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1],城春草木深[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3],家書抵萬金[4]。白頭搔更短[5],渾欲不勝簪[6]。
【注釋】
[1]在:依舊。[2]草木深:指草木叢生。[3]烽火:戰火。連三月:三月不斷,指整個春天。[4]抵:值,相當。[5]白頭:白發。[6]渾:簡直。不勝簪:插不上發簪。
【賞析】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七月,安史叛軍攻陷長安,肅宗在靈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叛軍俘至長安,于次年寫下此詩。
大亂之年,山河依然如故,國家卻已是殘破不堪,春來,被叛軍焚掠過后的長安城雜草叢生、亂樹幽深,一派凄涼景象。雖然也能見到春花,聽到鳥鳴,但這一點美好的東西更是讓作者感慨今昔巨變,他因而見春花而淚灑花上,聞鳥鳴而動魄驚心了。連月不滅的烽火,讓家庭支離破碎,讓人們顛沛流離,家書一封是萬金難換的,作者已然因國事而憂恨重重,又因惦念家人安危而寢食難安,陷入了無盡的愁煩與焦急當中。焦愁的他不停地搔弄著自己的白發,以至于白發短而又短,近來,連發簪也難以插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