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推薦:、、、、、、、
這是林軒第一次見識到薩曼莎的真實戰(zhàn)斗力,敵方共有五十五人,一半以上荷槍實彈,槍就拎在手中,另一半則忙著搜索隧道,查找殺死駱原的兇手。
薩曼莎第一次出手是摘到了挾持者腰間的匕首,幾乎毫不費力地就削斷了近處十人的喉管。那匕首的鍛造工藝極好,殺十人后才開始卷刃。接著,薩曼莎棄刀,撿起死者丟棄的短槍,左右開弓,同時射擊,連殺二十余人。靠近隧道出口的敵人急速遁逃,但薩曼莎跟著追了出去,只幾分鐘又撤回來,緩緩步行,向著林軒走來。
看樣子,她已經(jīng)解決了所有人,才會放慢速度,專注于思考。在剛剛經(jīng)歷了電光石火般的一次激戰(zhàn)后,她能迅速冷靜下來,集中精力思考,這種由“極快”轉(zhuǎn)入“極慢”的超強定力,正是一個超級間諜必須具有的所謂“思想剎車”能力。
林軒不禁無聲地感嘆:“俄羅斯名列天下三大超級大國之一,‘極地北極熊’之稱,果然名不虛傳。”
真正的超級大國必定具有卓絕不凡的底蘊,任何部門的人員配備都是精干到極致,任何一個人站出來,其軍事素養(yǎng)、戰(zhàn)斗力、思維能力都相當(dāng)高,任何時候都能獨當(dāng)一面,一個人能頂起一個團隊才能完成的工作任務(wù)。
殺了這么多人,薩曼莎的衣服上一滴血都沒有,這種利索之極的殺人方式讓林軒也暗暗稱贊。他久聞俄羅斯間諜的單兵格斗能力超強,一直無緣親眼看到,這次終于有了機會。
由此,他也感嘆堂娜的過早遇難,因為他一直認為,堂娜的能力絕對在薩曼莎之上。
“堂娜,堂娜,你還活著嗎?”林軒喃喃低語,心中充滿了綿綿不絕的惆悵。
一想到堂娜的遭遇,林軒總會情不自禁地想到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經(jīng)典長詩《長恨歌》,那首長詩的結(jié)尾處有以下的千古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此時此刻,他對于堂娜的消失,只能用這四句詩來形容。
長恨歌,歌長恨,而他對堂娜的思念注定要貫穿此生,無法止息,無論醒著夢里,都將永遠盤踞在他腦海深處。
薩曼莎走到駱原身邊,仰起頭看頭頂?shù)氖冢稚焓秩ビ|摸那突兀地貫穿在駱原喉間的長矛,臉上露出驚詫的表情。
她的嘴唇動了動,林軒讀出,她說的是:“哪來的長矛?畫中矛怎么可能變成殺人利器?殺他的是誰?是林軒嗎?這個林軒,難道真的如堂娜姐的軍事報告中所說,是個神乎其神、絕非凡品的高人?”
林軒倍加感嘆,堂娜竟然用“神乎其神、絕非凡品”這八個字來形容他,對于一個男人來說,這已經(jīng)是至高無上的贊譽。
那長矛本來只是巖畫中的一筆,連林軒都不清楚自己究竟怎樣拿到它的,但現(xiàn)在結(jié)果很明白,正是他無意中一抓,就攫取了長矛在手,瞬間刺殺駱原。
這種結(jié)局,他想不到,駱原肯定也想不到。
現(xiàn)在,當(dāng)場只剩下林軒與薩曼莎兩人,兩人之間視線透明,林軒也能清晰看到薩曼莎,但薩曼莎似乎并未發(fā)現(xiàn)林軒的存在。
現(xiàn)代化的警局審訊室中,都有這樣的單面透視玻璃,可視面對準(zhǔn)觀察室,不可視面在審訊室內(nèi)。這樣,經(jīng)驗豐富的觀察者就能憑借這種窺視,由罪犯的肢體動作明了罪犯的心理活動,對那些頑固不化、死死抵賴的歹徒做出心理解讀,更容易地破案。
林軒覺得,自己就站在這樣一塊透視玻璃后面,單向可看,無法逆視。
“林軒去了哪里?林軒去了哪里?林軒,林軒――”
林軒聽不見薩曼莎的聲音,但卻讀懂了薩曼莎的唇語。接下來,薩曼莎一邊叫一邊飛奔出去,瞬間不見蹤影。
“明明看到,卻無法抵達,甚至無法觸摸……我面前存在的究竟是什么?不是空氣又會是什么?難道是某種未知物質(zhì)……透明屏障?”林軒試著伸出手,繼續(xù)觸摸那凝滯的空氣。當(dāng)他用力伸直了手掌,想用自己的五指穿透那看不見的屏障時,覺得像是戳在厚厚的生牛皮上。手動,生牛皮也動,但卻永遠不可能穿透出去。
“我面前存在的是什么?怎么會這樣――”突然,他明白了,“是鏡面!那真的是鏡面!”
