羅王,敦促他一有機會就向渤海進攻,同時雙方締結了協同防御的協定,結果唐朝等于正式放棄了它以前在高麗征服的土地上的長期權利。渤海王為報私仇,繼續反對大門藝;他企圖派人在洛陽暗殺大門藝,但企圖失敗,刺客被捕。

但更冷靜的意見終于占了上風。在8世紀30年代,突厥人屢次與契丹發生糾紛,734年他們要求渤海與之結成聯盟,以對付此時又承認中國宗主權的契丹。渤海王也許意識到,作為契丹領土上的主宰的突厥人會成為比唐朝更具有侵略性的鄰邦,所以拒絕了這一建議。735年,渤海派遣由一個王子率領的朝貢使團前往長安,作了表示正式臣服的行動。從此使團歲歲來朝。

737年,其政策導致與唐朝關系破裂的大門藝(原文如此,應為大武藝——譯者)死亡。渤海諸王中最偉大的大欽茂(死后的謚號通稱大文王)繼位。他在位的57年使渤海的國力達到最高峰,而且取得了很高的文化水平。在他統治下,渤海在制度和文學文化方面成了唐朝亦步亦趨的翻版,很像新羅和日本已經做到的那樣。它成了中文作為行政和文學通用語的東亞中國文化圈的一部分。雖然渤海與新羅及日本同樣完全獨立,唐朝政策也無力干涉它的內政,但朝貢關系的形式仍被謹慎地保持著。渤海王和新羅王正式接受唐朝廷的封號,他們的王后和太子也是一樣。兩國使者定期到唐朝廷祝賀新年,他們朝貢后得到回贈的中國產品則更加昂貴精美。

渤海崛起后,唐朝在東北面臨新的形勢。新羅和渤海既不是在發展程度上明顯低于中國的部落民族,也不是在生活方式和社會組織上完全屬于異族的游牧帝國。它們都是定居社會,完全是像中國本身那樣組成的中央集權官僚王國;唐朝廷必須與它們一起創造一種新型的關系,即要接受一種遠比與以往任何鄰國相處時都更為平等的關系和更為共同的文化。

750—755年的對外發展

直至8世紀40年代為止,對邊境事務的處理基本上是成功的。吐蕃的邊境已經穩定,以前喪失的重要戰略地區已被收復。經塔里木、伊犁河流域和帕米爾通往中亞的各條路線都得到保護。草原被比較和平和友好的回紇人控制,契丹和奚民族的威脅被成功地遏制了。漫長無比的邊境防務在人力和供養方面都是代價昂貴的。但唐朝成功地達到了它的目的,玄宗時期的戰役很少是中國對鄰邦的侵略政策或擴張野心引起的。

但約在750年,中國在經過十年勝利的征戰后遭到了一次次嚴重的軍事挫敗。751年,曾在小勃律和拔汗那之役取得輝煌勝利的安西節度使高仙芝最后與阿拉伯人在咀邏私(塔拉斯)水交鋒,被打得潰不成軍。《資治通鑒》卷216,第6907—6908頁。就在這一年,唐朝在云南也遭到同樣的慘敗。中國人在這里面臨新興的南詔國:中國人曾鼓勵南詔的興起,以期在對付吐蕃時它會充當中國的盟友。8世紀30年代后期,蒙舍(南詔)統治者皮邏閣逐步將統治擴大到今云南的6個土著王國(六詔),此舉得到劍南節度使王玙的默許和援助。739年,他在今大理附近建都,并以重兵設防。南詔王和太子得到中國的封號,于是與中國朝廷建立了封建的關系。關于南詔的崛起,見邁克爾·布萊克默《云南南詔的崛起》,載《東南亞史雜志》,1.2(1660年),第47—61頁;藤澤義美:《西南中國民族史研究》(東京,1969年)。750年,云南太守張虔陀企圖掠奪南詔的使者。南詔王閣羅鳳不甘忍受這種待遇,因此張虔陀在一份密奏中詆毀他。閣羅鳳大怒,在750年攻打云南府,殺死張虔陀,奪取這個地區受中國人保護的32個土著部落州。

