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座戰役勝利之后,張城給統帥和軍委發送捷報,很快就接到中革軍委的回電,電文中除了對少縱的勝利表示嘉獎之外,還通報了一則壞消息。
歷史大勢滔滔,張幗滔果如統帥、張城所料,仍然按原來歷史那般統兵南下了,張城瀏覽完中央的電文后,心情感到無比沉重。
中央紅軍和四方面軍最后還是選擇了分道揚鑣,統帥決定由中央紅軍單獨北上,張幗滔則帶領四方面軍南下,并提出了“赤化全川”的口號。
如此看來,一個人的作用還是渺小的,雖然張城已經為北上打通了道路,并且還拿出了陜北存有紅軍的實在證據,卻還是不能改變原來歷史的大方向。
但值得欣慰的是,張城的努力對中央紅軍的歷史還是有很大正面影響的。
首先是中央紅軍比歷史上強大了十倍不止,歷史上中央紅軍到達陜北時只剩下六千五百人,如今的中央紅軍有九萬之眾。
其次,中央紅軍在歷史上全軍覆沒的好幾只部隊也被張城挽救了回來,比如少共國際師、紅三十四師、紅十八團等英雄部隊,而少共國際師更是被張城發展為擁兵3萬多的大部隊。
這種種成就,已經使得張城感到非常的滿足和自豪了。
至于紅四方面軍的命運,捫心自問,他連主力師都派遣過去了,也算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變他們的命運,從這一點來看張城感覺自己問心無愧。
其實歷史上統帥的“北上”獲得勝利,中央紅軍從6500人發展到解放全國;張幗滔的“南下”卻遭到慘敗,四方面軍由十萬銳減到四萬,都是有深層次原因的。
從表面看,統帥的“北上”并不是一個好戰略,西北的陜北不僅貧窮,敵人的實力還非常強大。張學良、閻錫山、楊虎城合計約有五十萬大軍的兵力,這些部隊訓練有素、武器精良。
反觀張幗滔“南下”川省卻是一個更好的選擇,南方的川省不僅富裕,敵人的實力也較弱,川軍加起來只有二三十萬的兵力,這些部隊訓練很差、武器破舊。
即使在張城生活的后世里,仍有很多專家從上面的表象出發,認定張幗滔的“南下”是正確的,統帥的“北上”是錯誤的。
而之所以統帥“北上”成功,張幗滔“南下”失敗皆是因為“運氣”之故。真是“運氣”造成的結果嗎?張城完全對此嗤之以鼻。
北上后,中央紅軍意外得知陜北有紅軍的根據地,更堅定了繼續北上的決心,最后率軍與陜北的劉志單會師。會師之后,統帥便開始著手鞏固和擴大陜北根據地,他連續向張學良、閻錫山、楊虎城發動進攻,連戰連勝。
然而統帥發動這些進攻并非要打垮對方,而是要打痛對方,讓對方明白自己的實力,打痛對方后,他派人跟軍閥談判,要軍閥給地盤、給錢糧。
被打痛之后,北方的軍閥們明白了紅軍的實力,割地賠款雖然肉痛,但畢竟沒傷根本,于是,張學良、閻錫山、楊虎城都紛紛答應給紅軍讓地盤、送錢糧。
常凱申的中央軍很快追來了,雖然他們與紅軍咫尺之遙,但卻打不到紅軍。由于擔心常凱申玩“假途滅虢”的把戲,軍閥們全都拒絕中央軍過境,這樣,中央紅軍在軍閥的幾十萬大軍包圍中過上了悠哉游哉的好日子。
反觀南下后的四方面軍,張幗滔信心十足地喊出了“赤化全川”的口號,紅軍近十萬大軍進抵百丈關,在那里與川軍的三十萬大軍展開了決戰。
川省軍閥們平時勾心斗角,但是,意識到紅四方面軍的目的是要奪取全川后,擔心老窩不保的軍閥們團結起來了。
在戰斗中,他們第一次傾盡全力地戰斗,與紅四方面軍在百丈關展開決戰并大敗紅四方面軍,迫使紅四方面軍退出川省。
百丈關戰役,紅四方面軍的失敗是注定了的,即使紅四方面軍能夠擊敗川軍的三十萬大軍,薛岳的中央軍也會立即投入戰斗,紅四方面軍絕對沒有能力同時擊敗川軍和中央軍。
在張城看來,深層次的原因其實很簡單,統帥“北上”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北方敵人的力量強大,無論是張學良還是閻錫山,他們都有實力拒絕中央軍的北進。
而川省的軍閥地處南方,中央軍的勢力遠遠大于川省軍閥的實力,劉湘們根本沒能力阻***軍的進入。
后來,常凱申不停地勸說閻錫山、楊虎城、張學良,讓他們允許中央軍過境打紅軍。然并卵,軍閥們寧愿讓紅軍搶走他們的地盤,也不愿中央軍進入北方。
更可笑的是,在無可奈何之下,常凱申想來硬的,強行命令張學良、楊虎城讓出地盤,讓中央軍進去打紅軍,結果卻給自己招來了滅頂之災,造成了扭轉中國歷史大局的“西安事變”。
知道歷史“北上”“南下”所造成的必然結果,即使張城身為穿越者,也不得不給統帥點三十二個贊,偉人就是偉人,其目光之深遠,格局之寬大,是凡夫俗子們遠遠無法想像的。
想到這里,張城更堅定了跟隨和擁護統帥的決心,隨后他便拿著中央的電文召開了少縱的全體干部擴大會議,向全軍干部宣講中央北上陜北的命令,要求全軍干部統一思想,堅決擁護并貫徹執行中央的北上方針。
會上,張城還要求全軍盡快做好北上的各項準備。如作戰物資的貯備,以及糧草的籌集等等具體問題,要求各負責單位拿出行之有效的辦法來解決這些實際問題。
其中最令張城頭痛的是重傷員的安置問題,雖然少縱連續幾次大戰都獲得完勝,但無可避免的還是出現了大量的傷員。
這些傷員中,只是輕傷的還算好辦,只要能走就行了,但是那些必須由擔架抬著的重傷員就不好辦了。會上好些同志建議仿石城及樂山舊例,將重傷病員就地安置在百姓家中,但張城仔細思量之后還是否決了這個提議。
因為這里和石城、樂山不同,這里的百姓基本上都是少民,紅軍在這里沒有群眾基礎,生活環境也極為惡劣,再加之那些反動土司的兇殘,張城如果將重傷員留在這里就地安置無異于眼睜睜看著他們去死,這一點是張城萬萬不能接受的。
而且這些傷員恢復健康之后很容易成為部隊的中堅力量,所以張城最后決心將他們全都帶上,對他們承諾不拋棄不放棄,把他們全都帶上陜北。
消息傳開之后,重傷員們無不歡呼起來,甚至還有人流下了喜悅的眼淚。全軍軍心也大為振奮,對張城的領導更加擁護了。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