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娘子(全集) !
這人間五味之中的甜糖,初時煮好了便是金黃清澈,可一旦熬過了就變黑,那甜過了也就只有苦。
臨近度歲,江都城里家家戶戶都忙著漿洗、裱糊,也難得這幾日天晴,小秦淮畔一行臨水的窗戶都撐開著,晾出紅布或臘肉,還有一個個荸薺形的蓋籃,也不知各家那籃子里面備的都是什么好吃食。
傍晚時分的柳青街歡香館里,桃三娘總要熬好一鍋桂花赤豆粥,端到大堂中央取暖的黃銅炭爐邊溫著,淡淡的甜香味有種讓人安寧喜悅的感受,引得店外路過的人也不自覺地往里面張望。
準備年節糕點的雜事是我最愿意做的,桃三娘讓我幫她磨糯米粉,小小的一盤石磨,順著一個方向轉,預先泡好的糯米發得很鼓,拿勺舀米進磨眼時,切記要半勺米加半勺水,出來的米漿白膩,之后摻入一點秈米的干粉,再拌入桂花和紅糖攪拌好,蒸出來便是紅香軟甜的桂花年糕了。
江都人尤其喜歡拿桂花年糕在十二月廿三這日祭送灶君的,因傳說灶君司管人間飲食,且身邊隨侍有二神,一捧“善罐”一捧“惡罐”,用以考察民間每家的種種善惡行徑,年終時便上天庭報告,人們都希望灶君在上天時多說自家的好話,別說壞話,于是就都準備些又甜又黏的東西想去塞灶君的嘴巴。桃三娘對這個說法只是笑,街坊的嬸娘來買糕時跟她說起祭灶這事,她便故意壓低了聲說:“其實依我看,不如索性做一缸醪糟給灶君爺,讓他喝個醉眼昏花,頭腦不清,自然就不記得你家還有什么壞事了。”
街坊嬸娘聽得半信半疑:“還有這可能?”
桃三娘煞有介事地點點頭:“嗯,你倒是不妨試試,我這里剛好有新釀的,發得正好。”
我在旁邊聽得不由好笑,不過也覺得好奇。過了一會兒,桃三娘送走了幾位嬸娘,我便問她:“三娘,如果被灶君說了壞話,天庭會怎樣懲罰凡間的人?”
桃三娘想了想:“我也是聽說,有大過者將減一紀的壽,一紀也就是三百日,而就算是有小過,那也得減個一百日的,所以可不敢得罪灶君爺爺的。”她笑著就到后面去了,我聽著卻覺有點害怕,心想以后可不敢做錯事了。
正在我發愣之時,一個提籃的女子身影走進店門來:“請問桃三娘在么?”
我抬頭望去,是個年不過二十左右,容貌清秀的挽髻小婦人,看著倒眼熟,但一時想不起是哪家的。我連忙起身答道:“三娘在后面呢,我幫你去叫她一聲。”
正說著桃三娘就拿著一盒松子仁走出來,看見那小婦人便笑著迎過去:“梅香你來了啊!”
我聽到這個名字,才想起這女子原來就是在本地一帶小有名氣的一位姓姜的廩膳秀才家的通房大丫頭。老早前就曾聽來店里吃飯閑聊的一些客人議論過他家的事。要說廩膳秀才這一名頭,可是秀才里面頭甲第一名的地位,而得了這個廩生名義后,每月也就可以得到朝廷發給的廩米六斗,可是極光榮門楣的身份。而這姜廩生,據說雖是才學滿腹,但為人性情卻有些軟弱,娶了高郵李家的一位小姐。李家本也是干凈的殷實門戶,但無奈那位小姐卻是出奇的潑辣厲害人物,進了姜家門后,就把姜廩生一家上下攪管得叫苦不迭。去年姜廩生的那位六旬老母因病過世,很多人就在背后議論說姜家的老大人難說不是被兒子房里的河東獅給氣死的,因為姜廩生身邊跟隨多年的丫鬟梅香,就是老夫人看不過媳婦欺負兒子,才力主讓他正式收房的。起初李氏也不敢大鬧,但時間漸長,不少尖酸挑唆的話語和言行也就越來越放肆,連家里家外的下人都看不過眼,還好那梅香聰慧有分寸,時時還能幫著擔待分解些,讓家主不至于丟盡臉面。
梅香拉著桃三娘的手笑著說:“那回在你這兒買的玫瑰松子糖,我家相公和娘子嘗過,都贊說味道與尋常買的甚是不同,所以今天差我來再買些,而且務必跟你這兒仔細學一遭呢!”