一切只能用“鏡面”來解釋,他與薩曼莎之間隔著一層鏡面,也就是說,此刻他已經(jīng)在鏡中,而薩曼莎則仍在鏡外,把他們兩個間隔開來的,是一層薄薄的鏡面。
鏡中與境外,既近在咫尺,又遠隔天涯,等于是不同維度里的人,哪怕已經(jīng)是臉貼臉,卻感受不到對方的存在。
那么,此刻林軒的情形與異維度、異世界又有不同,因為他能看見薩曼莎,而薩曼莎卻看不見他,跟物理學(xué)家闡明的異維度理論有著明顯的區(qū)別。
既然牽扯到鏡面的問題,林軒腦海中立刻浮現(xiàn)出古代人制鏡的過程。
在古代,人類用用黑曜石、金、銀、水晶、銅、青銅等等獨特材料,通過研磨拋光的技術(shù)來制成鏡子。鏡子的發(fā)展歷史基本是這樣,公元前3000年,埃及發(fā)明化妝用的古銅鏡;公元1世紀(jì),開始有能照出人全身的大型鏡;中世紀(jì)出現(xiàn)了與梳子同放在象牙小盒中的便攜小鏡;12世紀(jì)末至13世紀(jì)初,出現(xiàn)以銀片或鐵片為背面的玻璃鏡;16世紀(jì)發(fā)明了圓筒法制造板玻璃,同時發(fā)明了用汞在玻璃上貼附錫箔的制作方法;17世紀(jì)法國發(fā)明用澆注法制平板玻璃,造出了高質(zhì)量的大玻璃鏡;18世紀(jì)末制出大穿衣鏡并且用于家具上;1835年,德國化學(xué)家jvon萊比格發(fā)明了化學(xué)鍍銀法,沿用至今。
在一系列鏡面制作方法的進化中,單面透鏡因其用處獨特而僅僅適用于特殊場合。
林軒熟知鏡面的光學(xué)特性,也就是鏡面對于光線的反射服從反射定律,其反射能力取決于入射光線的角度、鏡面的光滑度和所鍍金屬膜的性質(zhì)。
他從前沒發(fā)現(xiàn)過一個問題,物理學(xué)家只說了鏡面之外的事,卻沒闡述鏡面之內(nèi)的世界究竟是怎樣的。
眾所周知,在物理學(xué)概念上,與鏡面垂直的假想線稱為法線,入射線與法線的夾角和反射線與法線的夾角相等。平面鏡前的物體在鏡后成正立的虛像,像與鏡面的距離與物體與鏡面的距離相等。如果想從鏡中看到本人整個身長,由于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鏡子至少須有本人身長的一半。
“人像進入鏡面后發(fā)生了什么?鏡中人與鏡外人只是簡單的圖像投射嗎?鏡中的影子有質(zhì)量與溫度嗎?”這些都是林軒之前沒有費力去想的。
看似可笑的問題,此刻卻明明白白地擺在他的面前了。
“至少,我看到的是一面正常的平鏡,沒有發(fā)生人像的曲解變化。”他在急速思索中苦笑,并隨即仰面長嘆。
“在西伯利亞礦坑的深處,望你們堅持著高傲的忍耐的榜樣,你們的悲痛的工作和思想的崇高志向,決不會就那樣徒然消亡。
災(zāi)難的忠實的姊妹――希望,正在陰暗的地底潛藏,她會喚起你們的勇氣和歡樂,大家期望的時辰不久將會光降……”
突然之間,有人用俄語在林軒的近處背誦這首普希金的著名詩歌。
他嚇了一跳,馬上回頭去看,但卻只見空曠幽深的隧道,遠處近處,沒有半個人影。
“是誰呢?會是什么人呢?”他立刻氣沉丹田,做好了迎擊危險的準(zhǔn)備。
“愛情和友誼會穿過陰暗的牢門來到你們的身旁,正像我的自由的歌聲會傳進你們苦役的洞窟一樣。
沉重的枷鎖會掉下,黑暗的牢獄會覆亡,自由會在門口歡欣地迎接你們,弟兄們會把利劍送到你們手上……”
“是誰?誰在那里?誰在那里?”林軒提氣大喝。
既然有人聲,必定有人,而且是個說俄語的真實人物。林軒的俄語雖然不夠流暢,但與人交流還是沒有問題的。
他聽得出,用俄語朗誦這首詩的人聲音里充滿了濃厚的感情,絕對是胸有丘壑、放眼世界之輩,就如當(dāng)年的十二月黨人一樣。
普希金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大致是這樣:普希金與十二月黨人的關(guān)系密切,他雖然沒有參加他們的秘密組織,但在政治和思想上與他們是完全一致的。1825年起義發(fā)生時,普希金正被幽禁在流放地。起義失敗后,有五位領(lǐng)袖被處死,一百多人被流放西伯利亞服苦役。在審訊過程中,幾乎從每個起義者的家里,都搜出了普希金的政治詩,實際上他也是一個缺席的受審者。詩人從流放地回來后,十分關(guān)心這些苦役犯的命運。1827年初,十二月黨人尼?穆拉維約夫的妻子去西伯利亞探望丈夫,普希金就托她帶去了這首獻詩,并且最終于1856年在倫敦的《北極星》雜志上首次公開發(fā)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