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書寶劍峽。
兵書寶劍峽又名米倉峽,位于新灘和香溪之間,長約4公里。在峽谷北岸陡崖石縫中,看去好似放著一個像書卷的東西,傳說是諸葛亮留下的“兵書”。兵書石的下面突起一根上粗下尖,豎直指向江中,酷似浮雕的一柄寶劍的石頭,這是“寶劍石”。這段峽中之峽,被人們稱之為“兵書寶劍峽”。
“天上陰符定不同,山川終古傲英雄。奇書末許人間讀,我駕云梯欲仰攻。”
相傳諸葛亮入川時,路過三峽,曾將他親撰的一部兵書和一柄寶劍,藏于江邊難于攀登的峭壁之上,讓后世有膽略的勇士去取。上面這首詩就是后人詠頌此事的作品。
此外,也有人認為:“兵法在一心,兵書言總固,棄置大峽中,恐怕后人誤”。
諸葛亮用兵,素來是因人因時因地制宜,隨機應變,從不拘泥于書本。因此,為著不誤后人,才決定將他自己所寫的兵書,棄置于峽谷中,也不無道理。
船行峽谷之中,可見兩邊懸崖之上,放置著許多棺材,就跟蜂箱一樣懸掛在山崖壁上,那些就是著名的三峽懸棺。
懸棺又叫做船棺、巖棺,“船棺葬”是巴族的獨特風俗。對古人實行懸棺葬還有數種解釋:一說是借音“高棺”(高官)以保佑子孫后代富貴;二說是為了保護先人的尸體,不讓人獸侵犯;還有一種說法是濮人子孫為了盡孝,在父母亡故后“盡產為棺,于臨江高山半肋鑿龕以葬之,自山上懸索下柩,彌高者以為至孝”。
“停下!快把船停下!”徐逍遙突然讓我們停船,然后激動地沖到船頭甲板上。
我們不知出了何事,跟著來到甲板上,就看見徐逍遙從背包里摸出一個羅盤,那個羅盤巴掌大小,滴溜溜轉著,上面刻畫著天干地支,中央還有個陰陽八卦的圖案,而羅盤的指針竟然是一條精致的古銅色小魚,小魚在羅盤上面轉動,看上去就像在羅盤上游來游去。
“逍遙,你在做什么?”我問。
鐘乞丐做了個噓聲的手勢,示意我不要打擾徐逍遙,很明顯,徐逍遙像是發現了什么情況。
徐逍遙站在甲板上,河風飛揚起他的衣衫,徐逍遙左手托著羅盤,右手捏著手指,口中振振有詞,背著我們聽不太懂的風水口訣:“一數坎來二數坤,三震四巽是中分,五數中宮六乾是,七兌八艮九離門……”
我皺起眉頭,不知道徐逍遙嘰里咕嚕在念叨些什么。
片刻之后,徐逍遙停了下來,羅盤上的銅魚指針也停了下來,徐逍遙臉上一喜:“原來是這樣!”
徐逍遙在那里自言自語,我們全都看著他,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逍遙,你跟我們說說,你到底發現了什么?”張一道問。
徐逍遙指著對面山壁上的那些懸棺說道:“你們看那些懸棺!”
我們點點頭,我們知道那是懸棺啊,有什么不對勁嗎?
徐逍遙說:“對面山崖上的那些懸棺不是隨便掛上去的,而是采用后天八卦的方式排列在山壁上的,這是一個八卦懸棺葬!”
八卦懸棺葬?!
“沒錯!”徐逍遙頷首道:“有人在這里,用這些懸棺,布下了一個后天八卦陣!”
聽徐逍遙這么一點撥,我們凝足目光眺望,一個八卦的雛形圖案隱隱浮現在我們眼前。
這種感覺很奇妙,就像在看立體圖案一樣,但是如果不仔細看,根本就看不出來,每天來往的船只那么多,又有多少人看出這些懸棺,其實組成了一個后天八卦陣呢?