“呵,這歲歲平安歲歲吃糖,還能有什么不同的做法?倒是多謝你家姜相公照顧我這小店生意。”桃三娘說著客氣話,拉梅香坐下:“我正剛好又砸了一盒松子仁,做松子糖還不容易?你先喝口茶歇歇腳。”她說著一邊又給梅香倒上熱茶。
玫瑰松子糖的做法其實不難,最考究的就是掌控時間和火候,先是把舂碎的黑芝麻粉末、松子仁在鍋里炒香,然后備下硬糖、麥芽糖,少量玫瑰花醬,另拿一口鍋滴幾點油把糖炒化,切記炒糖的火不能太大,先下硬糖后再下麥芽糖和花醬,待糖漿金黃滴化的時候,就把芝麻粉、松子仁倒入鍋里,之后迅速混攪拌勻好,立刻倒出在一個抹香油的平盤里,拿木勺壓平整,趁著熱氣未散之際,就把整塊漸硬的糖翻倒出來,在干燥潔凈的砧板上用刀切出碼齊的小方塊,切完糖塊也幾乎已經全涼,桃三娘拿一塊給梅香:“你嘗嘗!”
梅香接過糖塊咬了一口,有點疑惑地道:“要說做這糖的工序,我家也是差不多,只是出來的味道究竟是與三娘你做的不同啊!”
桃三娘微微一笑:“這花醬是我自己親手采的花做的,這麥芽糖也是自己熬的,興許自家做的味道總比買的不一樣?”
梅香點點頭:“是了,向來聽聞桃三娘對一飲一食皆十分考究,從這松子糖也可看出,這人做事是不論巨細都得認真刁鉆些才對的。”
桃三娘替她把糖放入食盒,梅香站在灶旁,無意中身子退了一下,碰到了灶沿上的一柄鐵勺,鐵勺“乓當”一聲落了地。這倒沒什么出奇的,梅香趕緊抱歉地低身去撿,卻才發現鐵勺竟斷成兩截,長長的鐵柄中間就這么齊齊分開了。
“呀?”梅香驚呼了一聲,拿起鐵勺一臉驚詫:“三娘,這……”
桃三娘也是一怔,但隨即就擺著手接過勺子說:“不礙事、不礙事。”
梅香趕緊從身上拿出錢袋:“真是不好意思,我這賠給你。”
桃三娘麻利地把糖都裝好盒遞給她:“這家什也用好些年了,原本就是壞的,換掉也是遲早,只是一味心想姑且、可惜,就下不了決心換。其實呀,有好的、新的,為什么不快換來?我倒覺得該感謝梅香姑娘你呢!”
梅香還是一迭聲地道歉,一定要把鐵勺的錢放下,桃三娘拉著她的手送出門,回來時拿起那個斷了的鐵勺端詳了一下,我在旁邊有點奇怪:“三娘,這東西怎么會無端斷了?”
桃三娘笑了笑,便隨手丟到一邊,低聲嘀咕了一句:“她身上的兆示恐不好呢!”
第二日是臘月廿二,我娘一早打發我到譚大夫的生藥鋪去買些桂皮、甘草。我到了藥店,卻只見譚承一個人蜷著雙手在店中央地上來回走著。我看見他的樣子,不由笑說:“你冷就去炭爐邊坐著嘛!在這里繞圈作甚?”
譚承抬頭看見我:“原來是小月妹妹,咳!”
我說我來買桂皮甘草,他就到藥櫥里給我稱,我站在柜臺前:“怎么不見譚大夫?”