受楊國忠庇護的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已在四川穩步地建立了他的權力基地。他此時決定率軍大舉征討南詔。751年夏初,他派軍隊8萬夾擊大理。閣羅鳳提出愿意歸還所占的領土,但鮮于拒不接受此建議,仍奮力發動進攻。結果是一場災難。閣羅鳳大敗唐軍;鮮于仲通死里逃生,唐軍傷亡6萬——許多人死于疾病。楊國忠對玄宗隱瞞真相,詭稱取得了重大勝利。但這次魯莽的遠征使中國在四川的地位非常虛弱。閣羅鳳馬上向吐蕃稱臣,于是吐蕃和南詔的結盟在以后威脅著西南的邊境達40年之久。《舊唐書》卷197,第5280—5281頁;《唐會要》卷99,第1763—1764頁;《資治通鑒》卷216,第6901—6902、6906—6907頁。中國經過十多年不斷的勝利后重新出現的這一邊境問題促使李林甫在751年初期設法讓自己遙領朔方節度使,而實際的指揮權則操在助手李752年初期,李林甫又遭到楊國忠及其同伙的攻擊,原因是他對朔方負有責任。752年春安祿山集結一支20萬騎兵的大軍以報他被契丹戰敗之仇。作為他計劃的一部分,他曾要求得到奉信王李獻忠——實際上是一個不愿在安祿山麾下效勞的原名阿布思的突厥降將——統率的朔方鎮大批騎兵的援助。安祿山對阿布思有宿怨,阿布思自然擔心安祿山會把他殺死。阿布思沒有參加征討契丹,反而叛亂;他襲擊了朔方的軍械庫和糧倉,然后逃進大草原。

安祿山此時取消整個遠征。阿布思原為李林甫的朔方節度使副使,所以楊國忠、陳希烈和哥舒翰都企圖要李林甫對阿布思的叛亂負責。雖然他們沒有得逞,但李林甫被迫辭去朔方節度使之職,而轉由安祿山的堂兄弟、已為河西節度使的安思順擔任。《資治通鑒》卷216,第6910頁;浦立本:《安祿山之亂的背景》,第101、167頁,注87。以后不久,李林甫企圖對楊國忠進行反擊。自鮮于仲通對云南的未遂入侵以來,唐與南詔的邊境糾紛不斷。李林甫此時要求楊國忠傾聽四川黎民要求他承擔起節度使職務的緊急呼吁。楊國忠和楊貴妃向玄宗求情;玄宗堅持命令楊國忠赴任,但答應很快會把他召回朝廷擔任宰相。

但這是李林甫最后的孤注一擲之舉。他已經病入膏肓。一個術士告訴他如果能再見玄宗一面,他就可康復。盡管侍從們反對,玄宗仍同意見面;但李林甫這時已病得甚至不能行君臣之禮了。楊國忠就在出發至四川赴任之際被召回,李林甫在臨死前把未來的帝國事務托付給他。幾乎不久,李林甫在掌權19年以后死于752年陰歷十一月二十四日。《資治通鑒》卷216,第6912—6914頁;《舊唐書》卷106,第3239—3241、3243—3244頁。楊國忠立刻被任命為宰相。753年初期,他重新指控李林甫與阿布思的叛亂有牽連。后者已被回紇打敗,他的殘余支持者已為安祿山效勞;安祿山派他們的首領之一到朝廷報告:李林甫曾收阿布思為養子。玄宗下令調查。李林甫仍未被埋葬,但在753年陰歷二月,他被追奪所封的一切官品和官職;他在職的后嗣被削職為民,并被流放到邊遠的南方和西南的邊境,50多名近親和同伙被株連。他的財產被沒收,他的棺材被打開,珍貴的殉葬品被取走;他得到的只是平民的葬禮。《資治通鑒》卷216,第6917—6918頁;《舊唐書》卷106,第3241頁。隨著李林甫之死,帝國已沒有一個堅強和負責的領導人。20年來,朝廷已習慣于他的堅強的控制;自746—748年的幾次清洗以來,大部分可以遞補的領導人或者已經死亡,或是在地方任職。玄宗早就不再起君主的積極作用,此時,只能走一條最省事的道路,即聽任楊國忠去行使最高政治權力,而楊國忠盡管善于宮廷政治的權術和對玄宗有個人的影響,卻根本不能與務實的政治家李林甫相比。

前40年的政治發展已把空前的權力集中在宰相之手。但為了確保這一體制能順利地運轉,皇帝必須保留他更換宰相的權力和意愿。像李林甫和陳希烈享受的那種漫長而不正常的任期使替換越來越困難,因為在職者的勢力不但愈加根深蒂固,而且把一些人提升為高官(他們一般有希望成為在職宰相的繼承人)的按部就班的正常途徑堵塞了。楊國忠就這樣繼承了一個朝廷的高級官職,而他和楊貴妃只要仍得到玄宗的寵愛,他實際上是不會垮臺的。

金粉麗人 穿越亂世農女,逃荒種田養娃忙 神醫皇后:陛下,娘娘占山為王了 大宋超級學霸 盛世風華 官道紅顏 超級兵王 農門肥妻要翻身 上位 包公案(中國古典公案精品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