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萬歷年間,其實也有不少名臣干吏,只是張居正的光芒太過熾烈,以至于其他人都黯淡無光。
王崇古,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王崇古,山西蒲州人,正德十年生人,嘉靖二十年進士。
自小就喜歡談論兵事,武藝高強,能在戰馬上左右開弓。嘉靖三十四年,于夏港擊潰倭寇,斬獲無數,四十三年巡撫寧夏,大敗關外敵人,若是有足夠的錢糧,以王崇古的能力,平定河套就是板上釘釘的事。
隆慶初年,總督陜西、延綏鎮、寧夏鎮、甘肅鎮四地軍務,隆慶四年,改督山西、宣府、大同三鎮軍務,力主與俺答議和互市,史稱“俺答封貢”。
史稱:“崇古身歷七鎮,勛著邊陲”。
這是一個猛人,在治兵一事上能力出眾,手段強悍。
他和張居正有一定的交情,當年俺答封貢時,張居正就曾下場支持過他。
同時,此人有大志,胸懷溝壑,也是一個清明廉潔,忠君報國之人。
京營頹敗日久,其中盡是勛貴的族親子弟,幾乎沒有什么戰斗力。
正德年間時,京營就已經不行了,當時的正德皇帝為了改善這一情況,甚至調邊軍入衛,這也只是治標不治本的事,隨著正德駕崩,此事也逐漸消弭。
對于張居正來說,京營,是必須要治理的,不然,就會重演“庚戌之變”,況且,治理京營,也對張居正有益。
其實,隆慶年間,張居正就趁機安排了王之誥擔任京營戎政尚書,督管京營。
但當時與高拱爭鋒,王之誥被明升暗降成了南京兵部尚書,后來京營戎政尚書空缺下來,直到今天。
現在的王之誥是刑部尚書,讓他再提督京營,有些不合適,張居正就想到了這個猛人。
張居正回到了書桌前,再次翻看著自己的奏疏。
這封奏疏送上去,那可就無法挽回了。
薊鎮總兵是他的人,兵部左侍郎是他的人,如今再加上一個京營,大明京師附近的兵力,全都在張居正的掌控之下。
當年權勢滔天的嚴嵩,也沒這個能耐。
張居正非常清楚,這對于任何一個皇帝來說,都是不可能容忍的。
張居正也只能在小萬歷這里干,因為萬歷還小,尚未親政。
......
帝國的黎明掃過皇宮,巍峨莊嚴的宮殿之前,一個小而壯的身影奔跑著。
萬歷的胳膊和身板比之前壯了不少,原先只能跑半圈,現在卻能跑三圈。筆趣閣
以后要面臨的敵人將會比現在多出無數倍,沒有一個好的身體,還如何完成改革偉業?
跑完步,萬歷停在乾清宮前面,做著廣播體操。
田義恭敬的站在萬歷的身后,什么也不說,就靜靜的看著。
徐爵在一旁,一臉凝重狀,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當萬歷做完最后一個動作時,田義急忙送來了干凈的毛巾。
萬歷對著田義笑了笑,接過毛巾擦起了臉上的汗水。
看著萬歷的笑容,田義也咧著嘴笑了。
一旁的徐爵卻一臉陰沉。
萬歷沒有在乎徐爵,不過是一個跳梁小丑罷了。
鍛煉結束,早膳也準備好了。
還是按照萬歷之前的要求,簡簡單單的稀飯、饅頭和羊肉等。
吃完飯,萬歷換好衣服,在隨從的拱衛下,前往文華殿。
張居正帶著一眾講官早已等候多時,一番見禮后,各自坐在了各自的位置上。
萬歷朝著張居正笑了笑,頷首示意,隨后又看向譚綸。
譚綸和徐澤民最近這段時間一直在整理洪武禁海、永樂下西洋等事,已經好久沒有面見過萬歷了。
明朝沒有百度,想要查資料,只能從浩如煙海中的史料中尋找。
洪武、永樂距今足有兩百年,加上劉大夏焚毀航海資料,致使史料丟失甚多,使得譚綸和徐澤民的工作極為艱難。
但他們依舊樂此不疲,沒有任何怨言,孜孜不倦的搜集整理。
在這期間,他和徐澤民配合甚好,兩人也漸漸熟稔。
譚綸看到萬歷的目光,朝著萬歷投去了一個堅定的眼神,隨后便目不斜視,正襟危坐。
萬歷環視一周,滿意的點了點頭,就讓張居正開始講讀。
四書五經,微言大義,可在治國上沒有什么太大的用處。
講讀完畢,張宏替代馮保,把司禮監的奏疏搬了過來。
前幾天,馮保向李太后請假,說自己病了,身體不好,要休養幾天,李太后沒有多想,就同意了。
于是,講讀時,萬歷就讓張宏代替。
萬歷才不在乎馮保是真病還是假病,他不在更好。
萬歷翻看著送過來的奏疏,不由皺緊了眉頭。
最近這段時間的奏疏,不管是在質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要比之前高出很多。
那些雞毛蒜皮的奏疏,幾乎快要絕跡了。
由此來看,張居正的考成法還是很不錯的。
忽的看到了張居正的奏疏,萬歷瞥了一眼正襟危坐的張居正,將奏疏拿起,翻看著。
眉頭皺的更緊了。
《臣請整頓京營疏》:兵者,國之大事也……
看完之后,萬歷也明白了張居正的想法。
王崇古的名氣,以及和張居正之間的關系,萬歷了解一二,按理說,這樣的人才應該充分利用。但張居正已經執掌兵部、薊鎮,此時伸手掌控京營,胃口未免有些太大了吧?距離京師最近的兵馬,全都被他牢牢把控著。
可京營靡廢日久,想要整治非要下猛藥不可。萬歷也早就有這方面的想法,也一直思考這方面的辦法。
王崇古治軍有一套,當下的形勢,讓他來整治京營再正確不過,可他和張居正之間的關系,卻讓萬歷為難。
何況,王崇古再怎么會治軍,也有時代的局限性。
京營之糜爛,不是一時半會就能弄好的,而且,萬歷還有自己的想法。
若是能根據如今時代的特點,再結合后世兵事的優點,進行治理,會不會有意象不到的效果?
