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毛片免费看-欧美 日韩 人妻 高清 中文-一本色综合亚洲精品88-加勒比无码一二三区播放-亚洲欧美精品av在线观看-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日本三级日产三级国产三级-暴躁老外玩minecraft-日韩欧美亚洲一区二区四季

耶律乙辛及其集團的統治

道宗朝

1055年,只有39歲的興宗病倒并死于一次他的經常性巡幸中。他留下了一個與主要鄰國保持和平的帝國。在前幾年,他應高麗國王的請求,授予了高麗王儲一個顯赫的官職。西夏國王派出使節請求下嫁一位契丹公主聯姻,并進呈另一份友好誓表。1055年初,興宗接待了宋朝來的例行使節,后者饋贈他兩頭馴象,他還接待了更多的西夏使節。

就國內而言,興宗時的帝國也是相對和平與繁榮的,雖然他與他的母親皇太后的關系依然緊張。他的曾被封為皇太弟的弟弟重元長期盤踞著南京留守的位置,并剛有了一個兒子。[645]《遼史》,卷20,第247頁。興宗的皇位由其長子耶律洪基(1032—1101年,契丹名為涅鄰或查剌,廟號道宗)繼承。在過去的三年中,他與他的父親一起理政,處理政府的例行事務。[645]《遼史》,卷21,第251頁。皇位繼承并沒有立即產生糾紛。欽哀皇太后仍對1035年興宗把她從政治統治地位中驅逐出去耿耿于懷;而且,即使他去世后,也沒有能夠哪怕是假裝去哀悼他,她教訓興宗悲痛欲絕的孀妻說:“汝年尚幼,何哀痛如是?”僅僅在一年之前,她告訴一名宋朝使節說,她贊成兄終弟及的真正的契丹繼承方式,而不是父死子承的世襲繼承。[584]《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77,第4282頁。興宗本人顯然已意識到重元繼承皇位的危險性。1054年,他對宋朝使者王拱辰說:“吾有頑弟,他日得國,恐南朝(即宋朝)未得高枕也!”[584]《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77,第4282—4283頁。在道宗朝初期,蕭革[645]《遼史》,卷113,第1510—1511頁。《遼史》高度評價了蕭阿剌不懈的忠誠和對政治的通曉,推測說,如果他沒有被殺,既不會發生重元的叛亂,也不會發生以后皇后的被處死和皇太子的被謀殺。無論如何,阿剌的被殺是一個重大政治錯誤,而且是道宗缺乏判斷力與固執不變的缺點的首次嚴重暴露,即使當誣告指向那些最親近他的人時,他也總是熱衷于相信這些誣告。

宮廷暫時落入了追逐私利的蕭革(他在1062年致仕)和耶律仁先與耶律乙辛手中。

在這些年里,宮廷內由于激烈的個人勾心斗角而分裂。皇帝太軟弱,既不能居間協調也不能解決問題。再者,基本問題也仍然存在,它們中的主要問題是由于契丹國家的逐漸漢化和中央權力對傳統上是部族事務的苛求所造成的持續緊張狀態。已有的“合理化”、集權化和漢化影響的趨勢也依然存在,雖然最初新皇帝煞費苦心地在宮廷建立了某種書院氣氛——在那里,他的官員和契丹權貴們能夠自由地呈奏無拘束的建議。關于道宗統治時期政治兩極分化的分析,見[785]陳述:《契丹政治史稿》,第137—152頁。新皇帝和皇后都有較高的中國文化的素養并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他們寫詩。皇帝對儒學和佛教都非常感興趣。也許道宗贊成漢族文化與法律傾向的最有力證據是他對后備官員的漢式教育和對考試制度的不斷重視。通過每次考試(通常約每隔四年舉辦一次)的進士人數從興宗時的50人或60人猛增到100多人。[541]《中國社會史:遼》,第492頁(表格)。皇帝親自參與處理有關考試制度的事務。1070年設立了一種新的、被稱為“賢良科”的特殊宮廷考試,參加者必須呈交10萬字的作品。[645]《遼史》,卷22,第269頁。對遼朝契丹族臣民采用漢式法律所造成的緊張狀態,在道宗朝初期又一次表面化。1058年,道宗下詔部落審判官(夷離畢):“諸路鞫死罪,獄雖具,仍令別州縣復按,無冤,然后決之;稱冤者,即具奏。”[645]《遼史》,卷21,第256頁。正如我們所知,重元在1044年的類似場合已代表契丹人的利益進行過請求,這完全可能構成一次反對漢人的本民族保護主義的派系斗爭,從而導致了他在1063年圖謀發動政變。