譚承嘖嘖嘴:“昨兒夜里剛躺下,就被姜廩生家的人叫走了,好像說他家娘子昨夜小產了,急得人不得了。”
“嚇?還有這等事?”我想起昨天他們家的梅香才來過歡香館買松子糖。
譚承苦笑了一下:“你不知道,方才寅時我叔又回來了一趟,除了配幾帖女人藥,還拿了棒創藥,我說這婦人小產,怎么還有人跌倒受傷么?你猜怎么著?說是姜廩生家有祖先顯靈了!姜老爺昨晚飯后挨在暖爐邊打盹,不知不覺就夢見個白胡子老頭拄著拐杖氣哼哼地走來,二話不說就先拿手里的拐杖追著他打了一身,然后再說自己是他姜家祖爺,姜老爺還不待說什么,那老頭對他又緊跟著一通臭罵,姜老爺這一頭嚇得驚醒了,滿身滿腦袋疼,仔細一看都是棒打的紫痕。可他這邊還沒明白過來,外面又聽見養娘在殺豬似的喊不好,娘子摔倒流血了……你說這不是大大的邪門事?”
“祖先顯靈?”譚承嘰里呱啦地說一堆,我還是聽得一知半解:“這事姜老爺自己知道罷了,譚大夫怎么還能曉得這么詳細?”
“你不知道,我叔叔原也不是那包打聽的人,但他去到以后就看見姜家的老狗瘋了,在他們家供祖先牌位的桌子前轉來轉去,誰敢靠近都毫不留情撲上去一頓咬,姜家幾個下人都傷的傷、怕的怕,鬧得一宿雞飛狗跳的。”譚承說得板上釘釘那么真,我看他的樣子也不像胡編,不過這事雖然蹊蹺,但也與我無關啊,我接過他稱好的桂皮甘草,付了錢便回家了。
歡香館里桃三娘也正在熬甘草茶,這臘月三九的寒天,不少街坊沒地方去,就有幾個也跑到歡香館里喝茶吃果。桃三娘跟他們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著閑話,我正走進門去,就看見路那邊有三四個官差走來,每人手上還拿著鐐銬枷鎖,都是一副急洶洶要去拿人的架勢。店里的人不知誰先覷見了,也紛紛伸長脖子出來張望。
有人說道:“這歲末寒天的,如何縣太爺還要升堂審案子么?只不知這拘喚的是誰人?”
我看他們去的方向,想起方才譚承說的話,心忖他們莫不是去的姜家吧?我正發呆呢,桃三娘過來一拍我肩膀:“月兒,你快來幫我磨些糕粉,張員外家方才差人來訂了十斤上貢的紅糕呢。”
“哦哦。”我趕緊答應了去做,看見官差的事也就拋到腦后了。不曾想這一會兒約過了半個時辰,就見那些官差拘著幾個人回來,為首的一個竟然就是梅香,其他還有一個男小廝,額頭青了一大塊的也跟著走,還有個嚇得半死、哭哭啼啼的丫鬟隨在最末。我驚得張大嘴巴看著他們走過去,這一帶有不少人都認得梅香的,因此店里其他客人也頓時炸了鍋似的,紛紛跑到門首去看:“那不是姜廩生家的大丫頭梅香么?這是怎么說的?官差拘的怎會是她?”
眾目睽睽下官差一行人走過去,梅香都是緊抿著嘴、目望前方地走著,神情里強忍著悲慟,完全不去看周遭人的指指點點與說法。他們一行走過去后,人們還沒散去,就又看見意態有點頹唐的譚大夫同樣從那邊走過來,進店門時何大招呼他入座,他累得甩甩手:“快去給我燙壺熱酒來罷了。”
相熟的街坊跟他打招呼道:“譚大夫早啊!這是剛出夜診回來么?也不帶上譚承給你跑腿?”
譚大夫挑了挑眼皮,懶說話地道:“莫提了、莫提了!老夫給自己灌飽黃湯便回去好歇了。也不曾見過比那姜家還倒霉的事……罷了、罷了!”
