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天門道人的這些話,天一以及另外幾人也都不說話了。</br> 說實話,真要讓他們把玉璣子那幾脈的人趕盡殺絕,他們也不好受,但現(xiàn)在他們有什么辦法?</br> 那一百多個泰山弟子不僅是已經(jīng)投向了嵩山派,而且和他們這一脈的弟子已經(jīng)互相仇視,這就是一個大隱患,偏偏天門道人不愿意處理這些人。</br> 實際上天門道人雖然脾氣很暴躁,但卻是一個優(yōu)柔寡斷的人。</br> 以往玉璣子他們仗著自己是長輩,聯(lián)合起來和天門作對的時候天門就優(yōu)柔寡斷,不想處理掉這幾個師叔,以前他們這些師弟勸天門的時候天門總說都是泰山派的人,都是一家人,哪怕是普通百姓家庭里也不全是和和睦睦的,大體上過得去就行了。</br> 直到今年天門道人被左冷禪派來的殺手埋伏后終于氣急攻心,回來就把玉璣子這幾個投靠左冷禪的師叔殺了。</br> 但面對玉璣子那幾脈的弟子,他又下不了那個狠心了。</br> “我知道你們都怕天祁他們對泰山派不利?!?lt;/br> 天門道人這時緩了過來,對這幾名師弟道:“但不管怎么說,他們終究還是泰山派的人,我相信他們以前應(yīng)該是被玉璣子幾個影響了,現(xiàn)在玉璣子幾人已死,他們應(yīng)該不會做出什么對泰山派不利的事。”</br> 天門道人說著這些話時語氣十分真摯,顯然說的都是真心話。</br> “……”</br> 天一道人和天峰道人等人聞言面面相覷,互相對視幾眼后沒有再說話,默默嘆了口氣。</br> 當(dāng)年他們師父臨走前讓他們這些師弟輔佐天門道人,好好經(jīng)營泰山派,但天門道人非常固執(zhí),優(yōu)柔寡斷,以至于泰山派成了現(xiàn)在這種情況,他們這一脈的和玉璣子那幾脈的泰山弟子都離心離德,近幾年來更是快成水火不容的趨勢。</br> 雖然他們嘴上沒有說,但實際上他們都知道這是天門道人的原因。</br> 他們這位師兄是一個好人,也是一個好長輩,但卻不是一個合格的掌門。</br> 做一個合格的掌門,必須要清理掉任何對門派不利的因素,在這過程中必定會有一些本人不愿做的事,但為了門派的未來也必須要狠下心來,只有這樣才能讓泰山派走的更遠(yuǎn)。</br> 而天門道人就做不到這一點,這讓他的師弟們都暗自嘆氣。</br> 但其實不只是天門道人如此,他們的師父也是一樣的心軟。</br> 他們這一脈和玉璣子那幾脈的矛盾不是從天門道人繼任掌門開始的,從他們師祖那一輩就開始了,到了天門道人師父那一代,和玉璣子那一代也有矛盾,而當(dāng)時他們師父也沒有處理玉璣子幾人,把掌門之位丟給天門后就去世了。</br> 天門道人的武功在他們之中是最高的,但脾氣也很像他們的師父,對玉璣子那些人心軟,不忍心下手。</br> 不過天一道人他們也理解天門道人,畢竟如果把他們換到天門道人的位置上,恐怕他們也不忍心對這些子侄下手。</br> “哎?!?lt;/br> 想到泰山派門內(nèi)如同一盤散沙,天一等人又是嘆了口氣,各自眼中露出憂色。</br> ……</br> 翌日清晨。</br> “江師弟,昨晚休息的如何?”</br> 昨天和江寧聊天的那名泰山弟子法行一大早就來到江寧的住所了。</br> 江寧笑道:“謝師兄關(guān)心,還好?!?lt;/br> 法行也笑道:“師父昨日讓我今天來帶江師弟游覽泰山,師弟今日想去哪?”