1063年重元的叛亂

史料對這一事件的敘述是混亂、支離破碎而且互相矛盾的[645]《遼史》,卷22,第262頁;卷64,第988—989頁;卷112,第1502頁;卷114,第1514頁(譯文見[541]《中國社會史:遼》,第421頁); [595]《契丹國志》,卷9,第88頁。涅魯古最初打算讓其父親裝病,這樣皇帝就會前來探望,然后他們就有機會刺殺道宗。當1063年初秋皇帝到中京道西南的太子山(今承德附近)去行獵時,謀叛者們抓住了機會。他們率領一支由弓弩手組成的軍隊去伏擊皇帝與他的營帳。道宗起初不相信發生了叛亂,雖然皇太后已經提前得到了一個耶律氏的忠實成員所發出的警告。[645]《遼史》,卷71,第1204頁。南京留守耶律明是這一陰謀的參與者,當得知重元失敗的消息之后,他率領一支奚人軍隊進入都城并武裝起來,圖謀參加叛亂。但他的副手召集漢人軍隊進行抵抗,當皇帝的緊急旨意到達時,他逮捕并處死了耶律明。叛亂時被派往宋朝宮廷的一批使節也牽涉進了這次陰謀,當他們一回到遼朝領土,就被逮捕并被解往都城處死。

比較清楚的是,這不僅僅是由皇室敵對成員或只是由于皇室不和所再次引發的另一個奪取權力的投機嘗試。更確切地說,這是由一些重要的和有權勢的人物策劃的范圍廣范的陰謀所促成的。想要肯定地說出他們的確切目的是不可能的,但估計最可能的是他們叛亂是為了阻止對契丹游牧部落貴族利益的進一步侵犯。不管叛亂的原因如何,道宗的反應是迅速而強烈的。所有的陰謀者同他們的直系親屬被處死,其中包括蕭革,他的兒子娶了重元的女兒。在各最高機構的掌權者中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

這并不是道宗漫長而大體和平的統治時期所發生的皇族間的最嚴重的事件。

耶律乙辛及其集團的統治

甚至在重元叛亂之前,遼廷的權力已經逐漸轉入了以耶律乙辛(死于1083年,契丹名胡睹袞)他的傳記,見[645]《遼史》,卷110,第1483—1486頁。乙辛權力的迅速上升與蕭姓后族幼支家長氏族(少父帳)的衰落相一致,后者自從蕭排押于1005年成為北府宰相以來,一直發揮著巨大的影響。這一官職后來幾乎被幼支家長氏族的成員所把持,而且在興宗統治時期,他們的權力得到了欽哀皇太后的有力支持。1058年她的去世標志著他們統治的真正結束,雖然這一支的個別成員繼續占據著高位。

在重元叛亂不久前,乙辛已鞏固了與另一位強人的個人聯盟,這個人就是后來的南院樞密使耶律仁先(1013—1072年,契丹名查剌),他的傳記,見[645]《遼史》,卷96,第1395—1397頁。在以后的15年里,乙辛支配著宮廷和皇帝。他的公認對他有敵意的傳記顯示,雖然他在逐漸發揮著無可匹敵的影響,但他本質上是一個自私自利的投機者,他挑選不中用的和腐敗的人任職,接受賄賂,而且允許軍隊恣意妄為。惟有皇后的家族拒絕接受他的控制。甚至起初試圖限制他的一些更加專橫行為的耶律仁先,也發現自身處于危險之中而自愿接受了南京留守的職位。在那里,仁先顯示出自己是一個模范統治者。[645]《遼史》,卷96,第1387頁。要勾勒出乙辛統治時期的公正畫面是非常困難的。那一時期的史料對他及其擁護者們懷有刻毒的敵意。在《遼史》中,他和他的集團被列入特殊的“奸臣”下的一組冷酷無情的反面傳記中。[645]《遼史》,卷110、卷111,特別是這些章節的前言(第1483頁)和史家的評論(第1495頁)。似乎清楚的是,乙辛掌權并不意味著自圣宗時代起延續下來的中央集權、贊成漢化的趨勢發生任何明顯變化或者中斷,也不意味著鼓吹中央集權、贊成漢化者與引起重元之亂的“本土保護主義者”、贊成契丹利益者之間的緊張狀態的結束。然而,在道宗統治時期,這些沖突勢力并沒有導致形成不同種族構成的宗派集團。乙辛的某些支持者是漢人,他的對手也是如此。要想發現引起宮廷分裂的個人間仇恨與聯合的真正利害關系是非常困難的。

