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獄傘兵組建于宇共體建立后第十個年頭,最早是作為海軍的艦上憲兵而存在,但是很快海軍為了應付遠洋突發事件不得不組建了一只精銳力量,從艦上憲兵部隊中抽掉精干人員組建了U.F.M.P小隊,這支最開始只是專門應對遠洋暴力事件的部隊被分派到了各艘巡洋艦上。
雖然在應對遠洋突發事件中這支小隊戰功赫赫但是他們也就僅止于此宇共體中種類繁多的戰術小隊編制中的一個而已,直到摩伽羅事件爆發,當地行星上的暴民圍攻正在撤僑中的宇共體大使館時,在軌道上的一個巡洋艦隊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接應僑胞撤離的穿梭機一艘接一艘的被當地民兵的地面火力擊墜,由于艦炮巨大的威力他們無法做出有效地支援,最終負責接應撤僑的秋風號輕巡上的三個小隊的U.F.M.P小隊志愿投入戰斗掩護公民撤離。
三個全副武裝的U.F.M.P小隊一共一百四十三人,搭乘還是實驗性裝備的軌道空降倉投入了戰場,在空降中有二十一名U.F.M.P成員因為軌道空降倉固有的設計缺陷在空降中喪生,而在于地面武裝交火之后只有一名重傷的士官長在撤僑完成之后回到了秋風號上。
經過這次事件之后,宇共體決定建立一支專業的軌道突擊部隊,那名重傷之后出院的士官長成為了這只部隊的第一任指揮官,為了紀念在摩伽羅時間中陣亡的戰友,這支部隊的肩章是一顆燃燒著火焰的骷髏頭而他們的袖標則是總所周知的‘穿過地獄。我們雙腳著地。’。同時那名士官長拒絕了將他晉升為上尉的命令。很快這便成為這只部隊的傳統,除了戰艦指揮官,行動部隊的指揮官永遠是士官長。
由于這項傳統,包括星球防衛軍的軌道機動部隊都嘲笑他們是一支只有士兵的部隊,但是在那之后不久的第一次星際戰爭之中,這只敢于頂著瘋狂的地面火力和軌道空降艙驚人的事故率從同步軌道進行空降的部隊,以他們瘋狂的戰績和同樣瘋狂的傷亡報告讓所有人閉上了嘴巴。
除了這支部隊之外沒有哪支部隊能在每場戰斗傷亡率都高達50%的情況下還能以同樣的熱情投入下一場戰斗,那是這支部隊的黃金時期也是他們傳奇的開始。
所有最先進的技術兵器優先提供給他們。最優秀的小伙子從訓練營出來之后也是優先考慮這支部隊然后才是星球防衛軍或者是別的部隊,無數科研人員為了降低這支部隊的傷亡而在日夜努力的改良他們的裝備,他們的編制甚至一度擴編到了六十萬人,而星盟的指揮官這給這支成為戰場救火隊的瘋狗一般的部隊起了一個陪伴了這支部隊一生甚至成為了這只部隊的正式名稱的綽號‘地獄傘兵’。
星盟所有的地面部隊指揮官在得知自己對面的宇共體部隊中有那支瘋狗一樣的部隊之后都會頭疼不已,沒有誰愿意面對一幫哪怕只剩下一個人都還敢于發動攻擊的部隊,哪怕你包圍了他們,在你干掉他們中最后一個人之前你都別想你的戰線上壓力能夠減輕一些。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地獄傘兵們取得了他們單獨在正面戰場上取得的最輝煌的戰績,他們在海軍的協助下出動了三個師的部隊,攻占了星盟星區艦隊的補給中樞石勒星際機動要塞。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支攻占了機動星際要塞的部隊。
而當戰爭結束之后,面對巨額赤字宇共體不得不進行大規模裁軍。同時為了鎮壓接連不斷的殖民地獨立運動,編制龐大的地獄傘兵部隊在縮編了之后,再次改組成了一支精悍的戰術力量,用于鎮壓那些敢于炸刺的殖民地中的叛亂領袖。
當獨立風潮平息了之后,軍部高層也越發覺得這只部隊好用,于是地獄傘兵再也沒能恢復常規部隊的編制,作為補償他們也獲得了專門為他們而建設的特務艦,用于執行更加多種多樣和見不得光的任務。