</br> 江寧想了想,道:“那就去玉皇頂吧?!?lt;/br> 玉皇頂是帝王封禪的地方,來一趟泰山不去那里瞧瞧可惜了。</br> “行?!?lt;/br> 法行爽快點頭,隨即便和江寧一同登泰山頂。</br> 玉皇頂就在泰山的最高處,海拔有一千五百多米。</br> “其實古時皇帝封禪不只是在玉皇頂封禪,在玉皇頂上只叫封,這個在史記的封禪書也記載過?!?lt;/br> 法行一邊帶著江寧登山,一邊解釋著封禪的具體情況。</br> “秦皇在泰山頂上筑土為壇祭天,報天之功,故叫作封,然后又在泰山下的一些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又叫作禪,這就是封禪。”</br> 法行邊走邊笑道:“秦皇在玉皇頂筑壇報天之后在梁父山上又報地,師弟如果想看的話后面也可以去梁父山看一看。”</br> 江寧聞言點了點頭。</br> “其實泰山在宋朝以前都是由皇家控制的,不允許別人上山。”</br> 法行這時又笑道:“只不過在宋朝的真宗皇帝泰山封禪后,泰山就再也沒有皇帝來這里封禪了,這里也就被放棄了?!?lt;/br> “說起來我泰山派倒是應(yīng)該感謝這位宋朝皇帝,如果不是他在泰山封禪后再也沒有皇帝來這里封禪的話,恐怕我派祖師就沒有機會在這里立派了?!?lt;/br> 江寧聞言笑了起來。</br> “師弟你看,這里是五大夫松,據(jù)傳是秦皇避雨的地方?!?lt;/br> 法行指向不遠(yuǎn)處的一顆松樹。</br> 而這時他和江寧也到了五松亭。</br> 法行也在向江寧說著這里的典故。</br> “據(jù)說秦皇在滅六國一統(tǒng)天下后就帶著文武大臣打算來泰山封禪,秦皇本打算坐車上山,但那些儒生說不能坐車,就算要坐也要蒲草裹住車輪,不碾壞泰山的一草一木,秦皇大怒,禁止儒生與他登山封禪?!?lt;/br> 對于泰山這點奇點的典故,法行也和江寧對華山的典故一樣十分熟悉,侃侃而談。</br> “后來秦皇在玉皇頂封禪后突遭大雨,以為泰山山神大怒要天降大雨將他沖走,所以拔腿就跑,一直跑到五松亭,發(fā)現(xiàn)這里有一顆大松樹,于是就躲在樹下雙手抱住樹干祈求樹神庇佑,后來秦皇就封了這棵樹為五大夫松?!?lt;/br> 江寧聽的點頭。</br> 法行這時又笑道:“不過這只是一個傳聞罷了,還有一個傳聞是秦皇登山的時候突然下雨,正好路過這里,就在此地躲雨,這兩個傳聞是真是假不好說,不過第一個傳聞流傳的很廣,很多人都信,但我更傾向第二個。”</br> “為什么?”</br> 江寧笑了起來。</br> 法行也笑道:“因為第一個太夸張了。”</br> 雖然秦以后的后世王朝對秦皇的評價都不算好,但也不是所有人都這樣。</br> 至少法行覺得能一統(tǒng)六國的秦皇不會遇到大雨就驚慌失措的逃跑,第一個傳聞更有點像對這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的抹黑。</br> 江寧和法行在五松亭短暫駐足后便繼續(xù)朝著山上攀登,沒走多久就見到上方有幾名道士正從山上下來,穿著孝服。</br> 這幾名道士看到江寧身旁的法行后了冷哼了一聲。</br> 而法行在見到這幾人時臉上的笑容也冷了下來。</br> 雙方氣氛有些尷尬。()笑傲江湖,拜師岳不群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網(wǎng)最快。</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