王崇古身經百戰,對他而言,萬歷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不假,可如果讓王崇古按照萬歷的想法,來治理軍隊,恐怕,他壓根不聽。一個小娃娃會治理軍隊?說出去也沒人相信,就算這小娃娃是皇帝。
更別說,京營至關重要,如果壓根不聽萬歷的掌控,那還得了?
盡管兵權本來就和萬歷沒關系。
萬歷看向張居正。
張居正依舊正襟危坐,目不斜視。
合上手中的奏疏,萬歷沉思起來。
“京營早就爛的不能再爛,一群投降派,慫包軟蛋,讓他們拱衛京師,也就是裝裝樣子。
讓王崇古治京營確實不錯,此人能力出眾,戰功赫赫。如果,我能引入其他手段,節制住王崇古,并且在京營中有些話語權,或許,還能把我的一些想法添加進去。”
“讓王崇古先干著,以后他退了,我再順勢把京營收過來,未嘗不可啊。
治理京營必須挖骨療毒,京營又是那些勛貴的后花園,什么爛貨都往里面塞,吃空餉嚴重。
治理京營相當于要他們的命,這些人可不是安分的主,肯定會鬧起來。若是讓王崇古和張居正擋在我面前,那我會舒服很多!”
“應該安排個人進去節制王崇古,既讓王崇古有權,也要能插手進去,可該讓誰來?”
想到這里,萬歷的思緒漸漸開闊。
他看向了坐如青松的譚綸。
稍作思考,打消了這個念頭。
譚綸是兵部尚書,在治理兵事上也很有想法,把他調到京營去,萬一和王崇古的理念不和,那該聽誰的?
想都不用想,兩人肯定會理念不和。把兩個有想法,有能力的人扔到一起,壓根不會成事。
更別說,在兵事上,譚綸也未嘗會聽萬歷的。
所以,此人不行。
得找個聽話,還能節制王崇古,還不會有什么想法的人。
忽然,萬歷眼睛一亮。
張鯨,不就是最好的人選嗎?
這小子能干出毆殺張大受的事,就證明他有些手段,在兵事上,他一竅不通,當然不會和王崇古起爭執,他對萬歷又足夠聽話,可以按照萬歷說的來。
這正是萬歷所需要的。
明朝鎮守太監制、監軍制等制度差不多就是如此,有這兩個制度在前,往京營里塞一個張鯨,也是順水推舟的事。
文華殿鴉雀無聲,張居正看了一眼沉思的萬歷,心中忽然升起了一股不詳的預感。
怎么這幅樣子,越看越像世宗皇帝?
忽的想到了之前萬歷整治馮保的手段,張居正的心情郁悶了一些。
就在張居正胡思亂想之際,萬歷說話了:“張先生,這京營事大,不能一言以蔽之,王愛卿戰功卓著,能力超群。按理說,治理京營綽綽有余,可朕覺得,此事不能操之過急,應該先摸清楚京營的情況,然后再做定奪。朕倒是以為,王愛卿可以勝任此任!”
張居正琢磨著萬歷這話的含義。
還沒等張居正想出來什么,萬歷就說道:“張先生,不如,先讓王愛卿回來,摸一摸京營的情況如何?”
這讓張居正有些懵。
這到底是什么意思?同意,還是不同意?
要是之前,張居正或許不會在乎這些,但如今,馮保元氣大傷,司禮監也不是馮保的一言堂,盡管萬歷沒有親政,若是用其他的手段,把奏疏給否了,那他張居正還怎么做事?
無形之間,萬歷已經不是當初的那個萬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