而在第二次星際戰爭中,由于編制不足再加上訓練周期過長,地獄傘兵在第二次星際戰爭中損失慘重,不得不撤銷了將近一半的編制并且由于宇共體財務上的困境,地獄傘兵的損失的特務艦無法再次進行補充,只能靠對現有的特務艦進行改造來維持。
到了第三次星際戰爭,由于克魯爾人并沒有投入地面戰場只進行艦隊作戰或者是軌道轟炸,地獄傘兵僅有一次與克魯爾人交手的機會,而在那次戰斗中地獄傘兵遭受了第一次失敗,或者說是全面失敗……
為了獲取克魯爾人母星的情報以及他們的IFF而投入一艘已經重度損壞的克魯爾人的戰艦的十六個特遣隊全軍覆滅,軍方不得不使用反物質炸彈來毀滅一切。
在那之后不久爆發的第四次星際戰爭中,由于急于在戰場上打開局面而錯誤的發動的海衛戰役幾乎徹底毀滅了地獄傘兵部隊,僅有極少數的地獄傘兵部隊從那個絞肉機中逃生,而與此同時宇共體的斯大林戰士以其相對較短的訓練時間和更為強大的力量取代了損失慘重的地獄傘兵原本的地位。
雖然在重新整編之后的地獄傘兵成功的獲取了克魯爾人的情報,洗刷了當年的恥辱,并在最后的戰役中將宇共體的國旗插上了克魯爾基地的總指揮室,但是這并不能挽回地獄傘兵的命運。
當羅伊德接受了象征貿易聯盟能給與軍人的最高榮譽,聯盟英雄稱號后的第三天,地獄傘兵部隊的編制被永久撤銷,所屬的技術裝備一律轉交由斯大林戰士所組成的戰團部隊,而歷史幾乎與宇共體同樣漫長的地獄傘兵部隊在編制被撤銷時,曾經全盛時擁有六十萬戰斗人員的地獄傘兵部隊僅存二十一人。
羅伊德:在地獄傘兵撤編后拒絕了斯大林部隊的邀請后退役,他用他的存款購買了一處軍團傀儡的生產設施并開辦了羅馬人工智能服務公司,在給機器馬蓮提供替換零件之余也出售改裝型號的民用版軍團傀儡,由于戰后生產力奇缺他的生意一直很不錯,在羅馬人工智能服務公司成立后第三年他和伊麗娜結婚,他們生育了三個孩子,羅伊德死于一次狩獵事故享年82歲,逝世后為了紀念他的貢獻他和他的戰友一起葬于蓋特二號軍人公墓。
馬蓮:搭乘第一批也是唯一的一批撤離艦隊離開了,由于再也沒人收到那支艦隊的消息,也沒人再見過她。
機器馬蓮:戰后她一直和羅伊德呆在一起,在羅伊德死后它和羅伊德一起被彈射到了蓋特二號上。
伊麗娜:在戰后第四年嫁給了羅伊德。
露西亞:海軍在戰后的一次搜尋行動中找到了她的尸體,她被葬于蓋特二號軍人公墓,他的名字同樣被銘刻在零號空間站動力區七號房間的門上。
迪米特里:由于海軍無法在那艘船的殘骸中找到他的尸骸,于是只得用他的備用動力甲下葬于蓋特二號軍人公墓,他的名字同樣被銘刻在零號空間站動力區七號房間的門上,在終戰后第二年追授紅旗勛章以及特級英勇勛章。
犀牛:同樣被下葬與蓋特二號軍人公墓,名字被銘刻在零號空間站食堂一進門左邊的第三把椅子上,終戰后第二年追授特級英勇勛章。
雷澤諾夫:終戰后第三個月退伍,退伍后在海衛二號行星上開了一間酒吧,六年之后死于車禍,當地警方懷疑是由于飲酒過量而發生的事故。
羅曼諾夫:終戰之后繼續擔任斯大林戰士‘無畏’團1營C連的指揮官,雖然他一直奮勇作戰但是他的判決一直沒有撤銷,最終他在終戰后第十年的一次行動中失蹤,雖然在軍部檔案上他屬于失蹤人員,但是C連的戰士們都認為他是忍受不了一直呆在動力甲里的生活而選擇了自殺。
瓦西里:終戰后繼續留在軍隊,在為軌道機動部隊服役了15年后,被調入了星球防衛軍第十七士官訓練艦擔任教官,61歲退伍后在軍事博物館擔任導游直至69歲生日時突發腦淤血死亡。
沈釋:終戰后第三年退伍,戰后第四年與自己的表妹在羅德羅夫號游輪上結婚其后不知所蹤。(未完待續。)</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