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李翰林宗諤,其父文正公昉,秉政時避嫌遠勢,出入仆馬,與寒士無辨。一日,中路逢文正公,前趨不知其為公子也,劇呵辱之。是后每見斯人,必自隱蔽,恐其知而自愧也。
※譯文
翰林李宗諤的父親是文正公李昉,李宗諤在父親執政的時候,避開嫌疑,遠離權勢,出入時的仆人及車馬都非常儉樸,與貧寒的士人沒什么兩樣。一天,他在路上碰到父親,前排士兵不知道他就是李昉的兒子,大聲呵斥并侮辱他。從那以后,李宗諤每次見到這個士兵,自己都要躲藏起來,以免讓士兵知道自己是李昉的兒子后感到慚愧。
※評析
從古到今,人們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追求高貴的身份和地位,拒絕卑賤的生活。從血統論到資本論,這一幕至今仍然在上演。當某人一朝飛黃騰達了,便會有好多人左拉右扯,試圖與這個人攀上哪怕一絲一毫的親戚關系、老鄉關系,并以此為榮,馬上感覺自己也高貴起來了,因此將之視為向人炫耀的資本。更有那些高官富家子弟,仗著自己的祖上有權或有錢,為非作歹,橫行霸道。這些現象,我們無論是從電視上還是在現實生活中,似乎都已見怪不怪了。
但是,文正公李昉的兒子李宗諤卻不是這樣。在其父執政期間,他反而遠離權勢,而且吃穿等各方面都非常儉樸。難怪李昉手下的士兵看不出他就是李昉的兒子!李宗諤有別于常人的行為,的確讓我們佩服,更讓那些攀附權貴、耀武揚威之人汗顏。
其實,追求向上的努力本無可厚非,但是我們需要避免的是被優越感遮蔽了自己的視線,從而看不到真實生活的面目。富貴的生活可以讓人喪失行動的力量,學會忍耐富貴的弊端,才算是真正懂得了貴賤的辯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