當然不會有人那么無聊,覺得好玩布下這個八卦懸棺葬,這樣做肯定有其特殊的意義。
這里有那么多關于諸葛亮的傳說,這個八卦懸棺葬跟諸葛亮有沒有關系?會不會就是諸葛亮布下的陣法呢?那它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反正不管怎樣,這個八卦懸棺葬充滿了神秘。
徐逍遙說:“我們過去看看,也許八卦懸棺葬不止表面看上去這樣簡單,我們先找到陣眼再說!”
我們駕駛著船只,往那面山崖靠過去,山崖下面驚濤拍岸,碎玉落珠,飛濺起裊繞的水煙。
船只停穩,徐逍遙抬頭打望,最后指著“諸葛亮的兵書”說道:“陣眼就是兵書,上去看看!”
之前我們已經提到過,所謂的兵書,其實是一口懸棺,而那口被命名為“兵書”的懸棺,就是整個八卦懸棺葬的陣眼。
齊云說:“任何傳說都不是捕風捉影,空穴來風,既然這里留下兵書寶劍的故事,可能并非傳聞那樣簡單,上去看看,也許會有什么發現!”
我們停好船只,沿著山壁往上爬了一段,看見山壁中央有一條古棧道。
齊云招呼我們:“大家努把力,爬到古棧道上面去!”
由于水汽的侵蝕,山壁的巖石有些濕滑,幸好巖壁不算陡峭,憑著我們的身手,很快就爬上古棧道。
這條古棧道都快荒廢了,看樣子已經很多年沒人走過,到處都是塵灰和落石。
古棧道是古人硬生生在山壁中央,一石錘一石錘開鑿出來的,我能想象出那些古代工匠和士兵,吊著繩索,懸掛在半山腰開鑿棧道的景象,蔚為壯觀。
走在古棧道上,厚重的歷史感撲面而來,我仿佛聽見鐵馬兵戈的崢嶸,仿佛聽見將士熱血沸騰的嘶吼。
我們沿著古棧道,很快就來到了“兵書”前面。
齊云讓我們原地待命,他先過去看看。
畢竟齊云是考古學的專家,他的經驗比我們豐富得多。
在“兵書”那口懸棺前面思忖了片刻,齊云伸手推開懸棺的棺蓋,然后往里探了探腦袋。緊接著,齊云翻身進入棺材里面,竟然不見了蹤影。
正當我們詫異的時候,齊云從棺材里面鉆出來,沖我們揮動臂膀:“快過來看看,這里有條密道!”
密道?!
我們心中一喜,快步走過去。
只見棺材內部,也就是靠著巖壁的那一面,竟然是空的,跟巖壁連為一體。巖壁上有一個洞窟,黑咕隆咚的,因為正好被棺材擋著,所以不打開棺材,是發現不了這個洞窟的。
齊云掏出打火機,在洞口點燃,打火機的火焰很平和,并沒有熄滅,說明洞窟里面有足夠的氧氣,能夠進入。
齊云把打火機揣進衣兜里,摸出狼眼,當先鉆進洞窟。
往里走了幾步,齊云的聲音從洞窟里面傳出來:“可以進來了!”
我們挨個鉆進棺材里面,為了掩人耳目,走在最后的鐘乞丐,還順手合上棺蓋。
這個密道真是別出心裁,居然暗藏在棺材內部,那么,這條密道通往哪里呢?
我們懷著忐忑和好奇的心情,沿著洞窟一直往山體中央走去。剛進洞窟的時候,入口比較狹窄,只能手足并用爬行,但是沒有爬行多遠,面前豁然開朗,就能站立起來行走。
由于這里常年沒有陽光照射,再加上巖壁下面的水汽,洞窟里面雖然不潮濕,但是十分的陰冷。
越往里走,人為修葺的痕跡愈加明顯,地上鋪著灰青色的青石方磚,磚面還有漂亮的暗紋。而在石壁之上,同樣用方磚做墻,再加上弧形拱頂的構造,使得洞窟更加堅固,不會輕易發生坍塌。
按照齊云的分析,這個洞窟原本是天然的,但是后期經過人工的大量修筑。
難道,這里真的是諸葛亮當年存放兵書的地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