皇帝本人與這些政治斗爭保持著一段距離,而且還很愚蠢、多疑和易受別人影響,他總是隨時留心所謂不忠誠的造謠中傷。他沒有發揮真正的領導權力,而只是追求自身利益。道宗是一個天生的學者式人物:在1064年他下令搜集帝國書庫所缺的書籍[645]《遼史》,卷22,第264頁。然而,契丹本土主義者對漢化的抵制在重元叛亂失敗后并沒有衰退,契丹貴族階層也并沒有被削弱。例如,在1069年,政府被迫下令禁止皇室成員倚仗權勢,欺壓百姓。[645]《遼史》,卷22,第268頁。對漢人,開始實施一些引人注目的措施來加以限制。1070年,他們被禁止從事狩獵,因為這被認為是軍事訓練的一種方式。[645]《遼史》,卷22,第270頁。最后在1070年,道宗“以契丹、漢人風俗不同,國法不可異施”,命令乙辛和耶律蘇再一次更定法律。[645]《遼史》,卷62,第945頁。另一個變革時代到來的征兆是在1074年,當時博學的官員耶律庶箴(死于1082年)建議在契丹諸部推廣漢式姓氏,這意味著采取外族通婚的漢式原則。但是皇帝立刻回絕了這一建議,他宣稱“舊制不可遽厘”[645]《遼史》,卷89,第1350頁。很顯然,契丹與漢人之間,或許是中央集權與贊成部落利益之間的區別與緊張狀態繼續影響著政治,而且延續了半個世紀的漢化措施已經達到了一個轉折點。

自然災害

在道宗統治時期經常影響政府的另一個主要因素是自然災害和饑饉的經常性威脅。從1065年直到道宗統治時代末期,很少有一年遼帝國的某一地區不遭受某種自然災害。有關原始材料的輯錄,見[541]《中國社會史:遼》,第389—395頁。對這些自然災害的影響給予任何準確的估計都是不可能的。我們甚至沒有可靠的根據來估算這一時期遼朝的人口,而這在11世紀的中國宋王朝則是可能的,那里人口有了很大的增長而且生存危機正在形成。當然,宋朝在中國北部地區也遭受了一系列類似的自然災害,特別是在11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影響整個地區的破壞性蝗災。然而,有一次災害非常殘酷地襲擊了游牧人口。在1082年到1083年的嚴冬,一次罕見的大雪凍死了大量的牲畜與馬匹(史書記載其數量占60%或70%,也許是夸大),而這是游牧地區財產的重要組成部分。[645]《遼史》,卷24,第288頁。處死皇后和謀害皇太子

1072年,惟一能在各個方面與乙辛相匹敵的耶律仁先死了。1075年,皇太子濬(1058—1077年,契丹名耶魯斡,死后稱為順宗,雖然他從未登基)開始參與宮廷事務而且被授權掌管北面官的一些政務。他既是一名騎射絕人的典型的契丹勇士,又是一個聰慧好學的年輕人。[645]《遼史》,卷23,第277頁;卷72,第1215頁。1075年,皇后,一位非常有教養和受過良好教育的才女、詩人與音樂家,遭到一名宮廷奴婢和一名教坊小官的誣告,說她與侍從左右的伶官趙惟一通奸。耶律乙辛將這一誹謗上告皇帝,雖然趙惟一甚至在嚴刑之下也堅決否認這一指控,但乙辛與他的盟友、博學的漢人學者張孝杰顯然捏造了一些據說是皇后寫給趙惟一的情詩作為證據。趙與他的全族被處死。皇后被賜死,她的尸體用席子裹著送回娘家,當眾以示羞辱。[645]《遼史》,卷62,第945頁;卷71,第1205頁;卷23,第277頁。這一事件被詳細記載在遼朝僅存的史書王鼎的《焚椒錄》(序言作于1089年)中。它宣稱是以目擊者的回憶為部分根據的。雖然四庫全書的編纂者以補充材料來評價它的價值,見[668]紀昀等人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52,第1154—1155頁,但顯而易見,它是由非常有偏見的觀點寫成的。《契丹國志》有關皇后的傳記,幾乎每一件記載她的事情都是錯誤的,且并沒有提到她被迫自殺。有關這一事件的詳細研究,見[829]姚從吾:《遼道宗宣懿皇后十香詞冤獄的文化的分析》; [185]霍姆格倫在《婚姻、親族與繼承》中認為(第80頁)這一事件是道宗后宮中敵對的后妃間的一次斗爭。但是這一觀點沒有可資引用的證據。在《遼史》,卷71,第1205—1206頁中所提到的惟一的另一個后妃,是在宣懿皇后死后才進入后宮的。除掉皇后以后,乙辛以他的一個親信蕭霞抹的妹妹取代了皇后。這個女人通常以她后來的稱號惠妃被提及[645]《遼史》,卷71,第1205頁。由于宣懿皇后與皇太后都已去世,乙辛又被迫去對付皇太子。皇太子由于其母被殺,發誓要對他進行報復,而且他已獲得宮廷中許多人及百姓的同情,他們都明白皇后是被不公正地處死的。她自殺后不久,乙辛逃過了一次刺殺他的拙劣企圖[645]《遼史》,卷110,第1484—1485頁。乙辛再一次訴諸誣陷與詭計。1077年五月,他上奏皇帝進行誣告,聲稱一些都是他的政敵的官員們密謀廢黜道宗而擁立皇太子來取代皇位。雖然為了慎重起見,皇帝把被控告的官員委派到地方上去,但他發現控告不實。于是乙辛唆使一些宮廷低級官員偽稱他們參加了這一陰謀,以使這一案件重新審理。雖然皇太子甚至被乙辛的同黨毒打和訊問,但他否認了所有的指控,他指出無論如何他最終會繼承皇位,所以他不會僭越。審問者們篡改了證詞而宣稱他已認罪。皇帝被激怒了,廢皇太子為庶人,并把他送到上京監禁起來。不久,乙辛派密使殺死了他,并指使上京留守上報說他已病死。與此同時,道宗對他在情緒激動時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并想征召皇太子的遺孀到宮廷;乙辛害怕真情由此會全部敗露,派人也將她殺死。[645]《遼史》,卷72,第1215—1216頁;卷23,第279—280頁;卷110,第1485—1488頁;卷62,第945—946頁。乙辛暫時安全并保住了他的地位。他不但除掉了他的主要權力競爭對手,而且成功地使他的許多政敵牽連進了這一所謂的陰謀,他們在隨之而來的清洗中被處死。他自己的同黨被提升和表彰,提供假證以重新審理案件的宮廷侍者甚至與皇室公主結了婚。

