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化合物半導體
化合物半導體數(shù)量最多,據(jù)統(tǒng)計可能有4000 多種,但是目前已研究出的有1000多種,另外2000多種是預見性的,尚待開發(fā)。近年來,隨著高速、大功率、光學等方面應(yīng)用對器件和電路要求的進一步提高,一些化合物半導體已被應(yīng)用于多種器件的制造中,與元素半導體相比具有同樣的重要性[4]。化合物半導體材料的種類繁多,性能各異,因此用途也就多種多樣。化合物半導體按其構(gòu)成的元素數(shù)量可分為二元、三元、四元等。按其構(gòu)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可分為Ⅲ-Ⅴ族、Ⅱ-Ⅵ族,等等。
二元化合物半導體是由周期表中的兩種元素組成。例如,Ⅲ-Ⅴ族元素化合物半導體砷化鎵(GaAs)是由Ⅲ族元素鎵(Ga)和Ⅴ族元素砷(As)所組成。通常,對于一個已知的化合物半導體,根據(jù)元素周期表替換元素得到的材料也可能是化合物半導體。例如化合物半導體材料砷化鎵(GaAs),如果用In替換Ga,就變成InAs,也是半導體;如果把As換成P或Sb,同樣也是半導體。這種替換是垂直方向的,它服從周期表的規(guī)律,即從上往下金屬性變強。最后就不是半導體了。也可以在周期表中進行橫向替換,仍以GaAs為中心。Ga向左移變成Zn,As向右移變成Se,ZnSe也是半導體。這些替換都要注意原子價的平衡。
三元及四元化合物半導體一般都具有非常大的非線性光學常數(shù),用其作為光參量振蕩、放大及諧波發(fā)生器的非線性介質(zhì)材料,在中、遠紅外波段的叛逆率轉(zhuǎn)換方面具有廣闊的應(yīng)用前景。與二元化合物相比,多元化合物的制備和提純要比二元化合物困難得多,直到20世紀末才取得較大進展。
黃銅礦(CuFeS2)是典型的三元系化合物半導體,其原子排列的基本重復單元仍是四面體,但不再像金剛石或閃鋅礦結(jié)構(gòu)那樣具有立方對稱性。分子相當于兩個ZnS分子的組合,只是其中的Zn分別被一個Cu和一個Fe所取代。因此,黃銅礦結(jié)構(gòu)的晶胞可以用兩個相鄰的閃鋅礦晶胞組合而成,只是要按照上述法則將其中的全部Zn原子用Cu原子和Fe原子替換。可以將這一結(jié)構(gòu)看成是兩個Ⅱ-Ⅵ族化合物分子之中的Ⅱ族原子被一個Ⅲ族和一個Ⅰ族原子取代之后的結(jié)果,例如CuInS2、AgGaS2等。同樣,如果利用一個Ⅱ族原子和一個Ⅳ族原子取代兩個Ⅲ-Ⅴ族化合物分子中的Ⅲ族原子,也會得到一系列Ⅱ-Ⅳ-Ⅴ2族三元化合物,例如CdGeAs2、ZnSnAs2、CdGeP2、ZnSnP2等。所有這些三元化合物都被統(tǒng)稱為黃銅礦型化合物半導體。
以此類推,四元化合物Ⅰ2-Ⅱ-Ⅳ-Ⅵ4可以看作分別用一個Ⅱ族原子和一個Ⅳ族原子代替兩個Ⅰ-Ⅲ-Ⅵ2三元化合物分子中的Ⅲ組原子而構(gòu)成。例如,Cu2 FeSnS4可以認為是Fe原子和Sn原子取代了CuAlS2分子中的Al原子,Cu2 Cd-SnTe4可以認為是Cd原子和Sn原子取代了CuAlTe2分子中的Al原子。這些材料就是所謂的黃錫礦,也具有半導體性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