眾人一聽譚大夫知道姜家的事,立刻全都圍攏上來,開始七嘴八舌地詢問起來。但譚大夫再不肯吐一個字,何大給他上酒后他就自斟自飲開,桃三娘從后院出來給他上了點小菜,他也只是多聲謝,喝完整滿一壺酒,就醺醺地回生藥鋪去了。
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很快,幾乎半個江都城的街頭巷尾都有人在議論姜家發生的事。原來在前兩個月,這正房的娘子李氏得知懷了身孕,李氏家的養娘[1]便攜大妗子[2]、小姨子帶著活雞活鴨來探望,梅香自然不敢怠慢,把好酒菜飯都拿出來好生招待著。但可巧這時候就發生了蹊蹺的事,在親家來的第三天早上,廚房里的雞籠子被發現鎖頭開了,里面的母雞一下丟了兩只,籠子外面地上還有幾把散落的雞毛,看樣子像是來了愛叼雞吃的狐貍或者黃鼠狼;廚子仔細辨認了一下,說那丟的雞正是李氏娘家人送來的,并且在院子里到處找了一遍也沒找到兩只雞的蹤影,各人嘀咕了一會兒也就作罷了。不曾想第四天一早李氏的大妗子早上睡醒從屋里出來打水,一出門就被腳下一滑摔坐在地上,待定睛一看,地上都是雞毛和一些黏糊糊的血塊,大妗子嚇得了不得,顧不上衣服臟,爬起來就嚷嚷開來,把姜家上上下下都叫來看。所有人也都傻眼了,大妗子覺得自己受了大大的晦氣,便坐在門首地上撒起潑,首當其沖就指著梅香大罵,說她心里妒恨主婦懷了身孕,這是要做妖法整治主家娘子呢!梅香也嚇得跪地連連賭咒發誓,一時間鬧得不可開交,最后還是姜秀才左賠禮、右服罪,給大妗子買一匹上等絲綢做衣裳,才算完事。但這怨由終歸還是種下了,此后不管梅香再如何小心謹慎地伺候,也再難得到李氏半張好臉,姜秀才又是不管這些小事的,每日只是關在書房背書寫字,所以這家里也沒人調和。
直到昨晚,李氏吃完飯時走過院子,一個叫杏紅的丫鬟在指使小廝從雜物房里搬幾箱舊東西送出去,那小廝失手把其中一個箱子落在地上,蓋子打開,里面居然是一些值點錢的舊衣和瓷器家什,這些東西不大不小,也不常用,所以偶爾不見了一兩樣也不會引起太多注意。李氏頓時生了大氣,覺得拿到賊窩了,這杏紅和小廝肯定就是串通好了的,而且杏紅平素跟梅香倆人很好,保不準梅香在這其中也有份,于是李氏立刻吩咐自己養娘去叫人把這倆人捆起來,她自己轉身去書房找姜秀才,打算這回要大大地發落這幫下人。可誰知那青磚地在先一個時辰曾讓人打水洗刷過,天又冷,水早結成冰,李氏走得快,一個不留神摔一大跤,養娘過來扶時,她已經開始作痛得不行,還沒回房就發現血順著褲腳流出來了。姜秀才在那邊房里夢到被祖爺爺毆打,醒來又聽見娘子小產的消息,自然是驚怒非常,又追問是誰讓洗的地,都說是梅香,一頓雷霆遷怒又是加了幾層,這邊派人找大夫、那邊要吊起人來拷打,哪知道后院的老狗突然躥進姜家供奉祖先牌位的屋里,誰敢靠近就發瘋地亂咬。姜秀才本是個守孝道的人,見狗這樣行徑,想是家里必定有大禍亂了,而不論怎么看,那禍首也像是梅香,雖說梅香向來都分寸得體,沒有一絲錯處,但怎知她心底是否窩藏禍心呢?況且姜秀才膝下一直無子,好不容易李氏肚里有了喜事,這還沒過個安生好年呢,孩子就輕易沒了,禍由還是梅香看似無心做下的……再加上失盜一事,最后姜秀才忍痛含悲親自寫下一呈訴狀,天不亮就差人送去衙門,于是人們才看到后來官差去鎖了梅香等人回衙門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