乙辛的覆滅

然而,乙辛的命運依然依賴于他帶進宮中的新皇后。他自然期望在適當的時候她會生育一位他可以支配的皇室繼承人。但是皇后一直沒有生育。在絕望中,乙辛讓皇后的妹妹與自己的兒子離異,接入皇宮。但是她也沒能生出任何孩子。對乙辛極為不利的是,皇太子留下了一個生于1072年或1075年的兒子(延禧,1072—1128年,契丹名阿果,后為天祚皇帝,1101—1125年在位,無廟號)。[645]《遼史》,卷24,第276頁,以1075年作為延禧的出生時間。然而,這很可能是錯誤的。《遼史》,卷30,第351頁,記載他1125年死時54歲,由此可推出他出生在1072年。這位小繼承人是乙辛實現野心的障礙。1079年,當皇帝欲赴冬捺缽狩獵時,乙辛要求把小皇孫留在都城。幾位敵視乙辛的廷臣立刻確信他計劃謀害皇孫,聲言皇孫將會被置于危險之地,并自愿留下來保護他。皇帝最終被說服帶著孩子同行。[645]《遼史》,卷110,第1485頁。這一事件似乎最終使皇帝清醒地認識到了乙辛的邪惡與野心本質。于是,在1080年,乙辛的貴族等級被貶;最高官職被剝奪,并被貶逐到興中府任職。然而,他已來日無多,1081年冬天,他因與外國交易違禁物品的罪名被判以死罪。由于他的極高地位,他的一個同黨使死刑得以減輕,被流放于今山海關北面海邊的來州。[645]《遼史》,卷24,第286頁;卷110,第1486頁。隨著乙辛的滅亡,曾經支持過他的整個腐敗集團也瓦解了,他們中的最重要人物是蕭余里也和耶律孝杰。

耶律孝杰與乙辛集團中大多數的腐朽與墮落的契丹貴族有很大的不同。起先,耶律孝杰是一位出身于漢人家庭的貧窮學者,名叫張孝杰,他于1055年以第一名的成績通過了進士考試。他在官府中一直穩步升遷,直到11世紀60年代初引起了皇帝的注意,并成為北府宰相。由于在皇后的覆滅中他扮演了邪惡的角色,所以皇后自殺后,他被賜予國姓。乙辛失勢后,以貪得無厭和公開受賄而臭名昭著的耶律孝杰,于1080年以非法動用官府款項的罪名被貶為地方官。1081年他被廢為庶人。然而,后來他被允許返回都城,而且在11世紀80年代末的某一時候平靜地死去。

當乙辛被流放時,新皇后也被驅逐,貶為惠妃并被從皇宮流放去守皇陵乾陵。[645]《遼史》,卷24,第287頁;卷71,第1205頁。耶律乙辛覆滅后的道宗時代后期,相對來說平安無事。道宗此刻已經是一位老人(他在1082年已50歲),而活躍與遷徙的契丹生活方式甚至對一位皇帝來說也是緊張而苛刻的。他的先人只有一個活過60歲。然而,皇帝繼續對知識與宗教感興趣,學者們被征召來闡述各種儒教經典,僧侶也被征召來講解佛教經文。1090年,一位宋朝使節詳細評論了道宗對佛教僧侶們的慷慨布施及佛教在社會中到處彌漫著的影響。[576]見蘇轍:《欒城集》,卷42,第940頁。有關遼朝佛教影響規模的一些資料,見[541]《中國社會史:遼》,第291—297頁。從11世紀80年代起,皇孫耶律延禧,當時的燕國王,被謹慎地推舉繼承帝位。1086年道宗向這位年輕的燕國王莊嚴地展示了先帝太祖和太宗所使用的鎧甲和武器,并向他敘述了創業征伐的艱難。幾個星期后,燕國王舉行了“再生”禮;這是他被選定為統治者的一個重要標志。[645]《遼史》,卷24,第292頁。乙辛及其集團的覆滅并沒有帶來政策上的任何明顯改變。在乙辛時開始的法典契丹化改革仍在繼續進行,而在1085年又進行了更多的修改,但這些都被證實在執行時是行不通的。1090年在給宋朝皇帝的一份報告中,蘇轍評論道,漢人與契丹人之間待遇的懸殊很大部分被限定于暴力犯罪的判決,而并不是人們普遍所相信的那樣對漢人百姓不適用。他還報告了遼朝法律制度下的普遍貪污與賄賂。見[576]蘇轍:《欒城集》,卷42,第940頁。最值得注意的事情是必須處理與鄰國的關系。與諸大國的關系總的說來仍保持著和平。1074年與宋曾有過一次麻煩的邊界劃界危機,但經過漫長的談判后,這一問題于1076年通過外交途徑和平地解決。見[500]克勞斯·蒂茲:《1074—1076年的遼宋邊界沖突》。道宗的真正問題是與北部和西北部邊界諸游牧民族的關系。遼朝的部落邊疆從沒有被清晰地劃定,它構成一個地區,這一地區由分裂而不穩定的諸游牧群體居住,他們分散地臣服于遼朝宮廷。常常是同一民族的一些組成部分被吸收進遼帝國的部落單位,而他們的其他親屬卻生活在邊界之外。由于部落群體的結合、分裂和變化無常,故而形勢總是容易發生變化。對于兩個民族來說,這一情況顯得特別復雜:一是東北地區北部和東部的女真,二是生活在蒙古腹地鄂爾渾河與色愣格河流域的阻卜諸部落。

阻卜戰爭,1092—1102年

阻卜是與塔塔兒人(韃靼,達旦)同種或者有密切聯系的一支蒙古人。見[698]王國維:《韃靼考》,《觀堂集林》,卷14,5b—12a。1089年,阻卜受到一個強有力的首領磨古斯的領導。1092年,契丹在蒙古邊界進攻了一些他們的鄰部,而在這次沖突中,阻卜也卷了進去。1093年,在磨古斯的率領下,他們沿遼朝西北邊界發動了一系列的猛烈進攻,驅散了許多在那兒放牧的契丹馬群。其他一些部落也加入了他們的叛亂,其中包括生活在呼倫諾爾(今黑龍江西部)周圍的敵烈,他們以前曾于1073年發動過叛亂。阻卜的入侵對契丹的牧區是一個嚴重威脅,朝廷把鎮壓的任務交給了知北院樞密使事耶律斡特剌。經過八年不斷的殘酷戰爭,他終于收復了遼朝的牧場并迫使阻卜臣服。1100年春天,磨古斯被俘并被送到京城,在那兒,他被凌遲處死。但是戰爭依然冗長乏味地拖延下去。到這一年年底,斡特剌又與西北其他部落開戰,直到1102年他鎮壓了這些叛亂并擊退阻卜新的一次入侵,和平才得以恢復。

雖然這次戰爭是契丹的最后一次軍事勝利,但道宗的時代畢竟以勝利而告終。當他于1101年去世時,他的帝國依然保持著強大、穩固和國內和平,并享受著周邊民族對它的尊敬。

網游之風流騎士 快穿之艷光四射 我在遮天做神王 重生之名門商女 天刀 劍破蒼穹 最強軍火商 蜜桃 霸總的秘愛嬌妻 大唐極品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